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作家動態
- 另眼看書
【蔡登山專欄】走訪江南六座古鎮之首:「南潯」
2014/10/27 下午 06:29 資料來源:蔡登山
圖片來源/南潯古鎮風光,全部照片攝影:宋路霞
二○○七年中秋剛過的第一個週末,和上海研究家族史的專家宋路霞女士、熱愛文學的企業家邱根發總經理一行來到南潯,對宋女士而言,這是她第十七次的造訪,已是輕車熟路了;對我而言,卻是首次識荊,充滿好奇。早在讀著名的現代作家徐遲的回憶錄《江南小鎮》時,印象深刻的是作者連用66個「水晶晶」的意象來描寫南潯:腳丫船、漁舟、煙波、野鴨、白鷺鷥、水風車、水車、池塘、水網、荇藻、春草、垂柳、荷葉珠子、竹徑、桑樹園、蠶蟲、油菜花、稻田、紫雲英、稻香村、積穀倉、小島……還有「水晶晶的」寺院、寶塔、藤蘿架、九曲橋、太湖石、雨巷、長街、綢緞店、歌榭、酒肆、野荸薺、水晶糕、桔紅糕、燈火、紡車、織梭……。那是詩人筆下終生魂牽夢縈的「江南小鎮」。
南潯位於現在的浙北湖州市東北角,與江蘇省吳江市接壤,東距上海123公里,北距蘇州51公里,距杭州125公里。地處杭嘉湖平原腹地,是浙江省歷史文化名鎮。1252年南潯建鎮,取南林,潯溪兩名之首字,稱南潯。根據史書記載,早在四千七百多年前,已有先民漁獵躬耕於此。後來楚國春申君的封地在此,秦改名為烏程縣,屬會稽郡。隋文帝置湖州。進入明代,天下蠶桑之利,「莫盛於湖」,湖州絲綢揚名天下。南潯自古以來文化昌盛,人才輩出,書香不絕。明代時就有「九里三閣老,十里兩尚書」之諺。僅宋、明、清三代,南潯就出了進士41名。素有「詩書之邦」和「陣志之鄉」的美譽。
到了二十世紀初,南潯這個江南小鎮,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田園牧歌的農村,它成為中國資本主義最早萌芽的地區。由於國際生絲市場的日益擴大,加之它緊臨上海的地利之便,因此以繅絲業為龍頭,現代工業在這個小鎮迅速崛起。它靠著小小、白白的蠶寶寶,卻賺進了大把大把白花花的銀兩。南潯成了中國最富有的一個小鎮。當時小小的一個鎮上,竟有「四象、八牛、七十二條小黃狗」,「象、牛、狗」是南潯人對財富的排名,比如說「百萬富翁」,在別處可耀武揚威,但在南潯只排名「小黃狗」。至於「大象」,得要一千萬兩的身價。南潯的「四象」家產,在當時是大清帝國全年稅收的一半,可見這小鎮的富有。
於是在徐遲的筆下,有了小鎮人與滬杭鐵道、京杭國道、申嘉湖(上海至嘉興至湖州)航道及小火輪、大汽車的關聯。有了電燈公司、中西合璧的別墅莊園、網球場、劇場、電影、銅管樂隊和醫院、學校、愛爾蘭人演講等小鎮現代風景。小鎮的「大街並不寬,人群擁擠得只中央一條可容兩三人通過的人縫。喧鬧之聲可以一直吵到華燈初上。小鎮是很早就有電燈公司的,所以入夜電炬通明。它又有了頗為繁榮的夜市。旅店酒肆裡,傳出歌女賣唱的胡琴聲、吳歌聲。而隔溪對岸的住宅裡卻幽靜而清爽。」那是二十世紀初南潯的摩登光景。
徐遲紀念館
徐遲(1914-1996)是當代著名的詩人、散文家和翻譯家、報導文學作家。他先後出版過詩集、中短篇小說集、散文、報導文學和文論專集多部,更翻譯了英、美、法、蘇聯、希臘等國家的許多名著。還編寫了有關音樂的作品出版,算得是一位多產而多樣化的作家。

●蔡登山在徐遲紀念館(宋路霞攝影)
