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家路《望道與旅程》新書座談會於美國法拉盛圖書館熱鬧舉辦

2017/10/23 下午 08:28      
本站分類:作家新動態
米家路《望道與旅程》新書座談會於美國法拉盛圖書館熱鬧舉辦

本月1日旅美華裔學者米家路,在紐約法拉盛皇后圖書館舉行盛大的新書發佈座談分享會。嘉賓雲集、高朋滿座,會場座無虛席,十幾位嘉賓(學者、藝術家、作家、詩人、導演與媒體人士)在長達3個小時的分享會中,紛紛做了精彩的發言。分享會後,幾十本新書一搶而空,米家路也舉行了簽書活動。

Poster 2.jpg
《世界日報》與《僑報》對這次活動進行了追蹤報導【←點擊看報導全文】

法拉盛圖書館副館長邱辛曄先生撰寫《望道與旅程》讀後感,《世界日報周刊》【←點擊看報導全文】

以下是出席活動的嘉賓名單:

分享会15纽约福坦莫大学副校长洪朝辉发言.jpg

▲洪朝輝

主持人: 洪朝輝(學者,福坦莫大學歷史學教授、首席研究官)

歡迎致辭:邱辛嘩(法拉盛圖書館副館長)

開場致辭: 米家路 (學者, 詩人, 新澤西學院英文暨世界語言與文化系副教授

  • 小提琴表演:Coco Mi(米顆顆)

Coco Mi系米教授的女兒/千金, 現上普林斯頓高中四年級,曼哈頓樂音學院大學預科生, 有志於音樂表演。

特邀嘉賓發言(按英文字母順序排列)

黃翔(詩人、作家、詩書畫藝術家)

著名大詩人, 出版了幾十卷詩文集,剛剛出版了《黃翔詩歌全集》,11/5 ,周日,1-3 點是黃翔在法拉盛圖書館的新書發佈和朗誦會; 黃翔多才多藝,也是詩書畫藝術家。

分享会照片4大诗人黄翔赠书法.jpg

▲書法家黃翔贈書法。

黃易居(學者,福坦莫大學東亞系助理教授)

黃教授專攻二十世紀中國文學文化研究, 出版了英文著作《Tapestry of Light: Aesthetic Afterlives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Brill, 2014)》, 目前正在撰寫《literature of the supernatural in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fiction and visual culture》。

李桂田/紅四方(詩人,書法家暨茶道藝術家)

藝名「紅四方」,多才多藝的才女:茶道茶藝傳播者,現代書法家,無茶儀式茶道師,策展人。主持每週末的「紅四方」中華茶道藝術聚會。歡迎各位今後光臨品嘗。

何善影(藝術家, 學者, 皇后學院藝術系副教授)

現任美國紐約城市大學皇后學院陶瓷藝術的副教授。何教授常常在各地舉辦講座和展覽,包括加拿大以及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和哈佛大學還有香港和景德鎮。

趙大勇(導演)

趙大勇是中國最有實力的新銳導演,作品包括《南京路》、《廢城》、《家園》、《下流詩歌》、《尋歡作樂》,多次受邀參加影展,獲得眾多獎項。

分享会照片11 导演赵大勇发言.jpg

▲趙大勇

  • 小提琴表演:Coco Mi(米顆顆)

麥芒/黃亦兵(學者暨詩人, 康州學院東亞系副教授)

專攻中國現當代文學文化,筆名「麥芒」, 當代著名詩人。著有中文詩集《接近盲目》和中英文雙語詩集《石龜》,出版了英文學術專著《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From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to the Future》。

分享会照片7 诗人麦芒发言.jpg

▲麥芒

錢穎(學者, 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助理教授)

錢教授專攻中國現當代文學, 電影媒體, 尤其是紀錄片研究,正在撰寫英文專著《Visionary Realities:Documentary Cinema in China’s Revolutionary Century》; 錢教授也多才多藝, 是電影製作人, 評論家以及媒體策展人。

