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淑俠:麥勝梅的人與文
移居紐約已逾十年,歐華作協的朋友都很念舊,隔些時日總有點連繫。知道麥勝梅要出新書,而且是她最擅長的旅遊文學,我自然替她高興。勝梅早知我近年健康欠佳,謝絕許多文壇活動,包括給文友寫序。便很委婉的說,希望我給新書寫點甚麼,但特別強調:可以慢慢來,也不一定很長,寫幾句話就好。語切心誠,令我十分感動,頓時想起勝梅代我籌辦「海外華文女作家協會」第八屆雙年會的事。
是2002年,「海外華文女作家協會」在溫哥華開七屆雙年會,大家要推舉我做副會長:依規章,副會長便是籌辦下屆會議的主持人,會後自然升任會長。因當時我已移居美國,不可能因辦會住回歐洲,所以極力拒絕出任。但同在會場的勝梅表示:如果文友們一定要選我,她願代我負起辦會的任務。最後我對大會要求,若能為我設立一位秘書長,我便接受副會長一職。結果勝梅便做了我的秘書長。「海外華文女作家協會」從那一屆起,開始建立秘書長制度。在德國巴鴻堡的八屆雙年會,我只管去募些款,通電話說說意見,其他一切實際事務全由勝梅總理。結果是,勝梅費了許多時間和精力,籌辦了一個非常完美的會。如此義氣相挺,我永存感念,寫序,說不出拒絕的話。
我知勝梅的名字,始於1970年代末期的《西德僑報》,那時她和郭鳳西、王雙秀、余心樂等一樣,都是這個刊物的撰稿人。後來他們隨我一同建立歐華作協,相識相交,一起開疆拓土的走過來。二十多年過去,我看著他們一個個的從喜愛文學的業餘投稿人,變成有作品的作家,心中著實歡喜。
麥勝梅擅寫山水散文,著有《千山萬水話德國》介紹德國風土人情的專書。《帶你走遊德國―人文驚豔之旅》是她的第二本為讀者講述德國人文內涵,和文化精神的散文集。我曾品讀過其中幾篇,如〈到柏林去也許不用找理由〉、〈尋找歌德蹤跡〉、〈新天鵝堡:童話中的城堡〉等,覺得她對德國的瞭解深刻,觀察入微。勝梅的文風很像她的人:平和、質樸、誠懇,文筆清麗而親切。《帶你走遊德國―人文驚豔之旅》是一本極富可讀性的書。
麥勝梅是位不折不扣的海外華僑。越南堤岸出生。18歲到臺灣就讀師範大學,才真正全面接觸了中華文化。1973年到德國留學,得教育學和社會學碩士,已旅居德國近40年。以她的中文教育背景,很難讓人相信能成為一位華文作家。但麥勝梅是位很成功的華文作家,特別是在旅遊文學方面。此外她也寫散文雜文和報導,甚至評論。這不單證明勝梅在文學領域裡,擁有不俗的才華,也顯露出她對文學的堅持和熱情。
趙淑俠女士在秀威出版的好書(點圖可看詳細介紹)
呂大明:文化的逍遙
知性與感性
錙銖般細緻的描寫,文字深入淺出,但不失雅的氣質,是旅遊文章的佳妙之筆。
麥勝梅以散文文筆來寫遊記,譬如她從歷史角度去寫「夏綠蒂堡宮」,在敘述中涉及知性,她說:「夏綠蒂堡宮是柏林現存最大的巴洛克宮殿……」先以建築的知識開端「漫步於夏宮前,我刻意捕捉國王與王后留下的痕跡,願意傾聽人們津津樂道的傳奇故事」,不是傾聽人們講的典故,是麥勝梅營造引人入勝的氛圍,讓讀者傾聽她從歷史、傳奇或野史獲得的豐富知性,娓娓道來,知性終於與感性熔為一爐。
一篇遊記意象的掌握,文字的妍媸還在其次,讀者也是在旅遊途中求知,麥勝梅相當博採,她為人溫柔敦厚,文如其人,悲劇性極濃的文學從沒出現在文中,敘述一段悲劇也只是輕輕地嘆息,讓歷史悲劇隨逝水流年消逝,沒有濃墨重彩,讓讀者有沈甸甸之的負荷,花魂鳥夢,朦朧煙雨,人物的悲喜歡憂,甚至宇宙廖廓恍惚……在她筆下只形成淡淡的輕愁。
彈冠振衣
賦體文學中如班彪的《北征賦》和他女兒班昭的《東征賦》都是書寫旅遊的所見所聞,類似今日的遊記。
