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理工遇上文學──詩的質能轉換:作家白靈專訪

2016/11/10 上午 09:30   資料來源:金車藝文風雜誌   
本站分類:作家面對面
當理工遇上文學──詩的質能轉換:作家白靈專訪

圖片來源/金車藝文風雜誌/陳舜仁攝影

白靈,本名莊祖煌,讀的是工科,喜歡的是文學藝術,曾任台北科技大學副教授。擔任過草根詩刊主編、耕莘青年寫作會值年常務理事、《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詩卷編委,並創辦《詩的聲光》,近年與詩友合組《台灣詩學季刊社》,擔任過五年的主編。 

作品曾獲中國時報敘事詩首獎、梁實秋文學獎散文首獎, 中央日報百萬徵文獎, 中華文學獎, 創世紀詩創作獎、中山文藝獎、國家文藝獎等十餘項,散文並選入國中國文課本第六冊。出版有詩集《後裔》、《大黃河》、《沒有一朵雲需要國界》、《妖怪的本事》,散文集《給夢一把梯子》、《白靈散文集》, 詩論集《一首詩的誕生》、《煙火與噴泉》、《一首詩的誘惑》等,編有《八十四年詩選》、《可愛小詩選》、《新詩二十家》等。 

以詞彙遊戲啟發詩的靈感

首次採訪白靈老師,對於老師出版的《一首詩的誕生》、《一首詩的誘惑》等詩論集筆者十分好奇,原來老師年輕時就已經加入耕莘青年寫作會,後來更擔任了輔導員和指導老師,在教學的時候常需要引導年輕的朋友以及沒有寫詩經驗的學生去喜歡詩,而大家最常遇到的問題是「不知道要怎麼開始」。老師說一般教學普遍是以啟發入門:多讀,多看,多聽,慢慢地自己就有感覺找到靈感寫作。但這對於初學的人來說還是有點抽象的,於是老師就在想是否有比較簡潔的方式,會讓大家覺得「噢!原來詩是可以這樣冒出來的」。 

經過多年的研究和實驗,老師常以遊戲的方式,像是拼貼、連連看等來引導學生創作。老師解釋道這其中的原理「將不同的詞彙連連看,這當中就會產生火花,招喚我們過去的一些經驗和感覺,其實在生活當中每個人有感覺的時刻滿多的,但轉眼即逝,常會隨著時間和干擾而使得感覺消失不見了!藉由遊戲,我們就會發現,詞和詞當中的縫隙似乎有什麼東西存在,這樣的一個過程是一種經驗的喚起。」通常寫作我們都說要先有靈感,然後再去尋找詞彙;但藉由詞組成的新關係當中,尋找過往的經驗與舊關係,就能成為一首詩。老師覺得這樣的方式充滿趣味和實驗性,人人皆能寫詩。 

以行為藝術切進入詩的創作

老師帶領「布演」行為藝術方式來寫詩的活動已有十幾年,一開始是從馬祖芹壁村,這些年來足跡遍佈全台各地,藉由人體的動作形成各種造型,老師認為「當一個人開始參與一件事情的時候,感覺就出來了!」老師覺得大家都在等待感覺,其實找感覺是要行動的!身體參與這個行為,可以畫或寫出感覺,成象出來。當我們等待就是被動,就算是沒有靈感的時候,也可以透過行為的方式,使自己處在一種比較好的狀態裡頭。老師開玩笑說因為長期帶學生,所以常絞盡腦汁想要整學生,而今年五月就要帶著學生到蘭嶼用空拍機拍攝布演,藉著不同的角度俯瞰,讓大家融入當地景色當中,以行為寫詩。 

