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報的保密性
【《史記.項羽本紀》中的諜報事件】
函谷關有漢兵守關,(楚軍)無法由此進入秦國的心臟地帶;又聽到沛公劉邦已經攻下咸陽,項羽盛怒,令當陽君率兵要求漢兵開關,於是進入了秦國,行軍到戲地之西。當時沛公駐兵在灞上,沒在第一時間見到項羽。沛公手下左司馬曹無傷叫人去向項羽告密:「沛公想當關中王,再讓原來的秦帝子嬰擔任相國,把所有珍寶據為己有。」項羽盛怒之下說:「隔天一早讓士兵吃飽,馬上去消滅沛公的軍隊!」
沒想到沛公隔天一大早就在百餘騎兵的保護下來見項王。到了鴻門便謝罪說:「我和將軍您全心全力攻打秦國,將軍在黃河以北作戰,我在黃河以南作戰,沒想到先由我入關大破秦軍,才能在這裡見到將軍您。現在有卑鄙小人亂說話,想要破壞我和將軍您的感情。」項王說:「這些謠言都是你的手下左司馬曹無傷講的,不然我幹嘛沒事發兵到這裡?」……沛公一回到軍中,馬上就殺了曹無傷。(節錄翻譯自《史記.項羽本紀》)
【事件中的情報觀念探討】
西元前二○六年,劉邦攻佔咸陽,俘虜了秦朝末代皇帝子嬰,駐軍灞上,並派兵把守函谷關,阻止項羽入關。項羽聽說劉邦先他一步得手,非常妒忌,於是也揮師西向,直奔函谷關,駐軍新豐鴻門,離灞上僅四十里。項羽軍隊號稱四十萬,而劉邦只有十萬,力量懸殊。這時,劉邦手下的左司馬曹無傷叛變,偷偷派人給項羽傳來「劉邦準備在關中稱王」的情報。聽到這個消息,項羽恨不得立即將劉邦除之而後快,於是決定第二天一早就發兵攻打灞上。第二天,劉邦到鴻門拜見項羽,表明自己一向與將軍合作愉快,只是無意中先將軍一步攻入關中,決無稱王之心,並問將軍是誰在謠言中傷。項羽回答說:「這是你手下左司馬曹無傷說的。」從這段歷史典故中可以看出,項羽不知應該「保護情報來源」,他親口告訴劉邦,是曹無傷向他密告劉邦要與他爭王,此舉不知是有心還是無意,如果無意,實在是有勇無謀,難怪他一步步走向自刎於烏江的悲慘結局。
本篇旨在說明情報的秘密特性,如無法做到保密,往往破壞原先的政策規劃,甚至貽誤軍國大事。情報的積極作用在求「先知」。所謂先知的「知」,就是用秘密的方法,尋求瞭解關於敵人的秘密及其現況與行動的知識,以便採取至當行動,制敵機先。
情報的消極作用為防止敵人獲取關於我方秘密的知識,預防敵人的奇襲及危害我方安全的陰謀。所以一切情報活動的對象,一定是有關敵、友的重要機密事項,以求得對敵抗爭的勝利,保障國家的安全,並貫徹我之政策。因此非秘密不能成為情報。《周易‧繫辭》謂:「幾事不密則害成」,揭喧子所言:「謀成於密而敗於洩,事成於陰而敗於陽」,均可以看出對敵情報抗爭所具有的「秘密」特性。
學者杜陵指出,情報工作具有「機密性」的特質。所謂機密性,含有機動與秘密二種特性,其目的在於構成神秘性。機動性的內容:一為簡單,二為迅速,三為適應性。簡單為機動的根本,迅速為機動力的表現,其作用在縮短時問,縮小空間。適應性,在求擴大空間的活動。具有這三種要素,始可稱為獲得高度的機動力。有了高度的機動力,而後工作才能靈活,效率才能提高。秘密即是保密,概分二種,一為機之密,一為事之密。揭暄《兵經百篇.機字》曰:「勢之維繫處為機,事之轉變處為機,物之緊切處為機,時之湊合處為機。」機即是在有無之間,似無而有,似有而無。吾人所謂乘機、握機、用機、造機,即此之謂。事為作為、行動,而形於外者。《太公兵法》:「道在不可見,事在不可聞,勝在不可知。」「道」是企圖,屬於「機」的範圍,是不可見的。「事」與「勝」,即是作為與行動,是形於外而可見的。但兵陰事也,以收斂固嗇為主,外洩者敗、形露必潰。