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時評)華人選華人?

2017/3/6  
  
本站分類:其他

(加拿大時評)華人選華人?

一九八二那年,連續擔任五任洛杉磯市長的非裔布萊德雷(Tom Bradley),代表民主黨角逐加州州長。在選前的各種民調中,他都是大幅領先,許多選民告訴民調機構的提問人員說,他們可以接受黑人當州長,甚至在大選當天的“出口民調”(民調機構人員在投開票所外直接詢問投完票的選民,其所中意的人選)中,被抽樣問到的選民們也都滿口“種族不是問題,能力才是關鍵”。

開票結果卻是,布萊德雷落選,大敗給其共和黨的白人對手杜克美堅(George
Deukmejian)。

這顯示了許多選民在面對民調時,選擇了隱瞞他們對“種族問題”的真實想法,他們對民調撒了大謊。

後來的政治學者,將這“選民向民調隱瞞其種族思想(偏見)”的現象,稱做“布萊德雷效應”(The Bradley Effect)。

這一屆的省選5月就要來了,今年幾乎是華裔參選人大爆炸,光是省新民主黨(NDP)就有列治文的區澤光、邱麗蓮、溫市的王白進、周炯華、本拿比的陳葦蓁和康安禮,以及北溫的馬博文;省自由黨除了老面孔的屈潔冰、李燦明、葉志明外,還有王小寶、李耀華和林欣呈,另外,還有綠黨的吳曙方,新共和黨的陳衛平。

在一些與時事相關的節目中,“華人選華人”照例又被帶出來,炒它一炒。

有朋友問我,究竟該不該或支不支持“華人選華人”。

坦白說,那要看回答的“場合”,如果是面對電視攝影機或電台麥克風,就像在民調或票站出口問你一樣,肯定絕大部分人(很慚愧,包括我)會善用布萊德雷效應,以正義而超然的口吻,義正嚴詞的說:“不!我的選票是看誰有能力為社區服務,不在乎其族裔。”

實話說,這種“政治正確”本來就很正確,也本來與政治無關,例如當年在為入籍的加拿大華裔爭取入境中國十年多次往返簽證的,不是任何一個華裔議員,反倒是聯邦新民主黨的國會議員戴偉思(Don Davies)。

戴偉思是西人,甚至不會講中文,但為華人做起事來,比所謂僑領還帶勁,理論上,更應得到華人的支持。

但話說回來,如果你的選區內,兩個主要的競爭對手,一個是華人,另一是非華人,而這兩個主要候選人你都不熟悉的話,除非你有很強的政黨傾向(甚至是黨員),否則,到了投票站,被三面有紙板遮住的投票桌圈選中意的候選人時,恐怕還是免不了會圈下與你族裔相同的候選人。

這就是布萊德雷效應發揮了作用。

投票是隱祕的,投誰也是選民的自由,更沒有對錯,我這裡想說的是,在公共的媒體去談論這樣的議題,就像討論“外食要不要支持華人,只吃華人開的餐廳,非華人開的,餓死也不去”,都是沒有意義的。

“只要好吃,就去吃唄!”相信大部分的回答都一樣。

但如果兩家中餐廳緊鄰,一家是華人開的,另一家是西人開的,如果讓你第一次站在店門前尋思,“心理”上,你會傾向於去哪家?

這也是另一種布萊德雷效應。

既然投票意願全看個人自由,去哪家吃飯也是個人喜愛,那麼,就讓這類“華人支持華人”的論調到此為止吧,愛支持誰就支持誰去,一旦把這話題正兒八經的拿出來討論,反而顯得小肚雞腸了!

 

 

今日人氣:1  累計人次:14  回應:0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登入會員回應本文

沒有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