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當代的「自然性」、「人工性」、「真實」與「虛假(擬)」進行思辨

2020/3/13  
  
本站分類:藝文

對當代的「自然性」、「人工性」、「真實」與「虛假(擬)」進行思辨

本書主要關注人與環境,以及社會結構之下的關係,探索錄像媒材於影像之外的敘事能力。陳郁文藉由現成物、虛擬物(三維物件)、挪用、電腦模擬運算與實體空間投影,對當代的「自然性」、「人工性」、「真實」與「虛假(擬)」進行思辨,且延伸叩問身份認同的議題。

立即訂購《虛 構體: 日常仿作》

 

館長序
北美館推動申請展制度已逾30多年,希冀透過舉辦多樣貌的個展,呈現臺灣創作者全方位的創意觸角與跨域性的思考。因此不論是小型回顧、著眼於自我階段性的梳理與盤整,亦或是實驗性創作,皆能以有機體形態蔓生於美術館的白盒子場域。2017年起,北美館以「藝術家個展系列」─申請展精選計畫,一次推出四檔表現優異的展覽,企圖聚焦展現中生代、中青代甚至是新銳藝術家多樣的創作能量。
「2019年藝術家個展系列II」其中一檔展覽為陳郁文的沉浸式錄像裝置「日常的虛構重建:虛與實的感知體系」。此展透過藝術家的創作研究,試圖解構、再建構社會議題、環境與既有的自然性,試圖拋出新視角檢視特定的主題與意識型態,邀請觀者以身體感知的方式查看生活周遭習以為常的事物,並探索其中刻意被建構的意涵。誠如《天際棲息》的攝影裝置展現臺北隨處可見卻特殊的居住地景─頂樓加蓋,此結構不是基於建築師精準測算所建蓋,而是出於一般民眾的日常所需,陳郁文將此建築物視為浮在臺北半空的雕塑,代表常民的美學。雙頻錄像緩慢播放著在不同地點拍攝的頂樓加蓋影像,試圖讓觀者思考臺灣社經狀況、地理環境與此有機結構產出的關聯性。
《自然性I》由錄像投影、盆栽植物、人造植物(皆非原生於當地的物種)所組成,利用感知與認知模糊真實與虛擬的邊界,進而探究自然與人工之間的關係。《自然性II》則透過多頻道錄像與投影製造外部蒙太奇,擴張觀者閱讀作品的可能性,探究敘事世界與現實之間的異質敘事體。《著紅》為實驗性虛構的紀錄片,處理回憶的虛構性及跨文化的再現,進而思辨文化主體在身分認同議題上的遊牧性質。
「日常的虛構重建:虛與實的感知體系」展覽得以於今年順利圓滿開幕,在此感謝107年申請展評審委員投入的智慧判斷與心力,他們是北美館持續籌辦此徵件平台不可或缺的舵手。同時,也謝謝傾注熱情、專業能力參與展覽製作的每一份子。

 

本文轉載自臺北市立美術館--出版文創--出版--虛構 體 - 日常 仿作

返回國家網路書店>>

 

今日人氣:2  累計人次:83  回應:0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登入會員回應本文

沒有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