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教產生的時空社會背景
首頁圖來源:chzaib
伊斯蘭教(又稱回教)產生於西元七世紀初的阿拉伯半島,當時在阿拉伯半島的大部分地區,大多數氏族都過著遊牧生活,在乾曠草原和沙漠中逐水而居。由於牧草和食物的稀少,在艱苦的自然條件下,雖是同宗部落,因為小牧羊群分散居住,為了爭奪草原與水源,部落之間經常發生仇殺和戰爭。大約在西元五世紀末到七世紀初,部落間的劫掠和血族復仇戰爭,頻繁又殘酷,給社會造成了災難,穆斯林(Muslims)史稱「矇昧時期」。
阿拉伯人原有的部落宗教,主要是集體的崇拜儀式,而不是個人的信仰,以一塊「聖石」做為神的象徵,以「獻祭」做為儀式的核心。聖石常常用作祭壇,儀式的高潮是圍繞聖地列隊行進的朝拜活動,分食獻祭牲禮、駱駝或羊肉。他們相信某種超人的力量控制著自然界,對於自然力的恐懼和敬畏,精靈觀念的人格化便產生了神聖的概念。到了六世紀時,麥加(Mecca)地方最受崇拜的神靈是「阿拉(Allah)女兒」的三女神。(1)拉特(Lātl,女神)祭壇是一塊方形的白石,尊名是「女主宰」。(2)歐扎(Uzzā,大能者)祭壇由三棵樹組成。(3)曼那(Manāt,命運)祭壇在麥加和麥地那(Medina)之間,是命運和時間的女神。在麥加的崇拜中心卡巴(又譯:克爾白Ka’ba,天房,廟中供奉一塊黑石頭)是一座立方體的建築,被認為是「阿拉的住所」。最顯赫的神靈「胡伯勒」是從敘利亞輸入的真正偶像,被用來替代原來受崇拜的那個神(alliah)。這些神靈的出現,實質上已顯示了社會宗教意識正在向多神教發展。
在伊斯蘭教興起以前,阿拉伯人一些有識之士對氏族制度和部落宗教,習俗和道德觀念等,產生懷疑或否定。受到猶太教和基督教的一神教義觀念的影響,至少在麥加已有人認為:「阿拉是造物主,是唯一神靈,是最高的養育者,是至上神……」但是,能為廣大阿拉伯人信奉的新宗教,必須是能擔負起社會改革的歷史任務,能夠完成這一使命的超級「哈尼夫」(Hanif,真誠者)的,是由穆罕默德(Muhammad)完成的。
穆罕默德和伊斯蘭教的創立
穆罕默德大約出生在西元570年,祖先是麥加地方的一個望族柯瑞許(Koreish)。在他出生前幾天,父親阿布杜拉就已經去世。六歲時,母親又去世。祖父阿布杜‧穆塔里布養他到八歲時又逝世,之後他就由伯父艾布‧塔里布領養。伯父家道中落,年少的孤兒便幫忙看管羊群的工作。據說在十二歲時,他曾經跟隨伯父參加了沙漠商隊到敘利亞,歸途中遇見了一位基督教隱士貝希拉(Bahira),以後受到他許多影響。成年以後,他必須離開氏族和部落出外謀生。他受雇於一位名叫赫蒂雅(Khadijah)的富孀。由於他工作認真、負責,為人正直、誠實。她對他十分欣賞,於是進而發生戀愛,二十五歲時結婚。雖然她比他大十五歲,他們的婚姻是幸福的,她成為他最堅強的支持力量。婚後經過十五年,穆罕默德四十歲時,常到麥加城北邊希拉(Hira)山的山洞去靜居隱修、沉思、冥想。據「古蘭經」(第74章第2節)載:「有一天夜晚,在他精神恍惚之際,突然接到了天使加百利(Gabriel)的啟示:『你應當起來,你應當警告。』」
據穆罕默德自己說:「天使抱起我,把我淹沒在他的擁抱中。」天使一直要他「宣告」、「口傳」真主的話。雖然他推辭再三,天使卻擁抱他三次,要他宣告:
「以你創造主之名宣告!
