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恐𢣷症/張炯烈
年齒漸長,健康路上難免時亮紅燈,終於醒悟時不我予。青壯時代大飲大食的豪情壯志,不復存在,更由於提醒人們注重健康的資訊舖天蓋地而來,不由得不開始研究養生健康之道。養生首要的課題便是飲食,而所謂健康的食物,一定是少油、少鹽、少糖、不 煎、不炒、不炸。沒有調味料的東西,大腦食慾神經一定不會興奮, 對在「民以食為天」社會長大的我,吃慣大魚大肉的胃,無疑是一 種殘酷的折磨。然生逢盛世,既不需為國為民鞠躬盡瘁,貪生怕死便也無可厚非,為了昂昂六尺身驅不要太早回歸大自然,對太太擬定的每周健康食譜,也只好心不甘情不願的同意了。
早餐是營養學家公認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要吃得像皇帝一樣豐富。從前早餐桌上的火腿、雞蛋、香腸、和培根,在我的新食譜中自是消聲匿跡,替代的是全麥麵包、麥饅頭、燕麥和水果。雞蛋本是我的最愛,煎蛋、炒蛋那種色香味俱全的賣相,不用放進口裡也會垂涎三尺,可惜的是,所有的資訊都在告誡我們:「吃蛋就會完蛋。」這個論調直到最近才獲得平反,我才得以重嚐蛋味。 既無什麼可吃,唯有食進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去年聖誕節,女兒送來一本現在美國很流行的Dr. Atkin的減肥理論書,他建議我們只能進食極少量的碳水化合物,因為它是高血糖、高血壓的元凶如果遵從他的指示,那麼早餐吃的饅頭麵包等豈非有礙健康? 午、晚餐講究食物營養均衡,每周食譜中兩三次的豬肉、牛排, 數餐的雞肉和數餐的鮮魚,本來稍可滿足我的口腹之慾,惜乎狂牛病的爆發,加上紅肉會增加直腸癌風險的資訊,打碎了我大啖牛排的美夢;全世界無處不在的禽流感,令餐桌上那碟油亮的白斬雞變 得怵目驚心。
醫師們都說,魚類海鮮最好了,既含豐富的蛋白質, 又有什麼「Omega3」之類有益心臟和血管的物質,惜乎當我在燭光下享受著鮭魚的美味時,獲知「人工飼養的鮭魚會致癌、魚類都被化學劑污染」的新聞報導,又令我食不下嚥了。 好吧,上天既有好生之德,不欲人間屠宰太多背脊朝天的生靈,我就改吃素食吧。千百年來,多少和尚尼姑都是每天啃銀芽白菜,不也活得壽與天齊嗎?開始吃素後,雖然青口水長流,頗覺神足氣爽渾身舒泰。然那天走進超級市場,正流連於可愛的嫩瓜綠菜間,突見一幅大告示提醒顧客,所有瓜菜均含農藥化學劑,食用可能致癌云云。這一記當頭棒喝,直打得我天旋地轉,原來所有食物, 均會污染人的五臟六腑,豈非啥都不能吃,至此我想我是患上食物恐懼症了!
科學發達、醫學昌明,太多的醫學研究報告,加上排山倒海而來的健康資訊,令我們無所適從。我想起一句老話:「盡信書不如無書」,還是讓我們來研究一下長壽人士的長壽秘訣吧。幾位近親都年過九十,是公認從不遵守現代健康守則的人,既吃香喝辣,也不積極運動,可他們九十大壽的時候,個個龍精虎猛。究其原因, 他們都是「三忘」人士──忘憂、忘我、忘年。他們心境樂觀開朗, 無憂無慮,既不憂時傷世,也不過問兒孫事情,與世無爭自得其樂;他們也忘卻自己,不計較得失,對什麼人和事都寬容包涵,且樂於 助人;他們更忘卻年齡,自認比誰都年輕。常和後輩們打成一片, 都是人緣極好的老人家。可見注重飲食並非唯一的長壽之道,他們的長壽秘訣,讓我找到了醫治食物恐懼症的良方,那就是人生在世,何必太在意膽固醇、血壓、血糖、血脂這些勞什子數字。其實身體需要各種各樣的營養,什麼都吃,才是真正的健康之道。
心存感激上蒼賜與我們的每一天,欣賞藍天上的朵朵白雲,淡泊世間名利,保持樂觀的心理平衡,常以歡笑面對世界,到壽終之時,正寢可也,十八年後又是一條好漢,豈不快哉!
原載 《世界日報》家園版
今日人氣:1 累計人次:8 回應:0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