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焦慮的網路世代:你的機會在哪裡?

2017/3/8 下午 04:00      撰稿:Jonathan   
本站分類:作家面對面
資訊焦慮的網路世代:你的機會在哪裡?

2017年台北國際書展的黃沙龍現場,秀威特地邀請到了《橡皮推翻了滿清》的作者藍弋丰與「新思惟國際」創辦人蔡依橙出席。這一次的活動講題劈頭就問:「你的機會在哪裡?」或許也是因為這樣,活動在尚未開始前就已陸續有不少聽眾入座──在這個略帶冷意的禮拜六下午,有不少「焦慮」的聽眾讀者們帶著求新知與好奇的心情前來聽講。 

曾獲金鼎獎肯定、作品亦多次登上博客來暢銷榜的人氣作家藍弋丰,以及醫生作家、知名跨界論壇創辦人蔡依橙,兩種截然不同領域的人撞在一起,會擦出什麼火花呢?這次我們不談滿清,不說醫療,就從與時下年輕人最親近的網路開始,聊聊在資訊爆炸的年代裡,你還能用網路創造什麼奇蹟?機會又會在哪裡?

IMG_5355.jpg

時間一到下午一點半鐘,我們的主講人藍弋丰先生便在隨扈(編按:其實是現場工作人員)的陪同下颯爽登台。

IMG_5364.jpg

演講開始時,由蔡依橙醫師率先提出了一個、在這資訊焦慮的網路世代最容易碰上的問題:資訊太多了,我們究竟該如何去找尋所要的資訊、進而篩選、判辨真偽呢?出乎許多人意料的是,兩位講者的醫學背景派上了用場:

「雖然我跟蔡依橙都離開了醫院,但是醫學訓練對我們還是有很大的幫助,在門診的時候病人來會有一些主述,會有很多的資訊, 有些重要資訊隱藏在他的話裡,但有些可能是雜訊,是跟這個病沒有關係,所以我們的訓練就是要在最快時間內找出這些資訊跟雜訊,做出一些鑑別診斷。當時在學鑑別診斷的時候並沒有覺得它是一個特別的技術,因為這是看病本來就必須要做的事情,後來才發現這是一門非常了不起的技術。」藍弋丰歸納道。

藍弋丰的意思,由蔡依橙的話來說,就是「不是被動的去閱讀」。每個人都需要先知道自己所要知道的是甚麼,然後主動的去閱讀,如此一來你才有可能分析你看到的資訊是不是缺了甚麼。知道缺了甚麼,你才有可能分析資訊的真偽,而不會盲從別人塞給你的資訊。

一個最近知名的例子,就是海倫清桃事件。在海倫清桃事件中,當事者講述了一個很優美的故事,但如果一昧子照著對方的邏輯去聽、去吸收,而沒有在自己的腦海中先建立、批判對方所說得是否正確,進而有了被誤導、甚至被蒙蔽的可能。

IMG_5375.jpg

那麼在主動接收資訊、試圖判別真偽以後,要如何借此發掘自己的機會呢?藍弋丰先生繼續分享自身的經驗,他近年來將寫作與分析資訊的長才發揮在網路評論這個領域,以「弋論」為名成了一個個人品牌。

藍弋丰先生接著回顧了這二十年來媒體評論生態的改變,除了大環境變得不若以往與網路崛起外,許多主流媒體逐漸不重視國際新聞或評論這塊,導致其「編譯」的內容逐漸與大眾理解脫節。也就是在這樣的狀況下,藍弋丰找到他的機會。

「其實我只是服務比較到家,因為我在講到一些名詞的時候,會思考說如果你不是這個領域長期在鑽研的」藍弋丰解釋,他以去年拜耳和孟山都簽約這個國際新聞為例,許多老百姓並不知道拜耳和孟都山,也不知道他們的歷史淵源,是以藍弋丰在評論與向讀者介紹這件事的時後,就先從兩間公司被後的糾葛與歷史開始追溯,使得平常不是那樣深度關注的讀者也能看得懂。

「大環境不好是事實,可是你只要了解這個基本原理,就可以找到機會。」藍弋丰穩健的說。

IMG_5404.jpg

對於藍弋丰的說明,蔡依橙醫師替台下的觀眾提出了一個重要問題:認真花時間編新聞與評論是很好,但是在這個大家都在網路上「拼流量」的時代,要如何與這麼多媒體競爭?你很認真寫完一篇文,人氣或流量可能還是輸給別人隨便剪貼拼湊而成的一篇文章,怎麼辦? 

「流量當然很重要」藍弋丰說,不過他隨即話鋒一轉,認為比起衝流量,更關鍵的地方應該是在確立自己文章的獨特之處。就算是一般讀者,整天看美女圖、小貓圖或酸來酸去的戰文也是會有疲乏的一天。等到他們想看比較有深度的文章時,「就會想到我藍弋丰的文章。」 

藍弋丰點出了很多人以為要有流量、要能建立品牌就只能靠一種方式的盲點,大家往往認為就是要跟其他人一樣衝流量、以流量導向作為KPI,然而其實不然。「真實的世界沒有標準答案,每個答案都可以是正確的,只要是適合你的。」 

這其實也呼應了兩位講者一開始所說的,你要先知道你要的是甚麼,要找甚麼樣的資訊,如此一來你最終也才有可能知道甚麼是適合你的答案。

IMG_5363.jpgIMG_5374.jpg

IMG_5403.jpg

黃沙龍滿到必須另外請書展現場工作人員另搬椅子,場外更有擠不進來只能好奇在後頭駐足的聽眾,可謂盛況空前。觀眾們的年齡層相對偏低,或許是因為網路世代正是最容易產生資訊焦慮的世代,因此聽眾讀者們都非常聚精會神的聽講。

IMG_5427.jpg

對於這樣一個具有討論度的主題,許多網路世代的年輕朋友們也紛紛在Q&A時間表達自己的看法,並踴躍的發問。兩位獎者也慷慨解囊,分享所思所學。 其中一個讀者問的問題是,要如何才能練就像兩位講者這樣判斷資訊的能力。對此,藍弋丰先生的答案是「站在別人的肩膀上」,這個別人包括所謂的巨人(前人)與朋友。例如他寫《橡皮推翻了滿清》一書,就是他綜合了許多前輩學者的研究,並把它們轉換成市井小民聽得懂的文字,告訴人們過去這些年來的史學研究們進展到甚麼地步。這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藍弋丰也站在朋友的肩膀上,他以自己與蔡依橙的合作模式為例,藍弋丰較關注國際新聞,而蔡依橙則以國內社會相關之新聞見長,於是兩人的資訊便可以互補,讓彼此都用較少的時間獲得最廣的理解。

IMG_5333.jpg 

兩位講者與《橡皮推翻了滿清》一書的合影。 

IMG_5338.jpg 

本次會場上也有展售藍弋丰老師歷史普及類的著作:《橡皮推翻了滿清》一書。想當然爾,現場很快就賣到缺貨。

IMG_5453.jpg 

既然有賣書,那就少不了簽書。活動結束後的簽書時間,或許是讀者與作者距離最近的一刻。在那個收穫滿滿的moment,相信大家的資訊焦慮症或多或少都減輕了些。

 

※精彩延伸閱讀:蔡依橙〈人為什麼要去國際書展?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橡皮推翻了滿清

今日人氣:1  累計人次:3  回應:0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登入會員回應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