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志豪:兒童文學真正的正向思考是抱持希望

2015/9/17 上午 09:30   資料來源:沛筠整理   
本站分類:作家面對面
顏志豪:兒童文學真正的正向思考是抱持希望

顏志豪老師目前就讀於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博士班。一開始寫故事,是為了餵飽內心那個長不大的小孩,希望成為孩子的彼得潘,帶他們到永無島玩樂,但也會記得帶他們回家。老師不僅擅長兒童文學,也創作兒童圖畫書,曾經獲得國語日報牧笛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童話組、吳濁流文藝獎兒童文學類、大墩文學獎兒童文學類和童話類、海洋文學獎童詩類、九歌現代少兒文學獎、秀威青少年文學獎等諸多獎項肯定。出版過的作品有:〈種子〉(入選九歌九十九年度童話選)、《變色羊不吃青菜》、《送馬給文昌帝君》、《賣香屁》、《殭屍來了》、《最後五十個希望》以及《少年加弄與狗》;其中《最後50個希望》更獲秀威青少年文學獎評審一致青睞。

對於台灣的社會情狀,老師自有自己的觀察與體悟,他認為創作不該脫離土地,更主張故事要貼近現實,用缺憾教會孩子不放棄希望。唯有通過苦難的折磨與砥礪,樹苗才能成長、茁壯,在風雨過後的萬里晴空下隨風搖曳清唱。

寫出台灣社會現象及小人物的心聲

凡是創作都不該脫離土地,顏志豪老師的理念在《最後50個希望》這本書中發揮的淋漓盡致。書中主角小安是一個來自離異家庭的高中生,與父親和妹妹相依為命,母親在他們年幼時離去,父親是個賭徒,只要輸錢的時候就會消失一段時間。有一次父親中了大獎,買了一疊刮刮樂送給小安,從此小安陷入了人性的慾望與自我的信念拔河處境中…… 

書中以大家熟知的刮刮樂為主軸,配合世界名著《小王子》,讓故事在兩個中西交織的文化背景中展開。臺灣社會長期熱衷於「刮刮樂」,尤其在過年時節更甚,「刮刮樂」對許多台灣中下層人民來說象徵著一個希望,他們即使一天只賺幾千塊錢,也願意在這項活動中投入許多金錢,以換取使家境好轉的機會;顏志豪老師希望透過這個題材,透過主角堅毅的生命態度,在期望、失落、迷惑、堅定、死亡、重建等故事情節中,堆疊出對生命的信念,讓讀者領悟「刮刮樂」的中獎不是物質生活的實質獲得,而是每個喜悅、希望與勇氣帶來心靈上的富足,進而探討因賭博引發的單親問題、貧困家庭在學習、學校、家庭生活上受到的衝擊,以及如何在面對這些困境時,仍能堅定地往前走,繼續過完自己的人生。

在《最後50個希望中》,小安一度被生活逼到走投無路,不知道下一餐的錢在哪裡,好不容易盼到父親回來,卻又意外失去最疼愛的妹妹小公主,然而他並不因此自暴自棄,而是堅持自己,因此最後守得雲開見月明,上天用最意外的方式,讓他和小公主再次重逢。凡此種種,都是老師「不放棄希望」的理念表達。 

不設定結局,讓角色決定自己的道路

顏志豪老師也提到,創作時自己習慣讓故事、角色自己走自己的,再加上他習慣在創作中加入生活的元素,因此未到最後關頭,就連他自己也不知道最後書中角色會走到哪一條路。以《最後50個希望》來說,老師說他是到了中間才發現自己必須忍痛「賜死」主角小安的妹妹小公主,以完成故事最後重逢的感動,所以他就需要開始動腦筋,在不破壞故事結構的方法,為這本書安插最合理的結局。有些讀者也許會認為《最後五十個希望》最後的故事轉折太過突兀,但老師覺得,人生中的許多機遇比小說情節更為離奇,希望自己的小說能讓人每讀到一段就有一些驚喜,如同我們的人生充滿未知、無法預料,生命中充滿了許多意想不到,若是都能事先預測,就失去樂趣了。  

