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洋過海,她在臺灣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園──專訪鄒雨青《原來是醬紫:陸生眼中的臺灣大不同》

2016/11/24 上午 09:30      
本站分類:作家面對面
飄洋過海,她在臺灣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園──專訪鄒雨青《原來是醬紫:陸生眼中的臺灣大不同》

說到臺灣,就不得不提到一句評論正反兩極的話:「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贊同者以臺灣的人情味為傲,反對者則嗤之以鼻,認為這是找不到值得誇耀的特殊景觀而自我安慰的話語。

追根究柢,這句話的源頭來自外來者對臺灣的觀察,既然如此,從他者的角度,檢視這句話的真實成分,是否也是另一個可行的方法?本週作家生活誌特別專訪從陝西師範大學來台交換留學、《原來是醬紫:陸生眼中的臺灣大不同》的作者鄒雨青,看看她眼中的臺灣,和土生土長的你我有什麼不同。 

對臺灣的第一印象,源自於歷史的浪漫

鄒雨青原就讀陝西師範大學教育學系,三年級時,她以交換學生的身分來台留學將近半年,並將這段時間的體驗寫成了《原來是醬紫:陸生眼中的臺灣大不同》一書。在交通便利、資訊發達的21世紀,出國留學已不是件新鮮事,但在這種條件下,不禁令人好奇:在兩岸文化因語言隔閡小而有所融合今天,為什麼鄒雨青還是選擇了臺灣,而非其他不同語系國家交換學習?難道臺灣有什麼魅力,能吸她特地前來?

「臺灣和大陸雖然一衣帶水,但是各方各面上都存在差異甚至天壤之別。交換學習專案是一個很好的文化交流方式,在此過程中,作為交換生的我們可以親歷、感受這些差異,進而發展自己獨特的觀點。」

改革開放後,兩岸來往雖然逐漸頻繁,但大量設置交換生卻是這幾年的事情,鄒雨青認為這是一種機緣,「我認為這是時代的機遇,讓我對自己嚮往已久的有著『民國風、人情味』的臺灣有一次長達140天的『親密接觸』,對此我是幸運的。」因為這份嚮往和期待,讓她毫不猶豫地捨棄其他選項來到臺灣,而等著她的,自然也是力道強勁的文化衝擊。 

在陕师大做讲座.jpg
●在陝西師範大學以民初留洋文人為主題演講的鄒雨青

從四面八方湧來的趣事

《原來是醬紫:陸生眼中的臺灣大不同》一書,是鄒雨青將自己在臺灣當交換學生時的所見所聞,透過生動的筆法記述而成,裡面包含了許多她在當地經歷的新鮮回憶。旅居在外,最怕的就是文化隔閡造成不適應,即使是像兩岸這樣近的地方也不例外。雖然看似差異不大,但許多臺灣文化如選舉、正體字、宗教信仰……等等,都是本地所特有,來訪者不見得可以理解,有些和鄒雨青一樣的交換生,因為無法適應這些變化,便決定提早回國,初來乍到的鄒雨青當然也經歷過這種疏離感,「剛來臺灣時,一個人暫住在學校附近的旅館,人生地不熟,感覺臺灣腔怪怪的,去便利店買東西時也要鼓起勇氣。」

「鄉音」一度成為鄒雨青跨越文化藩籬的窒礙,幸好後來學校開學,她認識了許多臺灣同學、老師,才開始慢慢跟這個社會熟絡起來,在摸索、適應的過程中,鄒雨青感受到臺灣人的熱情和關懷,消除了初來時的疑慮。「我也知道兩岸剛開放交換平臺時有交換生因不適應提早回國的事,我想是因當時他們都是形單影隻、身邊或只有一兩同行的大陸交換生,以致遇到文化衝擊時沒有相同文化背景的傾訴對象,我想這是非常能夠理解的。」而鄒雨青也很慶幸自己遇見很多好心人,幫助她度過這段艱難的適應期,也讓她對臺灣社會的熱情、好客印象深刻。 

除了心理因素,還有幻想與現實之間的落差和幻滅。由於中國大學對交換學生有相當嚴格的審查標準,除了平時成績,還有書面審核、筆試、面試,通過重重關卡才能獲得交換名額,校方如此慎重其事,想申請的學子自然就對即將要前往的地方留心。來到臺灣之前,鄒雨青已經先透過書籍文獻及網路資料,在腦海中建構屬於自己的臺灣印象,而這些印象在來到臺灣後當然也不免被打破。

「在網路上搜士林夜市,被稱作『臺灣夜市之首』,然而到了臺灣發現,士林夜市主要是外來遊客觀光、買紀念品的場所,本地人逛得多的還是附近的大小夜市。網路上曝光量寥寥、在臺灣也不常被提起的林語堂故居、梁實秋故居等,我在親自拜訪了以後,深深被其濃郁典雅、沉靜超然的大師氣質吸引,這是我在臺灣意想不到的收穫。受制於經驗和閱歷,每個人對同一種新事物都會有不同的詮釋,這種詮釋只有通過直接體驗才能更加深刻,我的臺灣交換生涯就證明了這一點。」 

