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主義知多少?
法國雜誌社在1月7日遭到三名槍手血洗,有12人喪命,如此駭人聽聞的恐怖攻擊事件在國際上層出不窮。其實,就在「查理事件」的同一週裡,非洲的奈及利亞也遭到恐怖組織的屠殺,高達兩千人因此喪生。殘忍的恐怖份子甚至在一位不到十歲的女童身上綁滿炸彈,作為自殺式攻擊的最新方式,實在是令人痛心。
究竟恐怖主義源自何處,而恐怖份子又從何而來,本文將一一深入探討.....
奈及利亞-女童自殺客爆炸案 圖片來源:觀念座標
本文圖片來源
首頁圖:Wikipedia
大圖:Pixabay
美國與巴基斯坦為何培養恐怖分子?
十九世紀英國在南亞的勢力不斷向北擴張,由是為了領土糾紛與阿富汗打了數次的仗。1893年在英國的高壓下,與阿富汗劃定了所謂的「杜蘭線」(即當前阿富汗、巴基斯坦之間的國界)。阿富汗一方答應「杜蘭線」東南部廣大普什圖族的生活範圍交由英國管理;英國一方則答應於100年後將這塊相當巴基斯坦一半的領土歸還阿富汗。
1947年英國勢力退出南亞,臨走前卻刻意埋下兩條導火線:一是在阿富汗與印度之間建立了巴基斯坦這個新國家,其領土則包括根據上述協定應當於1993年歸還阿富汗的土地;一是在印度與巴基斯坦之間留下一塊引起兩國爭議的克什米爾地區。這種「先天」的安排注定了巴基斯坦與印度、阿富汗紛爭不休的命運。一方面,巴基斯坦為了佔據克什米爾,對抗蘇、印聯盟,而成為美、中的天然盟友;另一方面,為了防止阿富汗提出領土要求,而刻意培植伊斯蘭教原教旨主義勢力。如此,既可鼓勵原教旨勢力奪取阿富汗政權,並建立一個受巴基斯坦控制的傀儡政府;又可在「超越民族」的伊斯蘭教幌子下壓制任何民族主義和地方主義勢力,由是,又與推銷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瓦哈比)的沙烏地阿拉伯建立了盟友關係。
二十世紀的五十年代與七十年代,阿富汗當局曾二度提出歸還領土要求,而幾乎與巴基斯坦兵戈相見。1979-89年期間,當蘇聯直接派兵支持親蘇的阿富汗民主人民黨政府時,巴基斯坦便在美國的主導下,連同沙烏地、中國給予阿富汗各地的反蘇「聖戰者」大力援助。89年蘇聯不堪國際壓力與重大損失而決定退兵。此際,正值冷戰即將結束,阿富汗的戰略地位遽然一落千丈。美國、中國,首先放棄了對阿富汗的關注。巴基斯坦與沙烏地,則在1992年阿富汗親蘇政權崩潰時,與取而代之的伊斯蘭社(Dschamiat,1992-96年主政)和阿富汗伊斯蘭黨(Hezb,為美國的主要支持對象)交惡,原因是前者受到伊朗、印度的支持;後者則除了公開支持伊拉克之外,還提出了極其敏感的普什圖民族問題。巴基斯坦、沙烏地為了控制阿富汗,便決定由巴基斯坦情報局(ISI)帶頭策劃,透過農村最保守的原教旨神學校,召集大量難民,並向其提供軍訓、武器、糧食和灌輸原教旨擴張思想,而這就是所謂的「神學士」(Taliban)和1996年塔利班新政府的來由。
1996年塔利班掌權前後,阿富汗再次成為全球的注目焦點,主要原因是中亞國家紛紛獨立,而該地區的巨大石油與油氣資源(佔全球第二位),不只是將來會決定能源需求不斷增加的中國與印度等國的命運,以後輸送管是否通過阿富汗,或伊朗鋪設,也與所有周邊國家的利益息息相關。再加上以阿富汗為主要基地的恐怖分子已在全球蔓延,同時該國鴉片產量佔全球50%以上,均引起國際社會的極大不安。
