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作家動態
- 出版風向球
秀威總經理麥可:數位印刷 挑戰你的想像 (本文刊載於「中華民國行政院網站」)
(本文刊載於「中華民國行政院網站」)
數位印刷的特質
傳統印刷術是一種大量複製的技術,它的關鍵考量因素通常有:如何將印刷品單一標準化、如何將邊際成本控制到最低、如何擴大印刷生產的經濟規模。而數位印刷正在顛覆以上的傳統特質,顯而易見的改變有以下:
1. 即便是標準化印刷品,也能根據需求而客製化,譬如說個性化 DM 的風行,因為消費特性不同,數位印刷可以讓每個顧客收到的商品目錄都不一樣,這種變動資料的一對一(One on One)印刷模式,是數位印刷變革的首部曲。
2. 就數位印刷而言,所謂成本高低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單位成本低不見得總成本也低,譬如說隨需印書(POD, Print On Demand),單本即可起印,沒有傳統最低印量(通常是 500 本以上)的要求,所以單位成本可能略高,但總成本相對是低的。
3. 整個印刷過程,從設計、印前編排到印後加工,全程數位化,譬如說透過檔案傳輸,在美國製作的印刷檔案,也可以直接在臺灣印出來,這種流程,完全改變以前的類比製版觀念。
4. 因為流程的簡化,數位印刷變成是一種及時 (Just In Time) 生產的模式,所以,一方面印刷檔案可以不分國界的傳輸,但另一方面印刷卻變得越來越「在地化」。
5. 數位印刷提供的是「服務」,可以密切地整合到其他產業,變成是一種加值(Add Value)。
數位印刷對傳統產業的影響
近幾年來,數位印刷不論是印刷品質及價格,都有長足的進步,因應個性、網路與即時性的市場需求,不論是一般消費者或公司行號,大量印刷慢慢被少量多樣的模式所取代,數位印刷的積極發展將是大勢所趨,傳統印刷勢必會面臨轉型的挑戰,但是轉型並不代表完全放棄過去的產業,而是要在觀念及做法上調整步伐。數位印刷符合臺灣以服務業為主的產業發展特質,應該慢慢被導入與其他產業結合,譬如說出版業、廣告業、金融業、電子商務等等,政府政策也可以因勢利導,輔導傳統印刷業強化其對於數位工具的使用。
數位印刷的成功案例說明
近年來,一種仿效半導體晶圓代工模式的印刷合版技術興起,讓昂貴的版材採取公共分攤的模式,印刷業者利用印前數位拼版技術,大幅降低印刷品的單價,以大量客製化生產達到經濟規模,揉合傳統與數位,堪稱成功模式。另外,手機的普及,帶動數位相機的使用,因而產生個性化印刷品的需求,許多數位印刷業者看準這個龐大的市場需求,相繼開發出雲端列印系統、相片編輯器、客製化相簿等應用商品與服務,也都算是成功案例。而網路閱讀時代來臨,實體書的出版面臨前所未見的大崩壞,一種使用數位隨需印刷(POD)設備,採取 E(電子書)P(紙本書)同步到位的數位出版流程,以先賣後印(Sell Then Make)的產銷模式,促使多元的出版百家爭鳴,讓言論思想徹底解放,這應該是數位印刷與知識經濟結合的最佳範例。
開放服貿後可能對臺灣數位印刷的影響
以數位印刷的特質來看,臺灣與大陸簽定服務貿易協議後,對產業應該不至於產生太大的影響,其分析理由說明如下:
1. 數位印刷設備投資門檻不高,且臺灣目前的市場已經趨近飽和,價格競爭激烈,外來經營者很難獲利,壟斷式的經營難以成型。
2. 數位印刷其核心價值在於「服務」,有其「在地化」特色,如何滿足客戶「及時」需求才是最重要的,大陸業者想要融入並不容易。
3. 「自由」「創意」「以客為尊」是服務業永續發展的源頭,多元發展的服務業正是臺灣人最寶貴的資產,如果我們都不擔心歐美日相關產業入侵,由何須懼怕中國大陸的業者呢?硬體或許能屈人於一時,但軟實力並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建立的,數位印刷的利基當然是在應用端、軟體面,光憑昂貴的機器是無法堆起競爭力的。
4. 臺灣數位印刷業者如果能串連中國大陸同業,將兩岸市場整合成一個數位列印網,將臺灣所提供的知識、創意及服務,以化整為零的方式帶到中國大陸,將反而會為臺灣創造巨大的商業機會,很可惜,目前中國大陸還是網路管制的地區,相關法令並不完備,但這最起碼是可以期盼的機會。
迎接知識經濟時代來臨
美國經濟學家弗瑞茲‧馬克洛普(Fritz Machlup)曾在其著作當中率先提出「知識產業」的概念,根據他的統計分析, 1955 年知識產業占美國國民生產毛額約四分之一,直至 1965 年,這個比例快速上升至三分之一,到了 1970 年末,知識產業占美國國民生產毛額已經到達二分之一,也就是美國經濟所賺進及花掉的每一塊美金,都與知識產業的生產及分配有關。任何產業發展的兩大流動資源──人力與資金,都必須移動到最具生產力的配置,才能不斷取得成長的動能,進而擺脫昨日的約束。臺灣面對全新局勢的挑戰,自然不能免於時代的洪流,而數位印刷也應該更加努力去厚植「知識創意」的產業根基,畢竟資本密集、勞力密集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期待政府與民間共同建立這個基礎,為臺灣產業持續開創出新科技、新動能,攜手走向「資訊與網路」的新經濟時代。
宋政坤其他文章
今日人氣:0 累計人次:5 回應:2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是很有前途的产业,实际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与大陆合作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