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人:泰雅爾族傳說與賽德克‧巴萊精神

Top

屬於南島語系體系

首頁圖來源:tassilo111

台灣原住民族,泛指在十七世紀中國大陸沿海地區人民尚未大量移民台灣前,就已經住在台灣及周邊島嶼的人民。在語言和文化上屬於南島語系(Astronesian),原住民族在清朝時被稱為「番族」,日據時代泛稱為「高砂族」(Takasago),國民政府來台後又將原住民族分為「山地同胞與平地同胞」,為了消解族群間的歧視,在一九九四年將山胞改為「原住民」,後再進一步稱為「原住民族」。


南島語系民族是指分布在東南亞中南半島上,以及印度洋中和太平洋島嶼的族群,這塊廣闊海域與島嶼東至南美洲西方的復活島,西至非洲東岸的馬達加斯加島,北起台灣,南至紐西蘭。包括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幾內亞等,是世界上分布最廣的民族,大多數集中在東南亞地區,總人口數約有二億人。由於南島語系所涵蓋的區域廣大、自然環境差異、加上幾千年的歷史演變,形成豐富、獨特、多元的南島文化。根據人類學者的研究,南島語系民族的文化共同特徵,包括以山田燒墾方式農作,高架住屋以及地面保持距離,以避濕氣及蛇蟲;吃檳榔、善編簍、織布及狩獵魚撈等。而南島語系民族分布的最北端就是台灣,有不少證據顯示台灣和南洋群島的南島民族,千百來都保持交流往來,並非孤立的民族。目前台灣島上(含蘭嶼)的原住民族人數約有四四萬多人,約僅佔世界上南島語系民族人口總數的百分之○‧一一(0.11%)。雖然人口比例很低,但多項的考古研究推論,在古代南島民族起源和向南洋遷徙的過程中,台灣佔有關鍵性的地理位置,應該是數千年前南島語系民族擴散的起源地。今日其他南島民族區域先後遭到回教、基督教和天主教文明影響之際,台灣的原住民族則相對的保有和傳承了獨特的文化習俗。


Top

很可能由台灣向四方遷移擴散

我們都知道,台灣原住民族過去的歷史絕大部份都沒有文字的記錄,造成一連串的問題幾乎無解,例如南島民族(原住民族)在台灣的遷移情況為何?南島民族什麼時候來台灣的呢?南島民族從什麼地方來到台灣的呢?直到三百多年前才慢慢開始有一些文字的記錄,特別在荷蘭時期(1624-1662)台灣部份平埔族才有較詳細和可靠的記載。在這一節當中,我們要討論的是身為台灣最古老的民族──原住民(泰雅爾)族的遷移起源。而談到泰雅爾族的遷移起源,就不能不從整個南島民族的擴散的面向講起,這一點極為重要,因為泰雅爾族與其他南島民族有著不可分割之緊密關係。筆者要從語言學(李壬癸的著作)的立論基礎,作為描述泰雅爾族遠古時期的遷移起源。


近幾年來有兩位重要的學者,一位是語言學家白樂思(Robert Blust),他在一九八五年發表一篇文章,認為古南島民族的起源應該是在台灣,並由台灣開始擴散的。白樂思的論證建立在這兩個基礎上:第一,台灣地區的語言佔整個南島語系的四大分支的三支,因此這個地區的語言最紛歧,也最有可能是原始居留地,第二,最新最全的語言資料顯示,古南島民族日常生活所接觸的動植物,都見於台灣島上的各種地形和氣候。古南島民族的起源地大概在溫帶,而不是柯恩所說的熱帶地區。這個觀點現在有越來越多人相信,考古學家貝耳悟得(Peter Bell-wood)在一九九一年的七月,在Scientific American雜誌發表一篇文章,完全採用這個看法。他推論南島民族分七個階段擴散開來,最初從台灣開始,距今約五千年。南島民族的擴散是由台灣向南、向東、向西擴散。年代最晚的是馬達加斯加島(約在A.D.700)和紐西蘭(約在A.D.800,也有人認為在A.D.1000~1200)根據挪威學者Otto Dahl(1991)著書推論,馬達加斯加的南島民族是由婆羅洲南部移過去的。而南島民族大約在五千年前才從台灣開始擴散,擴散的時間不是很長,共約只花了二千多年,就已擴充到大致像今天這麼廣大的區域了。