他一九一四年十月十五日生於浙江吳興縣南潯鎮。他在這裡度過他的童年、少年和青年,在此完成了學業啟蒙、戀愛婚娶,並走上文學之路。南潯之於徐遲,就如同湘西之於沈從文,都是他們心靈的故鄉,終其一生都沒有離開過。南潯這個徐遲心中的「江南小鎮」(晚年徐遲的回憶錄就叫《江南小鎮》),是他生於斯、長於斯的歌哭之地,也是他文學歷程的起點和見證者。他一生曾離開小鎮、又回歸小鎮、再離開、再回歸。他一生情繫這江南小鎮,因為這裡有他的夢,有他的愛。
徐遲紀念館座落在南潯文園內,是一幢白牆青瓦極具江南建築風韻的秀麗庭院,大門門上是當今名書畫家黃苗子先生的題字。館舍前方與右側都面對著綠盈盈、水晶晶的人工湖泊,門前小徑兩旁綠樹成蔭。院中如茵的綠草,襯托著依宅面門而立的徐遲半身塑像。我終於見到書中的徐遲,並與之合影。館內共有中、左、右三間大廳,外加中廳後面一室。三間大廳,間間呈放徐遲一生所經歷的各時期的照片,並詳加說明。從頭看下來,宛如一部紙上的紀錄片。其中有兩幅關於紀念魯迅先生60周年誕辰的照片,據剛過世不久的畫家郁風女士(郁達夫的姪女,黃苗子先生的夫人)回憶道:「1940年,為了紀念魯迅先生60周年誕辰,文藝界人士要在香港開個紀念會,張光宇、丁聰、葉淺予、糜文煥、徐遲和我等七人就想聯手畫一幅魯迅的巨幅頭像,正好葉淺予給《耕耘》月刊畫了要贈送購買者的一幅精印插頁的魯迅頭像,大家決定把它放大到可能做到的最大幅,於是用白布縫製了這麼大(4米×2米)的畫幅,先由葉淺予用墨線勾稿,然後七個人在地上畫了幾個小時就畫好了。第二天開大會,這巨幅魯迅頭像就掛在禮堂的舞臺中央。在燈光下,黑白分明,如刀切削;消瘦的面容,濃濃的眉毛,仍然藏著先生剛強的性格和慈祥的心腸……現在這幅照片就是我們七個人當時在巨幅魯迅畫像前的合影。」郁風還笑說:「60多年前,徐遲留著個小鬍鬚呢!」。這些歷史文獻,都被保留著,雖然照片裡的人物都走入歷史了,但往事並不如煙!三間外那多出來的一室,是原貌重現徐遲晚年在武漢的書房,一台舊型的電腦,敲出一行英文字,那是當年已屆高齡的徐遲開始使用電腦寫作時,打出的第一句話--「我人生的高潮」。是的,您很難想像晚年的徐遲迷戀電腦寫作的激情,及因此而創作出相當大量精彩的報導文學作品。

●秀威出版的《載不動,許多愁——徐遲和他的同時代人》
小蓮莊及嘉業堂藏書樓
小蓮莊是靠經商起家,終成巨富的南潯「四象」之首劉鏞(1826-1899)祖孫三代所建,從光緒十一年(1885年)起歷時四十年才完工,是鎮上保存最完整的私家園林。小蓮莊地處南潯古鎮東南鷓鴣溪旁,佔地約27畝,因仰慕湖州元代書畫大師趙孟頫所修建的「蓮花莊」,而取此名。
它的主要工程均由劉鏞之子劉錦藻完成,劉錦藻(1862-1934)於光緒二十年(1894)與南通張謇同榜考中進士,曾擔任工部主事、行走、郎中等小官,1899年其父去世後,他不再做官,從此挑起家族事業的重擔。他不僅繼續「緝里絲」的生絲出口貿易、揚州的鹽場和典當業,同時在上海大做房地產生意,後來更投資船運、電力、鐵路、茶葉等實業,成為江南著名的實業家。但劉錦藻終究是個讀書人,因此又被稱為「進士商人」。他曾憑一己之力,費時二十餘年,編纂成《清續文獻通考》400卷。該書增設的內容反映了近代中國由封建社會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一特殊背景,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各方面所產生的劇烈變革,是研究晚清社會制度不可多得的史料。它被高度評價,甚至有論者認為「比《清史稿》豐富而又全面」。
