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廣興宮境內自清末以來便有添丁擔餅的習俗
深入介紹臺南無形文化資產─永康廣興宮境內擔餅節
立即訂購《永康廣興宮境內擔餅節》
|內容試閱|
第一章 前言
「永康廣興宮擔餅節」是永康廣興宮所舉辦的「添丁」民俗活動,包括集體祭儀與祭祀後的分餅活動。
傳統漢人社會,男性是承繼宗族的主幹,負有傳宗接代的任務,因此「添丁」也就成為傳統家庭、甚至家族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對於新生命的到來無不充滿喜悅與期待,為幫助新生兒安然渡過生命中種種不可確知的危機,能夠順利建立社會身分或過渡到下一個生命階段,故而產生許多儀式性活動。臺灣民間習俗,嬰兒自出生後會舉行一串的生命禮俗,如出生後第3天的「做三朝」、之後「做滿月」、到4個月時「做四月日」、以及周歲的「做度晬」(tōo-tsè)等,其中,男嬰「度晬」時,除了敬神祭祖外,通常還會分送親友紅龜或油飯等,共享新生命降臨的喜悅,同時宣告家族出「丁」的訊息。
廣興宮境內的西勢、新庄仔、番薯厝、崙仔頂以及樹仔腳等聚落,自清末以來便有添丁擔餅的習俗。每年農曆正月20日廣興宮福德正神誕辰這日,若前一年有「添丁」(生兒子)的人家,必須準備牲醴、水餅等祭品與嬰兒衣帽鞋襪一套,至廣興宮答謝神明,並於祭祀後將水餅分送給庄中有參與「福份」的人,分享添丁的喜悅。由於早年這些祭品、水餅多放置於竹編擔籃,由添丁戶以肩擔挑,故稱為「擔餅」。
廣興宮擔餅習俗,據廟方記載,始自清道光8年(1828),庄民為了祈求能夠人丁興旺、地方繁榮,遂向主神謝府元帥請願,若庄民喜獲麟兒,將來一定豐盛祭祀,演戲酬神,並擔餅給庄民食用,分享弄璋之喜,後來果真如願,擔餅還願之俗自此代代相沿,期間曾因太平洋戰爭爆發而一度中斷,直到戰後才又復辦。廣興宮擔餅所用的餅,從初時沒有內餡、口感單純的麵粉大餅,到後來當地製作包裹麥芽糖、地瓜、橘皮等內餡的水餅(或稱水果餅)而獨樹一格。早年,水餅的製作僅見於永康西勢與鄰近的新化地區,每到農曆春節「開市」後,餅舖便開始忙碌,準備製作水餅,到擔餅日再由添丁戶或庄民幫忙以擔籃挑運至廟裡拜拜,而後再分送。
分送水餅又稱為「貺餅」(hīng-piánn),貺餅的對象只限具有「福份」資格者,亦即有加入者才可領取水餅。「福份」是廣興宮的一種組織制度,廣興宮境內的男子只要成家後便可加入成為一個「福份」,雖為自願性登記,但從早年至今只要已婚的男性幾乎全數加入。加入福份後便有相對的義務與權利,福份者每年必須繳交一定的福份金,用以支付廣興宮的祭祀費用,如此方可享有領取水餅的權利。而透過福份制度也成了早年廣興宮重要的經費來源,維持了祭祀活動,更使得擔餅習俗歷久不衰。
廣興宮擔餅節結合了信仰與生命禮俗,有別於民間一般度晬之俗,每到擔餅日,境內各庄扶老攜幼前往廣興宮共同祭祀謝神,且隨著分餅活動再度聯繫庄民間的情感,延續舊時相愛互助的精神,其所展現濃厚的人情味,在現代化社會更顯彌足珍貴。民國98年(2009),「永康廣興宮境內擔餅節」經原臺南縣政府登錄公告為「縣定民俗」,賦予文資身分,2010年縣市合併後,易稱「直轄市定民俗」。
「永康廣興宮境內擔餅節」廣義是指今日廣興宮境內的西勢、新庄仔、番薯厝與新化區崙仔頂等4庄聯合舉行的擔餅活動,以及原本隸屬於廣興宮轄境,建廟後自行辦理的樹仔腳福安宮擔餅,由於乃衍自廣興宮,故也一併論之,本書即以此為主題,探討廣興宮境內擔餅活動的發展過程與現況。近年來,因應少子化趨勢,地方人士重新詮釋「擔餅」的文化意涵,摒棄重男輕女的觀念,使得廣興宮擔餅習俗出現變革;而在地方推動與公部門經費挹注下,擔餅節擴大舉辦,動員更多的社區資源與人力,更形成一股凝聚的力量,從過去的傳統聚落邁向更廣大的社群,廣興宮境內擔餅節尚在發展,未來仍具延展性。
本文轉載自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出版品資訊網--新書推薦----永康廣興宮境內擔餅節
返回國家網路書店>>
今日人氣:1 累計人次:121 回應:0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