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作家動態
- 作家面對面
趙銳:「願你成為完整的人」為人父母不簡單!(下篇)
圖片來源/趙銳老師提供
各位觀眾久等了,今天為大家帶來了趙銳老師的作家專訪下集!
作家生活誌邀請到了即將在十一月出版《不和媽媽說再見》的作者趙銳老師來進行專訪。趙銳老師非常用心也詳細地回答了每一個問題,裡頭講到很多作家背後不為人知辛苦且不容易的一面,當然也能從中看出趙銳老師在文學上的熱情與堅持,因為文章十分精彩,篇幅完整豐富,故分為上下兩集連載。(上集請點此連結)
4. 在報導文學中,令我最有印象的就是《被天堂遺忘的孩子》這本小說,如果趙銳老師有讀過,希望能聽聽趙銳老師對這本書的看法。另外也希望老師可以向各位讀者推薦其他經典的報導文學讀物。
我不知道「報導文學」是個什麼概念,與我們熟悉的「報告文學」是不是一回事?大陸沒有「報導文學」這一名詞,大陸習慣用「報告文學」的說法。我沒讀過《被天堂遺忘的孩子》,昨天通過百度搜索,初步感覺這是一部紀實作品,但又與我們的「報告文學」有明顯的差異。大陸的「報告文學」,一般是指「在真人真事基礎上塑造藝術形象,以文學手段及時反映現實生活」,是處於新聞和文學之間的一種體裁。我不知道《被天堂遺忘的孩子》是一部怎樣的小說,它是虛構還是非虛構?
回答這個問題時,恰巧我正在北京魯迅文學院首屆報告文學高研班學習。魯迅文學院是隸屬於中國作家協會的高級文學研修機構,而我們這個魯24班彙集了全國61位作家,大家都有寫作報告文學的經驗。在為期兩個月的學習中,師生們多次深入探討,問題涉及報告文學能否虛構、報告文學與非虛構寫作的關係等等。
關於這個話題,我個人比較傾向於認同德國作家茨威格的觀點:「我絲毫不想通過自己的虛構來增加或沖淡所發生的一切的內外真實性,因為在那些非常時刻,歷史本身已表現得十分完全,無須任何後來的幫手。歷史是真正的詩人和戲劇家,任何一個作家都別想超過它。」但如果就此對一部文學作品的真實性進行學術考據,那又只能離文學的本質越來越遠。這種微妙性和分寸感,恐怕積累了一定閱讀經驗後,人人都會形成自己的判斷。
我喜歡紀實或者說非虛構作品,但我同時也知道,紀實未必就比虛構更接近真實,因為人性和歷史總是如此地吊詭。從這一角度來說,《復活》是紀實的,《追憶似水年華》是紀實的,《阿Q正傳》是紀實的,《1984》也是紀實的。我不知道索爾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島》、龍應台的《大江大海1949》算不算“報導文學”呢?它們太經典了,我很推薦!
(註:經查證後確認,台灣的「報導文學」一詞,與大陸的「報告文學」為同一名詞。)
5. 在閱讀老師的書時,意外發現趙銳老師的父親趙愷先生是一位詩人,想請老師談談父親對自己的影響,又父親對自己的文學教育上又是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
文學基因是否會遺傳?我不知道。但我相信「影響」、「薰陶」一定是存在的,畢竟自古就有「耳濡目染」一說嘛。有一個詩人父親當真特別幸運嗎?倒也未必。因為詩人是那一類與眾不同的人,一個詩人越是優秀,他的與眾不同便越是格外地突出。身為詩人的親人,需要有格外的理解力和包容力。如果能激發他們的詩情更好,如果不能激發,至少不能扼殺他們——說實話,這不是一件容易做好的事。
單從父親的角度來說,我想每一個父親都會用自己的方式撫育孩子。詩人父親可能會用詩歌,木匠父親可能會用木頭,廚師父親可能會用美食……詩歌、木頭、美食,哪一個更深入人心?這很難說。但可以肯定的是,有一個詩人父親,就一定會有一個書香盈溢的童年。因為家裡文學書籍太多,我在很小的時候就囫圇吞棗地讀過許多經典名著,而且我也會比一般小夥伴瞭解更多的文學常識,見識更多的文學前輩,體會更多的文學甘苦,也領悟更多的文學本質……
沒有父親就沒有我,這是毫無疑問的。生命層面如此,精神層面更如此。其實父親並沒有刻意引導我走向文學,想必他深深懂得其中的艱辛,並不認為這種技藝可以傳承。我不知深淺地在文學之路上走到今天,我想一方面是靠了自己的執著,另一方面也是上天自有美意。