到了潘嶽的《西征賦》已從雛型賦體遊記中跨出,氣魄非凡,「潘子憑軾西征……」,在元康二年潘岳赴長安旅行,一路記下旅遊的感觸,博古論今。
麥勝梅的遊蹤寫德國的城鄉、名城名堡、甚至偏遠的地界,讀她的遊記,讓我想到又去到一處令人虔敬的聖地,必然彈冠振衣……麥勝梅也是以聖地的心態書寫德國,如她所說是「驚艷」。
阿爾菲斯爾德小城讓人重溫童年的舊夢,格林兄弟童話故事中《小紅帽》、《長髮姑娘》中金色梯子,霍勒抖動羽絨枕頭變成飄落的雪花……麥勝梅繪聲繪影寫來十分生動。
麥勝梅特別崇拜德國大文豪歌德與席勒,談的篇幅也多。也是文化之旅,從音樂之父巴哈到布拉姆斯與克拉拉的「柏拉圖之戀」,他們的愛情是謎題,正如麥勝梅所說「倆人的書信都已燒毀」,證據已成了灰燼。
寫歌德先有伏筆,在奧爾巴哈酒館見到歌德筆下「浮士德和張牙舞爪的摩菲斯特」的雕像已受到震撼,在德勒斯登有歌德與席勒駐腳的痕跡,在萊比錫她悠悠地說「與卓約人影相遇,近百年前光景彷彿又倒流回來」,她談到近代知名人物如林語堂、蔡元培……。
她寫歌德一點也不含糊,從他年輕被古代傳說吸引,開始搜集民間故事,麥勝梅認為已潛伏創作偉大作品「浮士德」的靈感,觀點獨特,她又寫席勒支離破碎的童年……
先聽聽麥勝梅撥弄起春弦秋商的敘述文字︰「恰是我的席勒熱潮和童年出遊的錯綜。腦海中不斷浮現一個夢的清麗山牆屋,那是一幅美麗的圖畫,我彷彿走入德國文學的叢林裡,那裡有綠水流泉和詩人脈搏的跳動,蓋世才華與意志彌堅的文學創作……」她對大文豪的敬意,令我感動。
泉聲山色與地理學的知識
《徐霞客遊記》世人驚詫為奇書,名人巨公都紛紛購買他的書,人們將他的書當成臥遊的精品。如他〈遊黃山日記〉說︰「泉光雲氣,撩繞衣裙……」〈遊廬山日記〉說︰「奔澗鳴雷,松竹蔭映…」遊天臺山日記有「雨後新霽,泉聲山色…」,《徐霞客遊記》中佳妙好詞,繁麗不勝枚舉。
《徐霞客遊記》不限於辭彩,他非常精細地記下每一寸遊蹤,如〈滇遊日記〉就有十一篇,篇幅極長,因他有精深淵博的地理學知識,在那時代嘆為觀止。
麥勝梅也含有德國地理學的專長,每到一地就追尋其來龍去脈,對當地名勝文物瞭如指掌。翻讀她的遊記,山間翠色,澄湖如鏡,大地優美如詩,除了湖光山色又有淵源流長的文化…。
蟪蛄春生夏死,夏生秋死,莊子認為蟪蛄不知春秋,而大椿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這就像莊子「逍遙遊」那隻大鵬旋風似飛上九萬里的天空。
麥勝梅的遊記文情並茂,也是逍遙遊。
也是「心結」
歌德具有異於常人的天賦和才能,他富於幻想,人生體驗多彩多姿,不但豐富了他的文學,也使他成為「人生的導師」,他是他那時代的典範。―卡萊爾
席勒比歌德小10歲,他的戲劇是散文式的,歷史與康得的哲學也成就了這位天才。《唐卡爾斯》、《奧爾良的處女》、《瑪麗‧斯圖亞特》、《威廉泰爾》及《亙倫斯泰因》的三部曲,都是他的傑作,席勒一死德國文學嚴謹的古典時代也宣告結束。
約略提到這倆位德國文學巨擘是受到麥勝梅的影響,她對歌德仰慕頂禮,不厭其煩一再追述。她從席勒支離破碎的童年描寫她與父親出遊,與成員眾多家族的往事,投入深厚的感情。是錯綜複雜的「心結」讓她完成德國文化之旅。
去英國阿房河上史特拉福鎮會聯想莎士比亞正走在他和他筆下人物的葬禮,其實不是葬禮,是永恆的文學之旅。來到劍橋的三一神學院追憶彌爾頓(John Milton1608~1674)與他的《失樂園》(Paradise Lost)。在法國榭爾河上的莎榭堡是巴爾劄克和他的《人間喜劇》。
拜訪文人的故居,脫離不了文學的心結。
生命本來就是繁複,糾纏的心結,但丁《神曲》經歷了六個世紀學者的研究,他的神學與哲學觀仍然是一門深邃的學問,那個結難以解開。
