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宜人居的地方之一──臺灣
日前InterNations網站公布「全球最適宜居住地」的調查,臺灣登上全球最棒居住地的首位。這項調查針對了生活品質、工作財務、家庭生活等綜合評量。大部份外籍人士投票給臺灣的原因為民風友善、經濟發達、自然環境優美。調查報告中,排名前10順位的依序為臺灣、馬爾他、厄瓜多、墨西哥、紐西蘭、哥斯大黎加、澳洲、奧地利、盧森堡與捷克。
許多臺灣人視為理所當然的環境或服務,在外籍人士眼中都是獨一無二的臺灣特色。
7-11是我家
「臺北和臺灣其他城市相比有什麼不同?」「嗯,搭手扶梯向來靠右邊。」「是啊,還有什麼?」「嗯……便利店太多啦,走兩步就是一家!」
臺灣,充斥著如蜂窩般密集的便利店:7-11、FamilyMart、Hi-Life……孟儒說:「在臺灣,你永遠不用擔心會餓著,便利店到處都是,7-11都開到了玉山山頂上!」單單是7-11,全臺就有七千多家。而這密集的最大程度,在中心城市臺北得到體現。在繁華街道走著,路過一個便利店,轉角後另一個又出現面前。在晚上下了自習走在回家路上,很多商店餐廳開始熄燈打烊的光景下,唯幾處便利店通明,它們大多數都是上夜班的。在我租住房子的樓下就是一家7-11便利店。每位收銀小哥都分外有禮,見每位顧客都像熟人似的打招呼:「小姐/先生/弟弟/妹妹,晚上好!」
7-11是日本收購品牌,在大陸並不多見,而在臺灣則是遍布大城小鎮、高山海濱,也可見於離島和偏僻鄉村。剛來臺北市覺得這裡的便利店應該和大陸的並無大差別,後來逛得多了才發現,臺灣的便利店也有很多令人驚喜的地方:全年無休,二十四小時營業;服務方面從生活用品到早餐宵夜,從茶葉蛋關東煮到飯團咖啡,從列印傳真到提供免費WIFI,無所不包;另外還可代繳各類信用卡帳單、水電費、電信費、交通罰單等。而即使是同一連鎖店,每家店賣的東西也不完全一樣:為了適應附近居民的購買需求差異,各個店經理可自主決定依照實際銷售狀況進貨。
還記得雙十節那天,我們幾個交換生,為了趕去自由廣場看升旗,五點鐘早早起床;跑到樓下看見漆黑的天色中只有7-11亮著,物流車停在門口在辛苦地送貨。進去吃到第一時間送來的早餐,覺得舒心而溫暖。
我每天早上上學路上,也是經常光顧便利店,買上一些早餐,看到周圍形形色色的人物排隊路過。感覺便利店做了很有人文情懷的宣傳片,讓我覺得,它們不僅是買東西的地方,更是臺灣社會的一個小縮影。
從誠品到金石堂
●紀念印章是誠品一大文化品牌。
從誠品到金石堂有多遠?只是街頭和街尾的距離。位於西門町和臺北車站之間有一條書店街,誠品書店、三民書局、金石堂書店、各種二手打折書店都在此設有分店。臺北的書店數量之多、聚集之密、店內愛書人之多,讓我著實領略到臺北文藝的氣息。
臺灣流行一種說法:「若說臺北一○一大樓是臺北的地理座標,那麼誠品書店,便是臺北的文化座標。」來臺灣前我就做了把誠品幾大分店逛一遍的計畫。還有很多人,想來臺灣就單為逛一次誠品。