Top

出草是對欺壓的反抗

在台灣文學界中,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原住民族神話故事,即泰雅爾族的「射日故事」,多年來引導該族群的社會思想,可謂執牛耳之地位。我們也看到在原住民藝術創作的努力上,也賦予其嶄新的生命,並重新給予族人深沉表達的機會,藉以不同的風格、不同的作品及不同的詮釋泰雅爾族當時與現代的歷史文化意義。


這則古老的泰雅爾族「射日故事」如此說:「太古時候,天上有兩個太陽,其中一個比現在的太陽還要大很多,因此,天氣非常酷熱,草木被曬的都要死了,河水也快要乾涸了。農作物根本不能生長,而且兩個太陽輪流照射,無分晝夜,人民生活勞苦困頓不堪。


族人便商議,如果不射下其中一個太陽,子孫恐怕無法安居,甚而或將絕滅。於是有三名勇士,自願前往射下一個太陽。三人攜帶了充裕的乾糧用品,每人背負一個嬰孩出發。


然而,到太陽去的路途是如此遙遠,他們在路上把吃過的柑橘種子,沿途種在地上,想讓它成長。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們走了好漫長艱辛的路程,但距離太陽之處還很遠。而三人都已變成衰弱的老人相繼死去,當時的嬰孩們他們也都長大成人。並繼承老人們的遺志繼續邁進。


有一天,他們終於到達太陽之處,於是三人商議準備在第二天太陽出來時動手射殺之。第二天一早,三人埋伏在谷口,等待太陽出來的剎那。果然三人引箭直射太陽的中心,滾燙的血水從太陽的傷口洶湧出來。其中一人,被血從頭淋下來,當場死了。其他二人也都被灼傷,狼狽逃走了。


在回家的路上,他們看見從前種的柑橘,已經長得很高大,而且果實纍纍了。等到他們回到村中時,二人已經變成白髮斑斑的駝背老人了。自從那次射殺後,天空不再有兩個太陽輪流照射,而有了晝夜之分,在夜裡我們看到的月亮,便是被射死的太陽的屍體。」


我們可以從故事中瞭解,這則故事非常直接並強烈地向世人宣告:一種族群的集體意志與集體出草的文化,正式無限期的展開;那就是向壓迫者誓死抵抗,直到根除壓迫者的惡勢力。另一方面,以鏗鏘有力地對泰雅爾族及其部落表達,身為泰雅爾族人本來就應該將士用命加以珍惜所謂的「集體出草」的文化,好教後代子孫們進行閱讀背誦「集體出草」的歷史,讓部落子女明白泰雅爾族過去優美的傳統歷史文化,並更進一步愛護自己的族群與傳承。或許有人不同意這則故事是一種「集體出草」的文化,雖然故事中的「主角」只有三名,加上各自背起三名嬰孩,但我們必須指出這三名「主角」所背負、所承載的是全體泰雅爾族部落及其族人的意志,具有整體部落的代表性,他們射日(出草)的使命絕不是個人的行為,而是全體泰雅爾族所有的意志,終結酷熱太陽的榮耀絕不是個人的,而是屬於全體泰雅爾族所有;「三名嬰孩」代表的是前仆後繼的奮戰精神,永不停止,不達目的絕不終止的持續性使命及精神。另一方面,這則故事所描述的「三名主角」及「三名嬰孩」的意義是象徵性,它表示射日這一個出草事件是全體泰雅爾族的故事,絕非部落內一、兩個族人的故事而已,酷熱的太陽所影響的層面是整個泰雅爾族的部落,甚至是全世界。因此,當泰雅爾族面對被壓迫或被欺凌的時候,從泰雅爾族的精神與情感來講,這則射日故事就具有「集體出草」文化的意義。