所以《太公兵法》又說:「機事不密,則害成。」此外,情報工作實施的空間,包括敵、友、我三方所在的場所,環境雖各有不同,但工作對象均必詭譎多詐,且採取各種保密、隱蔽、偽裝、欺騙及防護的措施,逃避我方耳目,以免為我察覺,甚至多方妨礙、破壞我方工作。所以我們首先必須把握工作對象之隱蔽性,隨時隨地注意各種可疑徵候,尋覓達成任務的有利途徑,並防墮入其偽裝、欺騙、朦混、誤導等手段之陷阱,儘可能進行追根究底,使敵突出在明處,而我則隱於暗處,然後以暗擊明,才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孫子兵法》指出:「事莫密於間」,這也是用間的一條基本原則。孫子充分認識到保密在用間活動中的重要性,並提出了嚴格的保密紀律。間諜活動的謀劃,只有做到保密,才可保障用間之成功。如果把用間的秘密洩漏出去,用間活動就難以進行,甚至派出的間諜被收買轉而反對自己。《孫子兵法》:「問事不密,則為己害。行間貴密……兵機皆貴密,不獨用間為然也,而用間尤宜密。」所以要想確保用間計畫的順利進行,必須嚴格保守秘密。《管子》也說:「幾而不密,殆」,機密的事情沒有保守秘密,就一定要失敗。
情報的心理性
【《隋書.列傳第十七》中的諜報事件】
隋文帝接受北周皇帝禪位後,私下有想要吞併江南的念頭,各處尋訪可以擔當此大任的人。高熲進言:「本朝大臣中,文武兼備的就只有賀若弼了。」高祖說:「您說得沒錯。」於是拜賀若弼為吳州總管,委託他平定陳國之事,賀若弼欣然同意這項任命,並和壽州總管源雄合力用重兵固守南方。賀若弼還送了一首詩給源雄:「驃悍的騎兵在河邊穿梭,防禦力有如鐵幕;連綿紮下的營地,把河邊的空地都給團團守衛住;可別使戰馬上戰士手中所持的旗織上不見我倆的名字呀!」……後來賀若弼獻上攻陳的十項建議,高祖覺得不錯,便賜他寶刀。開皇九年,大舉出兵攻打陳國,並以賀若弼為行軍總管。在渡過長江前,賀若弼誓師說:「我親自接受國家的戰令,遠征要宣揚國威,討伐有罪之人,安撫生活困難的百姓,除去暴虐的政權,上天和長江都為我做證。不管前方是吉或凶,請保佑大軍能順利通過挑戰;如果伐陳之事不成,我願葬身江中,為魚蝦所食,死了也不感到悔恨。」一開始,賀若弼叫沿著長江防守的兵士每每在交班的時候,一定要在歷陽集合。此外還要高舉大旗,紮滿營帳。陳國人一開始以為大兵來襲,將全國的兵馬都給調來。等到得知原來是隋軍換防,於是就解散回國。後來再看到隋軍大隊人馬到來,也以為只是交接換防而已,並不再防備。等到這時候,賀若弼再命大軍一起渡江,而陳國人一點也沒有察覺到危險。(節錄翻譯自《隋書.列傳第十七》)
【事件中的情報觀念探討】
隋文帝統一北方後,就準備掃平南朝的陳叔寶,伐陳前夕,隋朝大將賀若弼散佈大量假情報以迷惑對方。賀若弼命江防士兵換防時,都在歷陽集合,並在廣陵大張旗鼓,在曠野設營帳,陳國人起初以為隋國的大軍攻來了,立即派出軍隊,做好戰鬥準備,後來知道是隋軍換防就不再戒備。賀若弼又命士兵沿江打魚,人馬喧噪,聲勢不小,陳國人認為是對方在打魚,也就放鬆了警戒。賀若弼還以老馬多不好使喚為藉口,暗中賣馬並買進陳國船隻後藏匿起來,又買了破船五六十艘,公開停泊在港口中。陳國間諜看見後回去報告說中原無好船可用。陳朝君臣更是高枕無憂。這都是伐陳之前所施用的心戰手段。
本篇旨在說明情報競爭或間諜活動中的「心理戰」特性。心理戰即心理作戰,它是現代間諜活動中最常用的謀略手段之一,是間諜情報機關實施「秘密行動」的主要形式之一。心戰活動又稱「間諜心戰活動」、「心戰宣傳活動」等,通常是把帶有欺騙性、煽動性、迷惑性、挑撥性的真真假假的消息、資料和宣傳品散佈或發送給對象國或地區,來離間或瓦解其內部團結,擾亂其居民和武裝部隊的精神狀態,煽動其民眾的敵對情緒,攪亂其敵我陣線,以求從心理上控制或擊潰對方,從而達到一定的政治目的。