隨著塔利班勢力的坐大,北方各武裝力量於1996年隨即組成北方聯盟(下稱北盟)。獨立國家聯合體(包括俄羅斯)、伊朗、印度既感到遜尼派瓦哈比原教旨主義的威脅,又不贊同美國、巴基斯坦的構想,讓中亞的石油、油氣通過阿富汗、巴基斯坦而後出海,因此積極支持北盟。巴基斯坦、沙烏地分別出於資源、領土與宗教原因,繼續支持塔利班。美國則為了創造一個開發中亞能源的和平環境,既對塔利班政權容忍,又設法施加壓力促使塔利班減少宗教狂熱、剷除鴉片種植。中國,儘管對那些在阿富汗接受游擊訓練的疆獨恐怖分子頭痛萬分,卻出於對巴基斯坦的傳統友誼,也只能對其控制阿富汗的策略採取不干預態度。
塔利班本身,實際上包括兩大團體,無論是流亡至巴基斯坦的衣食無著的難民,或是抗蘇期間的聖戰者(其中包括大量伊斯蘭黨成員),絕大多數均為目不識丁、走投無路的流民。但自從加入塔利班之後,豐衣足食之外還賦予了征服異教者的神聖使命,結果自然是對塔利班政權拼死效忠。問題是,塔利班代表著農村、山區、部落的最落後文化,一旦以統治者身份進入城市,便只能用最簡單、原始、蠻橫的辦法發泄其對都市民眾的不滿。
至於賓拉登所領導的「基地」恐怖主義集團,嚴格說來在阿富汗的複雜環境中並不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如果不是發生911事件,國際社會只消對巴基斯坦、沙烏地和塔利班施加壓力,並凍結「基地」的經濟資源,便不難在短期內連根剷除。
賓拉登 圖片來源:Wikipedia
賓拉登原是個在土耳其伊斯坦堡負責為其沙特權貴家族作買賣的商人。八十年代初美國決定利用伊斯蘭狂熱分子的力量滲透中亞、削弱蘇聯,1982年便由中央情報局出面,央求賓拉登在伊斯蘭教圈內招募國際敢死隊(此批人多為知識份子)前往阿富汗接受游擊、爆破訓練。此後,他便開始運用美國、英國、沙烏地、巴基斯坦情報組織提供的經費、訓練及武器(其本人也在巴基斯坦接受過培訓),在巴基斯坦、阿富汗建立了數十個軍事培訓營。有趣的是,同一性質的培訓營甚至也一度存在於美國佛吉尼亞州。彼處除了外國人外,還培訓美國伊斯蘭教黑人教徒,以鼓勵他們參與都市游擊戰活動,削弱蘇聯、中國、印度等有「伊斯蘭教少數民族問題」的國家的力量。然而在波斯灣戰爭結束和蘇聯自阿富汗撤軍後,賓拉登突然發現其母國沙烏地阿拉伯竟為美軍30萬大軍變相「駐紮」,因此便轉而對美國和所有的其他假想敵發動進攻。
據報導,單單在賓拉登主持的培訓營中,前後就訓練了35,000名恐怖分子(包括近千名疆獨分子。另有6至10萬人的估計。),無論是波黑、科索沃、車臣、蘇丹、阿爾及利亞、中亞、克什米爾、中國、中東、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都曾發現「基地」恐怖分子的活動。1993年,直到紐約世貿大廈第一次受到恐怖分子(此批參與者均在美國接受培訓)的定時炸彈攻擊之後,美國才開始減少對賓拉登的支持,但美國中央情報局與賓拉登的直接接觸起碼還維持到2001年7月初。
911事件促使美國攻擊阿富汗塔利班政權後,巴基斯坦一時陣腳大亂。此際擺明的情況是,一旦北方聯盟取得上風,則隨時可利用普什圖民族問題和土地歸屬問題削弱巴基斯坦,如果此時印度再趁機奪取西克什米爾,激化宗教狂熱分子的情緒,巴基斯坦這國家便可能永遠消失。然而美國為求穩定,始終設法調解巴、印之間的關係,對財政拮据的巴基斯坦政府更是透過各種渠道大力支持。
