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步菊壇
李麗華原籍河北,因為父母在上海獻藝,所以出生在上海,1924出生,屬鼠,家裏一共六個兄弟姐妹,李麗華排行第五。這是北平伶人之家,父親李桂芳和母親張少泉都是菊壇名優。李麗華生下來時才七個月不到,給保暖箱護著,哭起來像貓一樣,家裏人叫她小咪,在爸媽口中喊慣的小名,以後帶進了電影圈,成為一個熱意親切的稱號。快到入學,六歲時她才有了學名,李麗華。
小時候不曾回過北平老家,李麗華一直生活在上海,說得一口流利的上海話。她在法租界霞飛路附近的一所教會小學讀書;嬉戲,玩耍,藏了書包去看打架的童年。小學畢業,她在外灘叫「聖母院」的一所法國學校上初中,不過讀完初二就輟學了。身為京劇名伶的父母卻不希望鍾愛的「小咪」走同樣的道路,叮囑她好好讀書。大人的心願未必都與子女合拍,李麗華對讀書興趣索然,父母打她也不管用,家裏沒有辦法,也只好讓她學戲了。
李麗華拜名伶章遏雲為師,隨老師到北平學京劇,這一年剛滿十二歲。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烽火硝煙中,李麗華和全家逃到天津暫避,可天津也直接暴露在日軍厲炮之下,熬過混亂的局勢,一家人重返上海。
雖然沒能像父母一樣成為角兒,從影以後,李麗華也很少登臺,這一段學戲的日子,似乎隨時光流水淹沒了。可是如果略去學戲的經歷,如果不在這樣的家庭長大,她大概不會是後來我們所見的「電影明星小咪」。
李麗華因主演《三笑》迅速走紅,被稱為「閃電明星」,她是憑什麼一下抓住了觀眾的趣味喜好?女明星們一個個都巧笑嫣然顧盼生輝,李麗華的笑,李麗華的美,有何不同之處?正是她身上流淌著的伶人的血液,她所受的伶人家庭的薰陶和教育,於她姣好的相貌、玲瓏的身段、機敏的應變之外,為她塗抹了些許獨特的氣質。
舊時名伶之家,出入往來的除了有同行,有弦師,自然少不了闊少,遺老,達官,商賈等等社會上各業各色之人。從小在這樣的環境裏,李麗華習慣而且熟記了一般伶人的生活哲學和生活方式,學會待人接物的機警和謙虛。在舞臺上,水袖翩翩,眼波流轉,做戲講究用情之真,而京劇又講究某種誇張,對於這分寸的細微拿捏,李麗華也要鑽研練習。這一切,賦予她以技藝、以閱歷、以氣質,以一種美。
「她的臉,眼睛,身段,動作和聲音,代表了北京少女的美,尤其是代表了所有青年女伶以至說鼓書唱雜耍等一切以演藝為生活的少女的美,甚至還包括著妓女的美,她的外在的和內在的形態,構成她代表了這一類女人的型。她可以說是此中的精華,此中的佼佼者。她代表了這些人的長處,這長處也正是她的弱點,所謂弱點,乃是指她的誇大,撒嬌,做態等等雖然美,然而不免流於卑俗化的表現樣式而言。」(柳如是〈李麗華論〉,載1943年6月1日《電影畫報》第七卷第六期)
這位敏感而犀利的作者接著分析道:「一個女伶人或是伶人的女兒,基於她們的經濟狀況和意識形態,過的是一種介乎姨太太闊小姐與貧家婦女之間的生活,在闊綽之中透著寒酸,在簡素之中含有誇示。所以這些人的外表,不是闊小姐,不是女學生,不是舞女,不是娼妓;卻又部分地既像闊小姐,也像女學生,也像舞女也像娼妓。這種享樂的,浮華的,而又含有一些傷感意味的姿態,給人的印象是近於一點下流的妖豔和可親的羅曼蒂克的成份。」(柳如是〈李麗華論〉)
