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作家動態
- 藝文佈告欄
3/19詩人張耳台灣見面會:自然有詩無 ──從《這還不是早晨》談起
台北詩歌節策展人鴻鴻這樣評價詩人張耳:
台灣近年盛行的「自然寫作」,張耳的詩庶幾近之,尤其面對自然,不是出於玩賞、或視為人類心情的寄托,而是敬畏與珍惜。例如大家熟悉的「采菊東籬下」,張耳認為仍是以人為中心,「『東籬』由於人工的建樹,『采』也是人手的暴力。只剩下一個『菊』字,還可能是豔麗的園藝品種『江西臘』。『南山』顯然很遙遠。自然在這裡成了為人所用的風雅,兼有可以逃遁的派場。」秉持這種心念,張耳的自然寫作,把人縮到最小,卻展現了深刻的人文省思。她甚至把人最強韌的品質視為與樹類同──在描述紐約的多元族群時,詩人舉出一株老柳樹,揣想那是移民從家鄉河邊折下的嫩枝:「正插活倒插也活」。
張耳跟陶淵明雖然「派場」有別,心境則一。她蒔草、下廚(自嘲「做了母親的灰姑娘」)、散步(看到街上廣告也津津有味地浮想聯翩)、讀報(像是前引〈帶圖畫的〉),不追求冒險(雖然也四處旅行),卻在最平凡的生活中,實踐與自然合一之道。例如她寫給大家的〈每日健身法〉,簡直是「行動詩」的最佳範例:
推開窗戶,如果窗戶推不開,就走出門,別帶手機和任何有開關的電器。走3分鐘,數自己的呼吸,找一個另外物種的活物 (植物動物真菌昆蟲均可),仔細觀察6分鐘,再用3分鐘把觀察到的,不通過電器,口述給另一個人。(12分鐘)
以筆耕來比喻,張耳認為學術政論新聞報導等等是主糧,小說散文戲劇是蔬果,而詩,則是一座花園,無法增添營養,「只是讓人在花園裡漫步體會到生命之美、之悲、之神聖、之平凡、之短、之長、之甜、之苦和其他層次。」然而,體會生命之層次,是最難的,所以詩人總是「知難而進」。這個頑強的信念,讓張耳勇敢地張開耳朵,容納世間一切。
3/19見面會歡迎自由入場‧一起朗讀詩歌!
對談人:張耳‧鴻鴻
嘉賓:阿鈍‧阿芒‧羅思容
時間:3月19日14:30
地點:國家書店(捷運行天宮站2號出口)
地址:台北市松江路309號
今日人氣:0 累計人次:2 回應:0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