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在軍:研究史料效法傅斯年「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

2015/5/21 下午 02:25      
本站分類:作家面對面
張在軍:研究史料效法傅斯年「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

圖片來源/張在軍

已經在秀威出版五本書的張在軍老師,儼然是研究抗戰時期教育史的專家,特別是針對「武漢大學」,一連出版了《苦難與輝煌──抗戰時期的武漢大學(1937—1946)》、《堅守與薪傳──抗戰時期的武大教授》、《西遷與東還—抗戰時期武漢大學編年史稿》、《才情與風範──抗戰時期的武大教授續編》四本書,為後人搜羅保留最棒的歷史材料。

而老師最新一本著作《戰亂與革命中的東北大學》則把眼光轉往抗戰時期的東北大學.....採訪前,不知情的小編本人,一直以為老師任教於大學、從事學術研究,殊不知,老師本身正職為房地產營銷相關行業喔!哇~~這真是太妙了,因此第一個問題當然想了解老師研究歷史的緣起:

戰亂與革命中的東北大學

從房地產營銷策劃到甘為樂山歷史拓荒牛  

張在軍老師自述這一切說來話長,十年前,做房地產營銷策劃的他,被廣州公司派駐四川一個叫做樂山(古稱嘉定、嘉州)的城市工作。來樂山後,被這座城市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所吸引。同時也因工作需要,必須迅速瞭解這座城市的個性和特點,便廣泛閱讀地方媒體,同時搜尋方志史書籍來「惡補」。他喜歡帶著問題去閱讀,這樣在閱讀中發現了很多歷史謎案。他要探個究竟,於是史海撈真。最後還開始給地方媒體撰寫文史考據文章,並參與一些學術爭論,其樂無窮

大概是2007年的夏天,張在軍老師從當地媒體上看到湖北武漢大學「重走西遷路」採訪團來到樂山的報導,大吃一驚(他是湖北人),並開始關注這段歷史,但當時並沒想到要去深入研究。直到2009年10月份的一個假期,他去了一趟四川宜賓市一個叫做李莊的小鎮,感慨不已。抗戰時期中央研究院、中國營造學社、同濟大學等文教機構在那兒待了六年,擁有傅斯年、梁思成、童第周等名人資源。對此,李莊人相當重視,利用得也比較好,很多本地人、外地人撰寫了大量的研究文章和專著。反觀樂山,不說其他文教機構,單一個武漢大學就在樂山辦學長達八年,名人的數量和知名度遠遠超過李莊。但遺憾的是,這座「富礦」卻沒有被挖掘和利用,這與樂山歷史文化名城的頭銜不相符。無論是四川地方的文史學者,還是武漢大學的校史研究員,或者是研究民國史教育史的專家們,居然沒有人對此進行系統研究。基於此,張在軍老師想盡自己所能當個拓荒牛,挖掘這份文化遺產。於是就陷入了歷史的沼澤,不能自拔。

研究史料效法傅斯年「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 

每位史料研究者都有自己的一套研究方法,譬如秀威主編蔡登山和北大歷史系教授歐陽哲生都偏好在日記和書信中搜尋蛛絲馬跡;那麼張在軍老師身為業餘研究者,他又是如何建立自己的研究方法呢?

張在軍老師表示由於是業餘從事文史研究工作,在史料收集、檔案查找上自然由諸多不便。但他十分欣賞傅斯年先生的那句治學名言: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好在現代社會網路資訊發達,查詢資訊購買書籍相對比較容易。他看重這樣幾個方面的史料:一是大陸不容易覓得的港臺出版物,二是非公開出版發行的內部印刷品在各類出版物中,最看重日記、書信。比如在研究武漢大學時,受益最多的就是武大臺灣校友會編輯印刷的《珞珈》(現已停刊),楊靜遠日記、葉聖陶日記等。算了個帳,為研究武漢大學、東北大學,購買各類文獻資料大概花費新台幣二十多萬元吧。

大師遠去的今天,研究抗戰時期的教育史乃因意義非凡 

老師表示其實自己最早研究歷史,是從古代史開始。後來逐漸轉移到民國史,尤其是抗戰史。抗戰史領域,自己鍾情的又是教育史。說到抗戰時期的教育,1938年到1944年間任職教育部長的陳立夫說過,抗戰八年期間,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巨大,「這一筆龐大費用在國家財務支出上僅次於軍費」,確非虛言。也唯其如此,才得以在戰火紛飛中造就中國教育的一次大飛躍、大發展。由於當局的種種努力,中國的高等教育在校學生數,在抗戰期間也不降反升,由戰前的4萬餘人,增至1945年的8萬餘人;高校數量由戰前的108所增至1945年的141所;高校研究所從戰前的22所75人,增至1944年年的49所422人。此外,戰時絕大多數大中學生享受政府免費教育、免費伙食及一定的醫療保障。1940年後物價飛漲,大、中學校師生生活艱難,但有政府特殊補助,較之其他公務員(如國民黨中央及地方黨部的工作人員),已算比較好的了。等等這些,如今在大陸看來,簡直像是天方夜譚,無法想像。總之,在大陸教育官僚化、產業化的今天,在大師遠去沒有大師的今天,研究抗戰時期的教育意義非凡。

