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異語外的異象/蕭蕭

Top

評楊宗翰詩論集《異語》

蕭蕭

楊宗翰讀書時師友龔鵬程、林燿德,此二人的行事風格直接影響他寫作文論的走向。獲得學位後,楊宗翰遠遊菲律賓兩年,返台後投入出版業、雜誌界職場,近兩三年重回學院,肯認「學院是我們的居所」,將職場的活力與人脈帶進詩壇、學府,擦撞出兩岸文化交流的許多火花。新近他策畫出版《淡江詩派的誕生》,結集洛夫(英專時期英文系學生)、尹玲(去年中文系退休榮譽教授)等人,時空不同、詩想不同的詩作,而以「詩派」命名,是一項了不起的創意,但如何繫連、勾串而能成詞、成論,卻也大大考驗這十四年來專注觀察台灣現代詩史撰寫工作的楊宗翰。

《異語》的副標題即標誌著「現代詩與文學史論」的觀察記錄,雖然分為「文學史想像」、「現代詩異語」兩卷,其實關注的焦點還是「詩」「史」二字,從上卷、下卷的首篇文章標題都是前標〈台灣新詩史〉可以看出,冒號後的後標一個是「一個未完成的計畫」,另一個是「書寫的構圖」,其實都指向十多年來他與孟樊的共同理想:合編一部《台灣新詩史》,這理想的發韌期早在2002年即已開始(此年有《臺灣現代詩史:批判的閱讀》出版),2017年是新詩發展一百年紀念,楊宗翰再度選輯類近詩評都為《異語》,或許可以視為《台灣新詩史》即將出版前的暖身動作。

前此,台灣新詩的發展已有古繼堂《臺灣新詩發展史》(1989)、封德屏等《臺灣現代詩史論》(1996)、張雙英《二十世紀臺灣新詩史》(2006)、古遠清《臺灣當代新詩史》(2008)等四部史書,他們略以列傳式的詩人論、世家型的詩社論、風格取向的詩潮論,附以圖表,逐年論述,楊宗翰則在《異語》中透露將分期敘論:冒現(1924-)、承襲(1933-)、鍛接(1953-)、展開(1959-)、回歸(1972-)、開拓(1984-)、跨越(1996-),不以政治事件為分割,而以文學運動、詩潮、重要詩集出版為焦點,所以有些詩人先在鍛接期出現,也會在開拓、跨越時揚起大纛。這種論述法頗似向陽單篇論文〈七○年代現代詩風潮試論〉,若是,以「異語」預告出現的《台灣新詩史》,會有什麼樣的「異象」綻放,則是新詩一百年大家所翹首以待的,要看寫真之史、寫史之論如何能「異」於常人?


原文刊載於《聯合報》2017/03/25

分享:
今日人氣:1  累計人次:2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