74267.jpg

人生中最重要的是希望

很多兒童文學作品或者青少年文學作品,被限制成需要很多的光明面或正向,可是對顏志豪老師而言,這樣反而有點虛假。他認為過於強調正向的情節並不是真實世界,若一直給孩子們用糖衣包裝過的故事,當糖衣融化、徒留下的醜陋內裡時,對孩子們究竟是好是壞?倒不如提前告訴他們:這個社會很現實、充滿許多苦難,可是我們必須去面對它、不要逃避;讓他們知道,人生充滿希望,這才是比較正面的方式,而非一直給孩子糖吃、告訴他們這個世界存在著白馬王子、或者「只要努力最後一定會成功」等等,這是一種不切實際。若能坦蕩地面對、看待這個世界,會感到更不一樣。比如故事中的小安,雖然經歷了許多煎熬,但他直到最後都沒有選擇放棄、永遠抱持希望,因而讓他走向更美好的人生。 

理想與現實的折衝樽俎

顏志豪老師在開始創作時,曾設立里程碑,希望別人開始能夠看到自己,於是開始投文學獎;得了文學獎以後,便開始朝另外一個方向前進,嘗試讓自己的作品走向市場。他覺得得到文學獎和得到他人的邀稿是兩回事,文學獎得獎的作品和市場性的作品具有很大的落差,市場性的作品需要的是會賣的作品。純文學性高的作品需要有很多閱讀經驗、或是具有一定文學底子的人,才有辦法欣賞其優點,但大部分的人沒有經驗,會很難理解作品、也不能明白它的優異之處。他舉九把刀為例,他知道讀者喜歡看什麼、渴望什麼類型的作品,所以他的書受到市場歡迎。不過老師對這樣的目標並不滿足,他想要創作出既具有文學性、讀者也能接受的作品。他認為作家要去思考,怎麼創作出讀者喜歡、自己也滿意的作品,因此作家也需要作市場觀察,看市場上最近流行什麼作品,但並非看到有什麼成名作就加以模仿,可以從讀者喜歡的書去覺察,能不能再創造出另外一個他們也喜歡的作品?

顏老師覺得,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代表作品,時代在改變,若要創作兒童文學,作家的責任就是寫出符合這個世代的作品讓他們閱讀,站在呵護的角度上,透過觀察和想像、以及了解他們究竟在乎些什麼。 

發展具有「台灣風」的兒童文學

台灣的青少年小說普遍為翻譯作品,顏老師希望將作品的場景建立在台灣、讓讀者覺得彷彿置身在台灣會發生的故事,他認為這才是孩子們要的:有廟宇、便利商店、彩券行,這才是台灣。

台灣有很多兒童文學受到日本文學影響,老師自己本身就是,但日本起初也是受到西方文學的影響,卻能進而自己發展、創作出具有「日本風」的繪本,但台灣的作品有所謂的「台灣風」嗎?台灣有沒有自己的文化?他認為這是台灣創作者該好好思考的問題,台灣的文化扎的根不夠深,其實現在已經有逐漸在成長,但仍需要大家一起努力。 

讓自己慢下來就是突破的關鍵

顏志豪老師在創作過程中遇到瓶頸時,會選擇出門散步,因為它緩慢、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人事物,也幫助思考,老師許多靈感就是在散步之中得到的;另外,他建議作家需時時補充自身的生活經驗,大量的閱讀、看看世界、體會生活、再加上豐富的想像力,就可以產生新的故事。 

以職業作家為志向

將來有可能會推出圖畫書、散文的作品,顏老師喜歡從不同的角度切入看世界,有機會的話也想投稿生活散文、跳脫兒童文學,但主要還是專注在兒童文學,如童話、小說、橋樑書,並期許自己未來能成為一名職業作家。 

「人生就像刮刮樂一樣,還沒刮到最後,永遠不會知道那層銀漆後面是什麼,可能後面是頭彩?也可能什麼都沒有」老師在《最後50個希望》裡給了小安這麼多磨練,事實上就是想透過他傳達這樣的信念。刮刮樂是老師留給讀者的一個隱喻:這世界是充滿希望的,所以在還沒「刮完」以前,生活再怎麼艱苦,請不要放棄。他以今年發生的八仙塵爆事件為例,雖然這些受傷的人們,在生活上可能遭遇到很多的困擾與不安,並不代表他們的人生從此就毫無希望,有可能還會因為這次的轉變而使他們的人生更加豐富。因此,他想告訴各位讀者:在還未離開人世之前,絕對不要放棄,一定還有希望,而且老天爺會留給你意想不到的禮物。

74252.jpg

●採訪後大合照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好文共賞】小公主、我與爸爸:最後50個希望 
更多作家專訪,盡在作家面對面

相關書籍

今日人氣:2  累計人次:19  回應:0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登入會員回應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