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圖來源:skeeze
美國與其亞太盟邦菲律賓的「肩並肩」聯合軍事演習於兩天前(2016年4月4日)展開,兩國總共動員近萬名官兵,軍容盛大。然而與過往軍演所不同的是,這回演習所注重的項目並不是放在反恐任務,而是加入了「奪島」與「油井」防禦等實戰模擬項目。這自然使得外界普遍認為該項演習針對南海的意圖濃厚。更有甚者,此次軍演表面上雖是美、菲兩國的聯合軍演,實際上派兵參加的還包括了美國在亞太的另一個重要盟邦:澳洲,而且日本、南韓、馬來西亞等國也都派了觀察員出席。值得一提的是,這是日本首次受邀列席該項軍演,而且與兩年前的軍演不同,中國這次並未受邀參加。
是什麼因素使得這些國家全部「團結」在一塊兒?答案幾近不證自明,實乃「中國崛起」所致。
林文隆與李英豪這兩位海軍出身的作者,在其新書《鷹凌亞太:從美國的再平衡戰略透視亞太軍演》當中言簡意賅地指出,由於中國近十餘年來在國力上的增長,特別是在2013年習李體制確立、一改鄧小平「韜光養晦」的和平崛起模式後,中國有意發展其海上霸權,愈發強勢地主張其「核心利益」、挑戰美國在西太平洋的存在。凡此種種除了使美國對中國崛起抱持疑慮以外,更讓中共在亞太的各個鄰邦,在國家安全上更加尋求美國的支持。對於這樣的現況,本書的作者給了一個適切的形容:中國正在「摩擦崛起」。
「由此之故,美中海權競合已成21世紀的國際政治主軸;自西太平洋延伸至印度洋的海域,儼然已成國際政治的中心舞台。」──林文隆與李英豪如此寫道。
那麼,什麼是「摩擦崛起」呢?
「摩擦」的概念,最早乃由中共海軍少將楊毅提出;他認為未來中共與世界關係的互動,可概分為「摩擦期」、「調整期」、與「適應期」中共國防大學危機管理中心副教授趙景芳博士,在《中共和平崛起語境下的四大戰略誤區》一文中…指出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共的崛起將經歷三個重要階段:一是20世紀最後20年的準備期,國際摩擦處於隱性的階段;二是21世紀初20餘年的摩擦期,快速崛起導致國際摩擦處於顯性的階段;三是20餘年後的均衡期,國際社會終將接納新崛起的中共,國際秩序重新達致均衡。他認為中共正進入至少長達20年、非和非戰的摩擦崛起階段,必然要經歷這種戰略性的摩擦考驗;只有堅持必要的鬥爭與對抗,才能顯示維護國家根本利益的決心與能力,迫使對方收斂。
林文隆與李英豪更進一步指出,中共軍方這種「摩擦崛起」的思維,與習近平上台後所主張的「新型大國關係」的內涵相符。
2012年中菲黃岩島之爭中,主張採取強硬立場因應的正是習近平;習上台後更提出「新型大國關係」,其概念乃是要讓世界接受並習慣中國已強大的事實。易言之,「新型大國關係」與「摩擦崛起」兩項概念,本質上並無二致。
而中國當局透過此種「摩擦崛起」所要達成的戰略目標是甚麼呢?作者認為具有官方性質的香港文匯網說的最貼切:
「到2010年為止,確立第一島鏈內的制海權,使其內海化,到2020年確保第二島鏈內的制海權,並且在2040年成為可以遏制美國海軍在太平洋和印度洋支配權的力量。」
而正是這樣「為了確保對第一島鏈的制海權」,使得中國在東岸的國防軍事發展,除了擴充海軍實力外,越來越偏重所謂的「反介入」戰力,也就是透過大量飛彈、海軍與空軍等方式來嚇阻、反制美國對東海、南海等議題上的可能介入。
用最白話的方式來說,就是崛起中的中國正試圖用衝撞、但不暴走的方式,挑戰美國與週邊國家對其支配西太平洋的底線。正是這樣的思路,使得中國近年來在南海爭端上,採取了愈發強硬的姿態。
不幸的,這恰好與美國現階段的戰略利益產生了衝突。也因此,美國才在歐巴馬政府上台後的2012年,開始發展其「重返亞太」的「再平衡戰略」。顧名思義,即是要「平衡」中國的崛起。