葉明媚(作家,書法家暨古琴藝術家)

葉大師更是多才多藝,法國巴黎大學音樂博士,在香港期間曾長期師從泛川派大師蔡德允女士學習古琴,專研古琴音樂與佛教音樂, 出版過多部學術專著, 多部暢銷英文小說,葉老師氏還經常在世界各地作公開演講/演奏,並將任教於紐約城市大學美國亞洲研究所。

分享会照片9作家艺术家叶明媚赠书法.jpg

▲葉明媚贈書法

張宏圖(藝術家)

張宏圖是當代世界最傑出的先鋒藝術家之一,作品在全世界頂級博物館和畫廊展覽, 並為各大博物館收藏。

分享会照片10 大艺术家张宏图发言.jpg

 

▲張宏圖

張真(學者, 詩人,紐約大學電影系副教授)

張教授是紐約大學電影系的終身教授, 專攻中國電影, 出版了學術英文專著《銀幕豔史:上海電影(1896-1937)》;《城市一代:中國電影和文化21世紀的轉向》;張真還曾參與組織過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和林肯中心以彰顯表演藝術為主題的大型中國電影精品回顧; 張教授也是中國八十年代大陸「第三代」詩歌的代表詩人。

朱影(學者,紐約城市大學傳媒系教授)

朱影是紐約城市大學斯坦頓島學院終身教授,媒體文化系主任;「美國國家人文科學獎」、「美國學術協會委員會獎」得主;作為中國電影與媒體研究領域的權威專家,她已出版八本著作,包括《兩億隻眼睛:中國中央電視臺的故事》(Two Billion Eyes: The Story of China Central Television, 2014)和《中國電影藝術,政治,及經濟之間的關係》(Art, Politics, and Commerce in Chinese Cinema, 2010)。

  • 小提琴表演Coco Mi(米顆顆)

畢場發言人:夏明(學者,紐約城市大學政治學教授)

夏教授現任紐約城市大學政治學教授,為海外知名自由派學者,出版編著了多部學術著作,也是HBO documentary movie, 《China's Unnatural Disaster, The Tears of Sichuan Province》 製片人之一,從2009年到2013年,夏教授被連續評為「100位頂級中國公共知識份子」。

==因為大多數嘉賓都是做的口頭發言,以下節選兩篇書面發言以饗讀者==

§作者米家路開場致詞§

首先, 祝大家, 各位來賓和觀眾,中秋節快樂!

真心感謝各位嘉賓在百忙中,抽出寶貴的時間,穿越滾滾紅塵, 來參加我的新書座談分享會,我實在感動萬分, 但更多的是受寵若驚, 因為在坐的每一位嘉賓(學者, 藝術家,詩人, 導演和媒體人士)都是在各位領域裡出類拔萃, 超一流的高手, 都比我做得更傑出, 更卓越, 我倍感汗顏至極。好在我們今天的聚會不是一場比試武功高下的華山論劍,我們在這個陽光明媚的金秋下午相聚在一起, 只是重溫我們的昔日友誼, 交流我們的人生感悟,就像我們四川人鍾愛的「擺龍門陣」,大家圍爐打坐,清茶/清水一杯,不拘一格,有感而發, 暢說欲言,侃天侃地,分享各位的讀後感。 大家的發言可以高屋建瓴, 也可以對某一篇拙作, 也可以對幾個關鍵字, 結合各自的學術藝術興趣展開。 當然,鄙人也歡迎各位拍磚吐槽(假如我來做這個題目的話Blah, blah, blah……)。為了聚合各位的精彩開悟, 我擬定了一個分享會總主旨:《喧囂時代的學術良知與大道胸懷》。希望大家隨性而發, 與大家分享更美麗,更喜悅的心靈感悟。

