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冠朱帶?中秋節吃月餅的迷思
首頁圖來源:ScribblingGeek
中秋佳節,丹桂飄香,圓月懸空,清輝無限,人們吃餅賞月,老少團圓,其樂融融,是人世間難得的 好時光。然而,中秋節吃月餅,據說是來自於一個血腥的傳說:
話說,蒙古統一中國後,根據統一的先後順序把中國人分為四等,其中,北方人是三等公民;南方人,也就是原南宋的遺民是四等公民。蒙古人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實施了高壓政策。在最基層的農村,每個村子派一個蒙古家庭或色目人家庭來進行統治。漢族人姑娘要結婚,必須把初夜權交給這個蒙古人或色目人。於是就有了漢人結婚後先把第一胎摔死的惡俗。蒙古人還規定,每五家漢族人才能有一把菜刀,且這把菜刀的掌刀權就在管理村子的蒙古人手中,只有這個蒙古人同意,漢族人才能領到刀切菜、生火開灶。就在這種殘酷的統治下,漢族人終於忍無可忍,發動了紅巾軍起義。紅巾軍起義前夕,各地以圓餅傳遞消息,相約「八月十五殺韃靼」。八月十五這天,漢族人按照約定紛紛舉旗,並在朱元璋的帶領下取得了勝利。於是,那「誅殺元兵」的圓餅,就演變為了後來的月餅。
這則故事說得有鼻子有眼,像真的一樣。可是,它只是一個傳說而已。因為,即使你翻遍、翻爛元末明初各種正史與史料筆記,也不會查得出到底在哪一年的八月十五發生過大暴動,而蒙古人也從來沒有派一個蒙古人去管理一個村的制度。則所謂一個蒙古人佔用一個村子所有新娘的初夜權和五家人合用一把菜刀的說法也是子虛烏有的。甚至,曾出現在教科書上、言之鑿鑿地描繪的元朝「四等人制」也是不存在的。「四等人制」最早見諸於民國史學家屠寄一九三四年出版的《蒙兀兒史記》。屠寄在沒有提供任何歷史材料為依據的前提下,第一次破天荒地提到了元朝統治者把國民分為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四個等級,這四等人在政治權利、法律地位、科舉仕進等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差別,其中的蒙古人居最高等級,可以享受各種特權,色目人屬於二等公民,漢人、南人則屬於底層公民。也不知怎麼搞的,屠寄這「一家之言」竟然獲得了人們的廣泛認可,後來竟寫入了高中歷史教科書中。這個問題,只要保持頭腦的冷靜,認真想一想,就可以知道,元朝統治者安心做自己的統治者就好,他即使要偏向蒙古人,也沒有必要故意挑事似專門制定一個「四等人制」來激怒占全國多數人口的民族啊。讓這些民眾三天兩頭地跟起來作亂造反,除了給自己添麻煩,還能帶來什麼好處呢? 實際上,元代各民族之間的界限極為模糊,統治者在進行戶籍統計的時候壓根就沒登記民族成分,蒙古語中甚至沒有「色目人」這個辭彙。而且,查一查典籍就可以知道,元代的各級別官員中,漢人(南人)所占的比例高達到七○%!這也 是元朝政府退居漠北後,出現了很多漢人(南人)選擇為元朝守節殉國的原因。
所以,現在史學界的主流觀點已經認定元朝「四等人制」並不存在,並已經將這種說法從歷史教科書上刪除。所以,我們對「八月十五殺韃靼」的流言就更應該有清楚的認識了。至於中秋吃月餅的習俗,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在中國古代,帝王本來早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而在唐貞觀四年,唐太宗征討突厥得勝並生擒其頭領,凱旋回京之日正好是八月十五。當夜,唐太宗宣布慶賀勝利,全京城通宵狂歡。有吐蕃商人向唐太宗獻餅祝捷。唐太宗持餅向月說了一句:「應將胡餅邀蟾蜍(即月亮)」,然後把餅分給群臣食之,於是就有了後來八月十五吃月餅的習俗。當然,那時還沒有「月餅」這個辭彙。最早出現這個詞,是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而對中秋吃月餅賞月的描述,則最早出現於明代的《西湖遊覽志會》,書中記:「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
本文節錄自《是誰在抹黑明朝?》,原作者覃仕勇
分享:
今日人氣:3 累計人次:91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