自血塊中創造了人。
宣告:你主是最慷慨的。
用筆來教導,教人所不知的。」
(古蘭經第96章第1至3節)
他開始時在至親好友中傳道,經過三年的準備,他在西元613年公開傳教。起初,發展得很慢,三年間信從者不到四十位。(直到十年後才有幾百個家庭,都稱他為神的真正代言人了。)到西元619年,妻子赫蒂雅和伯父艾布‧塔里布相繼去世後不久,穆罕默德失去了氏族的保護和支援,又遭反對派強大壓力下,伊斯蘭教面臨夭折的厄運。歷年以來都有眾多的香客們,會定期的到麥加來朝拜那三百六十座神龕,提供大量的獻金、施捨和消費。穆罕默德的一神論威脅到多神的信仰。「阿拉是唯一絕對的真神,除了阿拉真主以外,沒有其他的神明。」這種教義影響麥加當地富商及領袖們既得利益者的特權之收益。因此,他們就決心要排除「穆罕默德」主義。
歷史的轉捩點──聖遷與奪回麥加
西元622年夏季,穆罕默德和艾布‧巴克(Abu‧Bakr)避開了麥加人的防範監視,出發到耶斯里布,一路上幾經危險來到了距麥加西北約四百公里的目的地。後來他們就把耶斯里布改稱為麥地那(Medina)。這次的遷徙稱為聖遷(Hijra),被回教徒當作世界歷史的轉捩點,這一年的陰曆七月十六日被定為「回曆」元年元旦歲首。
麥地那的穆斯林邀請穆罕默德來,原為請他做為傳統解決爭端的仲裁人。由於他的公正,超脫於敵對雙方的強有力人物,能維持各氏族部落的和平,於是他從宣道人、先知轉而擔任了行政職務,變成了出色的政治家,變成為當地的教師、法官和將軍,他主宰了「那座城(the city)」的集體生命。他以「服從阿拉及其使者」為號召,通過建立麥地那社團(Common wealth),推動了阿拉伯民族的政治統一。同時為社會現實的需要,在「古蘭經的立法」形式下,改定了民法、刑法,成為伊斯蘭教以教法為中心內容的發展核心。
從麥加逃亡到麥地那八年後,他以征服者回來了。先前對他殘酷的迫害者們,現在屈服在他腳下,他原諒了他們,全麥加城的人幾乎都改信了伊斯蘭教。西元632年(遷徙後的十年)穆罕默德逝世時,整個阿拉伯幾乎都在他的控制之下。在他逝世後,有否認麥地那政權的統治權或拒納「天課」者,首任哈里發(Kharif=Caliph,又稱卡利弗)艾布‧巴克就發動討伐變節部落的戰爭,用武力迫使各部落歸順並信從,被征服的各部落又立刻轉入討伐異教徒的「聖戰(jihad)」。
伊斯蘭的六信與五行
伊斯蘭(Islam)一詞源出自阿拉伯文,意謂:「歸順、服從、安寧、和平」。完整的意義是:「順從萬能唯一的真主──阿拉,能獲得身心的安寧,和平就會降臨。」遵循伊斯蘭的人,全生命絕對信奉阿拉為唯一真神的人,就稱之謂「穆斯林」。伊斯蘭教最早傳到中國是在新疆,信徒都是回族,所以就稱為回教,或回回教。又,伊斯蘭在阿拉伯文原意裡,已經含有「教」的意義,所以「伊斯蘭教」實則應稱為「伊斯蘭」才正確的。
穆罕默德得到天啟,傳達神的旨意、神的語言用阿拉伯文記載,但卻是要用吟誦(Qur'an)的,音譯為「古蘭」經或「可蘭經」。伊斯蘭受到猶太教和基督教的影響極深,承認神曾派遣亞當、諾亞、阿伯拉罕、摩西、耶穌……做為使者,是先知。可蘭經要穆斯林必須要有正確的信仰內容,那就是「六信五行」。所謂「六信」就是要相信:「神、天使、啟典、預言者、來世、天命」等六種信仰內容。六信內容簡介如下:
