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作家動態
- 作家新動態
夢醒後,我們留下什麼?《南柯一夢──高仁河導演回憶錄》新書分享
2015/4/29 上午 09:30 資料來源:李冠慶
圖片來源/李書豪拍攝
不論是好萊塢還是寶萊塢,大量的電影流入你我生活中播映,眾多的片子選擇,以及輕易地就能進院聽觀賞,讓電影成為現代人習以為常的休閒娛樂方式之一。不過,就在放映機停轉,謝幕散場之後,我們到底留下了什麼?
●高仁河導演(左二)和夫人(右二)、助理(左一)與秀威主編蔡登山(右一)合影
1964年高仁河導演的電影《最後的裁判》上映,距今50年前,拍電影或觀賞電影都比現在困難許多。而就在2015年04月21日這天,《南柯一夢──高仁河導演回憶錄》新書分享會上,我們有幸觀賞到這部經典的黑白電影。
●放映《最後的裁判》時,全場專注地觀賞,把握這難得的機會。
觀賞完《最後的裁判》後,首先由剛好1964年出生,秀威總經理宋政坤先生致詞做為開端,「高導演的電影中保留非常多記憶與情感,這一點我們都能真切地感受到。而我們公司能在這之中扮演出版的角色,感到非常的光榮」。
●秀威總經理宋政坤先生向高仁河導演以及各位特地前來的貴賓致意
無論是透過書籍還是電影,對於歷史記憶的保留,是共通的。文化部電影中心林文淇執行長便對電影保存有特別深刻的體悟:「早期的電影比較沒有保存的概念,戲院播完的膠卷大概就成了草帽的帽緣啊、襯衫的領子啊,剪一剪就當做廢物利用,其實都很可惜。而很高興各位今天還能夠看到《最後的裁判》這部電影,雖然台語版本已經不見了,可是永遠都有奇蹟,國家電影中心從前年開始便積極在做各部電影修復的工作。這一次是高導演的新書發表會,而下一次我們可能是坐在電影院,觀賞修復好的、大銀幕上的《最後的裁判》」
●文化部電影中心林文淇執行長百忙之中特地到場祝賀
回到高導演本次發表的回憶錄新書《南柯一夢──高仁河導演回憶錄》上,華僑總會陳三井理事長提出了兩點看法,一是關於撰寫傳記:「一位義大利藝術家曾說過『一個人到了40歲,如果覺得對社會國家有點貢獻的話,你就要開始寫傳記』,但我覺得太早了點。那個胡適呢?他在40歲左右時,他就經常勸朋友寫傳記,但多數人都覺得自身太忙碌,沒時間寫,最後紛紛留下遺憾。而胡適自己呢?其實也沒寫過傳記。由此可知高導演是多了不起,花了多少時間、毅力去完成此書。」以及對書名的解讀:「《南柯一夢》,藝術工作者腦筋裡都有個美夢,喜歡追夢逐夢,所以高導演從台灣移民到南美洲,一定有很多他的夢想,及其實踐過程。」
●秀威作者、華僑總會陳三井理事長分享對高導演回憶錄的讀後感
除了對台灣電影、歷史的記錄,前國防部長伍世文先生與資深電影人、影評人黃仁博士,更從《南柯一夢》一書中,以高導演的人生經驗延伸出人生的意義。年輕時高導演吃過多少苦,卻依然勇於嘗試、勇於冒險,這樣的精神與態度,可作為年輕一輩的借鏡。
●前國防部伍世文部長、資深電影人黃仁博士都是座上嘉賓
最後由活動的主角高導演與大家分享這本書的寫作歷程,「我寫這本書,下了很久的決心,大概七十歲就想寫,卻不知道怎麼寫起,結果因為我過去有寫了50多本的日記,我就將這些一點一點收集起來,一個字一個字慢慢打,花了三年的時間集結起來。」
年屆80高齡的高導演,走過大半人生,仍不斷追逐夢想,即便到了今時今日,「我從16歲離家出走就有個夢,我想到美國看月亮、當明星,一直在做夢。我25歲就開電影公司,之後便一直在電影產業沒換過。我的美夢好像成真,又好像沒沒。之後,不知道還有沒有南柯二夢?」,文字與光影、歷史與記憶,以及最重要的精神傳承,幸得高仁河導演的新書《南柯一夢》留下紀錄,透過文字永留在你我心中。
●高導演的南柯二夢,究竟會是場怎樣的夢?
相關新聞
今日人氣:0 累計人次:6 回應:0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