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記者曾文誠推薦

圖片來源:內容精選首頁Cbl62 on en.wikipedia/內容精選刊頭圖Matt Boulton

 

一九八九年我進入中華職業棒球聯盟所屬的《職業棒球》雜誌服務,當時我身份是採訪記者,要扮演這份角色,棒球專業知識是絕不可或缺的,因此加強自己的專業素養是極其重要的一件事。而閱讀、從書中獲得知識更是最直接的方式之一。不過在二十餘年前的時代,市面上的棒球書籍寥寥可數,多數是從日本直接翻譯過來的所謂「棒球教室」等類的書本,雖對棒球技術有一定程度的精進,但對個人要到達的目標是有限的。

後來無意間看到許昭彥先生所著的《美國棒球》一書,在當時可以說是非常震憾的,書名雖名為《美國棒球》,但談的不限於美國職棒而已,更多的是棒球人生、哲理的啟發。例如:他說:「棒球是技藝而不是與體型大小有關的球賽。」「棒球是團體但又是個人的球賽」「棒球是同情輸者的球賽,球隊不一定要贏才有人看,紅襪隊(在當時)、小熊隊都是常輸的球隊,但還是有人看」這些都是過去在台灣從沒有人談過的觀念。甚至在提到技術面的說法也是令人耳目一新。例如:在大聯盟比賽的投手,我們的觀念就是他們人高馬大,每個人都球速超快,但拜讀許先生的書才發現,也有那種以慢速球取勝的智慧型投手,記得很清楚當時他的書中寫到,這位投手只有三種球路:慢、很慢、非常慢。這實在是很有趣、極有畫面的一種對投手的另類描述法,也說明了在許昭彥先生筆下的大聯盟果然是人才濟濟。

許昭彥先生的大作是我入門的重要參考,之後的十餘年間,很巧的也和他有緣再聚,當時最受歡迎的《職業雜誌》請他當任專欄作家,我那時也持續在原單位服務,所以我們算是另類的「同事」,之後,我有機會接《龍族雜誌》總編一職,許昭彥先生當然也是我們邀稿的對象,所以我們又有合作的機會,但無論是不是工作的關係,許昭彥先生的作品都是我每篇必看,而且總是有些收獲的文章。

在這些文章中許昭彥先生以他獨特的文筆,談棒球的歷史、偉大的球星,還有比賽中的人性。這麼多年來,他不僅是首位將美國棒球引入台灣的作家,也因為他個人是洋基隊迷,在王建民時代來臨前,就早已經透過他的筆告訴我們這支在美國棒球歷史上偉大球隊的點點滴滴了。

而今寫作不斷的許昭彥先生,在這些年更進一步地將美國大聯盟一些最新的觀念、包括統計、戰術等介紹給台灣的讀者,包括大家現已熟知的上壘率之外,很少聽過的「DISP」、「VORP」這些最新的棒球知識,許昭彥先生也都一一在他的文章中詳述,當然也成為我棒球筆記中一定要收藏的資料。

許昭彥先生過去出版了七本棒球書,他常念茲在茲的是能不能帶給台灣棒球迷些什麼,能不能對台灣棒球有什麼貢獻?其實這個問題早有答案,加上如今這一本,我想更是毫無疑問了。

Top

球探像啤酒,妙哉!

二、三十年前,球隊選拔聘用球員大半是靠球探(scouts)的品評,不像現在也靠更深入的球員表現紀錄數字(stats)。

現在每隊都有專職的球員紀錄部門,有不少球隊經理就是能品評球員紀錄的專家。例如:從耶魯大學出身的現任小熊隊經理艾比斯坦(Theo Epstein)與哈佛大學出身的前道奇隊經理狄波岱斯達(Paul DePodesta)。這是現代職棒的新趨勢,品評球員也用高科技的分析,上壘加長打率(OPS)已取代打擊率與打點名詞。現在棒球的聖經就是用新法品評球員的雜誌《棒球規畫》(Baseball Prospectus)。

