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銀紙的民間傳說
首頁圖來源:維基百科,由Ianbu上傳
目前文獻上有關金銀紙起源的民間傳說,大部分都與東漢蔡倫造紙的故事有關,這樣的結果是可想而知的,一定要先有人發明紙,才會有金銀紙出現。無論是大陸或臺灣的民間傳說,都會有一則傳說談到蔡倫,雖然傳說版本不同,但其內容大同小異。我從賴宗煒(2007)及施晶琳(2004)兩人的碩士論文探討金銀紙起源的章節中,擷取歸納整理出七則民間傳說,前四則為大陸地區普遍流傳的傳說,後三則為臺灣地區的民間傳說。
(一) 河南社旗縣的傳說
主要是說蔡倫的哥哥蔡莫和其妻子的故事,因蔡莫造紙技術不好,所造出來的紙相當粗糙,沒有人願意向他買紙,為了讓紙的銷售成績轉好,他的妻子便想出一個燒紙可以讓死者復活的手法,讓鄰居誤以為燒紙真的有這麼大的好處,於是都向蔡莫買紙,去各自的祖墳焚燒。
(二) 東北一帶流傳的說法
張財和張義兩兄弟是販賣黃紙的商販,由於兩人都是第一次到關外做生意,不知關外的冬天非常寒冷,弟弟張義挺不住惡劣的天氣,凍死在雪地上。哥哥便將眼前的兩堆黃紙焚燒,一瞬間,烈焰沖天,張義被薰醒過來。
張義胡謅亂編說是哥哥焚燒的那兩堆黃紙,讓見錢眼開的閻羅王釋放了他。哥哥張財信以為真便在客棧裡大肆宣傳,並且一代傳一代。後來有個好事者,發明一種印版,開始印製紙錢。
(三) 山東的傳說
有兩個人看到別人很有錢,心裡很不服氣,想到一種辦法賺錢。他們將稈草、麥稈輾爛混合製成草紙,到處叫賣,都沒有人要買。於是想到一個計謀,叫小伙計裝死躺進假墳中,當路過的人較多時便嚎啕大哭並燒草紙。路過的人好奇的問他為什麼要焚燒草錢,大伙計便說:「他弟弟托夢給他說:『閻羅王想要錢,得在第七天、第十四天多燒些火紙,便能復活。』」剛開始過路人不信,當越燒越多時,假墳裡發出聲音,大伙計於是將假墳敲開,他們看到小伙計復活,便將此說法流傳下來,此習俗也一直保存至今。
(四) 苗族燒紙錢的由來
寫蔡倫和郭統起初一起造草紙,銷路不錯。後來,兩人更進一步造出了白紙,大家都搶著買白紙,草紙從此滯銷。為了提高草紙的銷售量,於是他們想了一個辦法,叫蔡倫裝死躺在棺木裡,便跟蔡倫說他會連續燒九天的草紙,然後他再從棺木裡爬起來。當人們問蔡倫為什麼會死而復生,他便會說因為他利用郭統燒給的草紙買通大鬼和小鬼,他們才放他回來的。
(五) 東漢蔡倫
東漢蔡倫總結前人的經驗,始用樹皮、麻頭、破布等原料做紙,世稱「蔡侯紙」。新產品一推出,世人不解其妙處,導致滯銷。蔡倫為了大量推銷自己的產品,夥同妻子串通設計。首先由蔡倫向黃帝告病返鄉,不久就詐死臥躺在無底棺材內,他的妻子在棺木前不斷燃燒事先準備好,上面貼有銀箔的長方形紙錢。一些前來祭弔的親朋好友甚為困惑,問明原由,他的妻子說:「此為陰間通用貨幣,在靈前燒此紙錢,可助亡者在陰間疏通獄卒,賄賂閻王,如再繼續燒紙錢,或許七日後可清醒復活。」而蔡倫在七日後從棺木中復活,眾人大驚,咸信燒紙錢可積功德,延長壽命,從此燒紙錢的風氣,相沿成習至今。(張懿仁,1996:2;黃金財,2008:70)