小蓮莊分為外園、內園和劉氏家廟三部分。外園有10畝荷花池,環繞著長廊曲橋、亭榭樓閣,極富江南水鄉情趣,不亞於蘇州名園。小蓮莊建築藝術的特色,是以江南古典園林格局為基調,參照某些西式風格,堪稱中西合璧。整座園林對研究清末民初的園林藝術、木石雕刻工藝等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

●小蓮莊(宋路霞攝影)
劉氏家廟在園區西北,廳堂寬敞高大,氣勢雄偉。廟前有兩座牌坊,一為「樂善好施」坊,一為「貞節」坊,均為劉鏞主家時由光緒皇帝、宣統皇帝先後所賜。牌坊中間的下馬石及兩旁的石獅,雕刻十分精緻。
嘉業堂藏書樓與小蓮莊毗鄰,是劉錦藻之子劉承幹(1882-1963)建造的。1920年11月動工,直至1924年12月完工,歷時五年,耗資十二萬元之巨。因父親是著名的學者,因此購書、藏書成了劉承幹理所當然的事。為了收集珍本,劉承幹不惜一擲千金。有一次,他聽說藝風堂所藏十四種宋刊本、四種抄本,準備出售,索價高達二萬元,劉承幹不贅一詞,全部買下。劉承幹因捐鉅款助修清光緒皇陵,末代皇帝溥儀曾賜以「欽若嘉業」九龍金匾,因此樓名「嘉業堂藏書樓」。
藏書樓坐北朝南是一口字形迴廊式的廳堂建築,書樓上下兩層,共有52間庫房。藏書樓正廳東側為「宋四史齋」,藏宋版《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四部史書。西側為「詩萃室」,藏古本詩詞。樓上為「希古樓」,存放經部古籍。另有「黎光閣」與「求恕齋」,分別存有珍本《四庫全書》和史部古籍。在二十年間,藏書達13000種,18萬冊,60萬卷之巨。其中珍本秘籍幾及大江南北之精華,因而被譽為「民國私人藏書第一人」。據學者董惠民的資料,嘉業堂擁有宋刊本77種,元刊本78種,名家稿本、抄校本2000餘種。其中最珍貴的為明抄本《永樂大典》42冊88卷,《永樂大典》當時存世的僅為730卷,嘉業堂即占其12﹪。另外嘉業堂收藏了較為完整的全國州、郡、府、縣、鎮各類地方志達1192種、4000餘部,這比寧波「天一閣」所藏地方志435種多近三倍。其中萬曆《鄖陽縣志》、嘉靖《滑縣志》、康熙《處州府志》等29種地方志,為海內孤本,彌足珍貴。嘉業堂也因此成為中國保存地方志最多、最完整的藏書樓,當時及現代學者對此評價甚高。
嘉業堂不僅以藏書宏富名聞遐邇,它還以刻書聞名。學者黃建國指出「私人藏書樓刻書,古代以江蘇常熟毛晉的汲古閣為最多,近代則以劉承幹的嘉業堂刻本最為有名。……據統計,嘉業堂藏有書版三萬至四萬塊,印有圖書近三百部,約三千卷。刻印大部頭叢書是嘉業堂印書的重要方面。劉將購得朱氏結一廬的叢書版,再加上自己所刻,匯印成《嘉業堂叢書》。還刻印有《吳興叢書》、《求恕齋叢書》、《留餘草堂叢書》、《希古樓金石叢書》、《章氏遺書》等近十部。此外還刻印單種書:《景宋四史》、《舊五代史注》、《晉書斠注》、《八瓊室金石補正》等。劉氏刻印的古籍中,有不少曾被清政府列為禁書,如明末文人屈大均的《安龍逸史》、《閒漁閒閒錄》、清李清的《三垣筆記》、蔡顯的《翁山文外》等,皆為世上所罕見。」魯迅在〈病後雜談〉一文說:「非傻公子如此公者,是不會刻的,所以他還不是毫無用處的人物」。

●嘉業堂內景(宋路霞攝影)
嘉業堂的最大特色是寓書樓於幽雅園景之中,是真正文人雅士的讀書環境。它樓外有園,園外有河,環境清幽,萬一火警又可就近取水。樓前鑿有荷花池,周環假山,間插石笋數枝,高約數米。池上有亭名「明瑟」,亭左右有曲橋通兩岸;兩岸上復各有一亭,左名「障紅」,右名「浣碧」,三亭成鼎足。西南有一塊三米多高的「嘯石」,石上有小孔,吹之如虎嘯,係南潯三大奇石之一。園內林木參天、花木扶疏,曲徑通幽,有歸隱讀書之意存焉。