《棒球規畫》雜誌用以品評投手的紀錄不再只是勝敗場數或防禦率,而是所謂中性支持勝敗場數(SNWL,support neutral winloss),不但計算球隊為投手攻下分數與球場因素,而且也品評投手被打出的安打與全壘打數,用所謂「與守備無關的投手紀錄」(DIPS,defense independent pitching stats)方法公平地算出投手正確的勝敗場數與防禦率。這雜誌也不再用打點紀錄,認為這會受球隊打擊陣容好壞與打第幾棒影響。

這新趨勢的形成不但是要有更正確的品評球員方法,而且現在現在球員薪水高,不能聘錯,球隊自己培養球員的成功率也低,只有4%到6%小聯盟球員會變成大聯盟球員,正確的品評球員方法也就變成更重要。二○○五年小熊隊要聘用一位中外野手伯尼堤玆(Jeromy Burnitz)時,隊經理就用一些紀錄數字去辯護這位被三振多的球員,他說在所有至少被三振一百二十次的打擊手中,這伯尼提玆的長打率是第六,有人已上壘時,他打出0.307打擊率,有攻分機會時打出0.287,這證明在緊要開頭時,這球員是很好的打擊手。

在品評投手時,小熊隊為著要考慮小熊隊球場風大的因素,現在也要計算投手投出的球被打到外野高飛球與滾地球次數與比例,被打出高飛球太多的投手,小熊隊會敬而遠之。投手三振與保送打者的次數與比例也是球隊現在比較注重的。投手能夠三振打者外,如果也能不常保送打者與少被打出全壘打,投手表現也就不大會受
球隊守備好壞影響。

現在最著名棒球紀錄統計大師詹姆斯(Bill James)在研究棒球二十多年後才看到他的研究成果,他也才被紅襪隊聘為顧問,紅襪隊贏了三次世界大賽冠軍,他是有貢獻。運動家隊是第一支接受詹姆斯棒球理論的球隊,運動家隊開始不大靠星探,只看球員表現紀錄,特別是上壘率,紅襪隊在二○○三與二○○四年的上壘率就是最高,就是因為紅襪隊與運動家隊的成功,球隊對球員表現紀錄的注重也就是與球探相同重要了。

可是這種新的紀錄數字分析能否完全取代球探?這是不大可能。球員是否能認真比賽,能否與隊友相處,是否會聽教練的話或者要在什麼時候才能脫穎而出,這都是不能從數字看出。在最重要的新秀球員選拔時,球員的高中、大學或小聯盟紀錄也是不完整或可靠,這時唯有球探的眼才能看出球員跑、投、守備、打擊與打長球的這五種基本技能。連強調紀錄分析的《棒球規畫》雜誌編輯也認為球探是不能被取代,他認為球探是像啤酒,紀錄數字是像現在大家愛吃的墨西哥捲餅(tacos),所以這兩者一起食用,不是很美妙?

Top

救援投手能力怎麼看?

二○○六年自由球員市場上,救援投手不少,但他們的身價不但不因此而降低,反而增高。例如:萊恩(B. J. Ryan)從藍鳥隊得到的五年四千七百萬元鉅薪是大聯盟史上最肥的救援投手合約。華格納(Bill Wagner)從大都會隊拿到的一年一千零七十五萬元薪水(四年)是最高年薪,超過洋基隊李維拉的一千零五十萬元。

萊恩與華格納都是稀有的左投,而且都能投強球,他們能得高薪也就不會令人感到驚奇,可是二○○六年將是三十九歲的高登(Tom Gordon)也能從費城人得到三年一千八百萬元合約,並且被任命為王牌救援就會令人感到意外,這都是因為現在有品評救援投手新法,才會使救援投手時來運轉。

