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話)珍惜讀詩的緣份──唐詩是怎麼流傳和失傳的

2021/5/21  
  
本站分類:藝文

(閒話)珍惜讀詩的緣份──唐詩是怎麼流傳和失傳的

 

 

008.jpg

 

初唐詩人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相當美,相當有名,先來看這首,最好能吟讀出來,更能感受詩中的意境──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裏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月落復西斜。

斜月沈沈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這首詩是七言古詩,全部36句,描繪了江南春夜,語言華麗,音韻優美。讀下來,好似詩中的景物都披著月光似的,別有一番風味。

 

這些贊美的詞彙,在讀完整首詩後,都會覺得當之無愧,然而最絕的贊美莫如「孤篇壓全唐」,意思是,這單單一首詩,就「秒殺」全部的唐詩,換言之,沒有任何一首唐詩,哪怕是李白杜甫還是王維什麼的,寫的詩,都沒有一首勝過〈春秋花月夜〉。

 

雖然有點誇張,但讀過〈春江花月夜〉的讀者,必定承認,張若虛寫詩的功力的確是上乘。

 

但這麼厲害的詩人,你知道他留下來的詩作有多少嗎?

 

答案是,連同這首春江花月夜,才兩首,另一首是〈代答閨夢還〉──關塞年華早,樓臺別望違。試衫著暖氣,開鏡覓春暉。燕入窺羅幕,蜂來上畫衣。情催桃李豔,心寄管絃飛。妝洗朝相待,風花暝不歸。夢魂何處入,寂寂掩重扉。

 

詩寫得那麼好,難道一生只寫這兩首?當然不可能,只是有很多原因,造成古代,特別是唐朝的詩很難傳下來,就連這首〈春江花月夜〉,也差點失傳,所以,今天我們還能讀到的唐詩,是那些作者的運氣,也是我們的福氣。

 

傳抄是主要方式

 

前一陣子,在社交媒體臉書(facebook)上看到有臉友提到,不知道我們今天讀到的唐詩是怎麼流傳的,事實上, 唐詩的流傳有幾種方式。(注意,我這裡主要談的是唐代的詩歌。)

 

首先就是傳抄。這又分三種:

009.jpg

 

一.拜訪寄贈:如李白的詩《贈汪倫》,汪倫是李白的一個朋友,邀李白去做客,臨走時,就寫下這首: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汪倫的身份「不明」了很久,曾有人說他是個普通農民,但1982年新發現的涇縣《汪氏宗譜》中提到汪倫,「又名鳳林,仁素公之次子也,為唐時名士,與李青蓮(按,即李白)、王輞川諸公相友善,數以詩文往來贈答。青蓮居士尤為莫逆交。開元天寶間,公為涇縣令,青蓮往候之,款洽不忍別。公解組後,居涇邑之桃花潭。」

 

大家才知道汪倫這人的底細,當時曾做過縣太爺,也算是名士,社會地位不低,而李白與他惺惺相惜,接受招待後,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首〈贈汪倫〉。

 

汪倫大概是在接到這首詩後,就手抄贈給其他的朋友,他自己是個讀書人,轉李白的詩,自然也會被人再轉發出去。

 

二,拍馬屁或毛遂自薦功用的獻呈名士: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就是獻給張丞相的一首自薦詩。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空有羨魚情。

 

題目的張丞相指的是張九齡,也是個詩人,當時孟浩然寫這首詩,名為「贈」張丞相,實則希望當時的宰相張九齡幫他找工作。「坐觀垂釣者,空有羨魚情」的潛台詞是:看著人家有工作可做,我卻只能賦閒在家,什麼也做不了,幫我找份差事吧!

 

如果被贈送的人(張九齡)覺得很好,也會傳抄,以他當丞相的人脈,自然也會有人願意幫他轉傳。

010.jpg

 

三,即席發揮,發朋友圈:如王勃的〈滕王閣〉:「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滕王閣為唐高祖的兒子滕王李元嬰任洪州都督時修建,舊址在今江西南昌。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王勃要去交趾(今越南)探望父親,途經洪州,剛剛好碰到當時的都督閻伯輿重新修建的滕王閣剛剛竣工,正要舉行宴會,王勃也去蹭了頓飯,便即席作〈滕王閣序〉,序末附這首詩篇,讓賓客大為拜服,也紛紛傳抄。

 

另外,唐代宗大曆年間盧綸、李端等所謂「十才子」(至於十才子是哪十個人,有不同版本,但都有盧綸和李端,因此僅舉這兩人為例),常奔走於王公貴族的宴席,四處蹭飯,但飯不能白蹭,吃了飯,還得賦詠酬答,寫了詩後,再讓人拿去朋友圈轉發,從而名聲大震。

