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英雄出少年

赤壁之戰時(西元二○八年),孔明只有僅僅27歲,卻能在大戰中擔當軍師大任,帶領軍隊以小搏大、以少擊多,創造出許多奇蹟,想必其年少時期必有與眾不同的經歷與體驗。

少年諸葛亮蒐集了許多關於孔明的傳奇故事,透過諸葛亮童年、少年時代一個個栩栩如生的故事,生動地重現了諸葛亮成長的經歷,立體刻畫了少年楷模諸葛亮積極向上、善於思考、智勇雙全的形象,完整呈現了一代軍師少時豐富的人生、人情與人性。」

從這些故事當中,不難看出長大後的孔明為何是如此的深思熟慮,且又才德兼具,身為孔明迷的朋友們千萬不能錯過!

(首頁圖/大圖來源:flickr 作者:kanegen)

Top

灶口吊壺

 「失火了,失火了! 」

諸葛珪到泰山郡赴任不久,家中失了一次火。火雖然不是很大,只是把幾間廚屋給燒毀了,但畢竟是一場火災,府上的女人們想想大火的情形就心驚肉跳。

起火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廚房內放得柴草太多,灶門口收拾得不利索,管廚房的賀娘與傭人在燒著火的時候忙其他的事情去了,結果火燒出來,燃著了灶跟前的柴禾,柴多火旺,把整個廚屋燒著了。

一場火災,諸葛珪夫人章氏被那躥起的火苗子驚嚇得瞠目結舌,自此夜裡常常做惡夢,一做夢就是失火,夢中的一失火就是大火。做惡夢的時間也常常是半夜,不由從睡夢中 「火、火 」地一陣驚叫,驚出一身冷汗,醒後仍然驚悸連連。

孝順的諸葛亮見母親因為廚房失火、被火所嚇後的精神狀態很不好,就想法安慰母親。每天下午燒火做飯的時候,這時也正是他溫習完上午所學課程之後,他就跑到廚屋去看一看,然後回來告訴母親,廚房裡燒火做飯的賀娘正在盡職地燒火,讓母親放心。

一天一天過去,諸葛亮到廚屋的次數多了,有時見廚房裡切菜洗菜的人手忙不過來,就主動上前幫忙舀水,灶裡的柴該添了,他就往灶裡續柴。自從那次失火後,廚房裡放得柴很少,柴不夠用時,他就忙去柴垛處抱柴。

賀娘在一次次認真地燒火的時候,諸葛亮便站在鍋門口不遠的地方,看著灶內的旺火,看著那從鍋門臉處竄出的火舌,他想火真是一個好東西,沒有火,人們吃不到熟飯,喝不到熱水,火能給人以溫暖。但火也是一個壞東西,火有那麼大的威力,如果你馴不服它,讓它發起威來,那將是一片殘相。

灶裡的火燒得很旺,火舌從鍋門臉處往外一竄一竄,愛動腦筋的小諸葛亮在想, 「這竄出來的火,竄到外面沒有派上用場,這不是白白地浪費了柴禾嗎?要是能利用起來該有多好啊。 」

他看看灶臺上放著的泥壺。陽都城出產的這種凹底子泥壺,它用黏泥製作燒製而成,壺身圓型,壺外底部深深地凹進去,壺內底部像小山一樣凸起。要是把泥壺放在鍋門臉竄出的火上面,既煮水,又省了柴禾還省時,豈不是一舉兩得。

但泥壺怕碰,壺內裝水需要平衡,不能流出水來。怎麼樣才能做到掛在鍋門臉上既不碰又流不出水來呢?要是把泥壺吊起來,吊在鍋門口上方,那多餘的火不就有了新的用處了嗎?諸葛亮一邊觀看一邊想, 「他看看鍋屋笆,再看看鍋門口,終於想出了一個能把泥壺吊起來的好辦法。 」

諸葛亮找來兩個帶叉的樹枝,用斧頭把枝杈剁得一股長一股短,然後用一根麻繩拴在杈的長股上,兩個長杈拴在繩的兩頭,繩兩頭就有了兩個鉤。他讓家人把鉤掛在鍋屋頂上的二檁棒上,另一個鉤垂直下來正好吊在鍋門口的上方,然後把泥壺掛在鍋門臉上方的掛鈎上,這樣,灶膛裡竄出來的火就可以充分得利了。

一根繩兩個鉤,一鉤上掛屋笆上面的二檁棒,一鉤掛壺,掛在鍋門口鉤上的壺裡的水很快就煮熱了,既節約了燒柴,又節省了時間。特別是冬天之時,廚娘們在廚屋裡洗碗洗菜,可用這種半吊著的壺中所煮的熱水,不再為洗刷而犯愁。

母親聽說小諸葛亮機靈一動,把泥壺吊了起來,既節約燒柴又省時省力的事,就來到廚屋觀看,看著半吊在空中的燎壺,她高興地說: 「愛子肯動腦,母心舒也。壺吊在半空中,就叫半吊子壺吧。 」

母親章氏想想半吊子不怎麼順耳,再看壺是吊在鍋門臉上面的,就又開口更改道:「燎壺吊在鍋門臉上,要不,就叫吊臉子壺吧。 」

陽都城內的好多人家聽說了諸葛亮動腦筋,把壺吊在鍋門口上,既可節省燒熱水的時間又可節省柴禾,都來觀看,效仿,不久,好多人家的鍋門臉上方,都吊掛上了一把泥壺,借火煮水。

看著竄出的火苗被壺壓了下去,諸葛亮對母親說,娘,火上面是水,有水神在火的上方,火魔再有威力,也只有低頭服輸,這回,你就不要擔心火魔再竄出來逞威逞兇的事了,夜裡,睡個安穩覺吧。