以前一般品評救援投手是看他們救援成功場數與防禦率,但中繼救援投手能得到救成機會少,用防禦率去品評救援投手也不正確,就是救援成功算法也不公平,有的容易(例如:球隊領先三分),有的難(只領先一分)。例如:紅人曾有一位王牌救援格壘夫斯為紅人救成四十一場,後來轉到別隊就不行了,這主因是紅人攻分多,他要救成不難。救援投手的防禦率也與代替他的其他救援投手表現好壞有關,所以不正確。

比較實際品評中繼救援投手能力的方法有被打出的打擊率,三振與保送比例。例如:那高登去年在洋基隊被打出的0.203打擊率就不錯,他的三振/保送比例是2.4/1,雖然比李維拉的3.5/1低,但也達到要當王牌救援的基本要求。可是這些紀錄不能使人看出中繼救援投手的比賽表現結果,那就是他們使球隊繼續領先或不再領先?

「守護」(hold)紀錄就是品評中繼救援投手的一個比較正確方法,這是記錄中繼救援投手在球隊領先,他上場救援時至少完成一出局的次數(並且球隊還繼續領先),在這方面,高登表現卓越,在二○○五年有三十六次,二○○六年有三十三次。二○○六年加入藍鳥隊的萊恩前年在金鶯隊也有二十一次,所以去年才被金鶯隊升為王牌救援,而能救援成功三十六場。

「守護」紀錄雖然能夠顯示中繼救援投手的貢獻,但這還不夠正確,因為這與救援成功紀錄一樣,仍然還有領先三分或一分不同的狀況,並且在比賽打平情況時不能算。更正確的一個方法是勝場可能率增加數(WPA,win probability added),每一位救援投手上場或下場時,依照領先分數與第幾局,多少出局與是否有人上壘,都有一個勝場可能率(WP)。例如:在第九局,三分領先的勝場可能率(WP)就是96%,只領先一分時就是81%,一個救援投手上場與下場時,這WP的差別就是WPA(勝場可能率增加數),這是品評救援投手更正確的方法。

要算出救援投手上場後的WP(勝場可能率),本隊的攻分也要算,這樣才能算出兩隊攻分的差別,創造這方法的Studes用每局攻出0.5分來算。二○○五年時高登的WPA是5.47,這就表現他下場時他的球隊會贏的百分率增加5.47%,這是那時所有救援投手中的第三位,第一位是太空人隊王牌救援李吉(Brad Lidge),他的WPA是7.29,他不但二○○五年表現卓越,二○○四年當中繼救援投手時也表現佳,太空人隊那時才敢將王牌救援華格納交易到費城人,而華格納在二○○六年又轉入大都會隊。

Top

三振?保送?強打關鍵時刻的抉擇?

棒球統計大師詹姆斯(Bill James)最近發表了二○一二年各種球員表現統計,我對其中一項感到有興趣:那就是本季打擊時消耗投手投球數最多的十位打者。大家知道,打擊時消耗投手球數越多,就越有可能會被保送或三振。以前就有一個統計曾顯示球隊的打者如果能消耗球數多,得分也就多,這是因為這樣被保送的可能性增大,球員上壘率就增高。例如:打者最多只能消耗三球,平均上壘率是0.317,至少能消耗四球,上壘率就是0.352,七球就會有0.406上壘率。

打者消耗球數多與上壘率高,球隊自然就有可能得更多分,有人就統計二○○五年大聯盟消耗球數最多的十隊,在那年平均每隊得七七六分(紅襪隊打者在那年就平均每打席消耗最多3.86球),那年消耗球數最少的十隊平均得七一九分(巨人隊消耗最少3.56球)。從一九六九年到二○○四年年的一共一百八十四支進入季後賽的球隊中,就只有兩隊是各聯盟上壘率最低的;從一九○一年到二○○五年,沒有一支上壘率最低的球隊曾贏了世界大賽冠軍。

可是如果消耗球數多,同樣也會接近被三振的邊緣,尤其是如果對方球隊有很會投三振的強投。投手投球數越多,三振打者的可能性越大,打者如果被三振多,球隊得分就少,被三振少則得分就多。有人就算出二○○二年大聯盟被三振最少的十隊,在那年平均每隊得七八一分,被三振最多的十隊平均得七二五分。像今年世界大賽的兩強隊巨人隊與老虎隊,就是兩聯盟打者被三振最少的球隊,所以打擊時能夠消耗投手球數多的強打,要怎麼樣打才能夠從會上壘的英雄避免成會被三振的狗熊?