Top

文面是精神文化傳承鑰匙

泰雅爾族有一則故事這樣描繪:「在遠古的時候,有許多年輕的女子,不知什麼緣故,突然的相繼死亡,這個現象使得每一位泰雅爾族人都感到震驚與恐懼,但都想不出解救的辦法。有一天晚上,部落中有個少女做了一個夢,夢見神明顯現在她面前,告訴她如果想要逃過死亡的災禍,一定要在臉上刺上花紋才行。第二天,她將神明在她夢中的指示告訴了全部落裡的人,但是由於誰都不曉得刺花紋的方法,因此仍然一籌莫展。
 

這時部落中有一個非常聰明的男人,想出了一個辦法,他用燒過的松炭,在女人的衣服上畫了模樣,教給部落中所有的女人,然後用細針依照所畫的模樣刺在臉上,再塗上黑烟,使它永遠不會變色。說也奇怪,自從泰雅爾族女人用針在臉上刺花紋之後,再也沒有少女不明原因的突然死去。自此以後,泰雅爾族人刺花紋在臉上的風俗相襲成風,一直傳到現在」。


我們看到,當代的人類學家常運用認知語言學的分析與原則,再透過隱喻概念的運用並解釋物質文化圖案與織品紋飾的相關,更進一步詮釋其族群背後的意涵,那就是所謂的文化及宇宙觀。從文化圖案的隱喻表現,這般詮釋的文化體系,就可以窺探該族群背後的宇宙觀。


當泰雅爾族的故事描述,「……夢見神明顯現在她面前,告訴她如果想要逃過死亡的災禍,一定要在臉上刺上花紋才行」,這種詮釋的文化體系,假如應用到泰雅爾族文面文化研究,透過「文面」來瞭解泰雅爾人的宇宙觀,則是一個比較恰當的隱喻詮釋。「文面、文身」的詮釋,在不同民族產生相異而多樣性意義,有普世性所認知的圖騰信仰及民族藝術,也有將文面賦予負面的價值,如中國人將犯罪懲處者予以「黔面」,以儆世人,不同民族均有種種不同的認知、解讀與詮釋。文面在泰雅爾族傳統部落社會,則被賦予更高的意義,泰雅爾族的宇宙觀「從原點到原點」,就是從泰雅爾族人文面文化脈絡探索出來的。泰雅爾族人的宇宙觀,透過一套隱喻的概念,一層層剖析隱喻背後所詮釋的文化體系。從原點到原點的宇宙觀,其意義為「人的生命從那裡來,將來死亡之後也要回到那裡」的概念,而在來回的生命過程中,泰雅爾族人的「文面文化」扮演著非常關鍵的鑰匙。

Top

真正的人才能回到祖靈身邊

hawngu utux祖靈橋的傳說:
 

泰雅爾族的hawngu utux稱為彩虹橋、神靈橋或靈魂橋,傳述著族人死之後,他們的靈魂一定都要通過神靈橋。神靈橋,就是靈魂走的橋,當族人的靈魂要經過神靈橋時,橋頭會有祖靈守護著,準備要檢查人的手。男人如果是一個擅於狩獵,或曾經砍過很多人頭的英雄,他的雙手會留有紅色的血痕;女人如果精於織布的話,雙手也會長滿厚厚的繭。因此,只有擅獵能織的文面男女才能通過檢查,順利走過神靈橋與歷代祖靈在一起。至於沒有通過的人則會掉至橋下,被橋下的一隻大螃蟹所吞噬。


