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陶瓷器皿與飲食的日常事物來傳達各式情感與文化

2019/7/26  
  
本站分類:生活

透過陶瓷器皿與飲食的日常事物來傳達各式情感與文化

陶博館推出的「飲食物語-陶瓷器皿與文化的日常」特展以生活為基調,透過陶瓷器皿與飲食的日常事物來傳達各式情感與文化。展覽以繽紛的臺灣碗盤、匯聚各地食材的菜市場,及原住民陶揭示多元文化的臺灣,點出飲食與器皿是人們日日所需,可以如美食作家葉怡蘭,將日日三餐過得有滋有味;也可以如名廚江振誠將美食與器皿結合為一門藝術,陶瓷器皿兼具實用與生活之美。

立即訂購《飲食物語—陶瓷器皿與文化的日常》

 

飲食物語—陶瓷器皿與文化的日常

陶瓷器皿與文化的日常

陶瓷是跟我們生活十分接近的藝術品項,特別在飲食部分,好看的食器時常引人食慾大動,更是賞心悅目的生活美學體現。藝術家與職人對當代飲食生活的藝術想像,也反映人生百態。從飲食著眼,食物首先引發感官的味覺享受,但並不終結於味覺,甚而兼及視覺,因而有了美感的需求,食物的選擇甚而也反映人們的心理、生理、自我概念、階級、信仰、價值觀。

 

器味關係

溯源臺灣史前、原住民到近現代的食器製作,這些發展非線性的歷史進程,而是多線進行,原住民與漢人並存於同一時空。而有清一代以閩粵移民為主的臺灣社會,歷經日治時期,到1949年中國大陸大江南北移民匯聚島內,伴隨西風東漸,逐漸形塑當代飲食風貌,而菜市場正是如此融匯不同文化的所在。

 

餐桌風景

體現人與環境,具象飲食的文化,從而顯示個人及其所屬文化的本質,同時作為傳達文化內各種社會性意義的識別記號。今日器皿,已從可見的材料與實用功能面向,逐漸轉變為社會關係、生活空間與飲食美學等不可見之物的捏塑。將食與器結合,器所承載的不僅僅只是味覺感官享受,其中勾動的甚而是各種風俗習慣、制度、思維、禮教、儀式,以及人類活動。

 

食器地圖

穿梭於巷弄間勾勒出想像的器皿地圖,不同的街道氛圍營造的生活氣息,化為個人不同的美學主張;年輕的陶藝創作者帶著他們的風格作品出沒於大小市集;嶄露頭角的陶瓷設計品牌食器,躍上日常餐桌。

 

文化辦桌 

從餐桌上混搭食物與器皿,將不同文化共冶一爐,人們在社群媒體經營粉絲,不僅要吃得好更要擺得好看,擺盤彰顯個人美學。在全球化時代跨國遷徙流動蔚為平常,透過換器計劃,拼組出生命記憶的變遷。而回到日常生活中,踏入菜市場上的每一選擇,皆可能關乎食物產銷背後的社會正義。也就是說,我們決定餐桌上的食物,也決定了對健康、環境和生態的影響。環境正義與吃的美德,是終章亦是原點。

 

飲食物語 

是一場關乎飲食與器皿的使用歷史、人類學與美學意識的展覽,更是文化流動的再現,回歸原初對於環境與自然的關懷。

 

本文轉載自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展覽典藏--當期展覽--飲食物語—陶瓷器皿與文化的日常

返回國家網路書店>>

 

 

今日人氣:1  累計人次:42  回應:0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登入會員回應本文

沒有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