當然,在目前這個喧囂、動盪、焦慮的時代裡,言「喜悅」談何容易,可能被視為一種矯情、奢談吧。我們學者和藝術家們該怎麼面對這麼一個喧囂的時代呢?避而遠之的遁世主義者呢?還是挺身而出的英雄豪傑呢?To be or not to be!我們每一個人都得選擇一個介入時代的良知、 態度, 鄙人堅信我們都應該大無畏地擁抱,鼓吹, 踐行一種開放的大道胸懷, 包容更多元, 不同的文化與人生選擇, 而非排斥異己的狹道的封閉心態。

拙作《望道與旅程》便是鄙人三十年在東西文化的大道上上下求索的真實寫照與見證,老子言:「 道可道, 非常道」,所以天機不可洩漏, 收錄在書中的文字便不可能是真道, 更多是作者的妄言囈語,只是歷歷旅程記錄, 是錯綜複雜的路徑(routes),作為離散漂泊的移民,我們唯有通過不同的途徑, 才能尋覓到我們的文化, 心靈與自我的根源。作為作者, 我想說的皆在這兩本書中, 書一旦出手,似乎就與作者脫離干係,我就不在此哆嗦了, 敬請各位大俠高手開悟, 賜教, 拍磚, 吐槽吧, 鄙人願意洗耳恭聽。 謝謝大家!

分享会照片8 米家路致词.jpg

▲作者米家路教授

§書法家、詩人與茶道藝術家李桂田發言§

放逐、還鄉,再放逐,再還鄉是我幾十年來的成長歷程,也是我每天的一個流程。作者米家路教授總結了「鄉」的意義並非僅是出生之地,更是根本、本體,本真的面目,是讓身心靈能最自然放鬆最自我的地方。所以放逐,還鄉意義非凡,可大可小。

每一次的回國探親是我放逐後的心靈還鄉;每一天的內在昏迷與醒悟是我的放逐與還鄉;每一刻的一呼一吸也是我的放逐與還鄉。其實生活本身就是在放逐於還鄉之間。

作者簡單兩個詞語概括了我的整個世界,概括了人生的輪迴,生活的輪迴,文明、文化、社會的輪迴,然而生活中的我們都有自己回家的經驗和感受。放逐,還鄉作為第一章的標題扣人心弦,緊貼每一個人的心靈深處。

此章中有表達回鄉的意識是一種覺悟,那麼回鄉之人便是覺悟之人,回鄉之路是人生之路,而回鄉的旅途既是一個詩人、一個藝術家、一個名族,也是一個國家,一個社會回真的必經之路,放逐與還鄉即是歸一的過程。

放逐,還鄉的過程使其找回自己的本真,那個自己真正的面目,那個並非只是父母給予的面目,更是上天給予的原本面目。

米教授巧妙的用還鄉詩人為媒介來詮釋天下人民也都是還鄉人民,覺悟之人。詩人僅是一個象徵性的代表,而藝術、文學、學術、良知、文明、宗教、社會、科學、自然、人性,其實也都是一個放逐,還鄉的循環。

作者把放逐形容為無家可棲的虛空狀態。

那也是說放逐是對自己的探索,對人生的探索。而這探索的過程米教授描述為非庇護性與非人性的身不由己的狀態,所以我認為此過程也是人生開發成長的階段,一個修煉之人的道路。

我即刻意識到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的一座房屋,誰離開它誰就不能再建造,誰就會永遠孤獨,因為樹若無根便會死亡。

所以「不歸樓空」,空空如也。如高樓無地基,心無所恃,晃蕩浮躁,漂移不定。

特別是在今天的喧囂時代,現代生活中、城市生活中、科技生活中,外界多層次的噪雜喧鬧高頻率中,人工帶來的噪音中,人們聽不清自己內在的心聲,也看不到回鄉的道路,甚至吞噬了回鄉的欲望,人們開始迷失方向,迷失自我,喪失生活。

