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韓FTA對台衝擊真的那麼大?
選舉前後,經濟議題是絕不可少的討論重點之一。上個月十號,中韓簽定了FTA(自由貿易協定),有企業家與媒體大聲呼籲中韓FTA的簽定會對台灣產品出口造成極大的衝擊。FTA到底是什麼?而類似的貿易協定對台灣影響為何?又亞洲其他地區與中國簽訂貿易協定的情況如何?貿易協定是不是經濟的突破口?本文將一一帶您一探究竟。
(本頁大圖來源:Pixabay)
什麼是FTA?
自由貿易協定(英文:Free Trade Agreement,簡稱FTA)是兩國或多國、以及區域貿易實體間所簽訂的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契約,目的在於促進經濟一體化,消除貿易壁壘(例如關稅、貿易配額和優先順序別),允許貨品與服務在國家間自由流動。
這些協定夥伴國,會組成自由貿易區。來自協定夥伴國的貨物,可以獲得進口稅和關稅減免優惠。無論在進口還是出口國,自由貿易協定均有助於簡化海關手續。當協議國間存在不公平貿易慣例時,自由貿易協定可以協助貿易商進行補救 。
一般而言,FTA中的章節會包含(但不限於):前言、總則/定義、貨品貿易、原產地規則、海關手續、衛生和植物檢疫辦法(SPS)、技術性貿易壁壘(TBT)、保護措施、電信、金融服務、投資、自然人/商務人員流動、競爭、政府採購、透明度、智慧財產權、貿易救濟、爭端解決、例外、最終條款。其餘的章節是兩國實際貿易需求而有所不同,例如電子商業、環境、教育、勞工等。
(本段引用自維基百科)
中國積極推動FTA之目的仍不明朗
中國自2001年底加入WTO後,推動FTA已成為其「政治—外交—經濟」多面向的新攻勢,通過簽署FTA,不僅能夠獲得經濟利益,而且能夠體現政治和外交的利益取向。不過,中國對於推動FTA之政策立場,並不像日本一般,於特定的時間點明確提出具體的政策立場與策略。
總結中國推動FTA之重要立場文件如下:
(一)2002年7月31日,參加東協地區論壇外長會議的中國代表團向大會提交《中方關於新安全觀的立場文件》,首度以國家文件的等級,闡述中國在新國際形勢下的安全觀念和政策主張。重點包括,積極尋求透過和平談判解決與鄰國的爭議問題、把加強經濟交流與合作視為營造周邊持久安全的重要途徑、努力推動地區安全對話合作機制的建設、指出建立上海合作組織是對新安全觀的成功實踐。
(二)更重要的是,2007年10月15日,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以領導人的地位首度明確闡述「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加強雙邊多邊經貿合作,積極開展國際能源資源互利合作」,亦即,中國共產黨的十七大報告首次正式提出要積極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從此對外簽署FTA協定已被中國視為國家層級的重大戰略來推動。如何利用FTA這一符合全球經濟發展潮流的平台、加強區域經濟合作,成為中國應對世界經濟格局變化的必要手段之一,也是中國發展開放型經濟的客觀需要。
綜觀中國推動FTA的重要策略目標,大體而言,除了經濟性考量外,亦包含非經濟目標之考量,如深化外交影響力、獲得市場經濟國家的地位、確保能源安全與糧食安全。從已實施的FTA情況看,儘管在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等領域,中國都取得一定的推動成果,但對中國的貨物貿易整體發展、服務貿易對外開放,卻還缺乏實質性影響和經濟成效。主要原因在於,中國是一個規模大、正在崛起的經濟體,經濟規模和綜合競爭力往往高於另一協議簽署方,對中國而言,完成FTA簽署後,其後續實施的實質性效應尚未明顯。
(本段引用自《打破悶經濟》Ch.11 作者:林昱君)
韓國與他國已簽定之貿易協定對台灣之影響
《公司的品格》一書作者Rus在部落格中整理先前韓國與他國簽訂貿易協定之影響,摘要重點如下(感謝Rus慷慨提供重要資料):
韓國近兩三年簽定之FTA
美韓FTA,這個協定在2012年3月生效,當初的協議是要在5年內消除雙方95%的關稅。以目前生效了2年半左右來看真的影響很大嗎?以今年前九月來看,韓國產品在美國市佔率從2013年的2.75%上升到了2.93%,台灣則是從1.67%上升到1.74%。
歐韓FTA,2011年7月和南韓簽了FTA,台灣只能坐壁上觀的歐盟。從2012到2013年,台灣產品在歐盟的市佔率從1.26%上升到1.31%,增加了0.05%,而應該受惠的南韓呢?從2.12%上升到2.13%,僅增加0.01%。
較長期-已簽訂七年的東協
韓國加入東協是在2007年6月生效。猶記得當初台灣官員也是一再告訴大家,我們之所以要和中國簽ECFA重要原因就是東協自由貿易區將成型,台灣如果不簽借道中國,東協市場會被已經簽的韓國鯨吞掉。那你猜簽了七年之後台韓在東協的市佔率會變化如何?