須備註(攝影 陳文發)03.jpg
●圖片來源:金車藝文風雜誌,攝影:陳文發

科學公式詩的本意

老師平時為為臺北科技大學化學工程與生物科技系副教授。採訪者問到工作和寫作是否會有什麼樣的新火花呢?年輕的時候老師覺得創作的時間被切割,平時要顧慮到學校的教學以及研究,業餘或是閒暇的時間才能寫作,當時很羨慕有些人可以將興趣和職業結合在一起。慢慢年紀漸長,老師多年的理工的經驗與歷練,讓他會去思考這兩個截然不同領域的關連性:理工的特性是邏輯、一絲不苟不能模稜兩可的,而文學常是感性與帶有界限曖昧的。老師在某次詩的研究中,嘗試探討詩與人的關係,是否跟宇宙、演化有所關聯,後來老師學以致用,以理工的邏輯與理論,甚至是方程式和圖表去闡釋和撰寫詩的相關論文。 

擴充詩的領域與新的思考範疇,這樣一個新的方式,使詩有了不同方向的解釋,老師曾以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式E=MC去闡述詩。採訪者聽到這邊是滿頭問號,因此老師說明這篇論文所要表達的理論為「藝術和文學都是一種虛實」。所有的藝術都是一種萬事萬物跟我們心某些情感的連結,當我們同時表現這兩件事情的時候就會有詩意,也就是說其實詩常常是一種虛實的比例關係,實可能為80%,虛可能是20%;也有可能比例是對調的;很多藝術的表現也是如此,若寫實當中帶有一些作者主觀的內在,則跳脫完全的寫實,成為一種創作。這些理論在哲學和科學上是可以做解釋的。哲學上講「有跟無」,即為科學上的「質和能」等同於「實和虛」。這些不可見的無、需與能,並非真的不存在,是因為不可見和我們的不了解,整個宇宙中大多是不可見的,表面上我們所看見的星辰、銀河和太陽好像很巨大,但在與宇宙中卻只是小小的一部分,這些科學家所探討的物質,是無法作計量隱藏著巨大能量的。 

在藝術和文學表現當中,我們常以可見的材料、線條和色彩與詞彙作傳遞,在這樣組合當中我們所要表達的通常是微妙、難以訴說的感覺。E=MC(能量等於質量乘以光速的平方,光速=299,792,458 m / s相當於每秒三十萬公里)以科學的角度來解釋,就是生活當中這些有限的物質,包括每個人所包含的能量是無限大的,這條公式就是在告訴我們,任何的「有」都是「無」。巨大能量的暫時集合體,時間一過所有的物質都會消散於宇宙當中,因此老師認為「我們任何一個人的存在都是很寶貴的,因緣際會而聚集在一起,這就是愛因斯坦E=MC的本意」老師以理工背景專業,將物理公式闡述為一首詩實在讓採訪者感到大開眼界! 

全民藝術家的時代

白靈老師覺得人與人的關係因文學和藝術而軟化,產生交流的橋樑。在每個世代當中,都有人能堅持以藝術和寫為專職,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但我們也不要把事情看得太嚴肅,其實只要肯行動、敢行動,每個人也都可以說是藝術家,老師舉例日本有位九十二歲開始寫詩的老奶奶-柴田豐,九十九歲才出第一本詩集,詩的內容還十分勵志有趣,值得一讀!藉由這樣的例子,和老師和筆者分享以遊戲作為詩的教學,可以感覺到白靈老師對於文學的開放態度,以玩味而輕鬆的方式引導大家去愛上詩與寫作;更因為老師的理工背景,以不同的視角跨越了文學的界線。

關於金車《藝文風》雜誌  

由金車文藝中心發行,介紹藝術家、文學家創作與書寫意象的雙月刊,目前在台北、宜蘭各有30處免費索取點,也可以到金車藝文中心官網免費下載電子版。 

延伸閱讀
【詩】台灣文學獎新詩金典獎:白靈《昨日之肉──金門馬祖綠島及其他》

秀威與詩相關的專區
詩.jpg

更多作家專訪,盡在作家面對面

今日人氣:0  累計人次:8  回應:0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登入會員回應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