沒有心結,不可能將遊記寫到深入其景,深入其境,麥勝梅的文化之旅釀釀漫長的十五年,不能不說那是她的精心之作。
西元2014年底完稿於法國凡爾賽
朱文輝:人文驚豔之旅
本書作者是歐洲華文作家協會現任秘書長,以她幾十年定 居德國的生活經驗,透過雙眼細膩的觀察,讓大腦反芻行跡過處 的秀風麗景、古今歷史名人及藝文碩傑的逸聞佳話,藉著手中的 靈筆帶你走遊德國,去體驗難得一窺全豹的人文驚豔之旅。她的 旅遊散文成熟而有韻致,香如茗茶,醇如陳釀,德國大城小鎮與 偏鄉逸野,在知性與感性交融的字裡行間沖洗出詩情與畫意的顯 影,時空鏡頭的交迭呈現,足以讓人在微醺迴宕中低吟,故有人 生的體驗與觀照、文學探索的沉思、史地情懷的觸動,更有面對 人文生命的豪情壯志。按著遊誌去尋幽探勝,跟著圖文行走,自 可漫步訪識德國各地名城,呼吸德意志之所以德意志的氣息,藉 此讓自己得益智一番,不亦快哉。
朱文輝老師在秀威出版的好書(點圖可看詳細介紹)
穿越哈瑙
哈瑙(Hanau)距離法蘭克福20公里,搭IC快速火車只需14分鐘路程,即使坐普通火車也不過30分鐘就到了。
我從哈瑙火車西站出來,沿著大街往市集廣場走去。星期六的早上,街道上來往的車子並不擁擠,四周也顯得格外安靜,已經入秋了,路樹仍青綠如初,迎風搖曳,我邊走邊看風景,深深地吸一口樹香的空氣,感覺特別舒坦。
探尋格林兄弟的足跡
抬起頭一看,哈瑙市地標指示牌上分別寫著:自由廣場、格林兄弟出生屋、哈瑙老城區、王宮花園、德國金飾屋、基督瑪麗恩教堂和哈瑙會議公園,這些都是哈瑙城市主要的景點。
凡是到哈瑙的遊客,十之八九是仰慕童話故事作家格林兄弟而來的,而我也不例外,也許童心未泯,童話故事至今依然深深吸引著我,《白雪公主》、《灰姑娘》、《小紅帽》和《青蛙王子》幾乎是百聽不厭的,怎麼也忘不了童年聽故事的樂趣!今日舊地重遊,踏著格林兄弟的足跡,刻意細細品味這座格林兄弟出生的城市。
在哈瑙城市名人錄中有兩張響叮噹的名片,那是1785年出生的雅各‧格林和1786年威廉‧格林。這兩兄弟在德國人眼中,不僅是19世紀著名的童話搜集家,同時也是從事語言文化研究的佼佼者,因為格林兄弟編纂德語詞典《Deutsches Woerterbuch》和闡述有關德國語言發音變化的格林定律,被公認是德語語源學的經典參考書籍。
記得1975那年,德國政府為紀念童話大師格林兄弟誕舉辰200週年,規劃了一條旅行線路,稱之為「德國童話之路」,始於格林兄弟的出生地哈瑙,止於布萊梅城,全長600多公里。童話之路由蜿蜒的公路走到深山野嶺,由中世紀的小鎮走進入夢幻般的城堡,再由洞穴走入現代化的博物館,這一切彷佛不經意的,卻喚醒更多的人對童話大道的興趣。
近年,哈瑙市政府為了慶祝出版格林兄弟的《兒童和家庭童話集》兩百週年,為了讓哈瑙城市更有魅力更名聞遐邇,舉辦很多文化活動,設定了2012年至2014年為「格林之年」。剛好2014年是童話節30週年,城市舉辦童話編劇徵文,得獎作品將於2014夏天演出20場,不管是在露天劇場、木偶演出日或童話節、主題一定是圍繞著格林兄弟的童話,傳說和逸聞。
在市集廣場上漫步,我遠遠便看到了格林兄弟的紀念雕像,雕像後面便是全歐洲最古老市政廳,這一帶是哈瑙城鬧區。雕像佇立在高高的四方形基座上,站著的是滿頭卷髮的哥哥雅各,弟弟威廉則坐著看書,他們衣冠楚楚正沉浸在冥想之中,一點不受市集喧囂人潮的干擾。
這座雕像來頭不小,它原屬於德國國家級的紀念物。在1884那年哈瑙成立了一個紀念雕像委員會,是為了與卡塞爾、哥廷根和柏林競爭,爭取格林兄弟國家紀念雕像的建造權。哈瑙最終以格林兄弟出生地之名,擊敗了極具優勢的柏林城市奪得建造權。
