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在電波裡的台灣史
首頁圖來源:nafets
【編按:你知道台灣的第一座公用電話亭設置在哪裡嗎?你知道如果是在「借鹽時代」,破壞公用電話是可以求處死刑的嗎?快來翻開《話筒裡的台灣》這本兼具古早味與新知識的歷史書吧!
相信對於許多六、七年級生,乃至於一部份的八年級生來說,或多或少都曾經在小時後使用過公用電話吧?無論是初到陌生城市,要向人借零錢、打電話向家人報平安,還是目睹意外事故、臨時需要緊急播號,亦或是多數男生在服義務兵役時,在新訓休息時間那爭先恐後搶著與外面世界聯繫的壯觀畫面,都會看到那台藍灰相間公用電話的身影。如果是七年級末段班的朋友,或許還會額外再看到一台黑灰色的卡式電話機;反過來說,如果你的年紀夠長,或許還曾在記憶中出現過粉紅色的公用電話。無論如何,公用電話想必都存在於許許多多台灣人成長過程中的集體記憶裡。
儘管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台灣已全面邁入網路通信的時代,人手一機更是常態中的常態,然而公用電話依舊沒有完全自公共場所中淘汰。它們或坐落在鄉間,或默默隱身於車站大廳等公共空間,盡責地替仍需要他們的人提供服務。這些公用電話,就和台灣這塊土地上許多的人事物一樣,也有著自身的故事,而這些故事值得所有一同走過那段歷史的人,好好閱讀。】
你知道嗎?最早的公用電話源自美國!
世界上最早的公用電話亭出現在舊金山,時間是電話發明兩年之後的1878年。那是一種有人看管、「借用之後付費」的電話亭,為了怕客人打完電話開溜,甚至就把客人先鎖在話亭內,打完付費後放人。
美國人貝爾自1876年3月成功獲得電話發明專利,當時住家安裝電話不僅費用高昂,而且還十分不易維護,公用電話可說是奇貨可居。1889年美國第一部投幣式付費電話在康耐狄克州(State of Connecticut)問世。
其後三年,全美的公用電話很快就超過8萬1000部了。隨著通訊量增加,此後的近百年間,人們更加依賴公用電話。到了1998年高峰期,全美達到260萬部的數量。
二十世紀初期:台灣早期公用電話沿革
1897年澎湖首先有軍用電話,是台灣民間電話之創始,時台北廳設台北交換局及基隆支局,提供市內電話、長途電話服務,台北也首先開放公眾使用的電話,基隆則在1902年在火車站前首先設置公眾電話。日治時代電話業務由各地「郵便局」或「郵便受取所」兼辦,在台灣頭的基隆,以及台灣肚的台中、嘉義,以及台灣尾的高雄,都建有歐風典雅的郵便局。
公眾電話後來又稱為公共電話,但因其名有公共財聯想之虞,1992年之後正名公用電話。據《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陳柔縉》:1936年全台北統計只有10座公用電話,分別設在台北火車站內、站前,還有萬華站前、萬華、古亭、圓山、新公園(今之228公園)、西門町、文武町(今重慶南路和公園路一帶)、和千歲町(今建中和植物園附近)這和電信文物檔案記載相符。
1945年11月1日光復後台灣行政長官公署成立台灣郵電管理委員會,接管全省郵電機構,其時公用電話無正式營運單位。次年5月5日,改組為台灣郵電管理局,1949年4月1日郵電分家,成立台灣電信管理局(直屬交通部電信總局),實際負責台灣電信建設之推展。
1947年4月正式開辦局營公用電話業務。戰後百廢待興,當時的台灣郵電管理局管轄電信、郵務及儲匯,於台北、台中、台南、嘉義、花蓮、高雄等6局,開放市內公眾電話以彌補市話建設之不足,起初每5分鐘收老台幣6元。
台灣最早的公用電話亭就在西門噢!
