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發表會:《承擔》政治志業,創造社會共好;《看見》林佳龍的危機領導力及政策願景

Top

新書發表會:承擔志業‧看見佳龍

DSC_3650.JPG

「承擔志業‧看見佳龍」新書發表會於10月24日在林佳龍競選辦公室舉辦,《承擔:林佳龍的危機領導學》和《看見,林佳龍》兩本新書在活動上共同發表,書中主角前台中市長、交通部長,現任中華民國無任所大使與新北市長候選人林佳龍特地出席,除了兩書作者代表──資深財經媒體人吳佳晉和知名人像攝影師陳建仲以外,書籍推薦人總統府資政暨前抗煞指揮官李明亮、福和會理事長林逸民,以及醫師全聯會理事長周慶明、新北醫師公會理事長顏鴻順、台灣數位光訊科技集團廖紫岑董事長等人均到場支持。

 

承擔志業,危機才更見領導力

《承擔》一書記錄林佳龍從台中市長到交通部長任內的各種挑戰和機運。被稱為「拆彈專家」的他,一路面對的危機包含從Uber揮軍台灣衝擊傳統計程車業、華航罷工危機、規劃5G新世代,以及先後帶領觀光產業迎接2019年陸客限縮和2020年疫情席捲的衝擊等等,其沉著穩健的處理方式,證明危機管理並不只是解決問題,更是創造轉機,化零和遊戲為共贏局面。而卸任以後,林佳龍在「社會共好」的期許之下探訪產業、對新北發展的願景等等,也一一在書中細數。

DSC_3666.JPG

 

看見,那看不見的林佳龍

「17年的砥礪,歲月改變了面貌、打磨了氣宇和神態,內在卻還是那個閃耀年輕鋒芒的靈魂,堅持著理想勇往直前,為了打造更好的家園。」

在《看見》中,知名人像攝影師陳建仲第一次為政治人物拍攝長期寫真,用鏡頭記錄下林佳龍政治生涯的四個關鍵轉折點,有意氣風發的時刻、更有沉潛打拚、挫敗落寞的轉折,然而在陳建仲鏡頭記錄下的每個時刻,初心和理想卻從未改變。

 

英雄不變,十年磨好劍

DSC_3618.JPG

發表會中,特地從美國回台與會的總統府資政李明亮以「十年磨好劍」勉勵曾在台中深蹲十年,從基層打拚的林佳龍,從台中市長到交通部長,數次面對危機和事故始終選擇一肩承擔不推諉給前人、展現魄力快速處理,這是台灣難得的政治風範。

「危機領導力是到達頂峰的政治家最需要、最困難的特質,關鍵時刻不猶豫迅速決斷」,李明亮鼓勵道:「英雄是不會改變的,堅持不怕死,衝下去!」

 DSC_3626.JPG

《承擔》一書的訪談代表、資深財經媒體人吳佳晉則表示,她為了撰寫這本書做了相當多的功課,讀遍相關書籍、訪問相關領域人士,發現林佳龍是個相當奇特的政治人物,尤其是2014年以中央政務官身分下到台中挑戰執政臺中長達13年的時任台中市長胡志強,這次還來到新北市這個高難度戰區,讓她頗有興趣「研究」林佳龍。

與林佳龍接觸後,吳佳晉認為相較於許多政治人物喜歡自稱的「政治阿信」,林更像是「政治阿甘」,不計較利益得失,認定理想和目標就直直往前衝,「很訝異他怎麼活到現在。」吳佳晉引用《小王子》作者安托萬‧迪‧聖修伯里所說的,想要打造一艘船,要做的不是令人即刻蒐集木材,而是要勾起人們對海洋的渴望。這正如「政治阿甘」林佳龍,為大家設立一個對政治的願景,對理想未來的渴望,朝著這個渴望走下去。

DSC_3628.JPG

為《看見,林佳龍》寫真集掌鏡的知名人像攝影師陳建仲自述,他和林佳龍的機緣有三個特殊的數字:17、18和19。19歲時在世新大學念書的他第一次認識了林佳龍,因為台大的「自由之愛」大型學生抗爭運動也在世新盪起了相當大的漣漪,自由民主的觀念在台灣第一次走入校園,逐漸發酵,催生了後來的野百合學運,甚至影響到國會改選。

隔了18年,林佳龍自行政院新聞局卸任準備進軍台中,與陳建仲正式相識,過去多為文學家拍攝的陳建仲第一次為政治人物開始了長達17年的影像紀錄。透過鏡頭,在外通常顯得生硬的政治人物,捕捉到了林佳龍內心柔軟的另一面,他便想在影像中盡力呈現林佳龍揉合剛硬堅毅、卻又不失柔軟人性的面向。

 

社會共好,打造理想家園

DSC_3684.JPG

兩書的主角林佳龍表示,透過他人的文字和影像重新認識自己令他很感動。「人的短短一生不過百年,到底在忙什麼?明明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許多道理很簡單,做到卻往往很難。」他認為一個自由人要活出自我、去體驗人生,讓生命更有意義。

秉持這樣的人生哲學,林佳龍從小就是孩子王、帶頭造反的模範生,是威權人物頭痛的對象,卻又有許多人很信任他,而許多事在他手中也就由小越滾越大,像是1980年代解嚴前夕,原本只是反對教官審稿,最後竟然促成《大學法》改革,演變至野百合學運要求國會改選。

林佳龍認為,人生就是從入世到出世的過程,中間有無限的可能,許多限制其實是被自己所綁住。他也是「社會形成的林佳龍」,並非獨立於世外的,因此他時時自問,自己的本質是什麼?身為裁縫師之子,穿衣哲學也影響到他的人生哲學:每個人都是唯一的。他表示,自己在政治上接觸了各種人,政治就是必須站在對方的角度,即使對方討厭、排斥你,正所謂一枝草一點露,也要認真和對方交流。至於對方仍然不願改觀,「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人家投給我不是應該的,那些沒投給我的票也不該放棄,這才是從少數變多數的關鍵。」

林佳龍自述,學術曾經是他追求的志業,但知識的旨趣除了發現這個世界,更想解釋世界,乃至於改變世界,尤其是涉及到人的社會科學。「政治是眾人之事,是每一個人的行為相互作用。人就是在社會中逐漸形成自己的認同。」

這次的兩本書分別談的是他的character(性格)和leadership(領導力),「我們的character重不重要?如今的政治已經不認為人品重要,可以口不擇言、變來變去。」但他相信社會自有規範在,大家都希望社會更好,因此「人格貴重」,掌有最多權力或最多資源的人動心起念,在關鍵時刻所做的決定,心中必得有「人」,要同理別人。這就是為什麼「看見」人如此重要卻又困難,並不是看見人就會成事。

他也相信,如果眾人朝著理想的目標,就能夠集結大家。「要改變不是一個人獨自走一百步,而是一百人一起走一步。」他不斷思考如何集結一路走來許多同行的貴人,發揮善的一面,而在大肚山基金會談產業、談生態系、談創新、談吸引人才,就是具體的實踐。

「我得到社會太多養分,這都是我往前走的養分,也希望我能成為社會的養分,給予後人更好的生命意義。」

分享:
今日人氣:4  累計人次:10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