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威下午茶】中西薯條大比拚之下午茶慶生會(本週話題人物:雅蘭)

2016/7/21 下午 02:30   資料來源:佳妤   
本站分類:秀威大小事
【秀威下午茶】中西薯條大比拚之下午茶慶生會(本週話題人物:雅蘭)

圖片來源/佳妤

IMG_3177.jpg
●6、7月份的壽星們

本週的下午茶和慶生會又相遇了,分別是炸番薯和炸馬鈴薯,外加好大一杯之COCO手搖飲,當然也少不了眾所期待的慶生蛋糕。本週慶生會十分特別,壽星們逐一對著手機吹蠟燭,場面溫馨有趣。

IMG_3188.jpg 
●6、7月份的壽星吹蠟燭

IMG_3174.jpg 

IMG_3204.jpg 

不過看著桌上溢出來的薯條們和蛋糕,不僅也讓小編好奇,到底這三樣食物的起源是從何而來? 

最早的蛋糕是用幾樣簡單的異國香料和堅果等做出來的,是由早期的經貿路線由遠東向西方輸入,這些蛋糕是古老宗教神話與迷信的象徵。在歐洲黑暗時代,這些珍奇的原料只有僧侶與貴族才能擁有,隨著貿易往來的頻繁與十字軍東征,把香料的運用和中東的食譜散播開來。中世紀末,香料已被歐洲各地的富有人家廣爲使用,更增進了想像力豐富的糕點烘焙技術。所以蛋糕最早起源於西方,後來才慢慢的傳入亞洲。 

而生日蛋糕的由來,源自中古時期。當代歐洲人相信,生日是靈魂最容易被惡魔入侵的日子,所以在生日當天,親人朋友都會齊聚身邊給予祝福,並且送蛋糕以帶來好運驅逐惡魔。最初只有國王才有資格擁有的,流傳到現在,不論是大人或小孩,都可以在生日時,買個漂亮的蛋糕,享受眾人給予的祝福。 

IMG_3199.jpg 

說到這「薯」,除了起源外,不免讓小編好奇這兩大作物在古早時期是扮演著延續人類命脈的使命,為何到了現在卻成為時下人們心中的垃圾食物,美味零嘴呢?以及亞洲的薯,和哥倫布大發現有什麼關聯? 

番薯的起源和開發,據說早在8000年前的祕魯即被栽種。學者Austin(1988)推斷番薯發源於墨西哥的Yucatan Peninsula與Orinoco河流之間。並於西元前2500年,它被散播出去,到加勒比海與南美洲。

在西方探索玻里尼西亞之前,番薯不斷地成長。由於玻里尼西亞的海運十分發達,西元700年左右,它被帶往中部的玻里尼西亞,也許是曾旅行至南美洲,所以將番薯散播至夏威夷與紐西蘭,並往太平洋方向傳播。

哥倫布在1492年發現新大陸後進行了一場東西半球的生態物種大交換,(原來他就是挾帶海外食物的始祖)而蕃薯也隨之現身歐洲。

除了刺激人口增長之外,特別的是蕃薯剛傳入歐洲時,被視為「珍稀且能食用的塊莖」是上層貴族最愛的食物;也曾視地瓜為「催情助性」的食物。西元1593年,湯姆士醫師寫道:「蕃薯具有神奇的滋養效果,可使身軀、血液,還可增加氣質及性欲。」

然而,在臺灣因戰後百業待興,番薯容易種植,自然就成為了臺灣人民的好夥伴,陪伴人們渡過了最艱難的時代。所以說番薯是臺灣人認同度最高的象徵符號,也是大家最親近的鄉土記憶,一點也不為過。 

IMG_3208.jpg 

馬鈴薯的起源,根據法國亞維儂大學的費莉耶教授則指出,據文獻記載,最早的薯條記錄出現在1789年的巴黎新橋區。推論薯條極有可能是在18世紀位於現今比利時所在之處發明的。而取名中「French」這個字眼則是在19世紀的美式英語中開始使用的。

牛津辭典中有記載"French Fries"就是英國人所說的"Chips"。更於1857年引用狄更斯描述一盤用油烹調的馬鈴薯棒,這是薯條的第一次文獻記載。

薯條在美國本來稱為"Potatoes, fried in the French Manner"(用法國方式炸的馬鈴薯),由一位名為Thomas Jefferson在18世紀末引進美國,他帶進美國的是薯條的烹調方法,而不是真的薯條,以免薯條會在遠杜重洋渡過大西洋的這5-8週的旅程中潮濕並腐臭掉。他一開始在Monticello這個地方開始賣薯條,受到廣大的喜愛,漸漸地,薯條變成美國人晚餐的主菜佳餚之一。 

現今,因為文化的交融和傳遞,使得這兩樣食物廣泛地出現在人們眼前,但除了品嘗美味之餘也須避免過量。臺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經過油炸之後,其實這些營養價值都容易流失,馬鈴薯的話,最好就是把它切塊,用烤的或用蒸的,其實是最營養的。薯條膳食纖維多,鉀含量較高,番薯脂肪比薯條低,維生素A較高,販售薯條和炸番薯約100-120公克,換算熱量薯條470大卡,番薯319大卡。不論是薯條或番薯,各有各的「營養價值」,然油炸食物最好適量攝取才能吃得健康。」 

不知道大家喜歡吃番薯還是薯條呢?(小編喜歡番薯) 

整理自網路資料,來源:
蛋糕(中文百科)
宋定莉,《臺灣的象徵─番藷》,臺中:東海大學勞作教育處:大肚山工作坊,2012年。
中西薯條PK 馬鈴薯「鉀」含量高、地瓜「脂肪低」
薯條的由來

 

【本週話題人物:雅蘭】 

1.jpg 

Q1:據說妳十分熱衷布袋戲,請問是什麼樣的契機開啟妳與國粹的交融呢?

