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銳:「想像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媒體工作大不易!(上篇)

2014/10/23 上午 10:59      
本站分類:作家面對面
趙銳:「想像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媒體工作大不易!(上篇)

圖片來源/趙銳老師提供

今天作家生活誌邀請到了即將在十一月出版《不和媽媽說再見》的作者趙銳老師來進行專訪。趙銳老師非常用心也詳細地回答了每一個問題,裡頭講到很多作家背後不為人知辛苦且不容易的一面,當然也能從中看出趙銳老師在文學上的熱情與堅持,因為文章十分精彩,篇幅完整豐富,故分為上下兩集連載。(下集請見

1.趙銳老師的作品中,有幾部呈現了難以被見到的歷史真相,如:《罪──金女大教授明妮‧魏特琳經歷的南京大屠殺》、《祭壇上的聖女──林昭傳》等等。從這些作品即可看出老師身為記者的使命,「讓大眾有知的權力」。想請問趙銳老師,自己對於記者工作的理想、抱負為何?而現階段的目標又是什麼呢?

非常遺憾,其實我的作品與我的職業幾乎沒有聯繫。

事實上,我一直以來都在刻意劃分愛好與工作的界限。也許一般人不會想到,我的文學創作全部是在業餘時間完成的,而且首先要確保不影響工作。對我而言,工作是安身立命,是養家糊口,是活生生的此岸、沉甸甸的現實,而文學才是我的彼岸、我的信仰、我的追求……

為什麼會這樣呢?

可能外界對媒體工作也有誤解吧,以為當記者可以想到哪兒就到哪兒,想寫什麼就寫什麼,其實還真不是這樣的!媒體工作有其自身的特點,同樣是記者,各人分工還有不同,並不是誰都有機會通過職業實現自己的夢想的。所謂的「新聞理想」也好,「職業抱負」也罷,我想也是因人而異吧,就看自己如何準確理解了。人們常以為記者是寫字,作家也是寫字,所以他們大概差不多吧。其實即便是記者與記者、作家與作家之間,他們的差別也可能比你我的差別還要大。

工作與愛好無法統一的問題也曾困擾過我很長時間。最終,我只能以蘭姆、卡夫卡們聊以自慰。畢竟古往今來從事什麼職業的作家都有,而評論一個作家的好壞,最終還得回到他的作品。至於他從事什麼樣的職業、有過什麼樣的生活,那都不是特別重要的問題。

不管什麼工作,只要我承擔了,我都會認真努力去做。但工作就是工作,工作不是其它。

我的目標永遠是寫更好的作品。

這個目標過去不變,現在不變,將來也不會變。

 

2.希望趙銳老師能跟我們分享在自己的記者生涯中,最印象深刻的幾則報導。

我是1997年底從圖書館跳槽當上編輯記者的,迄今也有近二十年了。這些年我分別在週報、日報、雜誌等幹過,擔任過不同版面、不同門類的編輯記者,可惜應景的、常規性的工作較多,酸甜苦辣也有,但都談不上有多獨特。

所以,我基本不保留工作性質的文字。大篇幅的通訊報導見報就見報了,知道它們不過是供一時消費之用,也就不費心收藏了。而自己的作品,哪怕只是豆腐塊的小文章,也會敝帚自珍地剪貼到本子上。我沒報導過911事件,沒經歷過敘利亞戰火,汶川地震也沒沾過邊——我這個記者當得可真夠水的!可想必絕大多數記者都像我一樣吧?有多少人能衝鋒陷陣在新聞前線,並幸運地捕捉到一流新聞呢?

讓我刻骨銘心的卻是我自己的採訪,而那都是工作之外的。比如為採寫林昭傳,我曾帶著年幼的女兒前往上海採訪林昭閨蜜倪競雄女士。當時女兒五六歲,還是個學齡前兒童,因為放在家裡無人照料,我只得拖著她外出採訪了。

對倪老師的採訪進行了兩天,小女兒顯然不可能對我們的談話感興趣,她在屋裡轉來轉去,最後相中了倪老師放在林昭遺像前用粉色玻璃珠編織的小貓。我知道林昭喜愛貓咪,倪老師將這只小貓供在林昭遺像前,一定有祭奠林昭的心意。可小女兒一把抓住了,就再不肯鬆手!她也不說「我要」,她就是不肯鬆手!

「這貓送你了。」倪老師順口這麼一說,女兒立馬安定下來,興高采烈地玩貓去了。隨後,倪老師又向我展示了林昭的骨灰,一塊灰白色的小物體,存放在一隻小玻璃藥瓶裡。一邊是飽經滄桑的倪老師舉著骨灰,一邊是天真爛漫的小女兒玩著貓兒,我心中的感受真是五味雜陳……

寫林昭絕不能止於林昭之死,歷史與當代的聯繫正在點點滴滴中映射出來!

正是這次採訪加深了我對林昭傳的理解。後來我將上海之行寫成單篇的採訪記《她是那麼鮮活的一個人》,小女兒在其中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我還對林昭傳的結構作了重要調整,我在自序中強調:讀者對林昭的理解將構成該書的重要組成部分,只要我們對林昭的看法還有這樣那樣的分歧,這本書就將永遠劃不上句號。

祭壇上的聖女──林昭傳

 趙銳老師的林昭傳

到湖州採訪沈澤宜先生的經歷也類似,後來我據此寫成《那一代人已漸行漸遠》一文,發表在《隨筆》雜誌上。不過除了這篇文章順利發表,其它採訪記都沒有機會面世,只能後來收錄進秀威版的《祭壇上的聖女:林昭傳》裡。它們也許都不是典型意義上的新聞報導,但卻是我非常看中的採訪和報導案例。當然,這種採訪和報導都是以作家身份進行的,與我的記者職業身份無關。

 

3.趙銳老師對於想從事媒體業或當記者的年輕人們有何建議?有哪些話想送給他們?

我每年都會遇到一些年輕人,他們以為媒體從業人員,就是他們電影電視裡看到的那些風光無限的名主持人、名記者形象。當然,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想當名主持人、名記者自然值得鼓勵,但如果僅僅懷揣著「功成名就」的想法入行,很可能不到一兩年就會對這個行業失去信心。「想像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我一直鼓勵年輕人要學會追問自己,要擅於從幻想中走出來。如果可以,儘量提早進入媒體實習,在充分的實踐中學習媒體從業技能,並進一步瞭解媒體是否是自己的「真愛」。

是不是「真愛」這很重要,因為只有為「真愛」付出,你才能無怨無悔。就像我數十年堅持業餘寫作,卻從沒覺得不值得。媒體是一個錯綜複雜、瞬息萬變的行業,對人的綜合素質要求較高,比一般行業可能會多一些新鮮和刺激,這是它的優點。缺點則是淺嘗輒止,計畫不如變化快,很難讓人沉靜持久下來。所以,入行還是謹慎為宜。

 

相關新聞

【作家專訪】趙銳:「願你成為完整的人」為人父母不簡單!(下篇)

 

今日人氣:0  累計人次:11  回應:0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登入會員回應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