作為臺北的城市精髓,誠品帶動了臺北的整體文化提升,引起了轟動的「誠品現象」。誠品市府店是最著名的一家分店,位於信義區,在臺北一○一附近,店內光線暖黃、設實木地板,有長椅供讀者看書,還有餘音繞梁的古典輕音樂,極具小資情調。另有敦南總店,二十四小時不打烊;還有給學生八折優惠的臺大店,一家開在校外,一家開在校內;在熱鬧的士林夜市和西門町商圈的分店也各具自家特色……臺北儼然已被打造成「誠品王國」。
在誠品書店裡,一眼就看到擺放著的《甄嬛傳》全集等大陸暢銷書,還看到余華、莫言、魯迅的嚴肅文學以封面朝前放在顯眼的位置。本以為臺灣書店應該都是臺灣出版的書籍拔頭籌,後來同學說,《甄嬛傳》在臺灣火爆了,很多武俠、宮廷小說都是大陸的受歡迎,臺灣並沒有人寫這個。
誠品走過,來到金石堂。相比誠品,它在臺灣的覆蓋面更廣,共有九十一家分店,是全臺最大型連鎖書店。金石堂的店名取意於「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英文翻譯為「Kingstone Bookstore」,英文讀音和中文音快讀起來相像,是非常用心取的名字。
第一次去金石堂,是十分偶然的機會。我在地下一層的頂好超市買完東西出來,看見對面有一小書店就進去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書店裡什麼都賣,還有文具、玩偶、肥皂、香油……當我拿著一支彩色螢光筆,心想著「來了臺灣這麼多書店還沒去過一次金石堂」時,仔細一看筆上的條碼,正印著「金石堂書局」五字。真是吃了一驚:這麼巧呀!但是金石堂這麼「大牌」的書店就這麼隱姓埋名地藏在地下,門口竟沒有標牌什麼的,也太低調!
●臺北金石堂書店。
金石堂書店貌似就是主打這樣的低調風格。後來專門拜訪位於汀州路的金石堂總店,標牌依舊小小的,不喜張揚。它成立於一九八三年,位於書店街的街口,包含三層區域是一片複合式文化廣場,連同服裝、餐飲的經營。其周邊保存了民國時期商店建築的原貌,灰白水泥砌牆、拱形門,有一走廊懸復古西式油燈。
誠品和金石堂的共同特色在於,它們都會在進門顯眼位置設置「每週暢銷書榜」,按文學、自傳、紀實等體裁分類,以銷售數第一至第二十位排位。此外,臺灣注重作者的智慧財產權,故而書很貴。我在師大書苑買的兩本四五百頁的教科書,打九折下來分別是五百六十元臺幣和六百元臺幣。同學笑侃,一旦買了教科書,那個星期就該省吃儉用存存錢了。所以臺灣的二手書店也多,多半聚集在學校附近。二手書店的折扣打得很大,從半價到一兩折不等。此外,臺灣還有專賣簡體字書的大陸書店,書籍按書背面定價的六倍左右計價。
●專賣簡體書的書店。
位於繁華商業區忠孝敦化的附近小巷子裡,有一家「好樣本事」書店,據說是全世界最美的書店。我在一天傍晚慕名而去,只見它安靜隱秘於滿座賓客的咖啡館旁,走進店內有三兩顧客,放著英文抒情音樂,店主背著身看電腦,整體格局是一副與世無爭的模樣。聽人評說,這家店的書籍、商品的位置佈局都是店主精心擺放的,其間的老式打字機、轉盤電話、印刷用字以及門前的老式自行車集體營造復古情緒,重點展示的書籍也全憑店主喜好。
在臺北,我不知不覺感染上懷舊的文藝情結。走在街上,突然下起小雨,隨意就近找個書店躲雨;或在二手書店的地下一層坐在長椅看書,一坐就是一下午,旁邊空無一人,彷彿融化世界,只剩我一人。臺北沒有摩登大廈,不如北上廣來得有魄力、夠氣派,但它給我心得以安棲。它是我的精神家園。