今年消耗球數最多的十名打者(至少有五○二次打席的)中,比較有名的是第二多的白襪隊指定打擊唐恩(Adam Dunn),他平均每打席消耗4.43球;去年在白襪隊,今年將加入洋基隊的光頭大將尤克里斯(Kevin Youkilis)排名第三,他消耗4.36球;雙城隊捕手茂爾(Joe Mauer)是第四,他消耗4.32球;第六是洋基隊的葛蘭德森,他消耗4.27球;第八是洋基隊的史威夏,他消耗4.26球;第九是今年國聯MVP、巨人隊捕手波西(Buster Posey),他也是消耗4.26球。這六人都能至少消耗4.26球,打擊表現很好,這也是一種重要球技,難怪洋基隊還簽下那尤克里斯。但這六人中也有很大的差別存在,因為有的被三振太多或是不常打出安打。如果從上壘率觀點,那MVP波西是表現最佳,在六人中他有最高0.408上壘率,因為他有最高0.336打擊率;洋基隊的葛蘭德森是最差,他的上壘率是0.319,因為不但他只有0.232打擊率,同時也被三振一九五次,只有白襪隊那被三振最多二二二次的唐恩比他更差,這些數字可能也就是波西的巨人隊能贏了世界大賽冠軍,而白襪隊不能進入季後賽、洋基隊在美聯盟冠軍賽會敗北的一個主因,唐恩與葛蘭德森在今年各打出的四十一與四十三支全壘打,也就還不能使球隊贏得冠軍。

所以人們可看出能上壘與會避免三振是影響球隊勝敗的兩個重要因素,像唐恩這樣極端的球員,不但被三振最多二二二次,被保送105次也是最多!這就像天堂與地獄是緊緊相連,但他就是不能常常做出正確的選擇,可見要辨別好壞球或看出是那種球,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所以人們總說要能上壘的第一個要素,是要能辨別投來的球(pitch recognition),這要有經驗,難怪這十名能消耗球數多的打者中有四名就是捕手,除了雙城隊的茂爾與巨人隊的波西外,還有道奇隊的艾利斯(A. J. Ellis)與印地安人的桑塔納(Carlos Santana)。捕手在整場比賽就是看球投來,當然是也比較能看出對手投來的球是什麼球。艾利斯消耗的4.44球數就是最高,他也有0.373上壘率,桑塔納的4.27消耗球數是第五高。除了能辨別好壞球與知道是那種球外,打者要想上壘,就要依照一般的打擊習慣,那就是不打第一球,在兩壞球沒好球或三壞球一好球有可能被保送時也不打,如果看到投手投球狀況非常棒,也要盡力打出界外球。但打者也不能一直守著這常規,要知道如果能打到第一球,大聯盟打者能打出0.339打擊率與0.558長打率,所以在時機對時也要打第一球。像是在二出局、有隊友在得點圈時,打擊就不能太保守。

知道這幾個基本要點後,下一步打到緊要關頭時也就是最難的地方。以前的全壘打王與現在紅雀隊打擊教練麥奎爾(Mark McGwire)建議在這時候,不管處於三壞一好或零壞兩好的情況下,打者一定不要猜測對方投手將會投什麼球,打者必須相信自己的眼睛,不要假定投手會投什麼球這麥奎爾說的話,值得大家相信,因為他的生涯上壘率是0.394,他能夠被保送不是用非法藥物。那位曾打出0.390打擊率的前皇家隊強打布瑞特(George Bret t),也說在緊要關頭時,打者的頭腦就要完全是空白的(blank),所以如果這兩強打都這麼說,一般打者也就要學他們這樣做。

分享:
今日人氣:0  累計人次:1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