如果問題僅僅限於阿富汗基地培訓的恐怖分子,如前所述,美國只消斷絕財政、軍事、技術支持,嚴加約束巴基斯坦、沙烏地阿拉伯等國的行動,逐步縮小包圍圈,便可順利解決問題。但是,如果開闢的戰場越多,打擊面越大,恐怖分子就越是能夠輕易擴散,越是可能順理成章地與各地反侵略戰爭結為一體。
此項培訓恐怖分子的策劃人即是卡特總統的安全顧問布熱辛斯基。兩年前,當某記者對布進行採訪時,問及他對該策劃直接導致911事件有何感想。布竟然理直氣壯地說,這點微小損失與削弱蘇聯的巨大成功無法比擬(大意)。蘇聯是否由於阿富汗分子之類的外在原因拖垮,至今沒有一個一致的看法。不過,如今西方國家把恐怖主義視為頭號敵人已是個不爭的事實。
2002/01/21
後記:
塔利班政權1996年主政後,該國的鴉片產量曾翻了一番,1999年最高峰時達到4565公噸。經過聯合國的不斷交涉與外來壓力,塔利班政權於2000年將產量壓低到3276公噸;2001年甚至減少到空前的185公噸。這現象,說明塔利班政權的果斷與有效性。然而,經美國將該政權摧毀,其鴉片產量便攀高至2003年的3600公噸,此後又不斷提升,這意味著,該國的鴉片產量又超過全球的3/4。
2006/03/04
又,此文發表後,獲知賓拉登父子與布希關係甚是密切,小布希擔任總統前的石油公司的主要合夥人也是賓拉登家族。老布希曾擔任過中情局局長,這就不難理解為何八十年代會物色賓拉登前往阿富汗主持培訓恐怖分子一事。
2006/10/08戰爭及恐怖
「伊斯蘭教」≠「伊斯蘭教恐怖主義」
911事件後,一般媒體對「伊斯蘭教」、「伊斯蘭教原教旨主義」(或稱「基本教義派」)、「伊斯蘭教恐怖主義」常有混為一談傾向。
實際上,佔全球十億人口的伊斯蘭教教徒的絕大多數,就像基督教、天主教徒(以下通稱基督宗教)一樣,均是樸素的信仰者,關心的也只是其個人與上帝之間的關係,而不是執著於解決人與人之間的思想問題。
搭車中的伊斯蘭女子 圖片來源:Pixabay
至於原教旨主義的概念,最早還是指十九世紀美國東岸的某些反現代化基督教團體。這些人反對現代化、資本主義、自由主義,反對商品文化的擴張與衝擊,反對傳統社會結構的脫序,主張嚴格地按照聖經、教會的指示,維持社會固有的穩定與和諧。就此意義而言,雖然原教旨主義守舊甚至封建,但無論是猶太教、基督宗教的原教旨主義或伊斯蘭教的原教旨主義,多數可視為本地區的少數激進分子、保守分子的反潮流、反現代化運動。而如果該運動在一定條件下形成龐大勢力,則可形成「政治化的宗教運動」。
「伊斯蘭教恐怖主義」,嚴格說來也與猶太教、基督宗教恐怖主義大同小異,除了把宗教作為政治訴求的工具之外,還主張透過暴力手段,把自己帶有宗教色彩的政治主張轉變為世界性或區域性的普遍真理。需要強調的是,帶有宗教色彩的恐怖主義在歷史上從來都是非主流,其活躍期也都有特殊的社會原因,如饑荒、經濟危機、被軍事佔領。遠者,有十字軍、排猶活動;近者,有伊斯蘭遜尼派瓦哈比流派、以賓拉登為代表人物的「基地」恐怖組織。
就一般情況,所謂的「伊斯蘭教運動」只要是脫離暴力手段,最好是稱呼其為「原教旨主義運動」或「政治化的伊斯蘭教運動」,其特徵在於具有建立政教合一的伊斯蘭教世界的政治意圖。
只有在受到嚴重刺激的情況下,才會轉化為使用暴力的恐怖主義行動。有鑒於此,單從策略角度考慮,要想有效對應原教旨主義運動,似宜儘量縮小對抗範圍,如果肆意擴大事體,不只是有悖於國際法禁止濫用武力與自衛權的規定,同時也會刺激非暴力性的政治化宗教運動以及地方性的原教旨主義。
