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作家動態
- 作家新動態
跟著一百年前的女孩兒們~《走出閨房上學》新書座談會
教師節前一天晚上,在酷暑逼人的嘉義市區,號稱「濁水溪以南最活躍」的洪雅書房,作者蔡元隆、黃雅芳老師(同時也是臉書人氣粉絲團【日治時期臺灣教育史小辭書】版主),和推薦人張淑媚教授,為大家導讀《走出閨房上學校:日治時期臺灣雲嘉地區的女子教育與社會事業圖像》,帶大家一起走進時光隧道,回到日本時代阿公阿嬤的學校生活。
活動先由書房主人國信老闆幽默熱情的開場後,再由嘉義大學張淑媚教授作引言人。
淑媚教授目前任教於國立嘉義大學,專長領域為教育史研究;本書作者元隆老師是她指導過的研究所學生。對每年指導那麼多畢業生,桃李滿天下的淑媚教授來說,元隆老師最讓她感動的和印象深刻的,就是其對於臺灣教育史研究和老臺灣文史工作上的熱忱,誠如本書開宗明義的那句話:「再不寫,就來不及了!」這些被淹沒在歷史洪流裡的小人物故事,正是拼湊臺灣史完整樣貌不可或缺的一片片拼圖。
元隆老師地帶來多年收藏的珍貴古物,有老照片、教職員聘書、戰爭期間使用的慰問袋、奉公袋,還有難得一見從日本渡海而來的出征旗!
1930至1940年代,臺灣在日本有計劃的殖民建設下,樹立現代化基礎,造就二十世紀臺灣黃金時代。那個年代的活力與富足,奠基並延續了臺灣現代的進步繁華。然而,各地區的校史、地方教育史研究卻是付之闕如。作者元隆老師和雅芳老師,懷抱著地方子弟對臺灣歷史記憶的熱情與堅持,融合自身歷史學專業,投注多年心力於雲嘉地區的教育史研究。本書就是在多年不輟地累積耆老口述訪談,帶出一個個阿公阿嬤的舊時代點滴。
§林奇玉畢業證書§
在蒐集文物的過程中,還意外發現林小姐是作者同學的阿公的同學,兩小無猜有過淡淡的初戀情愫(編按:快來人啊!是否應該拍部《妳的名字嘉義版》~XD)。
§林氏妹教員聘書§
從聘書上可知,林氏專長是音樂科目。
(小知識:日治時期教員心得,指的就是助教。)
§文物、老照片傳閱§
§奉公袋§
由出征單位準備,內容還會載明該員背景,如農事學校的學生從軍後可能就會被分配到後勤補給單位等。
§慰問袋(作者手中展示)§
街庄準備,日常用品、隨身藥物、毛巾、肥皂。書中有提到嘉義高等女子學校的學生,會協助縫慰問袋、千人針。
§副級長徽章§
榮譽的表徵,讓囝仔於平時或學校重要場合時(如紀元節)佩戴,以彰顯個人榮耀。
§皇軍出征旗§
家族年輕人要出征,通常會由街坊鄰居、親朋好友或街庄長致贈,是祝賀被徵召的榮耀與皇民恩典的一種象徵。(這面旗是日本家族親友訂製後送來臺灣的!)
根據作者研究:出征旗上所書寫的內容,原則上分成三個部份:第一,最上方通常會有日本國旗、日本陸軍旗或日本海軍旗交叉之繪圖。第二,中間內容字貌通常會以「祝應召某某君」或「祝出征某某君」書寫之。第三,左右方會寫上致贈者的姓名或單位。
§臂章§
類似軍籍牌的功能。雖是舊文物,還保有蓖麻油的味道。(編按:兩小無猜故事再+1,欲知詳情請見本書P223)
此次新書分享會,有別於一般新書發表會,只由作者講演、讀者聆聽。在整個座談會過程中,在座多位讀者分享自身的家族史和古早在地記憶,台上台下互動熱絡,不僅有學術問題上的交流,也讓人感受嘉義鄉親滿滿的人情味!
日治時期以男性為主力的社會結構中,因為女子教育的開展與發達,培訓了一批新興的社會主力──接受近代化教育的女性。她們為社會注入一股柔性的力量,以女性特有的溫和堅毅,型塑出嶄新的社會風氣。另一方面,教育與社會事業的連結,其實與《公學校修身》的教科書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早期的修身課程,鼓勵囝仔們個人應該內化「慈善」或「慈善家」的概念,隨著日本社會事業振興政策後,帶著「慈善」或「博愛」的社會事業轉換為具有「社會連帶」的趨勢。社會事業最重要的是供給對象的「公共性」,以國家為主體的社會事業公平、均衡地提供「教育」、「醫療衛生」等服務給民眾,有助於實現社會和經濟的均衡發展,由此可見,普及化教育與社會事業有著唇齒相依的互補關係,兩者之間也存在協調的必要性。
本書為臺灣老記憶留下一頁頁紀錄,更是每個臺灣人不可不知的臺灣事!正如洪雅書房頭家國信先生說的:「嘉義人應該人手一本啊!」鄉親啊~哩共丟不丟啊~
今日人氣:1 累計人次:6 回應:0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