- 首頁
- 作家動態
- 另眼看書
【蔡登山專欄】梅蘭芳揚名美國的功臣之一就是音樂家劉天華
圖片來源/蔡登山
劉天華
一九三○年二月十七日,梅蘭芳劇團在美國紐約百老匯第四十九街戲院(49th Street Theater)正式登臺演出,這是中國京劇在美國舞臺上的首次公開亮相。二○年代的美國人,驚訝中國也有文化、驚訝中國竟有一種與莎士比亞、易卜生迥然不同,但是同樣精美絕倫的戲劇藝術。唐德剛在〈梅蘭芳傳稿〉文中說;「在紐約的五個禮拜之後,蘭芳在美的聲名大噪。以後所到之處,無不萬人空巷,沒有警車前導就不能舉步。他由紐約而華府,而芝加哥,而舊金山、而好萊塢、而洛杉磯,沿途所受歡迎盛況空前。」這當然要歸功於齊如山以四、五個月的時間撰寫了《中國劇之組織》一書,讓美國觀眾在走進劇場之前,就對京劇及其表演有了初步印象;也得力於熟悉百老匯、又熟悉梅蘭芳的留美戲劇家張彭春,在現場以英語向觀眾介紹中國京劇的特點。
![梅蘭芳訪美舊金山市長歡迎.jpg](../pic/news/upload/E172C768-53FD-44DC-94B7-22CDE3ED406B.jpg)
梅蘭芳訪美舊金山市長歡迎
但無可諱言的梅蘭芳的揚名美國,還得力於《梅蘭芳歌曲譜》的出版。當時美國方面要求梅蘭芳要攜帶介紹京劇的五線譜,在京劇界唱腔音樂主要靠琴師的言傳身教,即使有樂譜,也是採用工尺譜,多數人根本不知五線譜為何物,梅蘭芳多方尋求,才得悉音樂家劉天華有此才能。由於梅蘭芳的行腔節奏已經不同於原戲譜,有很大的演化,因此劉天華不得不對每個音節、音調以及音區和音程細細捉摸,反覆揣摩。經過三個多月的辛勤工作,終於完成了《梅蘭芳歌曲譜》,包括《天女散花》、《霸王別姬》、《千金一笑》、《紅線盜盒》、《貴妃醉酒》、《御碑亭》等皮黃戲十齣;《上元夫人》、《木蘭從軍》、《貞娥刺虎》、《遊園》、《思凡》等南北曲八齣,共十八齣。齊如山在序中特別指出:「余唯劉君為吾國近代音樂專家之巨擘,其於中西樂曲樂器,一切源流,洞如指掌,又深樂律,躬研實習,在北平諸大學音樂教席中,莫不膺佩其精力識見,超絕儔輩」。張研田甚至認為,若不是有這一部書,恐怕美國人對中國歌劇不會有當時的瞭解,那樣的愛好。梅蘭芳的博士學位也可能不會授予他了。而李石曾也稱譽此書謂:「劉君之譜,梅君之歌,齊君之曲,三而促進之,實於戲曲音樂上,溝通古今中外之新紀元」。誠非過譽。
![梅蘭芳獲贈博士學位.jpg](../pic/news/upload/59211CCB-5BDD-424B-92F6-F8489DF316D6.jpg)
梅蘭芳獲贈博士學位
劉天華( 1895~1932)江蘇江陰人。父親劉寶珊是個教育家,長兄劉半農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旗手之一,語音學家、文學家;弟弟劉北茂也是著名的二胡演奏家、作曲家。他早在就讀常州中學時,就學習西洋銅管樂器、作曲和小提琴等西方教育。十九歲起,從江南絲竹名手周少梅學習二胡,跟崇明派琵琶大師沈肇洲學習琵琶。又赴河南學習古琴,向民間藝人廣泛地學習各類民間樂器,同時收錄民間音樂作品。至此,劉天華已是當時一顆閃爍樂壇,眾所矚目的彗星。