延伸閱讀
台灣獨立書店介紹
九合一選舉──藍綠灰之爭
我將我經歷的臺北十一月稱為「競選月」。因為十一月末是臺灣所有市長、縣市長及議員、鄉鎮里長選舉的日子,這一階段的各候選人拉票、籠絡人心的劇碼上演到白熱化階段。
「九合一選舉」,即臺灣公職人員選舉,於二○一四年十一月二十九日這天由民眾投票決定。臺北市和新北市市長分別為無黨籍的柯文哲和國民黨籍的朱立倫。民眾之間的說法,稱國民黨為「藍營」,民進黨為「綠營」,無黨籍人士則為「灰」。這次競選剛完後的那週,同學碰面互打招呼時順便說一句:「一片綠啊!」「藍的輸慘了!」用色彩象徵,生動形象,我索性稱這場競選為「藍綠灰之爭」。
說說競選前夕上演的拉票戲碼。有些候選人真是準備充足,早在競選兩個月前就開始拉贊助做廣告宣傳。在大街上隨處可見「請支持×號議員」「請投票給×××市長候選人」等大幅標語,可見背後的大財團、商家很有勢力。
在離投票還有兩個星期時,大街上頻繁出現車身貼滿候選者名字和照片的敞篷車,一個人站在車中揮動旗子引人注目,喇叭中放候選人的原聲錄音:「各位父老,各位鄉親,請支持我,我是××號!」一遍國語一遍臺語。路口處常有某位候選人的支持者穿統一印有其名字的制服,用擴音器激動地喊:「支持×××!」一邊散發傳單,極像是大超市裡促銷櫃檯的情景。有次我收到對方給我的一次性口罩,包裝上印有候選議員的西裝照片和他的競選口號:「用選票肯定認真的人。」競選戲碼花樣百出,令我這個外地人感覺有如過節般熱鬧,充滿喜慶。
我問臺灣同學關於臺灣選舉領導人的看法。他們較客觀地告訴我:「民主是很好的,因為它保證了每個個體發聲的權利;然而臺灣目前的民主選舉過度化了,比如街頭遊行、大喇叭喊話,在晚上會打擾居民正常作息。」
先不論結果的民主,程序上的民主在臺灣體現到極致。臺灣人一直以「我們自己選市長議員」自豪,他們也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對競選進程的持續關注。我常常在街上無意聽見兩三人談論某一候選者的政策主張,也有關心者關注候選人的生活習慣和性格等對此褒貶一二。
每個城市和地域都有自己茶餘飯後常聊的話題。就像北京人常談「主席又去哪訪問了?」上海人常說「我家股票又賺了多少錢」成都人常說「麻婆豆腐和賴水餃更哪個好吃?」,臺灣人總說「這個議員和那個議員,你更看好哪個?」「新上的市長有什麼主張?」一句話,就能看出一個地域的性格和特點。
在競選一週前,我被日本朋友可椰子拉去參加支持柯文哲的萬人遊行。這天的自由廣場被寫滿「支持柯文哲」字樣的標語和彩旗佔據。有花車上擺著一○一大樓模型、松山機場模型道具藉以形象表達柯文哲的政策主張;不少年輕夫婦推著嬰兒車、抱著牙牙學語的兒童走在隊伍中;一排支持柯文哲的「小黃」計程車司機自發開在隊伍末尾給人群「保駕護航」。可椰子也是難得一見這樣的場景,她笑著說:「像不像看迪士尼樂園的遊行呀?臺灣的競選就跟玩的一樣。」
延伸閱讀
柯P推薦的歷史書、金鼎獎加碼肯定!《橡皮推翻了滿清》
夜市味道