母親章氏笑著說,是我兒把我心頭上的火魔擒住了,我可以安穩地睡覺了。從那,諸葛珪夫人章氏再也沒有做讓大火驚醒的噩夢。

6765755601_92a24090d3_b.jpg

天燈,亦稱孔明燈。孔明燈相傳源自四川平樂古鎮,三國時期,此鎮乃為軍事重地,諸葛亮當時被司馬懿困於平陽,諸葛亮算準風向,製成紙燈籠繫上求救信息放上天空,最終得以脫險。(本段引用自 Wiki

(圖片來源:flickr 作者:Max Chu)

Top

夜觀天象

每每夏天,特別是到了伏天,在那當伏頂子最熱的時候,吃過晚飯後,陽都城的男人們都喜歡到諸葛府前的廣場上歇涼,大家邊歇涼邊話鄉情逸事,談古論今。這一社會大課堂深深吸引著諸葛亮,自從懂事起,他在夏夜經常來到大人們中間,用這種特定的方式接觸社會,感知社會。今夜,諸葛亮早早來到府前廣場,聽老丈們講鄉野趣話,古今故事。

以往的多少個熱天裡的晚上,諸葛府上家人就在天井院子裡鋪上蒲蓆,讓諸葛珪夫人和孩子們在上面納涼。

母親章氏坐在蒲蓆的一端,手輕輕搖著扇子,給諸葛亮和他的哥姐弟妹驅趕著蚊蟲,讓習習的涼風舒緩地掠過孩子們的身上、心上。諸葛亮躺在蒲蓆上,躺在母親身邊,這是他最幸福的時刻。

幸福是一種感受,幸福又是多麼簡單,童年的純真無邪,無憂無慮,在母親身邊的溫馨,只一個躺在母親的身邊,幸福就足夠了。這種簡單卻是大情大愛的幸福,讓日後的諸葛亮時時用心感受。

夜空深邃,天上那麼多的星星,諸葛亮仰面向著天空,他靜心地在看,天上的星星也在眨著眼睛看他。看一會後,他問娘: 「那些圍成圓圈的星星叫什麼星? 」娘親就和他說那是「鍋星 」。

「娘,我們頭頂上的這些星星,怎麼這麼密啊?」小諸葛亮在問母親。對著天上的星星,小小年紀的他會提出一個個的問題。

娘親指指天,耐心地告訴他,「頭頂鍋,暖和和。」

娘親說:「夏天,當你抬起頭就能看到鍋星的時候,也就是到了天氣最熱的時候了。等鍋星慢慢偏離頭頂時,天就涼快了。」

「那幾顆明亮的星呢?」諸葛亮又用小手指著天的北端。

娘親說:「你說的是像葫蘆勺子一樣的那些星嗎,那叫勺星。」

娘親用手一指連在一起的三顆星對小諸葛亮說:「你看,那三顆星星一條直線的,叫牛郎星。傳說在沂河上游,沂河發源地處有一個放牛郎,在放牛的時候,遇到天上仙女到河裡洗澡,有一個仙女後來成了勤勞樸實善良的牛郎的妻子,王母娘娘聽說後大為惱怒,拆散了他們的姻緣,牛郎坐著老牛的皮追到了天上,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用銀簪一劃,劃出了一道銀河,牛郎就被阻隔在了河的這邊的故事說了。」

娘親指著那三顆星說:「中間那一顆就是牛郎,兩邊是他的一雙兒女。」

追根問底,小諸葛亮以他的聰明才智深得父母的喜愛,特別是他那總纏著娘親問這問那,萬事都想弄個明白,弄不明白不放棄的韌勁更讓母親高興。聽著娘親的講解,小諸葛亮對觀天象有了濃厚的興趣。在對天地間諸多事物的好奇中,小諸葛亮一天天長大。

且說陽都城經常有奇怪的天氣,每年到麥子黃梢的季節,總會有一股從東北方向刮來和季節相反的冷風,緊跟冷風而來的是黑雲密佈暴風驟雨,雨中夾雜著雹子。下的雹子和豆粒秫秫粒子大小時,對莊稼沒有大礙,下的像栗子一般大小,對莊稼來說那可就慘了。傳說,掌管下雹子的神它姥娘家就是陽都城西南一帶,每年到新麥飄香的時候,雹神都要來走一趟姥娘家,年年如此。莊稼人擔心雹神走得太急,那樣會有大雹子,他們摸不清它什麼時候來,也懇請雹神不要走得太急,讓莊稼免受天災之苦。

聰明的諸葛亮看星星看風向,他要弄清楚自然的奧秘,他讓父親諸葛珪帶他到襆頭山,那襆頭山山勢嵯峨,山頂處猶如一位巨人頭上纏著巨大的襆頭,住在山前懷一眼清泉邊上、一塊平坦地場的襆頭道人深探天象奧妙,他要向襆頭道人學習天文地理,為民造福。當小諸葛亮一次次來到襆頭山,向襆頭道人把一個個困惑提出來,襆頭道人總是耐心地一一進行解答。慢慢地,小諸葛亮的天相知識越學越懂,越懂越多。

其實,除襆頭道人外,在陽都城之內就有一位看天相的高人,此人便是大儒諸葛之。諸葛之老先生不但一談儒家學說便口吐珠璣,且上知天文下曉地理,胸腔能納山河雲朵,其心休休有容。當年他曾在仲丘城擔任主薄,年邁告老還鄉之後一直住在家鄉陽都城。表面看他為人處事低調,待人謙和,但骨子裡卻又心大氣傲,一身清高,對自己的本事從不張揚。

