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評論家方秀雲評價費茲傑羅《大亨小傳》,關於蓋茲比和黛西

Top

對費茲傑羅(1896-1940)的初印象

剛剛,把國小五年級的日記拿出來,翻了一下,瀏覽時,不禁笑了起來,唉!比青蘋果還青澀,不過,有一頁,有一行,我卻看到了「滋長在浮華的愛情」字樣,緊接,還連打三個大問號,突然驚訝自己當時已在思考愛情怎麼一回事了,然寫下此句,絕非突發奇想,記得那一天,一位大哥哥跟我講一個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美國住著一個男孩,愛上了一個女孩,因窮,他沒法娶她,之後三年,賺進了億萬財富,這期間,她也嫁了人,但始終無法忘情的他,在她家隔一條海灣,買了一片莊園,晚上總望向對岸,看著她屋外燃點的綠燈;慷慨的他,也經常敞開大門,辦一場接一場的豪華派對,讓每位佳賓盡興,這麼做是希望有一天她能來,好跟她重修舊好,日子一天一天過,果然,她真的來了,兩人一見面,他帶她到豪宅晃一圈,突然,從衣櫃,將進口的絲綢襯衫掀出來,拋到空中,一件件飄了下來,面對湧至而來的,她快樂的不得了,感動的哭了,就此,贏得芳心,舊日火花再度燃起。


 

之後,才知這男孩叫杰‧蓋茲比(Jay Gatsby),女孩叫黛西(Daisy),小說家費茲傑羅一九二五年出版《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關鍵性的一幕。


愛上她,又失去她,再用一生贏回她。少女時代聽時,覺得蓋茲比癡情不已,也隱約了解世上的愛情,總不斷在浪漫與現實之間周旋!不過,心底,卻對華而不實的東西,起了疑惑!


您可能會感興趣的文章

美國「失落的一代」與「經濟大恐慌」之代言人:史考特.費茲傑羅
Top

錢的聲音


直到入了大學,一次期末考,必考書沒讀,反倒讀了一些「偏」書紓解壓力,其中網入這本小說,當時,被黛西這個角色所吸引,也注意到作者描述她性格,常用聲音特質來勾勒:


 

一種吟唱的迷惑,一種耳語的「傾聽」,一種承諾──被刺激一會兒的愉悅,足以迴繞多時……


 

聲音是她的稟賦,不僅說話如此,她笑聲聽來荒誕又迷人,甚至跟丈夫吵架,那哄罵聲雖然真誠度讓人質疑,卻也夠誘惑的了,費茲傑羅說:


 

……她的聲音勾起興奮,對於曾關心她的人,將難以忘懷。


 

難忘,在於發出一種延續性的幸福感。在小說的後段,藉由主述者尼克(Nick)與蓋茲比的對談,揭露了黛西聲音背後隱藏的意義:


 

我(尼克)說:「她擁有一種輕率的聲音」我遲疑,說「充滿了──」


他(蓋茲比)突然接下去:「她的聲音充滿了金錢。」


就是這,我以前沒真的理解,對,充滿了金錢──那是永無止盡的迷惑,隨升隨落,叮噹響的,鈸擊一般……,跟白色宮廷等高,國王的女兒,黃金女孩……


 

沒錯,她歇斯底里!沒錯,她拜金!就這聲音,跟魔咒為舞。講到這兒,順便一提,這小說自一九二六年開始被改編電影,至今,以「大亨小傳」之名一共拍了五部,許多影評人認為詮釋最好的還是一九七四年傑克‧可來頓(Jack Clayton)導的這片,因為女演員米亞‧法羅(Mia Farrow)將黛西那充滿「錢錢錢」的聲音表現的淋漓盡致。


一中了她的魔咒,便難逃脫,但她總在那麼高的位置上,蓋茲比得要加倍努力,往上爬,到底怎樣才能爬到頂端呢?賺很多很多錢,買一棟豪宅,買大型轎車,他心想,這樣即可買到幸福,甚至愛情也買得到。當整個社會被一股資本、消費、頹廢、享樂主義淹沒,財富是計量人類成功的唯一指標時,大亨追求拜金女的現象,再自然不過了,錢的威風,怎能拒絕呢?


記得大學時,我還讚嘆黛西的本事呢!


 

方秀雲訪談

【作家專訪】方秀雲:我們對一個藝術家的了解不在一時,而是一輩子的追求。(上)
【作家專訪】方秀雲:我們對一個藝術家的了解不在一時,而是一輩子的追求。(下)
Top

道德的失落


二○○四年,我待在美國一段時間,也特別到長島黃金海岸,看了啟發費茲傑羅一九二三至一九二四年寫下《大亨小傳》的那棟豪宅──地之角(Land’s End),佔地之廣,雖老舊了些,往日的燦爛依稀可見,當時,我手抱著一本波蘭女畫家塔瑪拉‧德藍碧嘉(Tamara de Lempicka)畫冊,心想著瘋狂的爵士年代,女子們留短髮,化濃妝,穿低腰洋裝、短裙,喝雞尾酒、抽煙,聽爵士樂、跳狂舞、飆車,一副小太妹的大膽作風,德藍碧嘉愛畫那時代的女子,看著她們,不難想像黛西的模樣了。


