蒐研1970年代至1990年代間臺灣珍貴攝影作品,再現臺灣土地與人民的歷史記憶

2018/9/11  
  
本站分類:藝文

蒐研1970年代至1990年代間臺灣珍貴攝影作品,再現臺灣土地與人民的歷史記憶

為「回望─臺灣攝影家的島嶼凝視 1970s-1990s」攝影展出版專輯,專輯內收錄有策展論述及11位藝術家作品及年表、簡歷等。

立即訂購《回望─臺灣攝影家的島嶼凝視 1970s - 1990s》

 

國美館「回望臺灣攝影家的島嶼凝視 1970s-1990s」側錄臺灣歷史演化

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的「回望─臺灣攝影家的島嶼凝視 1970s-1990s」特展即日於國美館展出,今(10)日舉行展覽記者會,由國美館蕭宗煌館長主持,策展人張照堂、沈昭良,以及參展攝影藝術家林國彰、謝三泰、劉振祥、張詠捷、潘小俠等均出席。「回望─臺灣攝影家的島嶼凝視 1970s-1990s」特展是文化部今年「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的重點展覽之一,蒐研1970年代至1990年代三十年間的臺灣珍貴攝影作品,再現該時期臺灣土地與人民的歷史記憶。

國美館蕭館長表示,「回望─臺灣攝影家的島嶼凝視 1970s-1990s」共邀請11位攝影家參展。每位藝術家選定一個主題,分別為: 陳傳興〈蘆洲〉、張照堂〈歲月之旅〉、阮義忠〈失落的優雅〉、林柏樑〈餘溫〉、林國彰〈客遇1995〉、謝春德〈家園〉、謝三泰〈澎湖印記〉、何經泰〈都市底層〉、劉振祥〈民主風景〉、張詠捷〈泰雅紋面長老〉以及潘小俠〈蘭嶼記事〉,以小型個展的概念,各自呼應策展主題「回望」,以鏡頭演繹臺灣歷史,進而集結為一個完整的展覽,完整呈現1970至1990年代間的臺灣。

策展人張照堂說,臺灣的紀實攝影發展至今已百餘年,可以年分區分為四個時代:戰後、60年代、70-90年代以及2000年後,各個年代選擇的題材以及對鏡頭的運用等均有不同。其中70-90年代間的許多攝影藝術家同時任職於媒體出版行業,對社會議題的關注性較強,也較容易長期投入。本次「回望─臺灣攝影家的島嶼凝視 1970s-1990s」納入11位攝影家的作品,是一個開始,也展望未來延展的可能性。沈昭良則說,本次策展的思考面向從臺灣的眾多族群到攝影藝術家的系列作品,期透過特展呈現臺灣在1970-1990年代間經歷的劇烈變動,以及當時的社會及歷史風貌。

臺灣在1970s-1990s三十年間經歷了退出聯合國、中美斷交、經濟起飛、解除戒嚴、總統直選、亞洲金融風暴等重大事件,是相當關鍵且重要的過渡年代。臺灣創作者在解嚴前後的緊繃社會氛圍下,除了藉由文字、繪畫等低調的媒介,描繪著時代的悲歡離合與多端起伏外,臺灣攝影家亦回應了外在的艱困現實與內向延展的生命探問。不論本島外島、山巔海濱,入世地深入社會、貼近人群,透過攝影所進行的各種視覺演繹,這些攝影作品經過幾十年來的醞釀沉澱,成為現今臺灣攝影藉以拓展形式、語法的重要基礎。本展的作品,精微的側錄了臺灣歷史的演化,快門記錄的剎那間,透視並建構出了歷史的長期結構。

「回望─臺灣攝影家的島嶼凝視 1970s-1990s」展出作品中定格分明的人物樣貌,以及不斷堆疊、隱然若現的島嶼輪廓,除了作為據以建構歷史、回望過往的記憶線索,更是在湧動的年代中,對當下所映照投射的莊嚴「凝視」。                                                                                                                   

本文轉載自國立台灣美術館--新聞稿--國美館「回望─臺灣攝影家的島嶼凝視 1970s-1990s」側錄臺灣歷史演化 (新聞稿)

返回國家網路書店>>

 

 

今日人氣:1  累計人次:30  回應:0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登入會員回應本文

沒有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