又到麥子黃梢時,人們隱隱感覺到了從東北方向又要刮來一股冷風。諸葛亮也感覺到了,他見有人還出城下田,就勸下田勞作的人不要再往田地裡走,說雹子要來。正在牽牛往田裡走的丁大卻不相信有雹子。他指指天說,你看這日頭,多曬人,小孩子別胡說八道,哪來的雹子下。

丁大走出城,來到自家的地邊上,把拴牛的韁繩往牛背上一搭,將牛放在一片草地上,讓牛悠閒地吃草,他就去地裡間秫秫苗子。剛剛間了沒一會的光景,天象的變化真讓他感覺到那個小諸葛亮說對了,只見一股黑雲從西南湧上來,接著便是暴風驟雨夾雜著雹子來了。丁大趕忙牽了牛往家跑。

丁大把小諸葛亮能預測風雨的事逢人就說,越說越神,好多人聽了點頭稱是。幾天後,丁大在大街上見到了張誠,他停下步對張誠讚歎道,諸葛府上小主人真的了不起,看天文易如反掌,他說有雨雹,果真下起雨雹來了,真乃是神仙眼力。

張誠回到諸葛府上後,就把丁大讚揚小諸葛亮的話向府上人學了,小諸葛亮聽了很是得意。但諸葛珪卻淡淡地說了一句,觀天象的神仙眼力不是一時半剎就能做到的,非拜名師,經高人指點,再勤學苦讀,用盡心力探研不可。

進入伏頂子天後的中伏。俗語說,冷在三九,熱在中伏,諸葛府前廣場上,順河風把涼爽的濕氣往上一掀,便把悶熱捲走,這裡是難得的消夏好去處。這是一個中伏熱暑最為難當的夜晚,城內的大人孩子都往此處聚攏。廣場上,人越聚集越多。

諸葛之老先生席地而坐,他手中輕輕搖著一把用鵝毛編起的扇子,神情怡然。小諸葛亮坐在老人身邊不遠處,他看老先生在搖啊搖,猛然感覺老先生搖得不是扇子,是在搖著一種智慧。對於老先生手中的扇子,並非驅蚊散熱淺層的功效,而是代表他的精神符號。

黑黑的夜裡,大地朦朧,天上的星星更顯得特別神秘,諸葛之老先生的扇子輕輕擺動,靜心在看老先生搖扇子的諸葛亮,從老先生的鵝毛扇中讀到了一個人內在的非凡的大氣,讀到了他人所沒有的神韻。

丁大也來納涼了,乘涼的丁大不時看看天,明天他還有農事要做,他想明天敞開褶子曬糧食。看天,一天的星星,晴空萬里,明天肯定是個好天氣。但丁大還是不放心,他站起來走到小諸葛亮面前問道,小主人,明天我想敞開褶子曬糧食,你給觀觀天象,會不會有雨。

沒等小諸葛亮回話,心直口快的李容父親李本抬頭看看天上的星星,星星密密匝匝,閃閃發光,就搶上一句說道:「明天日頭旺,曬糧的好天氣,儘管放心曬。」

在一旁的小諸葛亮抬起頭來觀了會兒星象,根據從襆頭道人那裡學到的知識、和經常觀天象的經驗判斷,凡是夏天,晚看天上星星密,明天無雲便有雨,晚看天上星星稀,明天出來日頭曬死雞,他看著天上密匝匝的星星,就對丁大說:「明天可能有雨,不能曬場。」

丁大說: 「為什麼? 」

小諸葛亮說:「今天晚上天上的這些不會說話的星星在告訴我,明天可能會有雨。」

說沒有雨的李本大叔聽了小諸葛亮的話,哧哧地笑著說:「孩童稚嫩,不可信。」

場上納涼的成人們哈哈哈地大笑起來。小諸葛亮聽到李本大叔哧哧的輕蔑笑聲和眾人的哈哈大笑,就沒有再說什麼,但他的心裡仍然在堅持,明天一定會有雨,因為他觀天象發現有雨。他明白一個道理,有些時候爭辯是無用的,只有讓實踐證明,時間會證明一切。

一直一言不語的諸葛之老先生此時停住搖動手中的鵝毛扇,只聽他慢條斯理地說道:「你們不要笑,他們兩人說的都有道理,都對,然又都說的不對,對者有雨、無雨,不對者無雨、有雨。」

眾人一聽老先生這既是矛又是盾的話,說有雨也對,無雨也對,就問:「到底是有雨還是無雨?」

諸葛之老先生輕聲說道:「是因他們只看了表象,只觀其淺層的天象。」

諸葛之老先生接著說道:「觀天象要觀其全面,沒有看到有雨,是不會觀天象,看到雨,卻不知道雨下在什麼地方也還是欠觀天象的眼力。明天我所說之也有雨,也無雨,即是明天可曬糧,要在城南曬,因城南無雨,切不要到陳記鐵匠鋪以北,以北天降陣雨,且疾如瓢澆,會淋濕糧食。」

眾人靜心地聽著。

第二天早晨,天空晴朗,萬里無雲。吃過早飯,丁大就忙著把糧食褶子敞開,把糧往南場上擔了,擔到陳記鐵匠鋪以南的空場上,攤曬糧食。

等把糧食攤曬開,丁大就坐在場邊的老柳樹底下涼快。一個時辰後,就見在西南天邊角上來了一股雲頭,曬糧的丁大一看急了眼,他老婆也忙飛跑著從家裡跑到打穀場上,兩人正要用簸箕把糧食收起來,只見諸葛之老先生搖著鵝毛扇從東面的城巷中走來,笑著示意他們不要堆糧。