儘管美國不斷宣稱,樂見中國和平崛起,且「再平衡戰略」並不是個針對中國的「圍堵政策」(冷戰時期美國對蘇聯為首的共產集團所採取的政策),然而實際上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件事多少有些「此地無銀三百兩」的味道。本書的兩位作者認為,只要稍微回顧一下美國這幾年來的官方政府與海軍的重要文件,就不難看出美國已把中國列為其在亞太地區的最大安全威脅。
然而,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美國的軍費與財政支出正在衰退,且其同時還必須要負擔在全球各地龐大的開支。即便歐巴馬政府已經承諾要在近幾年逐步把過半數的海軍艦隊部署在亞太地區,然而面對中國的快速崛起,美國自認要只靠自己一國之力,要應付中國的挑戰恐怕並非易事。
也因此,美國勢必要結合其在亞太地區的盟邦,特別是日本、澳洲、菲律賓、南韓等國,以及拉攏其他潛在的、可以在南海等議題上制衡中國的國家,如越南、新加坡、印尼,乃至印度。而這樣的發想,即是美國亞太軍演背後的重要脈絡。本書作者直截了當地寫道:
美國[正]藉由一連串的軍演,將所有與其有正式盟約的日、澳、韓等中等強權,逐步整合在東北亞地區的戰略佈局之中;尤其,美國致力於打造美日韓及美日澳同盟。在東南亞地區,美國海軍志在南海地區取得基地,調校同盟國與新興夥伴國(針對中共)的防務目標,並編織綿密的聯盟作戰網絡;尤其,美國正引導日澳菲印等國發展海軍外交,並向南海匯聚;南海區域的國際關係,已因以美國為首之域外強權的介入,正進行一波結構性的重組。在環太平洋地區,日本與澳大利亞主動監視並反制中共在該區的軍事外交,此顯示美日澳同盟的契合度與嚴整性;尤其,美國正打造美日澳紐同盟。易言之,美國海軍在亞太正致力於打造平衡聯盟,期以集體之力形塑有利於維繫美利堅治世的戰略態勢。
換言之,由於中共姿態強硬的「摩擦崛起」,特別是在防空識別區與南海填島造陸等議題上的強硬措施,使得亞太諸國備感威脅,反而讓越來越多的國家,願意在戰略安全議題上與美國合作。環顧近幾年來亞太戰略上的大勢,舉凡日本通過解禁自衛隊的新安保法案、澳洲向日本採購柴油潛艦與加強軍事合作、菲律賓與越南諸國對中共在南海主權上的強烈反彈、乃至於近日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力挺美國TPP與再平衡策略」的發言(華爾街日報)與美菲日澳四國的「肩並肩」聯合軍事演習,都是在反映此一國際現況。
美國的攻勢現實主義(Offensive Structural Realism)創始者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曾經預言過,中國不會和平崛起。無論中國實際上能否和平崛起,至少對奉行現實主義的美國來說,事先預防這個可能的最糟狀況是必要的,而其所主導的亞太軍演,正是這種預防性外交的具體展現。
那麼中國的「摩擦崛起」與美國的「再平衡戰略」兩相碰撞下的結果會是如何呢?林文隆與李英豪兩位作者認為,倘若依照現狀這麼走下去,局面恐怕還是會對美國有利:
美國因勢利導,將東北亞、東南亞、及環太地區的戰略佈局連成一線,並將日、澳、韓、紐、印、及南海聲索國等防衛夥伴納入統一戰線……,尋求抗衡中共的軍事管控權。相反地,中共的強勢立場與作為,卻驅使大部分亞太國家選擇繼續搭便車(bandwagon),扈從於美國的霸權體系,反制中共的「摩擦崛起」。除非「美利堅治世」全面敗退、同盟瓦解,否則,中共連達成文匯版海洋/海軍戰略第一階段的目標─「確立第一島鏈內的制海權,使其內海化」,恐怕都遙不可及。中共著名學者警告,如果中共繼續依恃軍事或經貿力量脅迫利誘周邊鄰國,而不能以德服眾,未來恐怕難逃失敗的命運。
本文整理自《鷹凌亞太--從美國的再平衡戰略透視亞太軍演》,原作者林文隆、李英豪
編輯、整理/洪仕翰
衍伸閱讀
馬總統登上太平島!為什麼大家都急著搶南海主權?
劍拔弩張:中國和他的南海戰略
秀威與台灣相關的專區
世界中的台灣
作家生活誌南海線上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