很奇怪的是,台灣的市佔率沒有下降,反而和韓國拉近了。從2007年台灣出口只佔韓國的18.6% 到2013年追到80.6%。
(本段引用自www.rusrule.com 原作者:Rus,詳全文:中韓FTA真的對台灣影響很大?)
突破台灣「悶」經濟的關鍵方法
觀察過去中國三十年的經濟改革開放過程,一個關鍵的成功因素是中央政府利用各地區的經濟差異,透過對各地方政府的放權讓利,鼓勵各區域自行發展經濟,讓中國各區域與國際連結。其所帶來的效果,不只具有國際競爭,還有內部競爭。在雙重競爭下,各地方政府莫不卯足全力拼經濟,注入很大的成長動能。例如中國珠江三角、長江三角、環渤海、大重慶等區域的蓬勃發展,都與這個邏輯有關。台灣與中國的政治體制雖然不同,但就鼓勵地方政府發展經濟而言,中國以各地差異性當做刺激經濟成長動能的發展模式,值得我們參考,不必因為其威權國家體制,就予以全盤否定。
兩岸可以走出政治上的零和賽局,從次區域經濟合作,走向兩岸在亞太區域經濟的共同繁榮道路。台灣釋放的新型成長模式及動能,將讓台灣與中國的各大都會區建立創新的合作發展模式,降低國家主權爭議,創造兩岸共同發展的新模式,同時建立連結亞太次區域經濟整合的發展前景。未來若能透過兩岸城市與城市、區域對區域的合作,將有助於彼此各自境內產業的創新合作與升級。同時,透過治理制度的創新合作,更可藉由彼此消費市場的能量,作為開發新興產業的試驗基地。
整體而言,藉由兩岸區域之間的經貿合作,可以形成一條跨越海峽兩岸的「跨區產業創新走廊」,以此共同提升兩岸城市與區域在亞太區域的競爭優勢。例如,台中擁有海空雙港的優勢,同時境內又聚集了許多精密機械和高科技產業聚落;在中部科學園區與作為全台灣精密機械產業創新中心與發展重鎮的優勢條件之下,未來若能強化中部地區與中國長三角、珠三角等次區域經濟的合作,台中及中部地區未來可定位為高端智慧設備產業研發創新中心。
從另一面向來看,台灣若釋放區域自主權,形成次經濟的合作,再加上透過區域經濟與紐西蘭、新加坡、東協、印度等國家合作,就可發揮相輔相成的效果。這種觀念就像走路,不可能一直用左腳或右腳。台灣不可能一直重心放在兩岸經濟發展,也要擴大與東協及印度在內的國家之合作,才能均衡前進。
(本段引用自《打破悶經濟》主編序 作者:林佳龍)
延伸閱讀
台灣的選擇--亞太秩序與兩岸政經的新平衡
兩岸經貿關係的機遇與挑戰
加工出口區與經濟發展
東亞區域經濟的發展與日本
分享:
今日人氣:0 累計人次:3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