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作家動態
- 數位出版新新聞
堅持匿名的文學評論電子書──《秘密讀者》編委現身說法
《秘密讀者》一週年了,無論你之前是否看過這本雜誌,它都已用自己的步調創造了一個新的文學評論空間,有趣的是這本雜誌身,也成了被討論的話題之一,究竟《秘密讀者》的目標是什麼?他們一年內又完成了哪些事?匿名是否真的有其必要?且聽他們自己娓娓道來。
《秘密讀者》是什麼?創刊編委朱宥勳現身說法
《秘密讀者》是什麼?創刊編委朱宥勳說,就是貫徹始終兩件事:一是堅持匿名,要讓不同於市面上的書評有機會被看到。二是使用電子書的型式,唯有如此,才能讓字數不再成為限制。而為何有這樣的堅持,《秘密讀者》也有自己的一套觀察……。
鄭清鴻:評論的引誘
對身為前衛出版編輯並曾經負責《秘密讀者》一期主編的鄭清鴻來說,他關心的議題,是如何透過評論的引誘,產生更多文學產製的對話。
他觀察,評論推薦化已經讓過去文學評論具有的公共性不復存在,而評論的學院化不但讓評論門檻提高,也間接使得純文學與通俗文學的讀者被劃分開來。
透過《秘密讀者》所創造的評論是個「引誘」,讓文學再次成為媒介,使我們誠實面對生活。
PS. 秘密讀者一年精選集即將出紙本喔!
蔡宜文:這些年,我當過的秘密讀者
文學的門外人究竟能不能參與評論?通俗、大眾文學又是否有評論空間?
對不屬於文學圈的蔡宜文來說,她希望提供的是通俗、大眾文學的文本分析,並把產生這些文本的環境與社會,也一併納入探討之中。
有趣的是,她也發現,其實通俗文學評論文章時常出現在網路論壇,像言情小說的評論就非常精彩,這也讓她思考或許不是評論沒市場,而是沒市場所以沒評論。究竟是否如此,就聽蔡宜文自己說吧!
印卡:《秘密讀者》及其不足
臺灣並不只有缺乏文學評論缺法,其實包括戲評藝評也都缺乏空間。以書評來看,許多作家的書評,都只侷限在個人內心感覺的分享,而不再提供文本的解析,而學術到民間的擴散環境也更較過去更嚴峻,讓大家有印象的文學評論家,幾乎都是資深前輩了。
印卡認為,《秘密讀者》一年的主題企畫,可為讀者創造持續性閱讀,可以告訴讀者還有哪些可讀,但詩歌與美學評論的缺乏,則事後續還需要繼續開發的領域。
《秘密讀者》答客問
雖然有些出版社不喜歡看到負評,但朱宥勳提出了另一種不同的思考:他認為,無論正評、負評、沒有評論,對銷售的影響差異不過就是五十本。
印卡也補充,評論並不是影響銷售的關鍵,而能否跟社會網路連結、滑進社會脈絡裡才是重點。至於目前的文學雜誌表現如何,朱宥勳也提供了他的意見……
延伸閱讀:
《秘密讀者》電子雜誌全收錄
今日人氣:1 累計人次:2 回應:0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