初期公用電話只設在營業廳設置的隔音間,或是靠近有人照顧的地方,例如派出所邊。其中最早一座公用電話亭就是台北電信局西門圓環電亭(可稱是台灣第一亭),遠景可見總督府(今之總統府)。
據周志剛先生口述:「早期公用電話亭叫做電亭,這座西門電亭,位在鐵路西面圓環的南側,原是日本人留下的鋼筋混凝土建築物(碉堡),具有歷史性。…1947年把它整修了一下,裡面不大,設了一個只能容納兩個人的小小營業處,只有一個小櫃檯,曾裝有最早引進之一部美式投幣話機,由兩位營業員輪班辦理公用電話和長途電話業務,可以出售或兌換專用有凹槽的銅幣。後來投幣式公話推出之後,就把這個小小營業處撤銷了,改為在宅的四周裝設四部公話機。1954年時大安修配所自製投幣式公話機也是首裝於此亭內測試,但最後還是難逃拆除的命運。」
●1947年台灣首座公用電話亭,周志剛攝
1950年代:引進美製投幣式公用電話
根據公用電話口述歷史資料,1949年向美國自動電器公司首批購買的10部投幣式公用電話(Pay Station, PS),是投幣式公用電話之源起。
1950年4月向美國新訂製的專用銅幣到貨,開始試辦投幣式業務,4部裝在台北火車站(大廳3部,另1部裝在營業處電話間),北門營業處裝了2部,博愛路營業處及西門町各裝電亭1部。
這個計劃使用和美國一分銅幣(Penny)類似的專用規格(公用電話收幣時需要判別是否偽幣),打電話時要先去換購銅幣,增加不便。而且因為背面有特製的凹槽,投幣時必須對準凹口,很不方便。後來民眾又收藏專用銅幣,造成無幣可用的窘境,服務就中斷了。
●1950年試辦美製投幣式,周志剛攝
●1949年有凹槽公用電話銅幣(陳祝生捐贈)。
1960年代:擔當大任的投幣式機型-W-4M手搖磁石式(紅色)
電信修配所最早自製W4-M公用電話,採用磁石4號M電話話機基本電路,接人工台,後付式,使用1元鎳幣,單投幣口,銀箱最大容量約500枚,適用於市內及人工台轉接之短程長途電話。1956年電信修配所再修改內部電路自製而成W5型(如圖),其投幣口則置於右上角。到1970年代末,因鄉村電話大都完成自動化,只在偏鄉地區代辦處留用。
●1950年代中至1970年代初的主力,W5-M型磁石式手搖公用電話
你知道嗎?破壞公用電話最重可判處死刑欸!
公用電話本來維護就不簡單,又常有宵小覬覦,常受破壞。1968年9月台灣電信管理局就曾呈報以公用電話被歹徒連續破壞,供應困難,因此陳報「擴充公用電話應暫停辦」,部會間協調結果,同年11月,司法行政部函復破壞公用電話之犯罪,已劃歸軍法機關審判。
因此在話亭和話機上都會貼有「破壞公用電話機依軍法審判」之警示:「根據《戰時交通電業及器材防護條例》規定,竊盜或毀損交通設備及器材者,最重可判處死刑」。後來真的還有被判刑責的案例,一直到1987年7月15日解除戒嚴之後,才沒了這個嚇人的條文。以後的犯行僅構成違反刑法之毀損器物罪,但毀損罪係告訴乃論罪,以致就有偷竊銀箱案件層出不窮,在1990年代公話中心,曾以電腦系統追蹤公用電話銀箱故障情況,主動請警方協助而成功捉賊的故事。
1970年代:藍色聽筒與按鈕投幣的公用電話們
1970年代,為擺脫石油危機的經濟災害,進行十大建設,台灣人民富裕許多,電話門號供應卻捉襟見肘,公用電話需求更加殷切,公用電話營收也年年增長。台灣通信公司和東亞公司分別和日廠合作在本地製造投幣式公用電話,市場規模漸大,在1990年最多裝置102169具。
1975年2月2日,開始裝設672型長途撥號公用電話,俗稱青筒仔,開放全區長途自動撥號(STD)業務,公用電話營收蒸蒸日上,這個青筒仔成為提昇公用電話營收的先鋒。
●於1975年首裝的#672型青筒仔是開放長途直撥是營收大功臣
1977年,103型按鈕式公用電話出現,[首次]將撥號改為按鈕式。
●台灣首款按鈕式公用電話,外型與配色上大至已具備今日投幣式公用電話的雛形
中東的戰爭曾經讓台灣人沒硬幣可以撥電話!