從天西南上來雨,很大很急,天空中的烏雲越壓越低,壓到城牆上,接著是一聲聲炸雷響起,雲團四散開來,一場瓢潑大雨就要下來,如果不把糧食快收集起來,雷雨會把糧沖走的。丁大用疑惑的兩眼看著諸葛之老先生,像是在問:「不快收起來,能行嗎?」

老先生諸葛之手輕輕一搖鵝毛扇,笑著一個示意。丁大木木地站在那兒,不知是堆起糧食來,還是聽諸葛之老先生的不用堆糧食時,但見那股黑雲很快被風吹過了陳記鐵匠鋪,嘩嘩的大雨在街北下了起來,如盆潑似瓢澆,而南面正被諸葛之老先生言中,滴雨未落。

嘩嘩一陣大雨之後,陳記鐵匠鋪地面上形成水流,轉眼雲散天晴,日頭又是那樣明亮,熱辣辣地照耀大地,拼命掄著簸箕堆糧的丁大妻子直起腰來看看天,她再看看諸葛之老先生,一陣愕然。

附近所有的人都看看諸葛之老先生,深為嘆服。小諸葛亮聽說後,在心裡暗暗佩服諸葛之,聯想到自己判斷有雨,卻並不知在什麼地方落,只是看到事物的局部的事,深深感覺知識是來不得半點虛偽和驕傲的,對此他深感慚愧。從那以後他知道,自己在夏天雷陣雨的多發季節裡,憑簡單的天象知識進行判斷是片面的,應該全方位觀察、分析。從此他經常就天文知識主動求教於諸葛之老先生,認真學習觀察天象,以致後來成功地計借東風。

Top

少年結盟

陽都城對岸河陽,有一個偌大的雜姓莊子,莊子中一幫少年,他們個頂個的身高馬大。為首的一個少年叫陳正,陳正性格粗野,拳頭硬,又好動武,無論是春天夏天,還是秋天冬天,他憑藉自己滿身的力氣,不時地用他的拳頭教訓其他城邑村落的孩子。春來草自青,孩童走出家園,來到曠野;秋日天高雲淡,自然的美景讓人親近,此兩個季節沂河河水穩定,沙灘潔白,大大小小的孩子喜歡在河沙灘上玩耍。

陽都城的孩童、少年孫茲、李容、岳啟、孫士、諸葛亮結夥成對走向母親般的沂河,在河裡逮魚摸蝦,在河邊挖野菜,在沙灘上遊戲玩耍。但是,經常是當玩得正熱火的時候,對面陳正帶領著那幫少年就會衝過河來,把逮的小魚給搶走,把挖的野菜搶走,把筐踢進河裡,稍有反抗,對方就會拳腳相加,時間一長,這種騷擾成了習慣。

陽都城的少年孩童們讓這種無休止的騷擾弄得怕了,只要河陽的那幫頑皮少年一出現,陽都城的一幫小夥伴們不得不停止玩耍,逃避瘟疫一般趕緊離開沙灘,離開河岸,四處逃散。

開始只是騷擾,後來河陽的一幫少年變本加厲,竟然捉住陽都城的孩童就像押俘虜一樣押到河東岸去。這一天,他們把小岳啟捉了去,先是拳打腳踢,後又讓其稱奴稱臣,讓岳啟伏地上,從他們的胯下通過不說,還把岳啟的褲子退到腿腕處,把岳啟的頭按住,掐住脖子硬往褲襠裡按,直至按進褲襠裡,還美其名曰「頭頂褲」。一次次都是把捉去的人直到折磨夠了,才把「臣子奴隸」放回。

從春到夏,冬日過後又是春,這樣天長地久地折騰,本來在天堂一般的沂河岸邊的沙灘上盡享童年少年的快樂,但內心充滿陽光的陽都城小夥伴們被折騰得怎麼也高興不起來,個頂個的心情一下子變得悶悶不樂。

陳正和幾個野蠻的河陽小霸,不但霸佔潔白的沙灘,欺負陽都城的一幫孩子,同時他們也欺負河下游安泰莊的孩子,時不時趁那兒的小夥伴們正在河沙灘玩耍時,他們也會像對待陽都城的孩童、少年一樣,從後面悄悄地包抄過去捉俘虜。只要他們一出現,安泰莊的一幫夥伴也得趕緊躲避。

雖說是河陽的一幫少年頑皮,但當有成年人出現時,那幫頑劣小狂徒便裝出很老實守規的樣子,若無其事,即使在想動手作孽時,也會看看周圍,只要發現不遠處有大人,也就安分守己,不再動手搞惡作劇。陽都城的孩童回家把河陽一幫少年欺負打壓、那個陳正一出現,讓孩子們像見了蛇一樣害怕的實情向父母訴說,父母多為搖頭不信。

欺辱的事情一次次地發生,鬧得陽都城的一幫小夥伴在心理上害怕起河陽的那幫少年,並更心生仇恨。

同樣是少年的諸葛亮在想,「要想對付陳正他們那幫頑皮的河陽少年,單靠成年人的保護是不行的,因為大人們有的是活兒要做,不可能天天在河沙灘上,在河裡看護他們。那幫頑劣少年不是也欺負安泰莊的孩子們嗎?我們何不搞一個聯合,同安泰莊的少年交朋友,聯合一起,共同對付河陽的一幫惡少。只要聯合起安泰莊的那幫小夥伴們,如果打起仗來,兩夥力量就合力對敵,擒住他們一個兩個,也讓他們在受受皮肉之苦之時,同樣從胯下鑽過去,也嘗嘗受辱之羞。」