心戰活動的主要手法有:
一、利用報刊、廣播等傳播媒體進行輿論宣傳。
二、在對象國或目標地區的在野勢力或反政府武裝中培植代理人。
三、採用飛機空投、氣球空飄、海上浮漂等散佈真消息、假消息或真假摻半的消息。
四、控制和利用學者及研究機構,以促進輿論的傳播。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成立了一個專門進行瓦解敵方軍心的活動組織―「心理作戰組」。該組織在配合盟軍主力作戰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盟軍進攻西西里島時,美國心理作戰組及時地展開了心戰活動。他們把印好的傳單放進大炮中,讓美國炮兵發射到義大利敵軍據點。傳單告訴義大利人:納粹要把他們熱愛的義大利變成戰場;他們已被利用,處境危殆。同時,這些傳單又是「投降書」。義大利官兵只要拿著這些傳單來投降盟軍,就可以保證他們在盟軍後方獲得充足的食品和人身安全。
隨著這個心理作戰組發出的傳單日益增多,義大利士兵開始集體投降了。他們數十人或數百人一同奔向盟軍,每人手中都舉著一張傳單作為安全通行證。這種傳單變得愈來愈重要。在突尼西亞戰役末期,阿拉伯人甚至把傳單拿到黑市專門賣給義大利人和德國人作為「投降書」。盟軍第二軍軍長喬治‧巴頓(George S. Patton)將軍就下令在他的陣地前方投放傳單,以便瓦解義大利軍隊的士氣。一位心理作戰組的人員說:「我們拯救了許多美國士兵的生命,因為戰場上多一個舉著傳單來投降的敵人,就等於減少一個在前線射擊我們弟兄的敵人。」
心理作戰組另外還利用廣播宣傳來削弱德國人的鬥志。在西西里島的德國人大部分來自法國南部的後備隊。心理作戰組便對他們進行每天二十四小時的廣播。德國的許多戰車都裝設無線電,所以德國高級指揮部無法阻止士兵收聽廣播。心理作戰組用義大利語、德語和法語進行廣播,這些廣播如同攻城的重磅炮彈,在盟軍進攻西西里島的戰役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情報分析的謹慎性
【《呂氏春秋.慎大覽第三.貴因》中的諜報事件】
周武王派人刺探殷商的動靜,探子回到岐周稟報說:「殷商即將要出亂子了。」武王說:「亂到怎樣的程度?」那人回答說。「邪惡的人勝過了忠良的人。」武王說:「還不是時候。」那人又去刺探,回來稟報說:「殷商混亂的程度變嚴重了。」武王說:「到了怎樣的程度?」那人回答說:「賢德的人都出逃了。」武王說:「還不是時候。」那人又去刺探,回來稟報說:「殷商亂得很!」武王說:「到了怎樣的程度?」那人回答說:「老百姓都不敢講怨恨不滿的話了。」武王失聲:「啊!」便趕快把這種情況告訴太公望,太公望回答說:「邪惡的人勝過了忠良的人,這叫做『暴虐』,賢德的人出逃,這叫做『崩敗』,老百姓不敢講怨恨不滿的話,這叫做『刑罰太苛刻』。殷商的混亂到達極點,這個混亂已經失控了。」於是精選三百輛戰車,勇士三千人,約定於甲子之日早上出兵,很快地商紂便手到擒來。(節錄翻譯自《呂氏春秋.慎大覽第三.貴因》)
【事件中的情報觀念探討】
西元前十一世紀中期,周武王帶領西方和南方各部落討伐商紂時,在姜太公呂尚的授意下運用間諜蒐集情報。在伐紂之前,周武王曾三次派間諜潛入商地,洞察商之國情,在間諜三次回報蒐集所得的情報之後,周朝分析研判伐紂的時機,並在姜太公的輔佐下,率兵出征,一舉攻克商的國都朝歌,滅了商朝。