——這就是小咪獨有的味道。
閃電明星
十五歲的李麗華一日到姐夫姚一本家吃飯,遇到藝華電影公司老闆嚴春堂。嚴春堂憑著老道的經驗,很看好青春可人又活潑靈氣的李麗華,請她來公司拍電影。
拍電影比唱戲好嗎?站在臺上唱戲多美啊,拍電影能比得上?李麗華心中犯起嘀咕。她對電影還不熟悉,平時很少有機會上電影院,在天津時看過《木蘭從軍》,說好看得不得了。電影明星的夢,總不免在少女的心頭暗自預演一番,李麗華答應去試試,「藝華」方面對她很滿意,經過姐夫與「藝華」的談判,李麗華與公司訂了合同——她有沒有料到,由此開啟的銀色事業,將為她今後大半輩子都塗上光芒與榮耀。
李麗華馬上就開工了,轉換為電影人的角色,第一部片子就擔任主演,是由李萍倩導演的《英烈傳》。「說起來,真好笑,在我第一次接到《英烈傳》的拍戲通知,簡直就一夜沒有睡過,老是擔心著,把送來的對白念著爛熟,第二天趕著上公司,第一個鏡頭拍的是射箭,正式開拍,四面的燈光照得我目眩眼花,導演喊了『開麥拉』,一時心慌,箭頭錯了方向,直向李導演身上射去,嚇得李導演連忙喊『卡脫』,結果,因為用力過度,把弓亦拉斷了。」(〈李麗華自述從影五年來〉,載1943年10月《電影情報特刊‧影劇女藝人群像》)
《英烈傳》拍到一半,藝華開拍《三笑》,《英烈傳》只好暫時擱淺,李麗華全身心投入《三笑》的拍攝。這將是一場戰役,電影圈的商戰,對於吃攝影飯的人來說,打這樣一仗,簡直是一場噩夢。
「三笑」是流傳甚廣的民間故事,唐伯虎點秋香,婦孺皆知。1940年,民間故事影片氾濫成災的一年,戰後上海恢復製片時,《貂蟬》、《木蘭從軍》等幾部優秀歷史影片在票房市場呼風喚雨,評論界也一直稱好,由此引發各大小公司競相拍攝古裝片的熱潮,可惜的是,在嚴格檢查體制下儘量或曲折地寓意抗日的道德追求日漸式微,電影淪為純粹的逐利工具。隨之還產生了民間故事片鬧「雙包案」的怪現象,只要有利可圖,幾家電影公司不管先來後到,爭搶同一題材,常常互不相讓,為了占得上映先機,搶拍風潮驟起。
《三笑》,同樣的名字,同樣的故事,國華電影公司和藝華電影公司都列入了拍攝計畫。「國華」的秋香,由金嗓子周璇出演,「藝華」的秋香,是期望能夠「三笑傾城」的新人李麗華。至於唐伯虎,「國華」的唐伯虎原打算由呂玉堃扮演,因擬將《三笑》拍成歌唱片而呂玉堃不善歌唱,於是換上了從香港來的小生白雲。「藝華」的唐伯虎,由嚴化出演,較相貌風流的白雲略遜一籌。
「國華」要趕在一周內完成《三笑》,每天工作時間20小時以上,幾乎是夜以繼日地拍攝,整個攝製組都被拖垮了。「藝華」毫不示弱,全體工作人員開足馬力。「藝華」的《三笑》捷足先登,一周後,「國華」的《三笑》隨即上映。兩家公司都展開了鋪天蓋地的宣傳,結果兩部《三笑》平分秋色,票房相當,兩家公司可謂皆大歡喜。
兩位秋香各有所長,周璇是享譽已久的金嗓子,每片必歌,她的歌聲為影片增色不少,保證了票房。而李麗華初出茅廬,是個無名小輩,怎樣才能讓大家儘快認識她,對她產生興趣,對她著迷呢?藝華公司除了推出一些常規策略的宣傳,如影片開映時李麗華將登臺演唱,分贈送李麗華相片等,另外,「藝華」另闢蹊徑,挖空心思想了一個絕招。