閱讀武漢抗戰教育史的脈絡

老師出了一系列的抗戰時期歷史書籍,讀者想要閱讀,一時之間可能不知該從哪本書開始。因作家生活誌請張在軍老師聊聊這幾本書之間的關係,並建議讀者們該如何有系統的閱讀、能更了解抗戰時局的脈絡。

張在軍老師的建議為:武漢大學系列四本既是互為補充,也是各自獨立的。讀者如果想瞭解戰時武漢大學辦學全貌,則選擇《苦難與輝煌》;如果想瞭解教授們的逸聞趣事,及教學科研與生活情況,則選擇《堅守與薪傳》和《才情與風範》;而《西遷與東還》更適合民國教育史研究者作為案頭工具書。 

3張在軍參觀武大歷史圖片展覽.jpg

    ●參觀武大歷史圖片展覽

武漢大學系列的時代背景是戰時的四川小城樂山,而至於最新出版的《戰亂與革命中的東北大學》的東北大學其時代背景主要在戰時的四川小城三台。兩者同屬國立大學,同處於抗戰時期的大後方四川。他們在苦難的後方都創造了各種輝煌的業績,在中國教育史上寫下了濃重的一筆,但由於各種原因都不太為人所熟知,特別是東北大學。東北大學的遷徙史,其實是一部國難史。東北大學的命運,其實也是中國教育的一個縮影。讀者窺一斑而知全豹也。

談談新書《戰亂與革命中的東北大學》

在研究國立武漢大學校史的時候,張在軍老師發現了這樣一種現象:武大聘請的一些教授如中文系的劉永濟、劉異,外文系的桂質柏,哲學系的黃方剛、萬卓恒,數學系的葉志、劉正經,物理系的胡乾善,土木系余熾昌、丁燮和,農藝系李先聞等十多名教授,都是直接或輾轉從東北大學來的;而從武大離職的一些教授如高亨、馮沅君等人則去了東北大學。東北大學和武漢大學幾乎都在同一時間(1938年春)入川,也幾乎在同一時間(1946年夏秋)復員。兩所國立大學都是在四川的一個小縣城辦學八年,且成績斐然。於是,在他心裏朦朦朧朧地有了探究東北大學的想法。

當老師離開生活八個年頭的四川樂山之後不久,被公司調往張學良將軍的故鄉——遼寧海城工作,負責的海城項目居然毗鄰同澤中學——張學良在「九一八」事變之前創辦的一所完全中學。令人驚訝的是,校舍至今完好無損,依然發揮著它應有的作用。由此,老師開始順藤摸瓜,探究張學良在東北興辦教育的史實,從同澤中學到東北大學,又從瀋陽到了四川,再次潛入到歷史深處,如癡如醉。

最初想當然,以為東北大學和武漢大學等其他高校一樣,都是抗戰全面爆發之後才從瀋陽直接遷徙到四川的,計劃只梳理東大蜀中辦學歷史。後來發現想錯了。東大流亡歷史太長了,抗戰爆發前就開始流亡,抗戰勝利後還在流亡,前後長達十八年。東北大學的這段歷史太傳奇了,太獨特了。遺憾的是,就目力所及,還沒有看到一部寫東北大學遷徙流亡史的專著。於是便萌發了填補空白的想法。

張在軍老師表示這部《戰亂與革命中的東北大學》,從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寫起,截至一九四九年中共建國用大量豐富而珍貴的史料,還原了東北大學流離燕市、轉徙長安、借住開封、南渡潼川、復員瀋陽、再遷北平的全過程。讀了該書,讀者將會清楚明白,一所軍閥創辦的赫赫名校,是如何隨著日寇入侵而流徙,又如何隨著中共建國而解體的。與其說這是一部東北大學的命運史,不如說是一部國難史。

2張在軍在東北大學三台舊址.jpg

    ●張在軍在東北大學三台舊址

之後的創作計畫

通過寫作武漢大學、東北大學,老師說逐漸明晰了自己畢生的研究方向,主要還是民國教育史,特別是抗戰時期的高校。如果繼續縮小研究範圍,則是抗戰時期內遷西南尤其是四川的高校。具體是哪一所,目前尚未考慮成熟。

 

小編按:抗戰這段歷史已經逐漸為兩岸人民所淡忘,但歷史可為後人借鏡。這段抗戰史、特別是抗戰時期的教育史,或許有機會,我們都該重新認識一番,讀者們覺得呢?

 

您可能也感興趣的新聞

【作家專訪】兩岸文史專家蔡登山研究史料撇步公開
【作家專訪】胡適、丁文江、傅斯年、嚴復的研究專家 北大歷史系教授歐陽哲生講五四風雲
 
今日人氣:0  累計人次:8  回應:0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登入會員回應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