諸葛亮向孫茲、李容等小夥伴把聯合安泰莊一幫少年的事一說,孫茲聽了很擔心地說:「如果那樣做,我們同河陽的那幫豎子的仇不是越結越深嗎?」

諸葛亮說,不要怕結仇,只有攻,才是最好的守,聯合才能使我們變得強大。如果我們就這樣怕下去,只能是甘受欺辱,不但今天是這樣,明天還是這樣,這樣的情形渾泥湯子的水流繞山轉,會沒完沒了,流多遠也沒清的時候,如果天天被他們河陽一幫惡少追得狼攆著似地跑,何時是頭?聯合安泰莊的少年,同他們交朋友,我們就有了力量,就不怕河陽的那幫豎子,單憑陽都城的這些人,是抗拒不了河陽的那一幫豎子的。

諸葛亮把自己的想法同大夥說出來,他的主意的確好,講透徹後,孫茲等小夥伴感覺這是個好主意,於是諸葛亮和李容、孫茲等幾個夥伴就在陽都城下游過河,向安泰、中丘城所屬的那片沙灘走去。

諸葛亮他們過河東去。安泰莊的一幫少年遠遠地看著陽都城方向過河而來的幾個少年,只見來人一個個面帶笑容,沒有敵意,就放心大膽地迎上前來。

諸葛亮和李容、孫茲等夥伴們來到了安泰莊的少年們面前。安泰莊的少年們聽諸葛亮把道理說明,雖然很同意這種想法,但為首的馮秀還是提出了他的擔心,「聯合固然能抵河陽之少年強悍,但如人少時,何為?」諸葛亮回一個避字。

機靈的小個子馮資說:「我們能天天避嗎?那樣,這片沙灘對於我們少年、孩童不是空有潔淨嗎?」

諸葛亮說:「我自有辦法。」

馮秀看諸葛亮真誠而鄭重地談此事情,深為他改變共同遭遇的境況之想而折服,爽快地答應。

雖說是答應聯合,但也讓馮秀擔心,他說,河陽的那幫豎子個個英勇無比,就是我們聯合了,我們是否能戰勝他們也未可知。

諸葛亮看看眾人說:「我這些年隨父親大人多次到襆頭山,襆頭道人授我一神功,傳授之後,頭上就會冒出凡人看不到的三尺天火,那可是得道高人所傳的神仙的力量,只要我傳給大家,你們身上就會力量倍增,有了那神功,別說是能戰勝凡人,那頭上的三尺神火,就是妖魔鬼怪也要害怕我們三分。」

方圓百里對襆頭道人都很敬仰,那的確是一位得道高人,大家一聽諸葛亮說他身上有得道高人傳授的神功,都要他快快傳授。諸葛亮就讓大家站成八卦陣形,於是閉眼對天,面向西北的襆頭山,張開雙臂,迎接神力。這一閉眼,讓他似乎看到襆頭道人的神韻飄然,一股神奇的力量也正注入他的身體之內,然後他兩手挨個夾住每一個夥伴的手,讓其閉眼,接受。

之後再親親受功人的額頭。這樣輪番授功於每一個人。

多麼晴朗的天氣,祥雲在天上飄動,河水嘩嘩南流,白雲藍天下,清清河水旁,陽都、安泰兩地的小夥伴形成了沒有盟約的聯盟。當天下午,安泰莊的少年及孩童們正在河邊玩耍,上游河陽方面的陳正等一幫小狂徒高喊著自上而下奔跑而來,正在河西岸的諸葛亮、孫茲、李容他們早觀察到了這一舉動,於是陽都城的一幫少年們急忙迂迴到陳正等人的後面。

安泰莊的馮秀等小壯士看到諸葛亮一行在直奔河陽一幫豎子身後,也不再膽怯,一場少年殘酷的遊戲開始,三方赤膊上陣,喊聲震天。雖說陳正等河陽少年勇猛頑強,但不敵陽都、安泰兩方人多勢眾,再加上陽都、安泰兩幫少年他們個頂個地受了諸葛亮傳授的從襆頭道人那兒得到的神功,從心底裡迸發出一種戰必能勝的力量,勇猛對付著外來侵略勢力。

吶喊聲中,河陽一幫豎子漸見下風,陳正一看大勢不好,抽身逃走。這一場戰爭以逮住河陽一方三名劣少,捉住三個俘虜成為其最為精彩的聯合樂章。對於三個「俘虜」,李容的處理方法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他們抹岳啟的頭頂褲,我們也把他們的褲子退下,把頭摁進褲襠,讓他們嘗嘗受羞辱的滋味。對李容抹「頭頂褲」的提議,馮秀、孫茲等人非常贊同。諸葛亮想了想,他搖搖頭表示反對。說用低級行為懲辦頑者並非君子所行之事。他對河陽三名頑少一番訓導之後,見孫士的筐內有一隻已經死掉的螃蟹,就過去把那隻死螃蟹拿起來,交給了其中的一人。

諸葛亮對河陽的三位頑少說道:「三豎子可將此螃蟹帶給陳正,就說我諸葛亮把此禮物贈送於他,要他從中讀些告誡,日後好自為之。」然後就把三人放了。

三位豎子回到對岸,見到陳正後把諸葛亮所贈死螃蟹遞上。陳正一看大怒,他接過那死了的螃蟹掄起來,口裡道:「諸葛亮啊諸葛亮,捉住你,看我如何對你羞辱!」朝地上用力一摔,死螃蟹蓋腿分離,被摔成了兩半。

三位從對岸而回的少年見陳正怒之如火沖天,面面相覷,然後小聲問陳正:「何故讓你動如此干戈?」

陳正從牙縫裡擠出幾個字:「他咒我橫行必死。」

聯合出力量,從此,安泰莊的孩童很大方地過河到陽都城這邊的沙灘上,和一幫新夥伴共同玩耍,陽都城的孩子也到安泰莊的那片沙灘上去,在河裡逮魚摸蝦,他們相互多了新的夥伴,多了快樂。