為了開拓他的音樂事業,一九二二年,劉天華受聘於北京大學附設的音樂研究會。據學生張研田說,當時代理校長陳大齊聘請北平第一流的音樂家來作導師。楊仲子任鋼琴導師,劉天華任提琴和琵琶二胡導師,趙麗蓮任合唱導師,張友鶴任古琴導師,何靜海任崑曲導師,後來又加聘羅炯之為提琴導師,陳德義為作曲導師。像這樣的教授陣容,不要說是一個學會,辦一個像樣的音樂系也足夠了。由於劉天華的勤懇鑽研,在音樂界很快嶄露頭角,聲名大噪,一躍而為北京大學、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和北京藝術專科學校的名教授了。劉半農回憶說:「天華性情初不與音樂甚近,而其『恆』與『毅』,則非常人所能及。擇業既定,便悉全力赴之﹔往往練習一器械,自黎明至深夜,甚或連十數日不肯歇。其藝事之成功,實由於此,所謂『人定勝天』者非耶?」張研田說:「天華先生每日除在三大學授課之外,必練習六七小時。……我每次到他家去『回琴』或者去看他,總是未進門先聽到琴音的。」
大家都知道劉天華是南胡琵琶聖手、國樂專家,殊不知他對西洋音樂有極深的造詣。在音樂研究會任教期間,他一方面隨燕京大學音樂系教授Suth Stahl學習作曲,並向Tornoff學習小提琴,Tornoff曾任帝俄時代音樂院長,蘇俄聘其回國任赤塔音樂院長而不就的名小提琴家,劉天華盡得其真傳。對於西洋的音樂理論劉天華亦有極深的研究,他追隨Bliss Wiant學習和聲學,下過多年的功夫。他的許多作品,沒有深厚的西洋音樂根底,和純熟的西洋作曲技巧,是作不出來的。他把中國音樂推進了一大步,在形式與技巧上趕上了西洋音樂。張研田甚至認為「在中國音樂演進史的意義上看,他的功勞是和柴可夫斯基和貝多芬等量齊觀的。」
當時主張改革中國音樂者,多為留學國外而擅長西樂者。但劉天華認為不論復古守舊或全盤西化,都是不行的,他主張以中國音樂為本,兼取西方音樂之長,才是中國音樂將來應走之路,因為西方音樂的系統性與邏輯性正是中國音樂所欠缺的。像他這樣深入瞭解中國傳統音樂的人可說十分地少,正如劉半農所說的,當時除天華之外,「中西兼擅,理藝並長,而又能會通其間者,當世蓋無第二人」。被視為近現代二胡演奏學派的奠基人,劉天華選擇二胡作為改革國樂的突破口,以西洋近代音樂的技巧,來創作純中國風格的作品。在1923年其處女作二胡獨奏曲《病中吟》發表,震鑠樂壇,一鳴驚人。
他創作有十首二胡獨奏曲:《病中吟》、《月夜》、《苦悶之謳》、《悲歌》、《空山鳥語》、《閒居吟》、《良宵》、《光明行》、《獨弦操》、《燭影搖紅》。另有三首琵琶獨奏曲:《歌舞引》、《改進操》、《虛籟》。一首絲竹合奏曲《變體新水令》、編有四十七首二胡練習曲、十五首琵琶練習曲,還整理了崇明派傳統琵琶曲十二首,他在一九二八年錄製改編的《飛花點翠》,現已成為傳世的經典樂曲。劉半農說:「天華於琵琶二胡,造詣最深,琵琶之《十面埋伏》一曲,沉雄奇偉,變化萬千,非天華之大魄力不能舉。」可以窺見他演奏的功力。
在民族樂器改革和演奏技藝的創新上,劉天華又是一個勇於開拓的革新家。他畢生為民族音樂創作與教育而奮鬥,培養了蔣風之、陳振鐸等一批著名演奏家、理論家和教育家,可說是中國民族音樂發展的奠基者、開拓者。他對於說唱、鑼鼓、民歌小調等曲譜,無不收集,最後即為了在北京天橋聽鑼鼓樂而染上猩紅熱,一代俊傑,終告不治,年僅三十八歲。
當梅蘭芳獲知此噩耗,痛不欲生,他想起當年他們合作《梅蘭芳歌曲譜》時,兩人形影不離的情景,梅先生一字一句清唱,劉天華一音一符記錄,兩人合作無間。梅蘭芳說:「我失去一位好知音,一個好兄弟。」是的,苟若天假以年,以劉天華的造詣和努力,將會是作品等身,中國的樂壇亦不至如此寂寥!
![四大名旦:梅蘭芳(中),尚小雲(左),荀慧生(右),程硯秋(前).jpg](../pic/news/upload/9AFF57FB-C513-42BB-87A2-52F4056032EC.jpg)
四大名旦:梅蘭芳(中),尚小雲(左),荀慧生(右),程硯秋(前)
今日人氣:0 累計人次:2 回應:0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