在西安学生领导力论坛上.jpg
●參加西安學生領導力論壇的鄒雨青

此外,臺灣的選舉文化、信仰,以及對性別平權的包容,也讓鄒雨青耳目一新,《原來是醬紫:陸生眼中的臺灣大不同》成書後,裡面一些相關文字如〈九合一選舉——藍綠灰之爭〉、〈擁抱性別·認同差異〉、〈關於信仰——由光復節遊行想到的〉、〈聽白先勇談《孽子》〉等,也是她推薦大陸朋友的必讀段落,「本書的主題初衷以記述文化體驗為主,所以我著重在涉及文化的段落寫得更深入,輔以對景物、人物和食物的描繪,這些有趣段落,都記敘了新鮮獨特事件的體驗。」 

除了將對臺灣的印象結集成書,回到大陸的鄒雨青也時常在現實生活與網路上不遺餘力的推薦臺灣,「我無論在現實中、微博和微信裡都介紹推薦了個遍,來台必看:艋舺、寶藏巖、101大樓、各式創意書店(誠品、金石堂等);來台必吃:紅豆餅、蚵仔煎、便利店便當;來台必玩:臺北陽明山、新北淡水、離島金門;來台必逛:西門町、師大夜市等。」談起這些曾經踏足的地區,鄒雨青顯得眉飛色舞,曾因時間而漸漸淡去的回憶,在這一刻彷彿又跨過千山萬水,再次在她眼前鮮明。 

在书店.jpg
●書店留影

也看見臺灣文化的不足

正所謂「目不見睫」,外來者因為文化衝擊,對一些本地人習以為常的生活風俗、習慣更能體察入微,無論這個傳統究竟是好是壞。在臺灣生活的半年裡,鄒雨青經歷了屬於臺灣的文化底蘊,卻也看見其中的侷限,由於兩岸的特殊關係,鄒雨青的身分有時會引來敵視,其中最令她印象深刻的就是文化的抗拒。

「在聽課還有講座的經歷中,我總是碰到這樣的教授、老師,他們對本土文化過於固守和堅持,對本土外文化採取排斥的態度,時不時地跳出主題表達其文化的、歷史的、政治的觀點,而表達方式並不十分辯證、富有邏輯,這樣在教學中進行自身的價值觀念宣揚,我認為是不理性的。」

鄒雨青說,大陸有規定,教學者不能在課堂上將自己的文化、政治等觀念刻意強加在學生身上,但這點在臺灣卻很常見,是這塊土地在展現開放、熱情之餘的不足之處;能在灌輸知識之餘,引導學習者培養獨立思考的習慣,也是她對臺灣教育的期許。 

相互學習切磋,才能一起前進

在媒體的渲染下,「狼性」這個詞彙對臺灣人來說並不陌生,它指的是一種對目標的熱情,以及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精神。由於歷史因素,兩岸學生常是文化以外各方比較的重點,網路上常有文章提到大陸學生充滿「狼性」,是臺灣學生所不能及的,但也有人認為臺灣學生的熱血與創意是未來不可小覷的軟實力;關於這點,曾貼身浸潤兩岸文化的鄒雨青認為,與其探討「狼性」,從兩岸年輕人最基本的價值觀開始分析,對這個現象會更容易理解。

「將大陸學生和臺灣學生對比,我發現,大陸學生更關注『理想』,他們具備理想主義者的抱負、遠見和衝勁,常常會為一個設立在遠方的目標而持續不懈地努力。很多大陸學生信奉的格言便是詩人汪國真的那句:『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相比之下,臺灣學生更注重『現實』,他們是一個個現實主義者,跳出書本和課堂,腳踏實地、關注臺灣社會、自己身邊的大大小小的事件、問題和危機,並付諸行動、設法立刻改善和解決,因而他們的志工服務、社團義務表演、慈善募捐等行為也更加常見。」

在鄒雨青看來,生長環境、社會價值等因素左右了兩岸年輕人面對未來的態度,與狼性與否的關聯性較小;但是她也強調,真正優秀的人都同時擁有「具備理想」和「立足現實」的本質,透過文化交流,兩岸的學生可以彌補彼此的不足之處,這也是曾身為交換學生的她所樂見的。 

透過不同文化碰撞與交流,人類得以締造出輝煌的歷史,藉著《原來是醬紫:陸生眼中的臺灣大不同》這本書,我們得以透過一位交換學生的眼睛,看見臺灣文化的珍貴與不足;而這些文字能帶給讀者反思,進而以海洋民族的寬大胸襟容納全世界,相信也是鄒雨青在提筆紀錄之初,所深刻期許的。

邹雨青 近照.jpg
●作者近照

更多作家專訪,盡在作家面對面

延伸閱讀
全球最適宜居住地──臺灣,在外籍人士眼中有哪些特色?

秀威與台灣相關的專區
世界中的台灣

今日人氣:1  累計人次:5  回應:0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登入會員回應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