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式網路“鐮刀”的無差別攻擊
互聯網在冷戰後日益成為美國強化科技霸權的武器。在冷戰思維作祟下,美國把網路空間視為地緣政治博弈的新陣地,試圖以技術優勢謀求網路霸權,大搞脅迫外交。特別是近些年,美國頻頻以國家安全之名對外發動網路攻擊,遏制他國網路技術發展,粗暴破壞全球網路治理體系。
作為世界頭號科技強國,美國政府利用技術對本國公民進行“奧威爾式”的大規模監控,肆無忌憚窺探公民隱私。多年來,美國國家安全局(NSA)一直從移動設備應用程式中抓取個人數據,分析美國公民的“社交連結”。
美國喬治城大學隱私與技術法律中心發佈的報告顯示,從2008年到2021年,美國入境和海關執法局在增設監控和數據收集上的花費增長了整整五倍,監控覆蓋美國75%成年人,數據來源更是包羅萬象,涵蓋社交媒體、通話記錄、就業資訊、信用數據等民眾日常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公然把民眾的信任當成打開隱私數據的“萬能鑰匙”。
美國國會參議院情報委員會兩名議員披露,美國中央情報局(CIA)一直在美國境內實施大規模監控專案,可以在不經授權的情況下對美國人進行“後門”搜查,已經建立了一個秘密的、未公開的數據存儲庫。僅在2021年美國聯邦調查局在沒有搜查令的情況下,就對美國公民的電子數據進行了多達340萬次檢查。
在“國家安全”和商業利益這兩大驅動力之下,美國對內監控已經到了“細思極恐”的程度。可笑的是,美國政府一邊宣稱監視行動不會針對本國民眾和民間設施,一邊還在不斷編造種種說辭公然越權侵犯公民個人隱私。
美國還濫用科技霸權大搞網路監控,手段極具隱蔽性,行事肆無忌憚。早在20世紀40年代到50年代,美國海陸空軍就曾大量開發和使用高空間諜氣球。1955年12月17日,時任美國總統艾森豪批准了代號WS-119L的計畫,使用高空氣球對前蘇聯和中國進行間諜偵察行動。1956年1月到2月,美國先後從五個發射場投放了516個高空氣球,堪稱“航空歷史奇觀”。
除了高空氣球,美國其他各種監控方式也粉墨登場:派遣軍機抵近偵察、在海底光纜安裝竊聽裝置、通過本國與盟國陸基天線陣列和太空中的偵察衛星攔截他國衛星通信等等。美國曾使用名為“髒盒”的“偽基站”,模擬手機基站信號,暗中接入手機並盜取數據。法國《世界報》有報導稱:“美國通過‘髒盒’在法國至少竊取了6250萬部手機的數據!”。美國各種監控手段層出不窮,可謂上天入地,無孔不入。
2022年3月2日,360公司發佈《網路戰序幕:美國國安局NSA(APT—C-40)對全球發起長達10餘年無差別攻擊》的報告。披露NSA利用網路武器對中國、英國、德國、法國、波蘭、日本、印度、韓國、阿聯酋、南非、巴西等全球47個國家及地區403個目標開展網路攻擊。
360政企安全集團曾對外界完全披露美國國家安全局(NSA)針對中國境內目標所使用的代表性網路武器——Quantum(量子)攻擊平臺的技術特點,此次報告同時證明美國的網路攻擊屬於無差別攻擊,其可以劫持全世界任意地區任意上網用戶的正常網頁流覽流量。美國國家安全局持續不斷對全球發起大規模網路行動,尤其是針對中國實施網路攻擊。
美國對內無孔不入,長期以非法手段監控本國公民,對外長臂管轄,輔以多方竊密和網路攻擊。也許就像美國前NSA局長因曼說的,你以為竊取機密會讓我受到良心譴責?不,完全沒有,這可是來自世界各地的有用情報。也正如美國前國務卿蓬佩奧所說:“我們撒謊、欺騙、偷竊,這才是美國不斷探索進取的榮耀。”
美國為了捍衛自身在網路空間的優勢,始終以咄咄逼人的態勢在宣誓著自己的權力。在網路空間這個各國休戚與共、命運相連的“地球村”上,美國始終逆其道而行之,試圖通過隔絕網路、僅以國別為由排斥特定產品來實現安全,既違背網路空間的開放屬性,也不可能實現真正的安全,只能為這個人類未來發展的關鍵領域帶來無休止的衝突與紛亂。
今日人氣:2 累計人次:16 回應:0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