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時評)中國大贏家,金馬大氣度
(圖片)范冰冰主演的「我不是潘金蓮」,導演馮小剛獲獎,范冰冰卻槓龜。
諾貝爾獎是瑞典人搞出來的,一百多年來,頒給了九百多人次,美國、英國和德國算是得獎大國,其中,物理獎、化學獎、經濟學獎、和平獎與醫學獎的爭議不大,基本上得主都有明確的事蹟擺在那邊。
然而,文學獎的爭議總是最大,最有趣的是,瑞典這個國家,竟然都有8人得獎,僅次於法國(15人)、美國(13人)和英國(10人),與德國並列第四。
審視瑞典過往的文學獎得主中,唯有1909年的拉格洛夫(Selma Lagerlof)好得讓我沒話說,她充滿幻想的《尼爾斯奇遇》(The Wonderful Adnentures of Nil)讓她得獎實至名歸,其領獎時的致答辭,也被譽為諾貝爾獎史上最動人的領獎辭。
瑞典的文學風氣,絕不如得獎少過他們許多的中國和日本。但因出自瑞典的這個獎,能夠海納百川,頒給更多的非瑞典人,才能讓其他瑞典籍作家的得獎獲得更多的含金量,讓瑞典的文學被世人注意到;如果只是瑞典人“自己玩”(只頒自己人),誰會瞧得起諾貝爾獎。
由台灣主辦的金馬獎第53屆,上周六(11月26日)圓滿落幕,但在台灣卻引起了相當大的爭議,因為四個重點大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都是由中國包辦,其中,周冬雨與馬思純更以《七月與安生》一片同時獲最佳女主角,打破金馬獎有史以來,頭一次頒出雙影后。
今年金馬獎總計有534部影片(劇情長片181部、動畫長片5部、紀錄片92部、劇情短片194部、動畫短片62部)報名角逐,共有47部電影獲得提名。
最後結果揭曉,除了最佳女主角外,北京麥麗絲影視文化有限責任公司製作的《八月》(張大磊導演)獲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是《我不是潘金蓮》的馮小剛、最佳男主角給了演小品出身的范偉,以《不成問題的問題》稱王,都是來自中國的電影工作者。
當結果出來後,台灣有影迷網友開罵了,特別是“綠色”媒體自由時報,次日在標題上赤裸裸的以〈金馬變金雞?台片大潰敗〉為標題譏諷,內文稱中國電影“血洗”四大獎,“台灣電影大潰敗,全部22個獎項只拿下五項,典禮現場京片子滿天飛,彷彿在看中國的金雞獎。”
其實,我可以理解一直強調“台灣主體性”的綠營支持者的心理,金馬獎既是台灣辦的,憑什麼要頒給中國的電影那麼多獎,特別是事前最被看好的台灣電影《一路順風》和《再見瓦城》竟然慘敗,讓“綠色”影迷幾乎崩潰。
如果聚焦在四大獎項,回溯過去,第一個來自中國的金馬獎得主應是陳沖,她在1994年以《紅玫瑰與白玫瑰》獲最佳女主角,但她得獎時是美國籍;而第一個中國籍身分得獎的是李小璐,她於1998年憑電影《天浴》獲第35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
1997年回歸的香港,則因為政治因素,早期與台灣關係密切,從第一屆開始,金馬獎的獎項一直都是港台的場子,以最佳女主角為例,第一屆的尤敏、第二屆的樂蒂,都是香港身份得獎,隨著1980年代,兩岸開放之後,開始有中國的電影加入角逐。
嚴格來說,這是好事,兩岸三地的“戰爭”能夠限縮在文化藝術上,總好過兵戎相見,而且,最重要的,就像前頭所舉諾貝爾文學獎的例子,比起香港金像獎和中國的金雞(其實是和百花獎隔年主辦)的區域性,金馬獎正是海納百川,才能成其大,才能引領華語影壇。
美國是當今真正的電影大國,其金像獎如果不頒給非美國人,相信沒人有話可講,但光是最佳導演,就頒給李安兩次──2005年的《斷背山》和2012年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你聽誰說過“金像獎變金馬獎”?
台灣這幾年的電影工作者多半要靠政府補助(原因很多,在此不細述),因此產量並不大,不像中國,隨著經濟的崛起,電影產量豐富,會得獎甚至頻頻得獎也不必奇怪,相信未來的金馬獎四大獎項,台灣電影不會、也不可能缺席,我曾專訪過的魏德聖,其明年初正式上映的《52 Hz, I Love You》就有可能在明年的金馬獎大放光芒。

在比三四十年前更能海納百川之後,無形中也讓金馬獎的含金量提高不少,台灣影人如能獲獎,不啻登上華語影壇的顛峰;就像諾貝爾獎,如果只頒給瑞典人,其他國家地區只是“陪襯”,請問,誰還會重視?
最後我想引中國影評人大寶劍的一段話做為結尾,這段話道盡了“中國成金馬獎最大贏家”的潛台詞:
評審不僅全然不顧來自台灣的《再見瓦城》呼聲有多高,將最佳影片頒給一點名氣都沒有的《八月》,甚至不顧范冰冰親自出席,硬生生將影后頒給知名度低很多的周冬雨與馬思純,從這些地方,就能看出金馬獎其中的不易,再再顯示出它的格局及氣度……
今日人氣:1 累計人次:21 回應:2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