本篇旨在說明情報分析的重要性。對於情報循環過程而言,情報分析是一項很重要的活動,分析者往往必須將不完整與相互衝突的資訊分析產製給予決策者。分析者必須是持續不斷地與情報消費者、決策者聯繫,正確地分析產製情報來滿足需要。此外,分析也是一種過程,將透過各種方式蒐集所得的零碎訊息轉化為決策者和軍事指揮官可用的形式,其結果即「情報產品」。情報產品有多種形式,如短小的備忘錄、詳細的正式報告、簡報,或以其它任何形式呈現的訊息。
有關情報分析的方法如下:
一、技術分析
技術分析包括:
(一)密碼分析。把看起來隨機排列的字母或數字轉化成某種語言的訊息文本。
(二) 遙測分析。把無線電信號轉化為一組時間序列,以描述導彈或其它飛行器的運作狀況。
(三)圖像解讀。分析辨別和測量照片中的物體。
二、資料庫
情報機構要長時間持續進行的是匯集並維護大型情報資料庫,資料庫裡面包含大量對政府的外交和軍事政策有價值的訊息。工作內容包括檔案手冊、收納所有相關國家(可能將在這些國家開展軍事行動)的有價值的訊息,以提供制定軍事計畫時參考。如果這個國家是潛在的作戰區域,則它的軍事實力、運輸和軍事設施情況、軍事地理、政治情況、人口統計數據、工業和農業訊息,也都是軍事計畫制定人員所需要的資料。
情報分析在情報循環過程中十分重要,但情報分析人員所面對的最基本問題就是所有訊息的本質都是模糊的。由於我們無法感受周圍世界裡大部分原始資料的重要性、隱藏的意義,或其對未來的預警,僅能依賴分析人員將此訊息放置在正確的歷史背景、時事環境,或是適當的分析框架內,才能揭示其意義與重要性,進而讓決策者或高級軍官可以對此做出適當的回應。
然而,分析人員有時則會因缺乏適當的理論基礎或歷史背景,而無法確定其顯示的意義,或是缺乏未來事件的準確訊息,以及必須應付誤導或過多相關訊息的噪音效應。
為了避免失誤,情報分析人員往往必須利用舊的訊息來預測未來。例如,運用一些在秘密會議中發生的事件資訊,來洞察遙遠未來可能發生的事。在某種意義上,分析人員必須運用以前的舊訊息與即將發生的事件進行比對,以爭取反應的時間。情報分析人員在情報競爭中總是擁有領先地位,但有時也會發生無法在事件發生前補足所有的訊息。
如果分析人員掌握了即將發生事件的明顯跡象,還是必須保持警覺,因為敵方或者使用「否認」(隱藏其真實意圖或操作)和「欺騙」(發佈與當前行動和意圖的錯誤訊息)以誤導分析人員。否認和欺騙擁有多種形式,讓分析人員失敗的最好方式就是讓偵察衛星或間諜無法偵測到正確的消息。或是情報目標偶爾會嘗試融入其周圍環境,以讓自身顯得無害,這是一種非常好的隱藏方法,因為情報機構缺乏對看似進行日常活動或良性行為的人員、組織或國家進行檢視的資源。
欺騙的形式也包含誇大一個國家或組織的能力,以避免遭受攻擊,或讓對手誤認為自身處於弱勢的軍事或外交立場,進而改變其政策。因此否認和欺騙就成為了分析人員的難題。當某件事情看起來過於簡單時,分析人員便會懷疑其是否為敵方偽裝的邪惡計畫。當事情過於平靜時,分析人員也會懷疑是否本身的情報蒐集系統無法有效預警潛在的危機。對情報分析人員而言,沒有任何新的訊息,或是敵方的行動按照計畫進行,都不見得一定是好消息。
更多時候,分析人員處理的是敵方不合邏輯或不合理行為。對此,分析人員較容易正確地預測敵方的行動,但此預測還是有可能發生錯誤。例如在古巴飛彈危機之前,美國中央情報局(CIA)的分析人員預估蘇聯應不會將攻擊型的導彈設置在古巴,因為這種行為將會引起美國的強力反彈,並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雖然分析人員也承認蘇聯在古巴設置攻擊性導彈的可能性,但如以蘇聯的角度而言,此將會帶來過大的風險,中央情報局因而駁回了此項分析結果。