我以前從來沒有眷戀我的家鄉,那重重的泥土味讓我16歲就把自己放逐在外。我以前也儘量避免回家,感覺那裡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都是那麼的落後,還暗暗發誓不留在家鄉那沒有開發的黃土裡,那讓我渺小,讓我總覺得自己沒有身分。

如今意識到那竟是對自己的偏見、歧視、對自己的不尊重。然而今天在這異國他鄉里卻如此的懷念家鄉的黃泥土,一草一木一人一物都是我的至親摯愛也是我的老師,他們是我今天一言一行,一思一想的發源地。我渴望瞭解自己,因為我的願望是修養自己,成為自己。如今每一次的回歸給予的收穫是千萬個為什麼的解答,給予我莫大的成長,我覺得那是真正的學術,是良知讓我回歸,與家人團圓,與自己的內在團圓,與自己的成長團圓,也與自己的未來團圓。這放逐與還鄉的經歷讓我這一輩子也從來沒有如此的感恩熱愛我的祖國和家鄉、我的傳統和文化。放逐的旅程讓我放開視野,讓我學會了接受我的過去,尊重我的過去,甚至保護我的過去。發現那是自信、自尊、自愛的第一大秘訣。

所以米教授的「對過去回歸也就是對未來的解放」,妙不可言!這太貼切,太貼心了。又讓我領悟到內在的封閉是當下的死亡。

米教授還談到還鄉詩人的雙重使命:既為沉淪世人尋找一個安身立命的適意居所也為神性的適宜之時的複歸備一個安身之地。第一使命我領悟為是有道可望,而我作為一個藝術家,意味著創作品需為觀賞者帶來靈魂上的滿足,感染、啟發、指引觀賞者的心靈。第二使命我意為創作品不僅得像一盞明燈照亮、指引觀賞者將要走的路,而且還給予安心丸來明確堅信方向的正確性。

文中分析到作為一個還鄉詩人來完全他的雙重使命得把自己以協力廠商的角度來看待事物,哪怕自己是主角,而且還承受黑暗的折磨、苦難,本人需自身分裂以捕捉到世界創生的真實,即是心無雜念,心無掛礙,放下一切,融於當下,以無我無為的行為來創造寫作。所以米教授說「給予真實創造自身的人就是英雄」,因為真正創造自身得先捨己。

走在放逐與還鄉的路上就是創造自身的一個必要過程,所以我想說人人都是還鄉英雄。

也所以米教授所說的「創造一個全新的自我就等於創造一個全新的世界,如上帝創世」直擊我心懷。是的,當我們每一次心靈踏入故鄉的土地時便是一次心靈的洗禮,是一次成長的階梯,是一次靈魂的覺悟,亦是英雄的作為,還是一個自我發現、自我改革、自我創新,也是一次重生。

所以還鄉獲得的是一種圓滿,一次再生,一種永恆的存在,也是最好的學術與良知。

有家可歸便是有道可望,而我們人生中的每一步都是我們的《望道與旅程》,從此岸到彼岸的一個過程。

現在我恍然大悟,「家路」之名含意深遠,「家路」原來是有道之人。

分享会照片12 诗人艺术家李桂田发言.jpg

▲李桂田發言

§黃易居教授的發言§

首先特別感謝米老師邀請我來此次新書座談分享會。讀米老師的《望道與旅程》,本身就是一個旅程。我想,不同的讀者隨我們不同性情來各得其解。 那分享會的意義在於, 它是一種豐富性的湧現、 碰撞,還有連接 。

我看了米老師的書以後,最大的感悟,就是關於詩意和生命終極性的一種永恆關聯。好像說,沒有詩意,我們便斷了連接,成為空虛之殼。關於這種連接,我們可以回溯到到西方的大哲,柏拉圖,還有他的學生亞里斯多德。他們對詩意作用的理解,無論貶或者褒,都和形而上的終極性不可分割。在他們看來,詩人通過「模仿」,或者背離終極性,或者無限接近。近來,中國學者強調,中國傳統詩學認為詩是對終極性的一種莊子式的生動自然的呈現 。無論西方之模仿或者東方之呈現,詩意和生命宇宙的終極問題息息相關。詩雖微言,卻蘊含大道。