快樂之外總傳承著不測的風雲,對面河陽的那幫豎子們對於失敗很不甘心。陳正見原來他手下的受辱之眾竟然如此快樂,便帶領他的手下又過來騷擾,然陽都城和安泰兩方的少年聯合後早沒有思想上的膽怯,心中多了必勝的信心,正氣壓邪,外帶馮秀膀寬腰圓,馮資靈活善戰,諸葛亮善謀多智,雙方外憑有同盟的支援,人多勢必眾,內有敢於勝利的勇氣,面對來犯不但不跑不躲,而且主動出擊。河陽少年想報同伴被抓之仇,想捉個俘虜污辱一番,以解心頭之恨,還沒交手,就聽河的左右兩岸,上下兩處喊聲如驚雷炸響,兩幫少年不用分說把他們打了個快速逃竄。

少年狂熱,少年富有激情,少年也有很多不甘心,在不知不覺中,被陽都城和安泰莊的兩幫小壯士合圍,吃下了不少苦頭之後,河陽的一幫少年同樣不甘心,他們也在思想,為什麼這一河之隔的兩個地方的少年會合力對抗我們,當聽說全是諸葛亮出了這麼一個聯合安泰莊少年的主意時,陳正對諸葛亮又氣又恨。他在想,如果哪一天陽都城下沙灘上玩耍的孩童人少,我便淌河過去,對他們來個突然偷襲,抓到了諸葛亮更好,即使抓不到諸葛亮,抓個俘虜押回來,「回贈」一些花朵,讓俘虜帶給諸葛亮,羞辱他這個自己臂力抵不過河陽壯漢,卻生出方子借力而行的人為嬌氣的小女人,也好解解心頭之氣。

陳正在瞅著這樣的機會。一天,只見對面陽都城下的那片沙灘上,有三、四個孩童,正在「挖燕子窩」。他們把濕沙翻出來,挖出一個沙坑,把兩腳放在沙坑中,埋上濕沙,然後輕輕地拍一拍,嘴裡喊著從奶奶那兒流傳下來的兒歌:「拍,拍燕子窩,燕子窩裡下大雪。」把濕沙拍實了之後,輕輕地將腳抽出來,一個燕子窩就形成了的「燕子窩」玩法。

此時,一位少年從城邊的林間小道上走來,徑直走到幾個孩童中間,那位少年看了一會孩童們的遊戲後,就踱到了河邊,靜心地看著水流。

河陽這邊,幾個少年看看那個正在若無其事地看流水的氣度不凡的少年,曾是「三個俘虜」中的一人對陳正說,這人就是諸葛亮,並非力大無比,我一人過去,拿他的單頭,可扭其胳膊押來。

陳正尋思了尋思說,不可,萬一他身上有什麼法術,你會吃虧,我們一同過河。陳正他們幾個河陽少年向河的對面奔來。再看諸葛亮,依舊悠然地看著河水,之後他抬頭看看天,看看遠處的樹木,那份從容鎮定讓來到水邊正要過河的陳正震驚。陳正停住了腳步,他細心觀察著。

突然,陳正看到了從對岸上游的樹林裡衝出來的十幾名陽都少年。再扭頭向下看,下游的樹林裡也衝出了一幫安泰莊的少年。陳正大驚失色,他急忙領著手下人迅速撤退。

撤回對岸的陳正開始對諸葛亮佩服。他對手下人說:「我等只是莽撞,諸葛亮雖然年少,卻有計有策,是位思想高我幾倍,目光長遠,心計縝密過人,深謀遠慮之人。」

又動了幾次手都是同樣的結果,陽都城和安泰莊的小夥伴們人多勢眾,占了優勢,河陽的一幫豎子們自然是占不了便宜,每次得到的是被追得四處逃奔。

面對強勢,諸葛亮用一種大智慧思考出的路子,默契且鞏固的少年聯盟讓安泰、陽都兩幫少年受益匪淺,此後的一段時間裡,諸葛亮他們陽都城的一幫夥伴和安泰莊的少年不時地主動出擊,到河陽一幫劣少的地盤上去活動。眼看兩方勢力不但不平衡,而且嚴重傾斜,從那時起,河陽的一幫搞惡作劇的少年就有些收斂了。一旦他們有意欺負安泰莊的年少者或者是陽都城的年少者時,兩方就集中力量向他們討個說法,聯盟行動使河陽劣少們心驚膽顫,這種聰明不但有效地制止了河陽一幫豎子心存邪念、隨意欺負他人的無賴行為,也使陽都城和安泰莊的少年孩童在自由的天地裡玩得更加開心自在。

800px-Deep_fried_mantou.jpg

饅頭

饅頭一詞出自三國蜀漢諸葛亮。時諸葛亮率軍南渡瀘水以討孟獲。根據當地的習俗,大軍渡江之前必須以人頭祭祀河神。諸葛亮遂命人以白麵裹肉蒸熟,代替人頭投入江中。諸葛將其命名為「瞞頭」,即欺瞞河神之假頭之意。

(本段及圖片皆引用自Wiki

Top

草人中箭

男兒當自強。

沂河西岸陽都城下偌大的銀色沙灘上,十多個半大的男孩目光炯炯,他們個個武士一般的精神狀態,每人手裡拿著一張用臘條作弓骨,用麻繩子作弓弦,再用筆直的硬樹枝當箭的弓箭。

