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作家動態
- 作家面對面
眷村子弟駱雄華:即使在物質缺乏的年代,仍然存在奮鬥和希望的氣氛
作家生活誌邀請到了在11月出版《塵土上的陽光──海軍左營眷村憶往》的作者駱雄華老師來參加我們的作家專訪。台灣著名散文作家汪啟疆先生在推薦序中寫道:
「這本書的告白,是諸多照片的複製與剪貼,有其龐大性;但卻也顯現在每張照片匯集、不連貫的片斷中。這本書不是小說;亦非完整的散文,而屬自己活著,那個片斷就在這活著的裡頭存在著。作了一份確證。我真佩服他的深思強記本領,剪刀使用得多,卻把人物、名字、發生了甚麼,能在幾十年後一一寫出來。單憑這份感情烙印,就值得肯定。
具備的乾淨。就是那個時代,環境與生命,所映現的陽光性質吧!」
接下來就讓我們馬上來看看駱雄華老師的專訪,以及他栩栩如生的眷村憶往。
Q:《塵土上的陽光》記錄了非常完整的眷村生活,若是有人與老師您聊起眷村,最先閃過腦海的會是哪一段回憶呢?希望老師能和讀者分享一段故事。
A:提到了眷村,我最先會想起當時的人和事,那是一種溫暖的整體感覺,就好像提到了闊別己久的家鄕一様。最想和讀者分享的是即使在物質缺乏的年代,仍然存在的奮鬥和充滿希望的氣氛。我在本書各個小段都不斷地說出這種感覺。比如說,從一個小孩的眼光來看一個表面兇猛的翟老師的故事,就是這樣。
Q:雄華老師在書中提到,民國八十八年再訪中正堂時,幾乎沒有什麼改變,連賣冰棒的雪櫃都在同一個地方。不知道老師最近一次回高雄是什麼時候,想請老師再分享幾個景物依舊充滿回憶的地方,也分享幾個今昔相比改變甚多的地方。
A︰為了拍攝一些照片,我最近就拜訪過高雄。高雄、鳳山、左營的變化都很大。景物變化最大的是大部份的眷村都被拆除了。有的眷村已經變成了高樓大廈,有的地方正在拆除改建之中。還有台灣的城市化也很厲害,南部一望無際的甘蔗田全部都消失了。書中記載的海青中學雖然變化也很大,但還在原來的地點,校園中主要的標誌都還存在,校中的小橋、池塘、老鷹、校史館都還是原來的樣子。坐在水塘邊,小時候嬉笑打水,偷偷捉魚的情景滾滾而來,充滿了甜蜜的回憶。
Q:老師將自己比喻為漁夫,在自己腦海中撒網,撈取少年時代的故事完成這本書。我猜想也有些是與亞雄先生等友人共同回憶拼湊回來的,想問老師在這樣的過程中,有哪些部分是朋友們回憶分歧,大家的記憶有些差異的有趣地方呢?又最後是如何拍板定案的?
A︰寫作中很少跟老友討論以前的故事,倒是寫完以後鉤起了老友們的許多回憶。最特殊的發展是,那個時代的男女老同學們排山倒海地從美國和台灣各地紛紛出現了,他們因為書中故事的觸動,又透過電話、email、同學會等方式向我提供了更多那個時代中他們自己的故事,大大豐富了我對當時那個環境的認識。不過很多事情大家的記憶確實有所不同,比如說我們畢業時發生過一次大車禍,受傷的同學就有很多不同的感受,我因為沒受傷,所以感受輕微。只好靜靜聽他們分享嘍。
雄華老師來到秀威,拿取要給親朋好友的書,每一本都有非常用心的親筆簽名與蓋章呢!
Q:雄華老師曾居住過「貿協新村」與「果貿三村」,高雄也有其他許多眷村,其中又有哪些異同之處呢?
A︰「貿協新村」在鳳山,因為區域小,所以和分散各地的眷村其實差不多。「果貿三村」在左營,那就比其它地區的眷村更有特色了。左營因為有一個龐大的海軍軍區,所以圍繞在軍區附近的二十多個眷村其實是一個大整體,「果貿三村」不過是其中一個眷村而已。海軍眷區有共同的生活環境,自己的學校、電影院、球場、游泳池、菜市場……等非常多共同的生活設施。所以左營眷區可以說是一個封閉的小社會。在這個社會成長的孩子們,父輩本來就是同學、同事、長官與屬僚,第二代又是鄰居、同學、兄弟姊妹的朋友等等,所以彼此關係交叉熟識,感情要比其它地區的眷村更加深厚。我重視的是這一份感情,而不是它們與其它眷村的差異,更不是眷村與台灣社會的差異。
Q:近幾年許多眷村逐漸沒落,不是改建就是荒廢,老師對於保留眷村文化有何看法?該如何執行?如之前的左營彩繪村(現已經拆遷)您覺得這做法如何?
A︰眷村作為安置來台軍眷的任務完成後,其沒落是很正常的進步現象,無可厚非。但幾十年間眷村孕育了三、四代台灣人,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和許多人永遠的記憶。我認為形式上的眷村已沒有必要保留了。但這幾代人的生活史以及眷村文化的優點卻可以設法予以記錄與保留,形成台灣文化的一部分。各地紛紛建設「眷村文化館」是一個很好的開始,我個人建議要用現代化的手段來記錄這一段歷史的正面影響,而不是單單強調那時的艱苦、貧困與孤臣孽子之心。眷村子弟在台灣社會早已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我覺得應該把他們當成台灣社會的一份子來對待。
Q:閱讀《塵土上的陽光》時,我覺得自己在看一段台灣歷史卻不會有距離感,因為這次看的不是課本,而是平易近人的生活回憶。不知道在雄華老師曾閱讀過的書當中,有沒有哪一本自己非常推薦可以讓人用如此愉快的方式(用自己的少年回憶寫成)瞭解歷史的?
A︰我覺得齊邦媛女士寫的《巨流河》很值得一看。但該書比較巨大、嚴謹,作為歷史傳記來看比較合適。被冠以「眷村文學」的書雖然很多,但和《塵土上的陽光》同樣性質的書好像沒有。
Q:朱天心寫過《想念我眷村的兄弟們》裡頭寫到矛盾的省籍認同,不知老師在成長過程中,有無類似的感觸可以和大家分享?
A:我出生在台灣,成長在台灣,本省同學、朋友也很多,台灣話也講得不錯。所以並不認為自己是外來者。但父母是外來者,所以在成長中還是會遇到許多新的學習,也對「中國」一詞比較有感情。我認為台灣人民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生存在台灣的人所面對的大環境都是一樣的,所以族群矛盾其實是沒有必要的,我們應該合作來把台灣建設得更好,所有台灣人才有更好的發展。
雄華老師來到秀威,和編輯阿璞合照!
秀威其他眷村相關書籍
《竹籬、長巷與麵疙瘩──高雄三軍眷村憶往》
《眷村之戀》
今日人氣:0 累計人次:5 回應:0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