A1:沒有什麼很神聖的原因,就是大學時期被有在看布袋戲的室友推坑,然後就開始追了,不過那時候看的是霹靂。後來出來工作有停一陣子,之後又被另一個國中同學慫恿(?),再度入坑到現在。 

2.jpg
●之前去參加霹靂為了奇人密碼宣傳辦的偶展拍的,是說金光什麼時候才要辦偶展 

Q2:現今的布袋戲,除了是承襲自中國宋代掌中戲之外,更加入了屬於臺灣獨有的風土民情;但其流派仍分別保有南管(文戲)與北管(多融入劍俠戲)的特色,這兩者相比妳會比較喜愛哪一個呢?為什麼呢?

A2:兩個都喜歡,但嚴格來說更喜歡鬥智的劇情。布袋戲拍攝的話,武戲比較燒錢也花時間,優點就是可以迅速吸引戲迷的目光,我現在看的這家規模比較小,要趕戲時就不可能常出現高規格武戲,這時候劇情好不好看,編劇負的責任就比較大。有時候一整集80分鐘的布袋戲沒有半場武戲,還是能吊著觀眾的胃口讓他期待下一集,端看編劇的功力。

像這個運用各種角度鏡頭拍出來的橋段我就很喜歡:

 

是說既然都提到南管跟北管,那我稍微介紹一下(明明就自己想講),傳統布袋戲有所謂的「後場」,就是現場演出時,配合劇情現場用樂器演奏不同的音樂,後來黃俊雄將布袋戲由野台戲搬到電視台拍攝、黃強華兄弟接棒以錄影帶模式行銷布袋戲,這個部分就變成了找音樂公司合作,幫每個布袋戲角色配屬於每個角色的音樂(文戲武戲都有,一些重要場景也會有自己的專屬音樂),所以後來有時候看打架場面,只要聽到放誰的配樂就大概可以猜到哪邊會打贏= =;另外,由於早期台灣的版權觀念不發達,霹靂之前的配樂也有盜用其他作品的狀況,順帶提一下。

其他還有很多像是角色詩號、現場拍攝、後製、角色設計之類的東東,大家要是有興趣可以上網搜尋「金光布袋戲 幕後比較紅」看一下介紹,就不多提了。  

Q3:而今,布袋戲也跟著時代的巨輪從野臺戲到電視並轉進了大螢幕,如2000年的《聖石傳說》以及2015年的《奇人密碼:古羅布之謎》。前者跳脫了布袋戲偶的限制,開啟了奇幻武俠風格,卻仍保有早期偶戲霹靂之感;而後者除有武俠風格外也捨棄傳統的臺語配音,改採中文配音,並以大量的動畫置入,卻也讓人懷疑木偶存在的必要。請問妳認為進入數位化時代後,布袋戲還能有什麼樣的可能性?而妳認為什麼樣的表演方式是妳最喜愛的呢?為什麼?

A3:我沒看過奇人密碼,但進去電影院的道友分享說非常悲劇,至於動畫和中文配音,那又是另一個故事了,牽涉很多層面,請恕我直接跳過。今年霹靂和日本動畫編劇虛淵玄合作《東離劍遊記》,聽說還蠻好看的,有興趣可以參考。

補個小八卦,奇人密碼害霹靂賠了好幾億,股價也掉,為了拍電影把最好的劇組調過去,導致那段時期不管是文戲還武戲都被罵翻,不過現在也被罵得很慘就是了。當然這些都是聽來的,我已經被淘汰很久了。 

530641_593308557349621_2068615561_n.jpg 

Q4:最後有什麼話或心得要與秀威的大家分享呢?

ㄟ都,其實我的興趣不是只有布袋戲啦,漫畫啊電影啊舞台劇啊也都會看,也會聽音樂,不過都是老歌。唱歌的話,如果大家能忍受我五音不全,那基本上也沒什麼問題(挺),至於有沒有我會唱的歌那又是另一個問題了。 

由於小編聽說雅蘭十分喜愛布袋戲,於是找了些資料其實是自己想問,要來好好向雅蘭請益,藉此希望能讓大家對布袋戲有更深入的了解喔!感謝雅蘭!感謝大家! 

小編下臺一鞠躬~~~

看更多下午茶文章

今日人氣:0  累計人次:2  回應:5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登入會員回應本文

Beo    
Beo
奇人密碼是史上無敵超爛噁心至極大爛片~是黃強華優秀(台大搞樂團)的兒子,突發奇想回家來玩一下,發明"偶動漫"一詞,然後成功燒光老爸的錢+把霹靂粉絲全部趕去金光的"宇宙無敵大巨作"。
回應    0    0
Beo    
Beo
身為布袋迷,這部曠世巨作。建議你一定要看,就會了解,沒有最爛,只有更爛。 (從史艷文看到素還真..看到奇人密碼後 就不再看霹靂的......粉絲!?)
回應    0    0
Beo    
Beo
何止悲劇,根本是殘忍,目不忍視... (好吧~我怒了....)
回應    0    0

Neo    
Neo
1857年就有薯條了@@,原來布袋戲手裡乾坤中那麼多精彩學問與八卦,今天長知識了。
回應    0    0
Neo    
Neo
另外雅蘭還有喜歡漫畫電影舞台劇音樂,建議可以做專訪Part 2 XD
回應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