這是聯合安泰莊的一幫少年、在共同對抗河陽一幫惡陋鬼取得階段性勝利之後,陽都城的李容、孫茲等夥伴們習武要強的精神頭更足了,現在,大家要在這潔淨的沙灘上舉行一場射箭比賽。

壯士崇尚勇武,愛好刀槍棍棒。弓箭是武器中的一種,是男兒的最愛。當地有個風俗,不論平民還是富貴之家,誰家添丁之時,若是男兒便在門口掛上紅子、一頭蒜,和一支用紅秫秫秸作弓骨、紅繩作弓弦做成的弓箭,紅布條代表吉祥,蒜和弓箭意為能打會算;添女孩則是在紅布條的紅子上拴一縷飯帚苗。弓箭的寓意不言自喻。有趣的是那箭桿是用紅秫秸的莛子,箭頭則是秫秸的骨節,圖得是個吉利,這樣的弓箭也是一件很有價值的民間藝術品。陽都城的男孩子從小對弓箭情有獨鍾。箭,又是伴隨他們成長的最好玩具。

深秋的沂河上,風刮得有些涼了,河水也瘦了,也清了,沙灘的面積更大了。爭勝,是每一個人的天性,勝敗在於比,手中有弓有箭,為了比試誰射箭準,他們找來了枯草,然後把枯草用草繩捆綁在一根木棍上,捆成一個草人,往沙灘上一插,就豎起了一個靶子。

自然,諸葛亮在這群少年中間的角色很亮眼,很多的遊戲規則都由他制定。現在,他和他的夥伴們規定在離草人九步開外的遠處,腳下劃一條線,射箭者站線上外。然後諸葛亮把與人頭相同、且長短不同的草棒攥在手裡,露出的一頭一樣齊,大家依次抽草棒,按草棒的長短,抽到最長草棒的先射,短者後射,照準草人往上面射時,每個人只射三箭。把捆好的草人往沙裡插下後,諸葛亮便以草人為中心,向正前方向走了九步,然後又弄了草棒把它掐得長長短短、與參預比賽的人數相同,攥在了手裡後把露出的一頭整齊,亮給大家。

大家開始抽籤。抽籤後一比,小岳啟抽到了最長的一根,他第一個出場射箭。他很興奮,高興地舉起弓箭對著草人躍躍欲試。

李容看看興奮異常的小岳啟,拍了他的肩頭一下,又指了指老柳樹下的那個藕葉包說道,諸葛亮把鹽和花椒粉都拿來了,這次對前三名的勝利者,還是那最美的獎賞,一會大夥下河逮了魚兒,由諸葛亮動手燒烤,請勝利者吃烤魚,你可得爭取吃到烤魚啊。

小岳啟一聽射箭比賽完後,還要下河逮了魚兒,由諸葛亮動手燒烤後獎賞給勝利者,情緒立時高漲起來。情緒高漲的又讓小岳啟把手中的弓箭往空中一舉高呼道:「屈指數我,我先品嘗,諸葛烤魚,美名遠揚。」

岳啟這樣一喊,大家便聯想起諸葛亮在歷次的烤魚中他那不急不躁,用野火烤出魚兒的特有風味,這種烤魚對於眾人,箭還沒有射,夥伴們有的就已垂涎欲滴。

在陽都城,多少次諸葛亮與小夥伴一起在沂河中逮魚,然後把小魚去掉內臟,整理乾淨,在河崖邊上拾些柴禾,把從家中帶來的鹽、花椒粉撒上,再用荷葉包好,放在火上烤,或用大火燒石,把魚放在石上,用石頭的熱量把魚蒸熟。荷葉裹魚,清香四溢,一幫小夥伴吃著純天然的烤魚的愉悅神情,記在了少年們的心中。一道野餐,那種特別的吃法,對於一幫孩子絕對是盛宴。

說到諸葛亮烤魚,日後有傳說道,東漢末年在江夏西陵,一吳姓人家為了躲避戰亂,舉家遷至鄧縣(湖北襄樊境內)。吳家人世代為廚,尤以吳懋的廚藝最高,也因此與當時隱居鄧縣隆中的諸葛亮交好。吳懋每有新菜品,便備下家宴,邀諸葛亮和其他幾位好友共品美食。諸葛亮最愛吃的一道菜是吳懋特製的烤魚‧其用料和做法與普通的烤魚多有不同、別具特色。

後來又傳說諸葛亮到吳家後,觀吳家廚藝,在烤魚時,他聯想到自己小時在沂河邊上,忘記不了兒時野外所吃的那種魚兒,被荷葉所裹帶來的天然香氣,讓他嘖嘖回味,於是就在吳家燒烤魚上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加上一些佐料和幾味中草藥的建議。日後形成了帶有諸葛亮特色的烤魚。

再後來的傳說更加豐富了諸葛亮烤魚的故事:躬耕南陽及在大任之位的諸葛亮每要備家宴招待賓朋時,就把他在少年時代的那種特殊做法、經過改進的烤魚當作一道名菜,讓好友共品烤魚美味。再後來,諸葛亮輔佐劉備打天下,將製作烤魚的名廚帶在身邊,負責軍中飲食;劉備成都稱帝後,諸葛亮又將其推薦至宮中,為御廚。這種烤魚不但諸葛亮百吃不厭,劉備、關羽、法正等人也很喜歡吃,成了皇家御宴上一道不可缺少的美食。諸葛亮去世後,民間有人將這種絕技烤魚改名「諸葛烤魚」,以此紀念諸葛亮輝煌的一生和高尚的品格,此為其少年時代的另外之事。