(六) 唐高祖李淵
相傳唐高祖李淵,於隋末,趁全國大動亂,乘機起兵政變,自稱太上皇。在這一連串的爭霸中,李淵離鄉多年,等天下底定,返鄉見慈母已仙逝多年,在廣大的墓園當中,遍尋不著先母的墳墓,聽說此時,唐高祖將攜帶前來的紙錢,分置在各墳墓上,上香禱告。禱告不久,但見其中一墓的紙錢倏而消失無存,因而斷認此為唐高祖母親的墓。(施晶琳,2004:19)
(七) 唐太宗
唐太宗為了魏徵斬龍王的事情,昏睡數日,傳說中他在這數日內遊了地府。行經枉死城,遇見自己打天下時,因南征北討而喪命的軍魂、無辜犧牲的各地百姓。冤魂們逼迫太宗施捨,免除其倒懸之苦;此時太宗一愁莫展,只好借了開封府民林良,平時因行善好施,僧侶以其名燒紙錢所積存的多座陰間銀庫之一,分發施捨,才得以全身而退。太宗還魂後,差人攜所欠銀錢及聖旨到開封府歸還林良。林良不敢收下,太宗便以這筆錢舉行水陸廟會,建廟修祠,超渡冤魂。至此世人更加確信燒紙錢能讓往生的先人收到,能夠幫助先人在另一個世界過得好。(張懿仁,1996:2~3)
金銀紙的種類
一、金紙
金紙雖為粗紙黏貼錫箔,再塗刷金藥及若干模樣而製成。但它所以被叫做金紙,是因為它比照陽間金貨來製作,和金貨同價,在金銀紙類中是最高貴的,使用的紙張也是特別上等的粗紙,紙張大,而且加印有紅色各種模樣,也因製造過程較為講究,而價值也是最高的。(陳壬癸,1981:159~160)倘若從金紙上的圖飾及所祀的神祇來區分,可將金紙歸納成三類:(一)三仙圖類型:均繪有三仙圖形;(二)錦緞花紋圖飾類:繪有紋飾的紙錢上所貼的金黃色錫箔,使人聯想起古代祭典中放置在錦緞布匹上的黃金,這類紙錢的名稱均印在金紙上;(三)無圖飾的金紙:此類金紙最為樸素,在每一束金紙的最上面印有圖案,其種類繁多,主要是因紙張及金箔的面積還有捆數而有所分別。其形式常因製造商而異,但每種金紙的比率是大致相同的。
二、銀紙
或稱「冥紙」,流通於冥間,所以不用於酬謝諸天神明,僅用於神明的兵將、祖先、好兄弟、或是常見的有應公。(道者,2009:96;張益銘,2006:134)分大、小銀兩種,使用對象不同。只裱錫箔。不塗金油,紙面也不蓋印;但整疊銀紙的側邊蓋以紅色吉祥圖案,有蓋官印認可的涵義。在南部,有些銀紙的面仔紙上也印有「福祿壽」三個字,以表示福祿壽全歸的意思。(張懿仁,1996:46)通常銀紙上不印任何圖案,但庫錢、往生錢、蓮花銀等特殊用的「冥紙」,則會印上圖案。
1. 大銀
又稱「三六銀」。銀面上印有財子壽三神,主要用於祭祀祖先、出葬、入殮、祭拜亡魂、普渡或者祭拜陰廟。入殮時,用白布包裹一大疊大銀,作為往生者的枕頭。
●大銀,圖片來源:維基百科,由Kanashimi上傳
2. 小銀
紙張與錫箔都比大銀小,表示面額價值較低。(張懿仁,1996:46;張益銘,2006:136)側邊蓋印,普渡時用來祭拜祖先,或用來祭拜陰間鬼差、鬼卒、百姓公、有應公與義民公。常在險彎路或橋頭可見有人撒銀紙祈求行車平安。(張懿仁,1996:46;道者,2009:97)
3. 蓮花金