信神(信真主): 相信阿拉之外沒有神,阿拉是全能的萬物創造主。順從阿拉者能進天國,背叛者會墮落地獄。確信先知穆罕默德是真主阿拉的使者。
天使(信天仙): 天使為真主的使者,監視人類的行為,神選天使行使天啟,轉達天啟神意給穆罕默德的天使叫加百利。
啟典(信天經): 神透過天使給人類的啟示書,有摩西的《五書》和耶穌的《福音書》等,今後要相信《可蘭經》為主,為正確。
預言者(信聖人): 《可蘭經》承認在猶太教和基督教的《舊約》和《新約》聖書中所列出的二十七位預言者(先知),但是以穆罕默德為最高、最可靠,而且是最後的一位預言者(先知)。
來世(信後世): 來世分為天國與地獄。天國有湧泉、庭園、美食等充滿幸福快樂。地獄有惡魔,充滿恐怖痛苦。往天國或地獄,由阿拉在最後的審判時,按各人在世的業報而判定。
天命(信前定): 世界將發生的事情和人類的行為,神早已預定,是天命不可違之宿命思想。
伊斯蘭教徒的生活規範,從出生、割禮、結婚、臨終、繼承,以及日常生活等,在《可蘭經》中都有規定,其中最重要的義務有五項,稱為「五行」,或稱為「五柱」,或稱為「五大功課」都行。這五行就是:「念、禮、齋、課、朝」。
念: 「信仰告白」,誦念清真證言:「我作證:萬物非主,惟有真主,獨一無二。除了阿拉之外,沒有神。」(There is no god but God.)即「除了真主阿拉唯一真神,沒有別的神明,而穆罕默德是神的使者(先知)。」
禮: 「禮拜祈禱」,回教徒每日必須禮拜祈禱五次,分別為早晨、中午、下午、黃昏及晚間。星期五相當於猶太教的安息日或基督教的禮拜天,這天回教徒都到清真寺禮拜。祈禱禮拜之前,必須要把臉、手、腳洗乾淨,以為禮儀。祈禱禮拜必須面向麥加,行深鞠躬禮及五體投地的跪拜禮。
齋: 「齋戒斷食(Ramadan)」,回曆的第九個月為「齋戒月」,信徒從天亮到日落,禁止飲食。病人、老人、婦孺哺乳期、旅遊在外者,可不在此限。(日落後可稍作進食。)
課:「喜捨樂捐」,分為必要施捨和自由樂捐兩種。教徒必須捐出每年所得的2.5%做為窮人的救濟金,穀物或果實則為5%到10%,其他另有自由樂捐。
朝:「朝聖巡禮」(Haji),信徒在健康與經濟條件許可,在一生中儘可能到麥加「天房」朝聖巡禮一次,以示虔誠。
伊斯蘭的法律與聖戰
前述五行是回教徒務須實行和遵行的,相反的,另有禁止他們不可做、不可行的事,如賭博、竊盜、說謊、飲酒、吃豬肉,以及放蕩的性行為──通姦等,都是嚴厲禁止的。
按《伊斯蘭教律法(Shariah)》:「誹謗或喝酒的罪要受鞭打或笞打之刑,竊盜要受切斷手腕之刑,犯通姦罪的男女,判以石頭擲擊至死。」一千多年的嚴刑峻罰,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有些改善。不過,一男人最多只可擁有四個妻子的多妻制,仍然存在(穆罕默德有12位妻子,中國皇帝有三十六宮七十二院,富者三妻四妾,時空背景不相同。)但是,男的必須要有能力,並且要公平對待每位妻子。此外,對於犯罪的被害者准予「以牙還牙」的復仇,但現在大都改為可以賠償金解決。又,在伊斯蘭世界中,對於武裝來襲者,必須要對抗鬥爭。《可蘭經》載:「背向敵人者,會立刻觸怒阿拉真主,……將會走向地獄。」但若是「對抗挑戰,可以開殺,對於不信仰真神者,那就是報應!」面對挑釁者的抗戰就是「聖戰」(jihad),其原文字面的意思是盡力,但這個字在此被引申為「聖戰」。在「阿拉」名下的抗爭──為正義而對抗邪惡的聖戰中死去的烈士,被保證得救而進入天國、天堂。