所以即使情報分析人員檢測出事件即將發生的訊號,他們往往還是會因為這些訊號過於可信,而採取或排除某些可能性。情報分析工作實為情報循環過程中最困難的任務。
間諜的種類
【《孫子兵法.用間篇》中的諜報事件】
《孫子兵法》說:間諜有五種,即鄉間、內間、反間、死間、生間。這五種間諜同時使用起來,能使敵人無從捉摸我方用間的規律,這就是使用間諜的神妙莫測的方式。第一種叫做鄉間,就是利用敵方同鄉的人作為間諜。因為敵方的同鄉人,知道敵方情況的虛實,所以可以用做間諜,用他們來窺視敵情。第二種是內間,就是利用敵方內部人員來充當間諜,這類間諜,可以是敵方的官員或部眾,也可以是敵方屬地內深受其害的老百姓。第三種是反間,就是利用敵方間諜給敵人傳遞虛假情報。敵方派間諜來窺視我方軍情,我方知道後,用重金策反此間諜,讓他為我方服務,變成我方的間諜。第四種是死間,我方間諜到敵軍中去,在沒探聽到敵人情報前,我方應該先做一些假象,讓我方間諜把這些假情報提供給敵人,以取信於敵。如果我軍行動與假象不符,則我方間諜無法逃脫,必然被敵人所殺,所以說是死間。第五種是生間,用有智謀的人作為間諜,行使完間諜任務後,又能活著回來報告情況。(節錄翻譯自《孫子兵法.用間篇》)
【事件中的情報觀念探討】
孫子,名武,字長卿,春秋後期齊國人,到吳國後,被吳王重用任命為將軍。孫武是中國古代偉大的軍事家之一,其所著《孫子兵法》是中國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兵書,也是中國最有影響的一部兵書。《孫子兵法‧用間篇》是孫武專門論述軍事情報偵察的理論著作,在這部著作中,孫武論述了偵察的重要性,科學地劃分了「間諜」的種類、招募條件、使用原則,具體地指明了任務、活動方式等,形成了一套系統的軍事偵察情報理論。《用間篇》是中國也是世界最早的軍事情報理論專著,此篇對古今中外的軍事偵察情報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至今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孫子認為,五間中,鄉間、內間和反間都是利用敵人為間,死間和生間是利用自己人為間。只有透過反間瞭解敵情,才能根據情況以利用內間和因間;只有透過反間、內間和鄉間瞭解到敵情,才能根據情況利用死間和生間。所以反間最為重要,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在如何使用間諜方面,孫子提出這五種間諜活動要同時展開,五種間諜手段要輪流使用,這樣才能廣開情報來源,多方面瞭解敵情,使敵人無法瞭解我方間諜動用規律的是非虛實,陷入茫然無所應付的境地,以便對敵進行破壞和瓦解活動。歷代的軍事家、軍事理論家,一般都遵循孫子的分類原則,總結歷史上用間的經驗和教訓,以指導間諜活動。
有關孫子主張五種類型的間諜說明如下:
鄉間:又叫因間。是用金錢收買,誘用敵方同鄉裡的熟人、親屬、朋友等普通老百姓或當地居民來充當間諜,蒐集情報。它相當於現代所說的情報提供者。鄉間潛伏在民間,身分是普通老百姓,所以活動方便,蒐集情報也簡單易行,傳遞情報也較快捷,不易被敵方發覺,但是所獲得的情報往往是一般性的。