我從來對「吃」沒有太大講究,以為三餐吃飽就好,至於吃什麼不會多想,因而也被我的那些吃貨朋友屬以為異類。但自生活在臺北、被臺灣同學帶著「混跡」各大夜市「秉燭夜遊」之後,感覺漸漸會細究食材、褒貶優劣起來。剛來臺灣那幾天,孟儒和隊長就帶我們去夜市將臺灣美食吃了遍。每每正吃著滷肉飯,便討論接下來是否應去吃芒果冰做飯後甜點;剛坐下晚飯的餐桌,又問明天去哪家豆漿店吃早餐……我問孟儒:「你怎麼三句話不離一個吃呀!」答曰:「因為逮丸郎吃貨呀!」
●臺灣夜市美食,蚵仔煎和滷肉飯的絕妙組合。
臺灣夜市好似世界美食的聚集地,流行各色佳餚。既流行中國的江南淮揚菜和四川火鍋,又充斥著日本料理店、西餐館咖啡廳,此外還有泰式餐館、緬甸小吃等等。臺灣著名的夜市主要有臺北的士林夜市、西門町、師大夜市、公館夜市和臺中的逢甲夜市、東海夜市等。作為平民生活重要的消遣娛樂去處,夜市集結了吃喝、購物、旅遊買紀念品的服務和場所。
傍晚下了課,我和同學就互相約吃飯:「走,一起去夜市吃晚餐吧?」「可啊!」於是兩人挽起臂膀,笑呵呵地朝校園後身的師大夜市奔去。
師大路是臺師大校本部後身延綿至羅斯福路的一條休閒娛樂街道,師大夜市是師大路與龍泉街巷內的店家組成的大型商圈,它既是同學們放學後的聚會去所,也為臺灣著名的夜市景點。正因如此,它和西門町一樣是可以巧遇明星的場所,我曾碰見吳克群在夜市路口彈吉他,裡三層外三層的學生跟著節奏拍手跟著和;又聽朋友說有一次在夜市一家衣店門口偶遇在自拍的鄧紫棋,當晚在Facebook上看到鄧紫棋本人曬出那張同地點的自拍。
臺灣的很多大學附近基本都會因人氣聚集而自然形成夜市,臺灣大學周邊有公館夜市,輔仁大學有輔大花園夜市,東海大學有東海夜市,銘傳大學附近有臺灣最大、大陸旅遊團必去的士林夜市。
每個夜市都有各自的偏向和定位,如士林夜市多賣臺灣特產和水果、公館夜市多賣蚵仔煎章魚丸子之類的臺灣街頭小吃。因毗鄰師大和臺大、位於臺北繁華辦公地段,師大夜市的消費主體多為大學生、年輕上班族,多開服裝店、美髮店、咖啡屋等,更像是一個多彩的生活後勤部。衣服很便宜,經常隨便口頭砍價就可以半價拿走,按同學的話說就是「至少比教科書便宜好多」。
據說每個師範大學後身都有一條師大路,我的陜師大是這樣,臺師大也是這樣。但臺灣師大路相比更寬更長更全面,各種美食日用商店一應俱全,還有七八家美髮店、麵包店、奶茶店、化妝品店、咖啡館。有一家永豐盛饅頭店,賣各種特色饅頭:芋頭饅頭、巧克力饅頭、咖啡饅頭,只在下午四~六時開門,每次經過門口都排成十幾至二十人的長隊。按可椰子的話說,臺灣人這麼愛排隊,因為把它當作一種享受──不要看你前面還排多少人,而是看你身後還有多少人,就覺得好有成就感啊!通過美食,我感受到臺灣如此豐富多樣的舌尖文化。
●臺灣街頭的排隊景象。
常常下了晚班的人們,三五人結伴進入夜市的美味攤點前排隊點一份美味。這時候擺脫一天的勞累,站在美食店前等候,和周圍朋友聊聊天談談一天發生的事,就相當於放鬆和享受了。
本文整理自《原來是醬紫:陸生眼中的臺灣大不同》,鄒雨青著
編輯、整理:杜國維
延伸閱讀
一位陸生的告白: 我以為,「中華民國」只是歷史課本中的某個朝代名。
秀威與台灣相關的專區
世界中的台灣
分享:
今日人氣:1 累計人次:5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