伊斯蘭教的派別
穆罕默德死後,政教合一統治權的繼承者「哈里發」(Kharif )(或譯為卡利弗(Caliph))職位的爭奪戰,衍生了派系之爭。伊斯蘭教推選出艾布‧巴克爾為首任哈里發,他正是穆罕默德的死忠又同族,在他指揮下,征服了阿拉伯全島。第二任由歐麥爾執政,乘機征服拜占庭和波斯薩珊兩大帝國,版圖由中亞擴張到北非。第三位哈里發由伍麥葉家的伍斯曼擔任,屬遜尼派(Sunnis),為伊斯蘭正統派。伍斯曼被暗殺,由阿里接任第四任哈里發,阿里是穆罕默德的堂兄弟,又是女婿,甚得信徒的崇敬與擁護,因與伍麥葉家和解,而被哈立及派所暗殺。從此以後,伊斯蘭的教派就衍生出遜尼派(又譯素尼派)和什葉派(Shi’ites,十葉派),其他還有些小派系。
一、遜尼派
是伊斯蘭的正統派,信徒最多,約占回教徒的83%至87%。以《可蘭經》和穆罕默德的教示及社會習俗為信仰基礎,認為回教共同體的指導權在哈里發。在伊斯蘭律法解釋權討論時,本派受到四大法學派所公認為是伊斯蘭的正統派。
二、什葉派
本派占回教總人數的13%,反對伍麥葉家後代世襲為哈里發,而主張由穆罕默德的女婿阿里的後代繼承為哈里發。回教徒在誦念清真證言:「阿拉之外沒有神,穆罕默德是阿拉的使者(先知)。」什葉派者會繼續念一句:「而阿里是神選任的友人。」什葉派內部又分三支派:1.宰德派(查德派),2.十二伊瑪目派,3.伊斯瑪儀派。本派再分三個小派:阿拉威派、杜魯司派和波波拉派。西元1979年推翻伊朗巴勒維國王的霍梅尼(亦譯:何梅尼),正是什葉派。西方人認為本派是激進、好鬥的強硬派。台灣的吧哈伊教(原「大同教」)原始也是由什葉派脫離出來,但與回教已沒有任何關連。
除了前述兩大派和各小派,另有不自立為一派而卻寄生附存在各派中,有「蘇菲派(Sufism)」和「伊斯蘭基本教義派」……等。
一、蘇菲派者
為對抗腐化貴族穿著絲綢,而故意穿白羊毛衣(suf),因此得名。禁欲的修苦行,願得自己與神一體化,又稱謂神祕主義者,而非一宗派。
二、伊斯蘭基本教義派
受到過激派「復古主義運動者」的影響,在世界各地引起的暴力恐怖事件,在埃及暗殺國家元首,阿爾及利亞爆炸列車,賓拉登和塔利班的暴力主義(Terrorism),致使用劫機,同時連續衝毀紐約貿易中心大樓及華盛頓的五角大廈,做為報復和警告,造成死亡數千名無辜人命。使美國、英國攻占阿富汗和伊拉克,不禁令人想起古代十字軍東征的歷史。
衍伸閱讀
8大面向帶你看懂伊斯蘭國(ISIS)席捲中東的原因/顏敏如
認識塔利班
對這篇文章感興趣的人也會喜歡
分享:
今日人氣:6 累計人次:31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