報紙和電影雜誌上,出現了這樣一條新聞,「藝華」電影《三笑》的女主演李麗華,看馬戲表演遺失罕見鑽戒!李麗華急欲尋回鑽戒!一條莫須有的報導,掀起滿城風雨,漂亮輕佻的女演員,讓人遐想的美鑽戒,偵探小說一般的情節,一樣樣都是商業片的因素,披上了新聞真實感的外衣,吊足胃口。李麗華的名字果然不脛而走。
《三笑》上映,觀眾紛紛上電影院去看傳說多日的新聞女主角,李麗華一戰揚名,《三笑》馬上趁熱推出續集,接著她還拍攝了《啼笑因緣》、《千里送京娘》、《新茶花女》、《魂斷藍橋》、《隱身女俠》、《玫瑰飄零》等影片。李麗華很快成為1940年滬上最耀眼的新人,成名之迅速,有人謂之「閃電明星」。
《秋海棠》是目前還能看到的李麗華在上海拍攝的影片。秦瘦鷗創作的《秋海棠》1941在《申報》副刊上連載,影響廣泛,改編過舞臺劇。在影片中,李麗華的戲份很吃重,一人分飾羅湘綺和梅寶母女兩人,秋海棠則由呂玉堃扮演。《秋海棠》攝於1942年,李麗華從影的第三年,此時她雖已拍了十多部電影,但戲曲腔仍比較明顯,特別是表達羅湘綺的激烈感情如悲憤如愛戀如離別,動作和表情都還單一稚嫩。倒是演出梅寶更為自然,可能因為梅寶和李麗華的年齡更為接近,梅寶的情感深度和性格複雜度也及不上羅湘綺,角色內容更為簡單直接,李麗華更容易把握,她表現少女的神態語氣,也更本色,更貼合。儘管表演尚有欠缺,但李麗華的形象很占優,身材挺拔有致,臉型立體分明,高挑的黛眉,靈動的大眼,側面看,有點像陳雲裳。陳雲裳在1943年8月嫁給醫學博士湯於翰,毅然息影。而李麗華在上海的拍片歷史橫跨「孤島」、淪陷、抗戰勝利以後,她是這一時期上海最紅最繁忙的女星。
衍伸閱讀
【伶人往事】天涯歌女周璇的流浪人生
屹立四十年
1946年李麗華一度停止拍片。抗戰期間上海失守,李麗華在日本佔領軍控制的電影製作機構「中聯」和「華影」拍攝過多部影片,抗戰勝利,清算附逆影人的浪潮迭起,李麗華以「附敵」嫌疑被偵訊,不過後來也不了了之。1947年,黃佐臨邀她復出,李麗華與石揮主演《假鳳虛凰》,出品公司是以攝片精神嚴肅和注重藝術趣味聞名的文華影業公司,影片由桑弧編劇、黃佐臨導演。這是一齣圍繞小人物遭遇的喜劇,辛辣地諷刺了當時上海灘上爾虞我詐的風氣。一個公司總經理投機失敗之際,偶然看到一則華僑富商女兒的徵婚廣告,他便要常給他理髮的理髮師楊小毛代自己去應徵,冀得鉅資挽救破產。所謂富商之女,其實是一個帶著孩子的寡婦,生活拮据又貪慕享受,想靠徵婚物色一個才貌雙全的郎君。就在結婚當天早晨,騙局被一一戳穿,最後小人物們都撕下紳士淑女的面具,回歸真實生活。
●1943年的李麗華
《假鳳虛凰》的情節結構巧妙,對白風趣雋永,表現小市民生活尤其生動,有「話劇皇帝」之譽的石揮,將理髮師楊小毛演得活靈活現,在喜劇的誇張效果和人物的真實感之間精準地把握了分寸。假扮富翁女兒的寡婦,由李麗華演來也神采飛揚。