張石銘舊居(又稱「懿德堂」)
與小蓮莊僅一河之隔的「江南第一巨宅」,是南潯「四象」之一張頌賢(1817-1892)的長孫--張石銘(1871-1927)的舊宅。張石銘也是國民黨元老張靜江(1877-1950)的堂兄。這位「甲午舉人」曾結識康有為等一批改良派人士,參與過「公車上書」。百日維新失敗後,他回到家鄉從商,除繼承祖業外,他還繼續拓展其他產業。他在上海開設錢莊和信託公司,參與新興的標金、股票、公債等金融業務,後來更成為浙江興業銀行(中國最早的商辦銀行之一)的大股東之一。除了是個商人之外,張石銘終日以讀書、校書、收藏為樂。酷愛收藏古籍、金石碑刻和玩賞奇石,為南潯清未民初四大藏書家之一。宋路霞在《張靜江、張石銘家族》書中說:「他的藏書大都是一般文人學士無法獲見的珍籍善本,為了傳播這些善本,他不惜花鉅資把他們刻印出來。」現在藏在台灣國家圖書館的善本書庫裡,就有張石銘、張芹伯、張蔥玉祖孫三代的藏書。

●秀威出版的《張靜江、張石銘家族》一書,由宋路霞女士編纂
懿德堂位於南潯鎮南西街華家橋北側,前臨南市河,後貼鷓鴣溪。建於光緒25年至32年(1899-1906)間,是張家購入明代文學家董說和南潯「四象」之一顧丰盛的舊宅,整修改建而成。建築面積6137平方米,有五落四進和中、西各式樓房244間。其風格奇特、結構恢宏,工藝精湛,尤其是眾多精美生動的木雕、 磚雕、石雕以及從法國進口的玻璃刻花等,都具有極高的藝術欣賞、民俗建築和文物價值。北側原為顧氏舊宅,正大廳腰門上有書畫金石大師吳昌碩手書的匾額「世德作求」和吳淦題寫的匾額「竹苞松茂」。北側建築的主要特點是裝飾雅致,花窗、門廊和磚雕、石雕古樸逼真。南側原為董說舊宅,後經張氏擴建而成。進門即為內廳(轎廳),廳後兩側有小天井,有腰門與後進相通。二進正面為大廳,廳後為堂樓(女廳)。後進天井中有一形似蒼鷹的英德石,名「鷹石」,用乃江南罕見之珍品。懿德堂側廳的大門,每一扇都是一件藝術品,上面雕刻著繁複的花紋和《西廂記》的故事。雖然房子的主人早就住到上海去了,但百年前德國製造的老鐘依然走得分秒不差,渾厚的聲音,提醒著人們時間的流逝。
懿德堂前後劃分,從第三進開始,第三進的芭蕉廳,是張家平日用餐的地方。餐廳後的樓上,是小姐們的臥室,臥室的整面窗上鑲嵌著藍色雕花玻璃,玻璃上雕刻著四季花草果蔬。張宅裏的這些玻璃是來自法國的阿爾薩斯地區道姆玻璃廠的產品。在1900年的巴黎世界博覽會上,道姆玻璃獲得一等獎。而幾乎在獲獎的同時,張家就裝上了道姆的玻璃,難怪南潯當地傳說玻璃是每塊一兩黃金買來的。第四、第五進有不少外來的建築風格和建築材料。從壁爐、玻璃刻花,到克林斯鐵柱頭等,體現了歐洲十八世紀的風格。第四進的大廳是一個設有化粧間、更衣室的豪華西式舞廳,地上鋪滿了來自法國的馬賽克地磚。壁爐下邊繪著風景畫的瓷磚,曾引起法國客人的驚嘆,因為這種做工精細、用料考究的地磚,當年就是在歐洲也只有貴族才能享用。支撐著舞廳頂棚的是兩根克林斯鐵柱,這種拜占廷風格的柱子據說現在歐洲也十分稀少了。舞廳建造在這座巴洛克風格的洋樓裏,洋樓的每一塊紅磚都來自遙遠的歐洲。即使在上海,像張家大宅這樣融合了徽派、巴洛克、拜占廷等多種風格的建築也十分罕見。在南潯這個安逸的江南小鎮,白天的張家還保持著傳統的矜持,而每當華燈初上的時候,張家時尚的生活就在兩棵茂盛的廣玉蘭的遮掩下開始了。如今已有兩百多年樹齡的廣玉蘭,見證了一代豪門巨宅的如煙往事!