在我看來,米老師的書,內容探討詩學,本身充滿詩意。首先,書的切入點為一種清醒的觀照。觀照到作為歷史的人,我們現代人的精神困境。但正因為觀照到我們所處的時代,心靈和世界的極端物化和異化, 詩意的作用反而更加得以彰顯。米老師所闡述詩意的作用可謂百界千如。 在我的閱讀中,詩意最重要的作用在於恢復連接,讓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再次感受到世界,其本身所具足的神祕性,整合性與神聖性。我想在米老師所討論到的眾多詩人,藝術家中,我想提及Baudelaire、Rilke,還有李金髮。詩人Baudelaire 寫到,大自然是一座神殿,行人經過森林, 森林望著他,投以親切的注視。米老師提到的兩個詞至關重要,也非常的美。這兩個詞是:「回憶」、「應和」。我們發現,詩意並非獲得新意,而是重拾舊意。所謂應和,是從直接的感知層面上,從色身香味觸法的緣法上,悟到萬物是可親的。 詩人Rilke和Baudelaire是呼應的。米老師說,Rilke的難得之處在於他把現代人尋求心靈家園這麼宏大的一個訴求,回歸到一個微觀的層面,也就是人和物的基本關係。詩人Rilke 有一個和道家思想非常接近的詩論:大地具有生生之德,人,物,都是它物化的具象。那詩人的作用是什麼?米老師寫到,詩人「把一切親切之物從物件性之中,護送返回,使一切美妙之物在分裂性的內在心靈中,整合複生」。從物件性中返回,從分裂中整合, 我們發現米老師似乎將我們引回到熟悉的傳統哲學命題:物我無間。生活於20世紀初的中國詩人李金髮,他的旅程更為迂回曲折。他的矛盾在於,同時行走在歷史的發展之路和精神的回歸之旅程。于異國他鄉, 詩人發現文明之路若死灰荒原,於是遙想鄉土的本源之美、之真、之純:牧童,初心,鮮花裝飾的水岸。 可是一旦返回,這個美夢再次幻滅,鄉土 瘦成一座枯園。所以米老師用憂鬱melancholia這個詞來描畫現代中國詩人的心理情態,非常恰當,它傳達了一種無根的虛無感absence,而非可彌補的缺失感loss。可是最後米老師還是留給我們以救贖的意相。也就是詩人李金髮回望莊子中游乎四海之外的神人,逍遙於萬法歸一的本真境界。

我略談了米老師所討論的三位詩人,無論是回憶、應和,還是大地化物之德,抑或是那鮮花裝飾的水岸,居於大海之上的神人,我們都感受到了詩意之境,連接之美。最後我想說,米老師的書非常之厚重,因為它深有禪意。看罷書,回首書的題目,望道與旅程,它本身就是一個公案,它暗藏有和無的關係,本體和具象的關係。 旅程,是一首永恆的抒情詩,它是有,是用,是大海的波浪,它雖然變化,卻圓滿具足,它和道,所謂空,所謂體,是一不是二。在米老師贈給我的另外一本書裡,有他的一首詩,名為〈恒河上的心經〉。我在此引用其中幾句作為結語:

   客想過河不?大宗師問

   不過,客答

   為何不過?大宗師問

   過了此岸還得回來,客答

   何解?大宗師問

   此岸就在彼岸,客答。

 

此看來,詩人是永恆的擺渡者,煩惱即菩提。

分享会14 学者黄易居发言.jpg

▲黃易居發言

 分享会照片13艺术家了大愿赠书法.jpg

▲書法家廖大願贈書法

 分享会照片1.jpg

 分享会照片2.jpg

分享会照片3.jpg

分享会照片5.jpg

分享会16.jpg 

今日人氣:0  累計人次:3  回應:0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登入會員回應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