石揮扮演的理髮師楊小毛常用手在頭上揩油,求婚不成便拿出剃刀,嚷嚷著要自殺,不時冒出一兩句蘇北話強調的口頭禪。這個角色招致理髮業的不滿,甚至蘇北的揚州同鄉會也表示憤慨。1947年7月11日,《假鳳虛凰》在上海大光明大戲院試映,更引發一場軒然大波。上海理髮業工會認為該片有侮辱理髮師之嫌,數百名會員在「大光明」門前舉行抗議活動,把手持請柬的觀眾都攔在門外。這股浪潮還波及到外地,如嘉興、廣州等城市,迫於壓力,文華公司對影片作了修改,並加上字幕,說明影片「歌頌勞工神聖」的主旨,風波才告平息。風波一經媒體報導,影響更為廣泛,鬧事的理髮匠,沒想到為影片大作義務廣告,無形中演變為一次熱鬧的免費宣傳。觀眾對這部喜劇片更加翹首以盼,上映時場場爆滿,觀眾人次和拷貝數量居一時之冠。1948年春天,文華公司將《假鳳虛凰》譯製成英語拷貝,運往美國放映。
《假鳳虛凰》是李麗華漫長銀色生涯中又一個里程碑。1948年,香港永華公司老闆李祖永邀請李麗華、周璇、白楊、劉瓊等一批上海的影星到香港拍戲,一時間,上海影人在香港影壇大批湧現。香港一向是粵語片的陣地,國語片產量和影響都很微小,永華公司出品的國語片,也是慢慢突破粵語片的包圍。一開始,這些國語片只能在油麻地、北河一些陳舊的戲院放映,經過市場打拼,國語片漸漸能與粵語片分庭抗禮,國語片在香港揚眉吐氣,這還是頭一回。見到國語片在香港的發展勢頭不錯,李麗華便留在香港,為永華、南國、長城、邵氏等多家公司拍攝了八九十部影片。直到1978年,在今日影片公司出品的《新紅樓夢》中,還能見到李麗華的身影。
五十年代,李麗華還有過進軍好萊塢的壯舉,開風氣之先。1958年她在美國主演《飛虎嬌娃》(ChinaDoll),該片導演弗蘭克‧鮑才奇(FrankBorzage)曾因執導《七重天》(SeventhHeaven)(1927年)獲奧斯卡最佳導演殊榮。從美國返港不久,李麗華與嚴俊結婚,嚴俊是李麗華在香港合作最多的導演,另外一位鐵桿搭檔是李翰祥。嚴俊原名嚴宗琦,早年就讀北平輔仁大學法律系和上海大夏大學經濟系,但他對銀幕很有興趣,堂叔就是曾與周璇結為夫妻的嚴華。1938年嚴俊在上海當起了演員,1953年以後任導演,從上海到香港,他與李麗華共事多年。
●李麗華和嚴俊在《淩波仙子》中
李麗華在上海時有過一段婚姻,1944年她在上海與富商家的公子張緒譜訂婚,1946年兩人在青島結婚,婚禮設於當時的「國際俱樂部」,青島影迷聞訊而至,擠滿了大院,張、李婚後住在青島,生有一女。1948年李麗華遷居香港,與張緒譜離婚。
近四十年的銀幕生涯,李麗華憑藉《故都春夢》(又名《新啼笑因緣》)和《揚子江風雲》分別獲得第三屆和第七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主角,並在1993年獲金馬獎紀念獎。李麗華參演的影片今天已難以統計(估計前後共拍攝120部),五十年代以前的作品幾乎散佚殆盡,只有若干孤本、殘本存於北京、臺北、巴黎等少數幾個電影資料館,五六十年代以後的作品,大部份出自邵氏,塵封已久未知保存狀態如何,所以觀眾對這位曾經輝煌的影壇常青樹瞭解不多甚至感到很隔膜。六十年代李麗華移居臺灣,退休息影以後她定居紐約,1980年曾由美國返大陸探望親友,此後又定居新加坡。影事更迭,年華飛逝,嚴俊於1980年病故,在人生夕陽之境,李麗華又找到一位伴侶,是一直仰慕小咪的一位老影迷。
分享:
今日人氣:1 累計人次:22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