依形式而言,應列入金紙類,因為他裱有錫箔、塗金油與蓋印。其上印有蓮花,與壽金的福祿壽三仙不一樣之外,其他幾乎相同。因蓮花金用於祖靈,所以列入銀紙類。為南部地方用紙,為出嫁女性兒孫使用於祭祖、親人往生作法事、忌日或清明掃墓及撿金(撿骨)時。(張懿仁,1996:46)
4. 蓮花銀
裱有錫箔、不塗金油,正面蓋有蓮花圖案。為燒給祖先的貨幣,是南部地方用紙,為男性兒孫使用於祭祖,不管是親人往生辦法事的過程、忌日、清明掃墓或撿金(撿骨)。(張懿仁,1996:46;道教全球資訊網,2010)
●蓮花銀,圖片來源:維基百科,由Suzuki1314上傳
三、紙錢
又稱「準金銀紙」,為陰間較次等的貨幣。紙錢較為繁複,有貼金裱銀的紙錢,也有無圖案的單純紙張,所以不具金銀紙形制,屬不特定用法的紙帛。總括來說,不一定有錫箔,大多以圖案、印文來識別。(張益銘,2006:139)為陰間次等的「貨幣」,多使用於陰間或往生超渡及祭祀陰間鬼神。(道也,2009:97;道教全球資訊網,2010)常見於兩種場合:一是出煞時;一是在俗稱鬼月的農曆七月,民間又稱「拜好兄弟」。(侯錦郎,1991a:23)
金銀紙的功能及其跨界冀求
「燒金」、「燒紙」是民間祭儀結束前的最後一項必要活動,主要源於早期中國紙馬的貼、供、掛、焚、帶、藏等六種用途中的「焚」。「焚」就是像往生咒、冥幣、紙錢、金紙等等,經過祭拜後焚燒,誠奉獻,保平安,也有將神佛、財神等經過拜儀後焚燒。(張益銘,2006:43)
據臺灣耆老林天樹口述:「民國40(1951)年之前,貼、供、藏、掛用途的紙馬還可以見到,當時稱為『南華神媽』,焚的已經臺灣化了,通常祭拜神明的稱『燒金』,給往生者的或祭拜好兄弟稱『燒紙』。後來臺灣經濟轉好,普通人家就有神尊供奉,貼的、掛的都彩色印刷,連經符也機器印刷。」(張益銘,2006:46)
近三十年來,學者張益銘在田野訪查中,發現金銀紙在臺灣更誇大被使用著,用途至少就有十項,包括寶、貼、供、掛、焚、帶、藏、洗、吃、撒。(張益銘,2006:46)足見中國紙馬傳入臺灣後,隨著時間、社會、經濟等條件的影響下臺灣化了。根據耆老林天樹口述內容中所言「焚的已經臺灣化了」,哪方面臺灣化了?林氏並未對其進一步說明,我懷疑林氏口中的臺灣化其一便是經濟功利主義。臺灣人於傳統觀念上相當重視現世功利,而愛財與求財心態更為露骨。臺諺所謂「為錢生、為錢死、為錢走千里」,就是此一經濟功利主義的註腳。當然這種功利慾同樣投射於臺灣民間宗教的善男信女行為上,常言道「有錢,使鬼會推磨」,這句話可為佐證。(董芳苑,1996:286)
可見臺灣人將經濟功利主義帶入信仰中,只是「新臺幣」無法在神界及鬼界流通,其通行的為「金紙錢」以及「銀紙錢」兩類,兩類合稱為「冥紙」。一般來說,金紙是燒給玉皇及諸神明的,銀紙則是燒給祖宗和鬼魂的。
本文摘自《金銀紙的秘辛》第二章,原作者楊評凱
秀威與台灣文史相關的專區
世界中的台灣
對這篇文章感興趣的人也會喜歡
分享:
今日人氣:1 累計人次:30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