 

傳抄之外,還有一種是「題詩」,又分兩種:題壁和題板。

 

先談題壁:明道文藝482期(2020年10月)中,我寫了篇〈詩人比腕力〉,文中提到,說李白曾登上武昌的黃鶴樓,被壯觀的景色所陶醉,詩興大發正欲題詩,見到壁上崔顥的題詩〈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複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詩寫得太好了,李白遂擱筆,並說出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故擱筆不寫黃鶴樓了,去了金陵(今天的南京)看到鳳凰台,才又提筆寫了〈登金陵鳳凰台〉:鳳凰台上鳳凰遊,鳳去台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李白是在牆壁上見到崔顥的詩,這不希奇,詩人在牆壁上題詩的情況,唐代很多風景名勝都有。有的不只是壁上,也有可能是在較大的石頭平整的地方,當然,在石頭上題詩較費勁,需要用鑿刻方式才能成事,因此,題在石頭上,多半是「官場中人」才有這個權力和能力。

 

不管是題壁或題石,目的都在供其他遊客觀賞品評。寫得好的,也會被傳抄出去。

 

再來就是題板:這是中唐之後較為流行的一種方式,即用木板題詩,稱為「詩板」,然後掛起來,供人閱讀。晚唐詩人薛能有一次經過蜀地一個叫泉亭的地方,曾看見「亭中有詩板百餘」,可見詩板題詩在當時很普遍。

 

這種詩板,其實現代也有,有個菲律賓的華裔詩人許露麟,二、三十年前在台北市汀州路東南亞戲院附近,開了間茶館「五更鼓」,因為愛詩,許露麟就在店內的牆上掛詩板,請詩人題詩,我也曾受邀寫過,不過,現在這茶館已結束營業了。

011.jpg

 

台灣南投的九族文化村每年春天櫻花盛開時,會辦一場櫻花盛會,2016年時,他們就採用詩板的方式進行,找了幾個詩人,題寫與櫻花有關的詩,再請專人印寫在詩板,掛在園中的櫻花樹上,當時我也應邀寫了一首〈溫柔戰帖〉,被題寫(印)在詩板上。

 

官方支持很重要

 

此外,還有一種畫上題詩。這種對能詩又能畫的詩人最適合,例如王維的詩集《輞川集》,最早都是題寫在他的畫上的。

 

只可惜,王維的畫沒有保留下來,今天看到的輞川圖,都是後來人驀仿畫出的,但因為有詩集,王維寫輞川的詩倒是流傳下來了,比如耳熟能詳的〈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再來就是官方掌管音樂的機構負責,在宮廷裡稱為教坊,在政府來講,名稱叫太常寺。這兩大音樂機構會去民間收集詩歌,加以編曲傳唱。

 

其中最主要的是教坊,唐代教坊的業務本來是為管理負責在宮庭中演出歌舞、散樂等的男女藝人,而其所演奏的是出自民間的娛樂性音樂,因此需要時時派人到民間去收集傳唱的詩歌,回到教坊配樂譜曲。跟詩歌直接相關。

 

太常寺的本職不是音樂,而是宗廟祭祀,因此,收集整理的音樂,也以適合祭祀為導向。

 

不管是教坊或太常寺,都算是官方機構,而真要詩流傳,民間的傳唱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如果出現一首好的詩,民間就會用不同的方言去吟誦。很多年前,我曾去鹿港參加一個文化研習活動,學到據說是鹿港腔唱的張繼〈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我本身是客家人,父親在世時,我曾聽過他用客家腔調吟唱〈楓橋夜泊〉和其他的唐詩。

 

最後也是最主要的一種流傳方式就是收錄詩集、詞集或者各種文集,也就是選集。畢竟口耳相傳的東西就算能夠流傳下來,多少都有可能走樣,比方說,開頭提到的〈春江花月夜〉,其中「汀上白沙看不見」,有人寫成「汀上白看不見」、「江月年年只相似」,也有寫做「江月年年相似」……就有可能是傳唱或傳抄時出了錯,導致出現不同的版本,相較起來,不如文字保存來得穩妥。

 

但即使如此,也可能有遺珠。

 

水可以載舟,也能覆舟。

 

我們把選集做為唐詩流傳的主要原因中的壓軸,因為它可以接續接下來我們將談到的唐詩為什麼會失傳,幾個主要原因中的其中一個。

 

為什麼會失傳?