伊斯蘭教原教旨主義復興的社會背景談及七十年代末期以來伊斯蘭原教旨主義運動的再度崛起,似應首先簡短地勾畫一下二十世紀初伊斯蘭教奧斯曼帝國瓦解的過程。當時,以英法為首的列強,為了瓦解伊斯蘭教世界,以鼓勵該帝國治下的各民族爭取獨立為手段。及至奧斯曼帝國分崩離析,列強又違背民族自決原則,刻意把阿拉伯民族劃分為12個國家,並扶植一些懦弱無能的家族,使其擔任維護西方利益的代理人。就一系列官方文件揭露,列強如此安排的目的,主要是造成分而治之,從而輕易取得廉價(或免費)石油的結果。及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列強又意識到,取得廉價石油,不止是有助於本國經濟發展;控制石油資源,便意味著控制全球經濟命脈。
不料,二次大戰結束之後,全球掀起一陣民族解放熱潮。許多國家相繼把傀儡政權推翻,其後甚至還提出石油生產國有化的主張。於是乎,整個冷戰期間便基本維持著兩種局面:一為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繼續支持保守勢力、打擊民族主義;一為東歐集團則支持第三世界民族主義運動。
七、八十年代之交,東歐共產集團逐漸式微,國際資本突破石油危機後更是迅速擴張,世俗化的民族主義勢力再三受到美國愚弄和打擊,於是,傳統伊斯蘭教勢力便應運而生、再次成為此文化圈維護民族尊嚴與資源的中堅力量。例如,原教旨主義在伊朗的奪權,阿爾及利亞伊斯蘭政黨的勝選,伊斯蘭教勢力在非洲、巴基斯坦、黎巴嫩、巴勒斯坦的先後擴張,以及沙烏地阿拉伯封建領導階層為了卸除本地伊斯蘭教蔓延的壓力,轉而支持世界各地的伊斯蘭教瓦哈比運動(也包括支持抗擊蘇軍的阿富汗游擊隊與培訓賓拉登的「基地」恐怖分子),80年前成立於埃及的兄弟會的捲土重來……。這一切,說明了儘管該文化圈的教派、部族關係錯綜複雜,而伊斯蘭教上千年孕育的「文化認同性」,依然是促進團結、抵禦外侮的最大公分母。最起碼,在市場經濟擴張、勞動人民逐步邊緣化的過程中,貧苦大眾唯一所能指望的,便是教規對教徒所規定的「捐助收入的2.5%,以作為濟貧基金」。不言而喻,負責慈善工作的最基層教會組織,始終就是伊斯蘭世界的最堅強堡壘。
及至東歐集團徹底崩潰,對許多推行民族主義的第三世界國家說來,頓然失去了一個藉以支撐的靠山。美國保守勢力為了加強其全球霸主地位,便亟亟於填補政治真空,並試圖採取近似殖民主義時代的做法,直接控制更多的資源,由是給資源豐富的伊斯蘭地區造成更大的刺激。當前,原教旨主義已形成伊斯蘭教世界抵制霸權主義擴張的一場政治化的宗教運動。兩者之間實力對比固然過於懸殊,但卻是伊斯蘭世界維護主權與資源的最後手段。迄今為止,伊斯蘭教世界的鬥爭手法大體分為兩種,一是透過國家與政府(如伊朗、巴勒斯坦),以合法手段進行抗爭;一是採用恐怖主義暴力行為。
值得注意的是,九十年代以來所流行的恐怖主義活動(如遙控式汽車炸彈)與過去巴勒斯坦或黎巴嫩游擊隊所慣用的武裝襲擊截然不同。新形的恐怖主義活動,與世界各地(包括中國的疆獨)出現的「高科技」恐怖主義活動一樣,其執行者必須要有一定的文化程度、一定的專業訓練、一定的活動經費。這一切,沒有美國、英國、沙烏地阿拉伯、巴基斯坦的援助,根本不可能形成氣候。這些始作俑者,訓練恐怖分子原本是為了支使他們在「有伊斯蘭教少數民族分離主義問題」的國家製造內亂。如今,這批恐怖分子顯然是看透了美國的恐怖主義,於是,一發不可收拾。
2006/03/07
究竟什麼是法西斯主義呢?