內間,是指收買敵人內部能接觸和瞭解秘密的官吏、權貴來充當間諜,相當於現代所說的策反。一般來說,這些官吏和權貴都是敵方決策團中身居要職的人,有的知道軍事核心秘密,有的能左右政局變換,以他們為間諜,蒐集的情報價值往往很高,有時帶有戰略意義,運用得當,就會產生非常重要的作用。使用內間,就是要充分利用對付決策層中的裂縫和矛盾,使那些被收買、策反的官吏、權貴為我所用。不僅官吏可以做內間,敵方管轄區域內的受害百姓也可以用做內間。
反間,是指收買和利用敵方派遣的間諜為我所用,相當於現代所說的雙面間諜、多重間諜或逆用間諜。使用反間有兩種方法:一是用金錢、美女收買敵方的間諜,使其自願、主動地為我方工作,同時又給敵方送去假情報或無關緊要的情報;二是當發現敵方間諜時,我方假裝毫不知情,並故意透露一些假情報,誘使敵人上當。這種使用反間的策略,由於利用的是敵方的間諜,在客觀上就很容易取信於敵,因此很容易成功,甚至有時還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敵方不戰而降的效果。
死間,是指派遣自己的人傳送假情報以矇騙敵方間諜,也就是按照我方的意圖向敵人報告虛假情況的人。實際上,死間是冒著必死的決心和危險深入敵方陣營的。他們形式上是在向敵人報告秘密,實質上是引誘敵人按我方的意圖行事。他們雖受敵人青睞,但隨時都有被識破的可能,所以死間的處境十分危險,一旦敵人發現上當受騙,往往必死無疑,所以稱為死間。正因為死間很危險,所以被當作死間的人,往往本人並不知道真相,因為倘若本人知道了真相,就有可能會膽怯,甚至可能反戈一擊,被敵方收買為反間。
至於生間,是指利用各種掩護手段到敵方去竊取秘密情報,並能回來彙報情報,相當於現代所說叫潛伏間諜。生間常以外交使者的身分作為掩護,除需具有合法身分或職業掩護外,還要求具有優秀的個人品格和素質。比如具有特殊的觀察力,能隨時隨地捕捉情報資訊,具有分析問題的能力和對事業的忠誠以及獻身精神等等。
一九六○年五月十一日,美軍高空 U-2 型偵察機在蘇聯斯維爾德洛夫斯(Sverdlovsk)被蘇軍的戰機擊落,其飛行員鮑威爾(Francis G. Powers)被俘。消息傳開,世界震動。因為這種偵察機是美國的高端戰機,飛行高度達二萬公尺,國際上不知道蘇聯究竟採用了什麼新式作戰武器,議論紛紛。其實蘇軍能夠擊落U-2型飛機並不像外界傳聞的那樣,只不過是蘇聯運用「偷樑換柱」的手段,即用了孫子所說的「鄉間」計。當時,美軍在巴基斯坦白沙瓦(Peshawar)市郊有一個空軍基地,U-2型高空偵察機就從這裡起飛到蘇聯執行戰略偵察任務。如此戰略要地自然是警備森嚴。蘇聯的國家安全委員會(KGB)間諜想盡辦法,策反了一位名叫穆罕默德的阿富汗飛行員。這位阿富汗飛行員有一個朋友在這個空軍基地的餐廳工作,穆罕默德利用這個朋友混進了空軍基地。
一天晚上,他趁人不備偷偷進入U-2型戰機,據情報報告,這架飛機將在一兩天內執行偵察任務。穆罕默德曾經在美國留學,對美軍飛機的性能很熟悉。他進入飛機後,將高度儀錶盤上的四顆螺釘中的一顆擰了下來,換上了事先帶來的螺釘。這顆螺釘雖然和換下來的一模一樣,但是卻具有極強的磁性,可以吸引高度儀的指標,這樣高度儀就不能正常指示飛行的高度。當這架被做了手腳的偵察機由鮑威爾駕駛飛到三千零四十八公尺的高度時,高度儀的指標便被磁性吸引,竟然提前指到二萬七百二十六公尺。鮑威爾沒有產生任何的懷疑,他看到這個高度就沒再向上爬升。其實,這時飛行高度只有三千零四十八公尺。而這個高度恰好是蘇聯制空能夠作用的有效範圍。蘇聯抓住時機很快地就打下了它,同時俘虜了飛行員鮑威爾。
反間的使用