忘不了兒時父親耳提面命教背「車轔轔,馬嘯嘯,行人弓箭各在腰」的情形;忘不了即將高考,父親在《海鷗喬納森•利文斯頓》文末用鉛筆寫給我的一行小字:「要想飛得高就得拋棄許多東西,包括許多珍貴的東西。」忘不了大學畢業了,父親還將我的文稿改得面目全非,讓我一遍遍對寫作失去信心……好在經過父親的苛嚴訓練,我最終總算懂得什麼是文學,什麼不是文學;什麼是好的文學,什麼是壞的文學。我想正因為具備了這種基本文學素養,我才會在文學的路上走得不緩不急。儘管這十幾二十年來我寫的作品相對不算多,但每一部都浸透著自己的心血,每一部都讓我獲得了足夠的成長。張愛玲嚷嚷著說出名要趁早,而父親對我的要求從來不是什麼成名成家,而是「活得像個人,寫得像回事」。
我深以為然。所以,就慢慢寫下去吧。
6.請趙銳老師談談即將出版的新書《不和媽媽說再見》,同樣是親子議題,希望趙銳老師也可以再次跟讀者介紹《母親手記-我與孩子的故事》這本書。
我對孩子充滿了感激和敬畏,他們是上天派來拯救我們靈魂的使者。在三十歲之前,我一直沒有孩子。那時我跟很多自我意識極強的年輕人一樣,覺得孩子是個負累,自己的人生有可能被他們毀了。很難想像,當成為母親之後,我會完全放棄了原來的想法,脫胎換骨似地成為另外一個人!是孩子促使我用另一種眼光看世界,在伴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逐步懂得生命懂得愛。雖然期間也有過磕磕絆絆,但現在終於學會平靜地去接納甚至去喜悅。是的,女人一旦成為母親,她會獲得無窮的智慧和力量,這大概是上天對女人特別的恩賜吧!
秀威版《母親手記——我與孩子的故事》其實收錄了我兩本書,一本是《你是我的天堂》,另一本是《耳邊風》。《你是我的天堂》大陸版名為《單身母親手記》,那是一組系列散文,相對完整地還原了我從不想要孩子,到被孩子救贖的過程。《耳邊風》是寫給孩子的二十封信,當時孩子剛上小學,處於人生的第一個斷乳期。我以書信的形式,結合二十個不同的主題,表達了我對孩子的祝福和希望。
趙銳老師的母親手記
說來也許你們不相信,在孩子小的時候,我內心的焦慮不安極其強烈,總擔心萬一出什麼意外,我不能陪孩子長大成人怎麼辦?所以那個階段我一方面拼命掙錢,另一方面千方百計想為孩子多留點文字。當《你是我的天堂》和《耳邊風》陸續問世,我心底的一塊石頭似乎落了地,仿佛完成了一個非常的使命。
隨著孩子漸漸長大,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撲面而來,比如教育壓力,比如家庭變故,比如心理挫折……放眼我們身邊,就發生了很多故事,有很多甚至就是親人、朋友的故事。這些故事觸動了我,讓我久久、久久地難以釋懷。於是按照我的習慣,我又產生了書寫它們的衝動,於是有了這部《不和媽媽說再見》。
它是「報導文學」嗎?我不知道,我沒考慮過這些概念。我只能告訴大家,這個故事的很多細節都來自我的生活,甚至來自我的孩子和我家養的兩隻貓咪,但它並不是一部紀實作品,而是一部虛構內容很多的小說。在寫作《不和媽媽說再見》的過程中,我曾多次與孩子商討,請孩子閱讀已經完成的篇節,認真聽取孩子的意見,並據此作了很多修改。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我和孩子會隨時隨地討論很多社會問題,尤其是那些觸目驚心的惡性事件。雖然討論的方式方法可以有選擇、有技巧,但我堅信討論要比不討論好,讓孩子直面現實要比故意遮蔽隱瞞好。我平生最怕也最恨虛偽,我不願意分裂地活著,我也不願意將分裂的人格留傳給孩子!「願你成為完整的人」,這是我對孩子永恆的祝福。我自己也是為了完整而寫作,為了完整而生活。
相關新聞
【作家專訪】趙銳:「想像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媒體工作大不易!(上篇)
今日人氣:0 累計人次:3 回應:0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