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觀察)已讀不回症候群
家住高貴林的陳太太,就如同大部分來自台灣的移民一樣,為了省電話費,習慣用Line做為電話之外的免費通訊軟體。
有個晚上,她約丈夫當天晚上一起去看電影,哪知她老公先是“未讀未回”,兩小時後“已讀”,但“不回”(即未回應她),搞得夫妻倆為此冷戰一天。
問陳太太為何不直接打電話邀約?她坦言,不想浪費電話費,也怕老公覺得自己緊迫盯人而直接回絕,但用通訊軟體的話,“看不到、聽不到”對方的直接反應,比較不尷尬。

隨著智能手機的日新月異,半年一年內就有新功能與新款式的產品推出,使得各種不同的通訊軟體也不斷推陳出新,且越來越方便,令人慨歎,在今天的社會,只要擁有一支手機,就算你在天涯海角,哪怕你上了太空,也就像在我旁邊一樣。
但由於這類社交媒體軟件的發達,讓人幾乎可以隨時上線呼叫並聊天,也導致了屬於智能手機通訊軟體的問題逐漸浮現,且幾幾乎成了醫學上的新病症了,這種病症,醫學界有稱做“通訊軟體症候群”或稱“已讀不回症候群”。
這種病症的來源,主要是Line、Whatsapp和臉書(Facebook)加掛的Messenger等通訊軟件很特別的“已讀”功能。
有些人發了訊息出去,如果對方“已讀”(了你的訊息),就會在你的留言下方出現“已讀”(read)字樣(Messenger則是對方的小頭像會顯示在你的留言旁邊表示“已讀”),如果出現這“已讀”字樣,但對方卻沒有回應你,就是典型的“已讀不回”,一次兩次還好,發多了幾次,就會讓沒有得到回應的這一方產生焦慮,甚至影響兩方關係。
日本網站goo曾為通訊軟體 Line使用行為進行調查,發現使用Line最討厭遇到的事的第一二名,都與已讀不回有關,甚至有不少精神科醫師表示,許多人皆因“已讀不回”陷入失眠、緊張。
影響兩方關係、失眠、緊張,還算是好的,在日本甚至還因“已讀不回”衍生成霸凌而自殺的事件。
事件發生於2015年,一名日本女學生在升中學後,以沒有手機而被欺負為理由,要求母親購買一支智能手機。在獲得新手機後,該名女生就加入了班上的20名女學生LINE 群組,然而不知什麼原因,群組的所有成員似乎說好般突然對女生的訊息“已讀不回”。甚至這些女同學在學校也不與該女同學互動,導致女同學往往都是獨自一人吃中餐,甚至在休息時躲進廁所。
誇張的是,20名同學中有19人其後竟開設了另一個群組,當中除不斷傳送女生的偷拍照外,更用各種難聽的說法去形容她。其後群組中一名成員以看好戲的心態,讓女生去看群組的內容,結果她在長期累積壓力下終於承受不住,最後選擇自殺,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中僑互助會家庭及青少年服務部總監金佩玲表示,這一兩年,在她輔導的個案中,的確有青少年因為“已讀不回”感到被孤立的情況,但通常是因其他事受到心理和精神上面的困擾,而把“已讀不回”引發的焦慮一併提出來,她說:“但就我接觸的大溫地區的個案中,因'已讀不回'產生精神焦慮,不像日本導致自殺的案例那麼嚴重。“
金佩玲說,面對青少年或成人有這樣的精神困擾,她通常會告訴求助者:“已讀不回通常是三種情形,一,你說的話題,對方感到很無聊而不回;二,對方真的很忙,沒空回你;三,對方與你不熟,如果不是很重要的話題,就不回了。”
她認為,碰到“已讀不回”的情況,“當事者如何看待”也就是說,心理建設很關鍵的,如果你心想“對方很忙所以不回”,就沒問題,如果你想成是“對方討厭你”,就會比較麻煩,這時就要告訴他,即使對方真的討厭你甚至利用社交網站的群組在你背後搞破壞,也不要因而倒下,畢竟還有很多朋友可以結交。
當然,金佩玲提醒,要能真正幫到求助者,前提是要與他保持良好的關係,他願意把因“已讀不回”產生的精神困擾告訴你,你的建議才能起作用。
金佩玲說,她使用的通訊軟件是Whatsapp,也常碰到對方“已讀不回”的情況,但她不會因此而有所困擾,她說:“一般碰到對方已讀不回的情況,我就想,對方太忙了,沒有時間回覆吧,我不會因此而放在心上耿耿於懷,更不會因此而對他產生反感。”
無論如何,這類因社交問題上升到醫療問題的情況,目前雖然還不多見,但值得我們注意,台灣台大醫院精神部醫師詹仁輝解釋,有沒有“已讀、已回”確實會引來焦慮,如果對方能符合自己預期回覆訊息,大腦的“獎賞系統”會分泌多巴胺,讓愉悅感更加強烈。
他指出,對方若沒回應,致使期待落空,則會產生被懲罰感,感覺難過沮喪。
目前市面上手機應用軟體中,常用到的幾個社交媒體或通訊軟件,包括Line、Whatsapp,和Messenger,都有顯示對方“已讀”的功能,而微信和Skype則不會顯示“已讀”的標誌。

如果自己會因“已讀不回”而產生精神焦慮,不妨就換個通訊軟件吧,或者改打電話,直接與對方“對話”。
今日人氣:3 累計人次:58 回應:0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