【《宋史.韓世忠傳》中的諜報事件】
紹興四年,韓世忠任建康、鎮江、淮東宣撫使,駐守鎮江。這年,金人與劉豫進行了軍事合作,分兵往南入侵。皇上親筆寫信給韓世忠,要他整飭防備,圖謀進取,信中的言辭十分懇切。韓世忠收到詔書,感動哭泣地說:「主上如此地憂慮,臣子怎敢貪生怕死?」於是領兵從鎮江渡江,叫統制解元守著高郵,等著對抗金的步兵;自己親自指揮騎兵駐紮在大儀鎮,抵擋敵人騎兵,韓世忠令士兵砍樹木築成欄柵在後,自己斷絕自己的退路。
沒多久被朝廷派去出使金國的魏良臣來到,韓世忠故意撤掉炊具,哄騙魏良臣說已接到詔令要退守到長江以南,魏良臣知情後就急忙離去。韓世忠估計魏良臣已入境金國,便立即上馬對將士下令說:「看我的鞭子指向來調動。」先是將大軍重新屯駐大儀鎮,布置五個戰陣,還在二十多處設下埋伏,相約聽到鼓聲即發動攻擊。
魏良臣一到金國陣營,果然金人就問他韓世忠的動向,魏良臣詳細說明了所見到的情況。聶兒孛堇聽到韓世忠打算撤退,非常高興,便將軍隊開到江口,離大儀鎮五里的地方;別將撻孛也率鐵騎從韓世忠所布下的五陣東邊經過。韓世忠傳令揮旗鳴鼓,伏兵從四面八方包圍上來,韓世忠軍旗與金人的旗幟相混雜,金軍混亂,宋軍得以不斷推進。韓世忠的貼身軍士各持長斧,上砍人胸,下砍馬足。敵人就好像穿戴厚重的鎧甲卻陷入爛泥那樣反應笨拙,韓世忠指揮騎兵從四面包圍踐踏,將金人人馬都踩死,還活抓俘虜撻孛也等二百多名敵軍。(節錄翻譯自《宋史.韓世忠傳》)
【事件中的情報觀念探討】
本篇案例發生在南宋,西元一一二七年四月,金兵擄徽欽二宗北去。這就是使南宋君臣扼腕的「靖康之恥」。維持了一百六十八年的北宋王朝宣告滅亡。是年五月,宋高宗趙構即位於南京(河南商丘)。開始了與金的長期對峙。西元一一三四年九月,金兀朮糾集軍隊大舉從泗州渡淮攻宋。本已準備南逃的宋高宗趙構驚恐萬分,急令韓世忠、劉光世等「忠飭守備,圖進取」,但另一方面派出竭力反戰主和的招降派人物魏良臣出使金國求和。議和使臣魏良臣北上到了揚州。韓世忠已接到佈建在金國內部的間諜的密報:為巴結討好金國,魏良臣曾多次故意洩露軍機,意在幫助金兵打敗宋朝軍隊,排擠宋廷中的主戰派。韓世忠便施以「示之以偽情,反間為用」的計策,讓魏良臣傳達金國假的情報,使金國誤以為韓世忠即將退兵,在軍事行動中遭到韓世忠擊潰。
所謂反間,即在敵方掌控的資訊範圍內散佈我方的虛假資訊,使敵方的間諜蒐集進而發送錯誤的情報,並促使敵方決策部門據此虛假情報做出錯誤的判斷,從而為我方的打擊行為贏得主動。意亦即利用敵方間諜給敵人傳遞虛假情報,收買和利用敵方派遣的間諜為我所用;使用反間有兩種方法:一是用金錢、美女收買敵方的間諜,使其自願、主動地為我方工作,同時又給敵方送去假情報或無關緊要的情報。二是當發現敵方間諜時,我方假裝毫不知情,並故意透露一些假情報,誘使敵人上當。《孫子兵法》說:「反間者,因其敵間而用之。」也就是「內間」的延長,這與策反工作有密不可分的關係―運用敵人的間諜以反擊敵人。
反間相當於現代所說的「雙面間諜」、「多重間諜」或「逆用間諜」。其中的「雙面間諜」,常被運用作為送入敵方陣營假情報,以誤導對方的決策與行動的一種方式。所謂雙面間諜表面上為情報機構從事間諜活動,實際上卻被目標國家情報機構控制。這些間諜亦有可能本來是真正的間諜,但在暴露後改而投靠敵營。其也有可能是「搖擺者」(dangles),表面上願意為目標情報機構充當間諜,實際上仍效忠本國。有些人在與敵方情報機構接觸後,向本國的相關機構彙報對方的企圖,隨即受命將計就計,這些類型的雙面間諜行動都以反情報為目的。最簡單的運用是反情報組織透過雙面間諜滲透敵方的掩護機制,確定敵方情報機構負責控制間諜的情報官員身分,從而集中力量監視真正的情報官員,而對那些真正的外交官、經貿官員,只需給予較少的關注。
