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臺灣女生在北京(上)

2018/4/24  
  
本站分類:生活

一個臺灣女生在北京(上)

(圖:在「那些人」音樂餐廳演出結束後,老闆請我在牆上簽名。)  

 

   一

      我背著吉他站在面試的教室外,心裡轉著千百種念頭。

 

      評審老師聽完了我的歌,問到:你為什麼想去北京?我說北京是中國的首都,承載了元明清三代的文化底藴,又是二十世紀以來知識份子匯聚的地方,它的藝術能量,它所能吸引的優秀的年輕人,都是引起我好奇想一探究竟的原因。另一位評審又問:如果大陸有人問你,你怎麼看待當前兩岸的政治現象,以及這現象會不會對你產生影響,你要如何回答?我說,我覺得我們應該要秉持開放的心胸,用音樂和藝術、文學來對話,不要什麼事都得和政治扯上關係,我相信只有如此互相了解,年輕人才能自由的創造出屬於他們的道路。

 

   二

      中秋節的夜晚,在中國人民大學的大草坪上,聚集了來自臺灣的四十多位交換生。三天前,由學校的「港澳台交流協會」從北京首都國際機場把我們一行人接到這所大學,展開了我們在異地的交流生活。我們每個人都有一位「接待大使」,或稱「學伴」,由人大的學生自願擔任,他們或是大陸學生,或是在大陸唸書的臺灣生,協助我們熟悉和適應學校的環境,解決我們生活上的疑難雜症,諸如申辦大陸手機號碼、銀行卡,採買寢具、衛生用品,如何搭乘地鐵和公交車,學校哪間食堂便宜又好吃,選不到課該怎麼辦,北京什麼地方好逛好玩等等,只要有學伴在身邊,萬事搞定。我的學伴靜儀是哲學系大三的女生,她在學校的國樂團裡彈琵琶,經常要花許多時間參加排練,她前三天都相當忙碌,這天晚上也是練習完才趕來參加我們的活動,飄逸的長髮和絹細的身軀,渾身散發出古典美的人文氣質,玩遊戲時卻顯得很投入執著,跟大家鬧成一片。這次來交換的男女生大約各占一半,大部份的人想來這裡,除了多一份生活體驗,也都是想對這裡的教學環境和同齡的學生有所了解。至於我自己,除了前來追隨仰慕的師長學習心儀已久的古典語文,還有一個潛藏的目的。聚會結束,我和靜儀散步回宿舍,她說今夜天氣好能看見月亮,不然北京平常都是霧濛濛的,這幾天正是少見的藍天。我們倆對於逛書店和音樂的共同愛好,立刻產生了許多話題;她年紀比我小兩歲,卻因從小在外地讀書而擁有比我更嫻熟處理生活上問題的能力,在待人處事應對上也更加成熟。我在她的協助下很快的就融入了新的生活。

 

      交換生活首先的印象是:北京真是個熱鬧的地方。從下飛機後在機場所見,到人來人往的女生宿舍,宿舍外供應著學生開學所需採買的各式生活用品的後勤集團,到包圍學校四周的馬路,一切都體現著鬧哄哄、活潑潑的景象,亂中有序的生命力。宿舍阿姨親切的大嗓門,攤販的叫賣聲,車聲、喇叭聲,在白晝中織成一部現代交響樂。抵達的第二天,我一個同學的學伴—一位在此唸書的臺灣女生,帶我們幾個人坐公交車到半小時車程的大賣場採買東西,車上有位車掌小姐,負責給沒有公交卡的人賣票剪票,在到站時提醒乘客注意腳步。這是臺灣過去的景象,是爸媽那代人年輕的記憶,這會給我在北京遇上了,卻也是正在凋零。北京人、車的數量之多,也讓我這「土生土長」的臺北人開了眼界。錯綜的地鐵網路,環狀形成的公路和建築,在不同的區塊體現著不同的城市機能,這些都是以過去封建時代的北京城規劃為基礎的,雖然城牆不在了,但從地鐵和道路的運行模式還是能感受到它彷彿隱形的力量。這也是她吸引那麼多的學者和建築愛好者來朝聖的原由。在北京的五個月裡,我幾乎走遍了她各個著名的建築:故宮、天安門、人民廣場、長城、頤和園、圓明園、天壇、地壇、中山公園、景山公園、香山、雍和宮、孔廟、國子監⋯⋯離開前還特意去八寶山革命公墓給林徽音獻上一束百合,這位中國第一位女建築師,也是最好的女詩人之一,是她的文章啟發了我對中國和北京建築的思考和景仰,是她的文采和足跡引領我來到北京。我記得那天站在景山公園最高點的涼亭上,俯視故宮建築群的簷角,那舊時代的輝煌被霧霾遮蓋了,而破壞那和諧與莊重感的,正是隨意興起的高樓大廈。當人們迷失於喧囂忙亂的世界,只有這些古建築默默無語,以他們堅實的存在訴說著比文字還有能力給予的美與寧靜,一種超然的神聖之感。

 

2015.3.27-4.10 台北

今日人氣:1  累計人次:13  回應:0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登入會員回應本文

沒有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