步入後冷戰時期,民族紛爭毫無疑問是個最令人關注的問題。談及民族主義以及在此基礎上所建立的法西斯思潮,似有必要介紹幾個基本概念:
1. 傳統帝國時代只有文明、野蠻,統治者、被統治者觀念,而無優秀民族、劣等民族。直到殖民主義時代,殖民主義者為了自我辯解,才刻意挑選一些學術研究結果(如社會達爾文主義),似是而非地編織了一套種族學說。嗣後,待民族國家紛紛建立,民族主義就像澳洲土人的回鏢一樣,給歐洲人自己造成極其嚴重的傷害。
2.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戰勝國以「民族自決原則」為藉口,對戰敗國加以懲治、肢解,而實際上卻又違背「民族自決」原則,一方面保留自己的殖民地;二方面卻把許多戰敗國的土地劃割給其他民族,由是給國際間製造了新仇恨、新問題。
3. 法西斯主義之所以首先在義大利與德國產生,主要的原因是該兩國於一次大戰結束後均感到民族利益受損,生存空間不足,經濟停滯不前,因此唯一的出路便是重新佈局和建立國際新秩序。
德國的「法西斯主義」或稱「民族社會主義」(國人常將Nationalsozialismus誤譯為「國家社會主義」)與義大利的法西斯主義最大的區別除了執行得更堅決、果斷之外,還在於反猶太人。其共同點大體上可概括如下:
1. 把本民族神秘化,自詡為「××傳人」、「××之子」,由是擔負某種神聖使命。至於非我類,則屬應當受其擺佈、統治的下等人。
2. 利用擴大政府開支,增加基本建設和發展軍需工業的方式來解決經濟蕭條問題。
3. 把國家社團化,由是在「共同利益至上」的幌子下,排斥階級利益和私人權利。
4. 對外以捍衛「民族自決原則」為由收復失地,實際上卻是進行侵略、擴張生存空間,對內把一切的不幸的責任推諉至「內奸」身上(如猶太人、左傾分子),而實際上不過是踩在弱勢、無助群體的身上以拔高自己。
法西斯主義的產物-奧斯威辛集中營 圖片來源:Pixabay
就討論法西斯主義的現實意義方面,筆者以為當今世界正處於全球化、區域化的緊迫階段。在此過程中,任何社會不知因勢利導便可能由於地方、本土、傳統利益受到衝擊而滋生法西斯主義思潮。以第三世界為例,絕非偶然地,原教旨主義(Fundamentalism)便呈越演越烈之勢;至於西方國家,其極右派所主導的民粹主義(Populism)也正甚囂塵上。值得注意的是,每當某地區的族群紛爭鬧到不可開交的地步,便難免受到國際勢力的干預。以波斯尼亞、科索沃為例,國際勢力之積極干預,目的顯然不是為了伸張民族自決原則,否則無法解釋為何絲毫不顧及該地區其他少數群體(如塞爾維亞族和吉普塞族)的自決權與生存權。
就此意義而言,南斯拉夫的四分五裂似乎又與民族自決無甚直接關係,更可能的原因是,霸權藉南斯拉夫問題擴充勢力範圍,限制主權國家與聯合國的權限,同時又為了主宰歐洲區域,在波斯尼亞、科索沃、馬其頓為今後埋下紛爭的種子。
分享:
今日人氣:5 累計人次:22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