除辨識敵方情報官員身分外,這些行動也能讓反情報官員瞭解對手的諜報手法。透過雙面間諜,可以瞭解他們的控制者如何將指令傳遞給線人,如何從線人處接受情報,確定會面的地點與時間,避免被發現所採取的防範措施等。簡言之,透過瞭解敵方聯絡其線人的方式及時間,反情報機構可以瞭解敵方的情報手段,從而採取更好的反擊措施。另外,瞭解敵方的諜報手段及情報官員的活動方式,能提高辨識他們的反情報能力。如果敵方情報機構為雙面間諜提供了某種特殊設備,如間諜專用的無線電發射器,即可加以實施檢查,並截收敵方情報官員與其線人之間的無線電通訊。而情報機構亦可從敵方情報機構給雙面間諜下達的指令中,瞭解其情報蒐集重點,從而瞭解敵方思考的重點與方向。
例如在一九四一年,德國情報機構派遣代號「三輪車」(Tricycle)的諜報人員前往美國,身上帶著一份調查表,內容記載的任務是需要瞭解美國駐夏威夷軍事設施的詳細訊息。「三輪車」將調查表交給了聯邦調查局(FBI),但FBI完全沒有意識到調查表潛在的重要性。如果美國情報系統能夠更加警覺,或許就能利用該訊息預測到日本對珍珠港的襲擊。此外,如果敵方情報機構對一個看起來很重要的領域不感興趣,就說明敵方在此方面可能己經擁有了良好的情報來源,這可以為反情報調查提供重要線索。
除可透過雙面間諜獲取敵方情報機構的訊息、運作方式及情報蒐集的重點外,還可透過雙面間諜對敵方情報機構的行動實施某種控制。如果敵方機構相信它有一個間諜能接觸到某特定情報,它就不會費心去招募另一個間諜。透過影響情報機構的行動方向,雙面間諜就能對某個重要的情報區域實施保護。而管理雙面間諜也會耗費敵方情報官員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從而減少了其招募和控制真正間諜的資源。此外,雙面間諜可為觀察敵方情報機構的行動提供一個窗口,這也能使反情報機構成功策反其他雙面間諜,並接觸敵方情報機構特別想獲得的訊息。
但為了保證自身獲得信任,雙面間諜顯然必須向其原控制者提供某些訊息。通常,此問題的解決方式是提供一些表面上涉密,實際上無足輕重的情報。另外,雙面間諜也可以提供一些真實而重要的訊息,但其實敵方情報機構已經從其他管道獲得此類訊息。
在這些情況下,反情報機構就必須在保證雙面間諜取得信任所獲得的利益,與交付敵方情報所引起的危害之間保持平衡。反情報機構的目標是在不引起敵方情報機構懷疑的情況下,儘可能減少提供有用情報。一個更大膽的方法是巧妙地將真實情報與誤導性情報加以混合,由雙面間諜提供給敵方加以誤導,這將可控制敵方的情報蒐集與分析能力,此種方式回報豐厚,但任務相當艱鉅。
然而雙面間諜的運用不僅昂貴而且費時,此類間諜的忠誠度也極不穩定,所以經常發生被出賣的情事。雙面間諜的運作也較為冗長且缺乏顯著的效果,此乃因為現有的文件必須不斷地與新的訊息相互查證。此外,將可信文件交予雙面間諜,以保持其獲得對方信任,此亦相當不易,且必須讓對手信以為真,故為了讓假文件獲得信任,真實的文件也必須經常傳送給雙面間諜。然而,由於情報機構通常不願將機密情報交至敵方手上,導致這種方式成為一種緩慢且具有爭議的行動。
圖片來源:
首頁圖:flickr 原作者:John Goode
大圖:flickr 原作者:Mike Mozart
分享:
今日人氣:0 累計人次:19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