每個泰雅爾族人都要知道,神靈橋裡審查的規則,是泰雅爾族人從小學習的各種生活紀律、謀生技能。男孩跟父親學習體能訓練、房舍建造、採集、夢(鳥)占卜、射箭打獵及防衛、出草;女孩跟媽媽學習家事、養兒育女、採麻紡紗、織布編織、飼養家畜等等。未訓練通過者或不努力繼續學習者,會被譏笑為yan qbuli、mngray或kinyayan hikun,即「像灰燼」、「愚拙」、「枯乾的手肘」的意思。泰雅人活著很有尊嚴、好名譽、蒙祖靈祝福,族人無不全力以赴爭取榮譽,也形成一種特殊的個人主義。


文面,泰雅爾語稱之patas或ptasan,而這個圖騰紋樣是源自於天上的彩虹,泰雅爾族人稱它為hawngu utux(祖靈的橋或神靈的橋)。彩虹,它是泰雅爾人通往祖靈的故鄉utuxan或'tuxan所必經之關卡,通過彩虹之後,就可和逝去的眾親人相會合,永遠住在一起。因此祖靈橋的神話傳說故事,在部落中常在長輩口中被講述,也常在古老歌謠中被傳唱,這樣在在都隱喻著泰雅爾族人的宇宙觀並非輪迴轉世,而是今生之後,還有來世。


泰雅爾族的「彩虹橋之歌」這樣唱出:


Cila, Cila, Cila mlu Hawngu Utux, Cyux Maga Kya Lkawtas, L’aba, L’aya.


Aras Wayay ru Gasil su, ’Say ta Tminun Hawngu na Utux,


Cyux Lmayliq tari Mkaraw Kya, Lkawtas na Tayal.


’Say ta Tminun Hawngu na Utux, Laxiy Kngungu iyat Qtamun na Krahu’ 


Qulih ru Bibing, Aras kin Mshyu’ ru Mtasaw, ata Mlu Hawngu na Utux,


Cila, Cila, Cila mlu Hawngu Utux. Cila, Cila, Cila mlu Hawngu Utux


歌詞大意大概是這樣:


走吧!走吧!走向神靈之橋(祖靈之橋),祖父、父親及母親在那裡等候;


帶著你的紡線與細繩,讓我們去編織神靈之橋(祖靈之橋);


我們的先祖父,在那裡攀爬,讓我們去編織泰雅爾族的神靈之橋(祖靈之橋)。


不要懼怕,大魚等水中動物不會吞噬我們,帶著正直與公義,


我們走向神靈之橋(祖靈之橋)。


走吧!走吧!走向神靈之橋(祖靈之橋),


另一方面,泰雅爾族人的生命觀是從永恆到永恆,它以utux為核心,以彩虹為橋樑,將人間與靈界塔接起來,將泰雅爾族人與utux的空間關係連結為「兩個不同空間,同一社會的關係」(李亦園,民52)。彩虹,泰雅爾族人所稱的祖靈橋,它隱喻著下列重要的文化意涵:


1. 我們回到靈界時,必先通過重要關卡──祖靈橋,橋上有審判者守候並審判我們,這是唯一通往祖靈故鄉之路。在彩虹橋上,祖先與我們相會時,就憑著我們臉上的圖紋來與們相認,看看我們的紋樣是否和他們一樣。


2. 記祖靈橋的規則,紋過面的人才能通過去,沒有文面的死者,就會被審判者丟入橋下無底深淵,永不得翻身。


3. 耆老不斷傳唱的祖靈橋歌謠,直接唱出我們的父母親人,他們都在彩虹的那一端,等候我們回去。


4. 祖靈橋的編織,逝去親人常常告知我們,他們先回到祖靈的故鄉,在那裡會為我們織彩虹,等織完之後就會下來接我們回去。


由此看來,有一天在生命盡頭,泰雅爾族望著上天上的hongu utux彩虹(祖靈橋),回首一生,從出生、成長、老化、生病、死亡,到最後又回到utuxan「祖靈的故鄉」,就會領悟到人從那裡來?要回到那裡?什麼是生命原點和結束與歸途?


分享:
今日人氣:1  累計人次:14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