 

造成唐詩失傳的幾個原因,我自己歸納出原因大約有三。

 

一,選集不選。是的,收錄詩集、詞集或者各種文集,在詩歌流傳上有很重要的貢獻,但它也扮演了「殺手」的角色。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杜甫。杜甫的詩,在今存十餘種唐人的唐詩選本中,只有晚唐韋莊的《又玄集》選錄了杜詩七首。直到明朝胡震亨去民間搜詩,才搜到1000多首,但我估計散失掉的不止於此,但已經很不錯了。

 

信不信,就連開頭提到的那首〈春江花月夜〉,也差點被選集給「殺」掉!

 

今存唐人選唐詩十種、唐人雜記小說、宋代《文苑英華》、《唐文粹》、《唐百家詩選》、《唐詩記事》、元代《唐音》等唐詩選本,都未收錄這首〈春江花月夜〉。不僅唐詩選本不選,連唐朝到明朝的二十餘種詩話中也無一字提及。

 

它第一次被收錄在選集中,是宋代人郭茂倩選編的《樂府詩集》,收錄的原因不是因為郭茂倩看中這首詩,而是「春江花月夜」這個題目,本來就是樂府舊題,沒有道理不收入《樂府詩集》。

 

是金子,總會有發光的時候。盡管被有意無意的忽視了數百年,到了明朝,陸陸續續有詩選集收錄這首詩,無數的明代詩人學者,終於發現〈春江花月夜〉的美,將這首詩到處盛贊傳唱,今天的我們才有幸讀到那麼美的詩篇。

012.jpg

 

二,戰火。唐朝之後的五代十國,基本都在戰亂中度過。

 

佔有所謂中原正統地位的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中,國祚都很短,最長的是後梁的16年,最短是後漢的4年,且五個朝代都是靠政變奪權而成立,使得戰爭一直不斷,即使宮廷仍有像教坊之類的機構,但因為招不到足夠的藝人和樂工,對詩歌保存的貢獻實在很小。

 

而且這個時候,近體詩已逐漸衰落,從晚唐開始發展的詞體,已逐漸壯大,這時候,能留下來的唐詩就留下來,留不下來的,也就很難再被挖掘出來了。畢竟,戰火頻仍的年代,逃難都來不及了,哪有時間去傳唱詩歌。

 

十國因為同時存在,政局相對穩定,教坊的工作較有持續性,但因為詞體已壯大,這時進入宮廷裡的,詞已多於詩,比方說幾個叫得出名字的文學家,如南唐的李後主(李煜)、馮延巳……雖然都寫詩,但卻都是以詞稱霸文壇。李後主更被譽為「千古詞帝」。

 

三,蒙古人統治的元朝對漢民族文化超級不重視。蒙古的鐵騎橫掃中原時,也把之前幾個朝代所積累下來的文化掃蕩一空,造成了漢族文化的中斷,原有的詩詞歌賦要流傳更不容易。

 

元朝建立之後,廢除了科舉考試,也使得文人地位下降,激發了漢族知識分子的創作激情。那些仕途失落的知識分子為了生計、為了抒憤,大量湧向了瓦肆勾欄,使得被泛稱為元曲的文學形式大行其道。

 

於是,我又得嘮叨前面的那句老話了:這時候,能留下來的唐詩就留下來,留不下來的,也就很難再被挖掘出來了。

 

讀到你,是緣份!

 

因為上面的原因,使得能留住的唐詩,越來越少又更少。

013.jpg

 

清朝康熙時代編的《全唐詩》,全部就四萬九千首左右,還不到五萬首,後來陸續又有人找到沒有收進《全唐詩》的詩作,大約六千多首,也就是說,今天能看到的全唐詩,也就五六萬首。

 

有人估計,全部的唐詩應該在50萬到60萬之間,也就是說,真正的「全」唐詩,是今天看到的全部唐詩至少10倍,當然,即使這五、六十萬首詩,寫得差的想必很多,但寫得好的,也一定不少。

 

舉例說,李白的詩,在《李太白全集》中有1100多首,但他自己曾說寫詩過萬首,如果說他誇大,取一半五千首來算好了,即使這樣算下來,他的詩也只留下5分之1。沒有留下的5分之4,佳作至少佔一大半。

 

所以,今天我們還能讀到一千多年前的唐代(618年——907年)詩歌,真的是八輩子修來的福,也是我們跟那些在時間和戰火摧殘後「倖存」下來的詩歌之間的難得緣份。

 

要珍惜。

 

   ~明道文藝483期(2021年5月)

 

今日人氣:1  累計人次:84  回應:0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登入會員回應本文

沒有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