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作家動態
- 作家面對面
那一年,我在劍橋讓世界看見臺灣
2017/2/20 上午 09:00 撰稿:Jonathan
今年的臺北國際書展,秀威特別在第一天早上請到國際媒體人、《那一年,我在劍橋揭下佛地魔的面具》作者許復,來與讀者聽眾們談一談國際觀,以及如何讓世界能夠更加認識台灣。許復透過其自身留學劍橋大學與多年媒體人的經歷,替讀者們帶來一場溫馨知性的講座。
哪怕禮拜四早上寒流來襲、降到十三度的低溫,現場仍舊有許多好奇的聽眾聽講:包括憂心子女未來、下一代競爭力的家長們,以及對自身往後出路與國際文化感興趣的年輕學子。
在用了大陸知名電視劇《後宮甄嬛傳》的例子來輕鬆開場後,許復首先舉了劍橋鐘聲的例子,來說明學風自由的劍橋是一個如何能讓師生們彼此謙虛包容、各自發揮專業的環境。「每到入暮時分,劍橋的31個學院便會一同敲起鐘聲。雖然各敲各的調,但旋律卻能彼此巧妙地交織融合,平衡而協調。」這是講者經驗予人的重要啟發。
除此之外,劍橋的學風與經驗亦讓許復理解到「放下歧見,勇敢走出去」的重要性。許多讀者與聽眾都有的經驗是,每當台灣人出門在外,很容易就會因為政治問題而與其他大陸留學生產生一些「落差」。在諸如此類的場合下,爭執與互不相讓有時候並不總是個好方法。如何暫時放下爭議,進而另闢蹊徑讓別人能夠看到自己、看見台灣的優點與美麗,或許才是值得大家想想之處。
接著,講者許復便以自身在劍橋大學留學的經驗為例子,「示範」了一次甚麼叫做「放下歧見,勇敢走出去」。由於許復在劍橋留學時是擔任劍橋華人的交響樂團(華樂團)指揮,並受邀在劍橋春晚──一個全歐洲華人都會冠蓋雲集的場合──擔任指揮演出。平時不會特別與人談政治的許復,便把握這個難得的機會,運用指揮的選曲權,讓現場演奏起《臺灣交響曲》。
●許復利用在劍橋春晚擔任華樂團指揮的契機,替劍橋師生演奏了《台灣追想曲》,讓世界更能看見台灣。圖片出自《那一年,我在劍橋揭下佛地魔的面具》
●演奏過程中,也秀出了台北市與101大樓的照片。圖為正在指揮華樂團的許復。圖片出自《那一年,我在劍橋揭下佛地魔的面具》
「事實上,從事新聞工作多年的我,並不愛在工作以外的時間談論政治話題,甚至避之惟恐不及。雖然我的祖父母來自北方,祖母家族還是帶旗的滿人,多年下來因著新聞工作之便,踏遍大江南北,我也為中國這片土地所釋放的歷史溫度著迷不已,但自己畢竟還是吃臺灣米長大的孩子,是故這一天,站在劍橋大學西道音樂廳(West Road Concert Hall)的指揮台上,我意識到某種程度亦是站在世界的舞台上,這是一個多麼好的機會可以告訴大家福爾摩沙是個多麼值得認識的地方。
『我們把《臺灣追想曲》排為開場曲是別有深意的,』演奏會結束後,我在和劍橋市長一起接受記者採訪時說,『臺灣保存著中國傳統文化裡最美麗的繁體中文字,除了在日常生活裡隨時實踐老祖宗流傳下來的禮儀和美德,故宮的文物和科技產業的突飛猛進都讓臺灣成為新舊交融的紐帶,臺灣還更是亞洲最具代表性的民主聖地。』我一個梗、一個梗說著,記者們拼命點頭......」
許復在新書《那一年,我在劍橋揭下佛地魔的面具》便是如此談到那段難得的回憶
講座結束後,現場亦有許多聽眾踴躍提問。詢問的問題從「講師年齡」到「如何提升下一代競爭力」與「徐志摩與劍橋的關係」等一應俱全。Q&A結束後亦有許多聽眾與講者許復合影留念。
本場活動有直播,請點選影片播放: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那一年,我在劍橋揭下佛地魔的面具》
今日人氣:0 累計人次:7 回應:0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