現在是比賽射箭。贏得勝利者可有烤魚獎賞。手中的弓箭雖然不是鐵製弓牛筋弦,但陽都城的少年都有自己的技藝,經常玩,玩得手熟,雖說不能百發百中,但對於射箭,水平都很高超。

第一個出場的小岳啟拉弓瞄準射擊,三箭嗖嗖發出,三隻箭皆中草人,諸葛亮為他的全部命中拍起了巴掌。

緊隨其後的孫茲,孫茲老成穩健,他射的三箭箭無虛發,同樣是最先佔據了草人上草最多的中間部位。隨後你三箭,他三箭,箭箭都扎在了草人上。輪到諸葛亮了,他上前對準草人拉弓,把箭射出,也是連中三箭。

八九個小夥伴都站在一個地方,在同一個方向往草人的一面射,中間那鬆散的地方很快被箭插得沒有存箭的最佳箭窩了。諸葛亮和他前面的一幫小夥伴射完箭之後,接下來走上前比箭的小夥伴叫孫士。孫士的弓臘條桿粗,麻繩子繃得緊,箭是筆直的枝條,但他射時,結果出乎大多數夥伴們的意料之外,雖然他把弓拉得很有力,瞄得也準,那飛出的箭直奔草人,但由於草人上已經插了好多的箭,那一支飛出的箭讓已插在上面的箭桿稍微一擋,孫士所射出的箭就掉下去。

人人都想爭雄取勝,看看草人身上滿是箭桿,孫士三箭儘管只有一箭落空,但也印證了他與獎賞無緣,因此他用力把手中的弓往遠處一扔,很是懊惱地撲通一下子,平躺在了沙灘上。

孫士射箭之後,上來了李容。聰明的李容看看那已經插得滿滿的箭支的草人,他機靈一動,跑到了草人的另一面,就在大家還搞不清楚他想做什麼時,他快步量出了九步,大家見他這反常的動作都正在納悶,也就是在眾夥伴們納悶的光景,他也不等大家同意不同意,有新的位置上,照著草人連連把三箭射出。

李容的這三箭射得既準又快,草人那中間部分草繩紮得鬆散的地方,別說射得既準又疾,只要射準了,就能掛箭。他的這三箭怎有不中之理,箭箭射中草人。連連的幾箭都掛住了。李容興起,搭箭拉弓,咻地一聲又補了一箭,箭桿咻咻地飛出去,直插進了草人上,李容得意在看了一眼眾人,諸葛亮贊許地為他拍起了巴掌。

眼看不分伯仲,先射箭連發連中的孫茲褊急,他和兩個夥伴沉不住氣了,就嚷嚷道這樣挪地方不行,站的比原劃好線的位置或有遠近,應該在同一面同一條線上射,這樣隨便改換地方不能算數。

還躺在沙灘上的孫士聽後一骨碌起來,一看這情形,他更是喊著要再挪地方重射。李容的眼一斜愣,衝眾人爭辯說道,我站的地方比你們站的地方還遠,怎麼不算數!射過的不能再射。

大家你說你的理,我講我的道,大聲地爭吵著,但爭來爭去沒有結果,於是都把目光投向了諸葛亮。諸葛亮想了想後說,我們不能分這面那面,只要站得距離是在九步開外,不論從哪一面射草人,只要掛箭了,就得算數。

聽諸葛亮這樣一說,一直和他是好夥伴的孫茲堅持著自己的不同看法,他直著脖子嚷嚷著大聲說,那怎麼行,步大步小也不一樣。

諸葛亮說,那我們就用一根桿子當尺子量。一聽用桿子量一下距離這一公平方法,孫士特別勤快,他急忙去折了一根柳條子,在眾目睽睽之下,他不用吩咐便手拿當作尺子的柳條子量起來,一桿、兩桿、三桿。量得距離相同了,之後諸葛亮對孫茲公平地說道,只要距離一樣遠近,不論在哪一面往草人上射箭,只要掛上箭,我們都應該認可。這樣以來,大家都很高興,又一次重新射箭比賽,大家情緒激昂,從不同方向,把箭射向草人,草人上面插滿了箭支。

快意的比賽,讓大家無比樂活。射箭比賽盡興之後,夥伴們不顧深秋水涼,撲通撲通下到河裡抓小魚,把一條條鯽魚、大鰱子、沙裡趴抓上來後,去掉內臟,洗得乾乾淨淨,把早帶來的鹽撒上,又從河邊不遠的塘裡弄來已經帶有枯色的荷葉,把魚兒包起來,然後撿來乾樹枝,在河邊上有片石的地方,壘一個小灶,然後打火鐮,引軟草,點枯柴,諸葛亮精心地製作具有陽都特色的野外小吃―烤魚,大家早把誰第一誰第二的爭執忘掉,等待品嘗烤魚的美味,享受少年時光的快樂。

此次射箭比賽,李容很機靈地換個位置去射,為自己爭取了有利的一面,從此以後跟個學個,再比賽的時候,射箭比賽不論人多人少參加,大家比賽的視野更寬,小夥伴們都找最有利的一面射,這樣不分哪一面地一射,那草人上掛的箭可就滿身都是了。

少年時的一次次遊戲,那一個個滿身掛滿箭的草人,給了諸葛亮很大的啟發,當後來心胸狹窄、氣度很小的周瑜想用十天之內造十萬隻狼牙箭來難為諸葛亮之時,大智大勇的諸葛亮觀天象,三天之內必有大霧之後,憑著小時遊戲所帶來的啟發,以憑陰陽、如反掌、保定乾坤的淡定自若,來了個讓草人全身掛滿箭支的草船借箭,智慧,在他的人生中書寫下了,具有濃厚傳奇色彩的精彩一筆。

分享:
今日人氣:4  累計人次:17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