(v) 圖27 大亨小傳封面.jpg

 

【註】小說《大亨小傳》一版再版,這為2008年六月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封面。

此倒點出了盛行於1920年代的裝飾藝術風格(Art Deco)。女模的打扮與姿態,成了女主角黛西的最佳寫照。她那一身綠,頗有故事裡船塢旁的綠光隱喻。

這是波蘭藝術家塔瑪拉•德藍碧嘉約1927年畫的〈穿綠衣的年輕女子〉(Young Girl in Green),此畫目前藏於巴黎國立現代美術館。


蓋茲比呢?年輕,長得又帥,衣裝高檔,令人印象深刻;然一開口,顯得平庸。這一來,不很矛盾嗎?就因如此,他才被染上神祕的色彩,他何等人物?一個窮孩子,怎能三年內賺進所有的財富,速度之快。原來,私底下,他做的是酒類的非法製造與販賣事業,為了掩飾,他改名,給自己一個全新的身分,聲稱出生富裕之家,從牛津大學畢業,又是大戰被表彰的英雄,但,全謊言呀!


若說黛西象徵金錢之夢,那麼蓋茲比是那追夢人,她一直散播那虛幻的幸福感,如招魂一般,雖不能仰賴,但患上狂想症的蓋茲比,再也無法自拔,接下來,只有不擇手段了。外表冠冕堂皇,生活充斥著不安、險惡、魯莽、虛假、腐敗、背叛,包裹的,說白了,不是暴發戶的空洞與虛幻嗎!


Top

1%或99%


像蓋茲比的壞蛋,又加上唐吉訶德的精神狀態,該怎麼處置?


自美國地之角一遊回來後,在紐約,我到了一家書店閒逛,想找費茲傑羅的小說集,在那兒,我尋獲了,還讀完一篇小小說〈泳者〉(The Swimmers),話說一位女子跟丈夫到法國蔚藍海岸渡假,面對眼前的成群美國女子,夫妻倆做了以下的對話:


 

她驚呼:「你怎樣定位她們呢?了不起女士、中產階層、不擇手段謀權女子──她們所有都一樣,看!……」


突然,她指向一位走進水裡的美國女子:「那年輕女孩可能是速記員,然而,不得不掩飾,藉著打扮、動作,讓自己看起來像擁有世上所有金錢似的。」


「或許,有一天,她會擁有。」


「那樣故事,人們一直說。只能發生在一人身上,而非九十九人,也是為什麼超過30歲的人,臉看起來都不滿足,也不快樂。」


 

噢!費茲傑羅誠實地訴說,追夢的人,常謀權、喬裝,但成功的僅有1%,99%失敗,我不禁自問,該怎麼定義蓋茲比呢?他屬於成功還是失敗呢?


我震驚,直覺告訴我,費茲傑羅在撰完蓋茲比的故事,四年後,寫了此短篇〈泳者〉,想把事情交代清楚,用數據來解說「夢」的現實面,跟玩樂透一樣,明明機率小的不得了,每個人還是在玩!


蓋茲比追逐金錢,沒錯,他成了富豪,但來的快,去的也快,最終,悲劇發生了──他在游泳池被槍殺,死了。費茲傑羅送出一個警訊:夢,只是夢,並非承諾。那麼,蓋茲比落入1%,或99%範疇呢?我想,後者吧!


Top

蓋茲比的人性


二○一一年,從電視新聞,我得知拆除地之角的消息,也目睹機械怪手的輾壓,狠狠地砸下去,一砸再砸,我心絞痛了一會兒,只因曾有過的輝煌,派對的名流雲集,生氣蓬勃,如今付之一炬,從燦爛到隕歿,不免惋惜。其實,建築物摧毀,不代表故事結束了,無數的電影、電視、歌劇、廣播、小說、音樂、戲劇、芭蕾、電腦遊戲照樣改編《大亨小傳》,推陳出新,儼然成了媒體的聖杯。書還一直入暢銷書排行,魅力猶存,為什麼呢?


它透過愛情故事,不僅捕捉時代的精神,也傳達人類的生存景像,更甚的,體現亙古的人性──無關乎東方或西方,每個人都住著蓋茲比,當我們每天面對生活的掙扎,混淆了財富與幸福,滋生險惡、虛假、腐敗,他就成了顯性,只要有人的活動,追求金錢的遊戲還會繼續下去,所以,蓋茲比不會消失的。


人們說那是爵士時代(Jazz Age)的故事;自我流亡的文藝家們說那是火燒世代(Génération au Feu);作家兼詩人魯德‧斯泰因(Gertrude Stein)說是失落的世代(Lost Generation);而小說家海明威反駁說,那世代沒有失落,應「與地球長存」(the earth abideth forever)。


不管在哪個時代,哪個國家,蓋茲比人性,一直存有。


Top

船塢的綠光


回憶九年前,我在黃金豪宅觀海的情景,想著蓋茲比望向船塢,看見水中的綠光,此刻,耳邊迴盪小說裡的字句:


 

單一的綠光,微弱而遙遠……蓋茲比相信那綠光。


 

是浮華的夢,如幻影,然消散不了啊!


 

分享:
今日人氣:1  累計人次:12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