張靜江故居(又名「尊德堂」)
張靜江故居位於鎮東大街,係其父張寶善於1898年所建。張靜江,又名人傑。佛號飲光,別號臥禪,1877年9月19日生於南潯。1902年被薦為一級參贊,隨駐法國公使孫寶琦出國。赴歐途中,結識孫中山,向孫中山提供白銀三萬兩作為反清革命活動經費。孫中山與他初遇時即稱他為奇人,後稱他為革命聖人,曾題「丹心俠骨」相贈。「二次革命」失敗後,張靜江又前往東京、巴黎,支持孫中山改建國民黨。歷任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中央政治會議主席、代理中央執行委員會和國民政府主席;積極支持蔣介石任黃埔軍校校長,輔佐蔣介石北伐,直至北伐勝利,被稱為「國民黨四大元老」之一。1938年,他先避居漢口,後經香港到美國,寓居紐約。1950年9月3日病逝。
故居保持著清代三進五間式古建築風格,一進有一廳五室,每進之間各有天井,每進一堂便遞高一級,取「步步高升」之意。故居建築為典型的江南宏門毫宅風格。廳堂兩座門雕,雕刻精細,門楣分別為「有容乃大」和「世守西銘」,前者出自林則徐「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丈,無欲則剛」的詩句;後者則源於宋朝張載棄官後授徒著有「東銘西銘」的典故。兩者均為南潯近代實業家兼收藏家周夢坡所書。
大廳內有清末名人張謇所書的「尊德堂」匾額。中堂之畫係謝公展的手指佳作。兩側是孫中山題寫的一副對聯:「滿堂花醉三千客, 一劍霜寒四十州」。抱柱對聯為同治、光緒帝師翁同龢所題:「世上幾百年舊家無非積德,天下第一件好事還是讀書」。二廳、三廳裏陳列著張靜江手書贈陳立夫的「鐵肩擔道義,棘手著文章」對聯,和張靜江生平事蹟的各種照片、書札、任命狀等文物,及孫中山、宋慶齡、何香凝、于右任、陳布雷、蔣介石等名人手札;有「尊德堂」家庭合影,朱逸民、陳潔如的生活照;還有其女婿陳友仁致張靜江的手札和張靜江子女的照片,張家的帳本、壽禮薄、全福貼等等。還陳列著明代著名書法家董其昌手書的晉「竹林七賢」之一的劉伶《酒德頌》板屏六塊,係用銀杏木鐫刻,是國內珍貴的文物。
●蔡登山在張靜江故居(宋路霞攝影)
藏書樓、小蓮莊、張石銘舊居、張靜江故居……它們見證了世紀的風華,南潯在二十世紀初就已走過它的摩登,它也不愧是凝聚了千年的文明,趨時和西化並沒有改變它厚重的文化傳統,兩者在它的身上結合得相當和諧,因此南潯並沒有因西風浸潤而改變了它的容顏,反而形成它中西合璧的特色。
走在安靜極了的南潯古鎮,在遊客寥寥的仲秋午後,花開花落,蓮影輕濛,劉承幹、張石銘、張靜江似乎向我迎面走來,他們「因商致富」、「由商入仕」,但最後都「由仕返儒」。他們保存多少文化遺產,他們讓這些文化一代一代傳承下去!摩登的歲月已遠,但古道照顏色,典型在夙昔!
今日人氣:1 累計人次:4 回應:2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好像穿越到古代一樣,感覺很寧靜,讓人想停下腳步細細品味,小橋流水人家,乘船在古鎮的河道上吹著微風很是愜意呢
|
您好!我是香港歷史博物館的職員Chris。我們現正研究張靜江先生,請問您有沒有宋路霞女士和張南琛先生的聯絡方法?
謝謝您的幫忙。期待您的回覆。(電郵:kiflam@lcsd.gov.h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