1973年10月6日第四次中東戰爭,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為了打擊對手以色列及支持以色列的國家,宣佈石油禁運,當時原油價格曾從每桶不到3美元漲到超過13美元。引發第一次石油危機,金屬商品也暴漲,民眾因而屯積一元硬幣,導致公用電話的「缺幣危機」。為此分二次洽由中央銀行共鑄500萬和4000萬枚公用電話專用代幣,於1973年11月起開放兌換應急,該年度營收也破天荒略為負成長。
1980年代:迄今還在服役的投幣式公用電話
1986年6月21日,開放公用電話撥叫080及081(今日之0800字頭);1987年2月,開始裝置「單一投幣口」的智慧型公用電話機,有113及630兩型。同一個錢道可接收10、5元和1元硬幣,不但減少機械障礙,使用者也方便多了。
1988年9月24日,首先於中正機場及小港機場裝設國際直撥(IDD)公用電話,開放公用電話撥叫直撥國際電話(亦稱ISD);1989年7月1日,前電信總局於7月1日開放第一代AMPS行動電話業務,公用電話配合開放撥叫行動電話。從此行動電話興起,但是手機貴費用又高,暫時尚未對公用電話構成威脅。
●台廠製按鈕投幣式。兩者自1987年2月推出啟用迄今20多年仍使用中。#113型台灣東亞產品,面板為不銹鋼,框體為藍色塗裝,按鈕鍵盤在右上方。#630型為台通產製,按鈕鍵盤在左邊靠近聽筒。一樣銀灰色身,藍色聽筒,兩者均採單晶片微處理器設計及對客戶友善之智慧型收幣方式。
此兩者均可供長途國際直撥。採用微電腦(μP)控制,是智慧型公話機,三種硬幣1元、5元和10元共用單一投幣口。其最大特色具有自我除、偵錯回報之能力,以及防偽幣辨識功能,有LCD顯示器可顯示餘額等訊息。它還和電腦管理系統連線作業,為投幣式話機成熟之主力機種。
本機唯一想得到的不足之處點是當10元或5元硬幣用完時,不能找零(如果再補差額就可以退回原來之大額幣值),因此就有人在通話完畢後特地行好事不掛回聽筒,好讓下一個人可以接著使用餘額。其實當被叫端掛斷後約35秒,交換機就會自動Time Out自動保護而限時切線的。
1990年代:從電話卡到電話IC卡
其實早在1970年,瑞士蘭吉爾(Land&Gyr)公司就已經發明了光學記憶卡,並逐漸運用在電話通信上。台灣[則]在1984年7月1日首先在台北市裝TK123型光學卡公用電話做服務測試,此即為1990年代初常見的卡式公用電話。
●曾在台灣小小流行過的卡式公用電話
自1997年起綱際網路大興,相關科技發展更是一日千里。[是以儘管]在1997年時公用電話密度[已]達每千人5.61具,世界排名第二,僅次於韓國。[然而在]2000年之後,全世界公用電話都因為行動電話興起而快速走下坡。2007年夏天,中華電信再推出最新型「IC卡、投幣兩用公用電話」,只可惜由於行動電話資費大降,已經普及到人手一機,公用電話步入黃昏,只因基本需求仍在,就靠普及服務維持生存。
行動電話普及正是公用電話衰弱的主因
公用電話主要的威脅來自行動電話,剛開始它的費率高、地理覆蓋率不足,對公話營收威脅不大。2000年起幾乎全世界主要電信先進國家公用電話和行動電話成長趨勢形成死亡交叉,台灣自2001年度起公話營收即一厥不振。據瞭解香港電訊當年度也減少了20%公話營收。
民眾對行動電話越用越順手,到了2003年行動電話人口普及率破百,之後即使剔除預付卡用戶,仍然高達97%,加上網內互打免費促銷,公用電話無力競爭。以前有人打公用電話拜年,新興拇指族大大逆轉了公用電話的「錢途」。
後來流行簡訊(Short Message, SMS),2005年全區SMS每月平均2億2,000多則,中華電信平日簡訊量達400萬則,而2006年情人節統計簡訊量即達760萬則,至此地步公用電話難有招架之力。
到了2012年1月,實施長市話單一話價區,固網電話超便宜,加上「LINE」免費興起,公用電話只是普及服務應急和應景之需了。公用電話自1999年營收高峰為91.9億元,話機14萬具,平均具年營收65,600元,到2015年11月話機數剩64,803具,全年營收估計不及4億(會計科目調整,不含普及服務1億多元),而平均具營收已衰退到5千多元,比起黃金年代不及十分之一了。
台灣公用電話大全
本文節錄自《話筒裡的台灣──從摩斯電報到智慧型手機》,原作者楊振興
編輯、整理/洪仕翰
延伸閱讀
時代的眼淚 如果知道這個東西,就代表你已經老了
秀威和台灣相關的專區
世界中的台灣
分享:
今日人氣:0 累計人次:27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