格林兄弟紀念雕像也經過慎重的挑選。雕塑家西裡烏斯‧埃貝勒(Syrius Eberle)在1888那年,他的作品在眾多的優秀競爭者中,脫穎而出,成為在市集廣場接受人們敬仰的紀念雕像。但是,為了落實這個紀念碑,哈瑙城市前後共花了12年的時間,一直等到1896年,哈瑙格林兄弟國家紀念雕像才正式揭幕。
由此可見德國人對格林兄弟是多麼地敬重。
我對童話搜集家的生平特別感興趣,所以想參觀格林兄弟出生屋。千尋萬覓,原來格林兄弟的出生屋就在離集市廣場不遠的自由廣場,在二次大戰時遭空襲早就被夷為平地,我來到原址,只見一棟普通排樓的大門一角上,貼一張殘舊的有關格林家庭簡介書,卻見不到旅遊書上提到的紀念碑,我感到異常失望。
●童話大師格林兄弟雕像
菲力浦斯魯爾宮殿
話說1594那年,哈瑙侯爵菲力浦斯路易士二世在美茵河畔(Main)建了一個夏宮,從此,這個秀麗的地方隨著綿綿不絕美茵河水,向人們訴說著王族傳統和現代。
在「三十年戰爭」(1618-1648)中,這個夏宮很不幸被摧毀了。到了1701年,哈瑙侯爵菲力浦斯萊恩哈德以巴黎郊外的Clagny宮作為籃本,在芳草如茵的原址重建了一座夏宮。這座華麗堂皇的宮殿在19世紀曾經一度被拿破崙佔據。
●菲力浦斯魯爾宮殿全景
現在我們看到的宮殿外貌是經由費裡德里希‧威廉全部整修過的,自1967年起,它已經成為當地歷史博物館,館內設有畫廊展示近世紀的德國和荷蘭名畫、格林兄弟的紀念物、各國版本的《格林童話》、紙偶戲劇和戲臺陳列館。
凡有水的地方,必有靈氣。美茵河是萊茵河右岸支流,由庫爾姆巴哈(Kulmbach)蜿蜒向西流淌,經過班貝格、維爾茨堡、哈瑙、法蘭克福,於美茵茲城匯入萊茵河。美茵河河邊茂盛的樹木綠意盎然,沿著美茵河散步,在樹蔭下可以徜徉在菲力浦斯魯爾宮殿磅礡之氣中。
精雕細琢的宮殿鐵門,加上黑底鑲金的鐵杵,足已散發著王族的高貴,踏進了大廳,視線所及更是金碧輝煌雍容爾雅。對於宮殿前庭後院,哈瑙居民有著莫名的鍾愛,每年5月到7月,哈瑙均會舉行格林童話節,在浪漫的綠色的花園中,幾乎每天都有格林童話戲劇上演。
參觀金匠屋
下午三點多了,付了2.50歐元門票我便踏入金匠屋。金匠屋是知名的國際飾物展覽館,它的前身是哈瑙老城市政廳,是一座1550年建造的四層樓木架屋。哈瑙的金飾藝術和首飾工藝以精緻為著,它已有四百多年歷史。
金匠屋除了展出哈瑙傳統金銀器和飾物外,同時定期舉辦個別展覽,目前正展出以印度為主題的飾物藝術品,我帶著好奇心的眼光看著珠光寶氣的木頭模特兒,琳琅滿目的飾品分為耳環、鼻環、項鍊、戒指、手鏈、手鐲、髮飾、額飾、胸飾、腳鏈,極富民族特色。我發現印度飾物首飾做工果真精湛,造型古典華麗,但和中、西飾物相較卻顯得有些複雜、奇異和誇張。
●哈瑙市的「德國金匠屋」
走出金匠屋,我想起那些衣著鮮豔紗麗的印度女子,想著她們載歌載舞的時候,她們金屬飾物總是不停在叮噹響。
無巧不成書,在金匠屋旁就是瑪麗恩教堂,這座古樸的教堂牆上有個紀念碑寫著:格林兄弟的曾祖父是一位牧師,他在此任職42年,而他的祖父Friedrich Grimm也是一位牧師,他在一個名為施泰瑙街道上(an der Straße Steinau)的小鎮任職長達47年之久。由此可見,格林家族和哈瑙城市有著跨越四代的深厚淵源。
穿越哈瑙,發現處處都有格林兄弟的蹤跡。
最大的享受是當我在Schien咖啡廳,叫了一杯咖啡和一份「格林兄弟蛋糕」,隨著咖啡之香味一口口吃下美味的巧克力蛋糕,看著蛋糕上裝飾的格林兄弟雙人像,我再次陷入童話的迷思。
20160601-20160630秀威旅遊書展,特價75折,詳情請點:
法蘭克福的聖誕市集
天變得那麼陰霾起來。說是為了躲開了烏雲佈下的網,太陽便度假去了。
黑夜總是來得早卻遲遲不願走,徹夜下個不停的冬雨,更摧枯拉朽地把大地的溫度遽然下降,漫長的寒冬總讓人不堪寂寞,此時此刻,逛聖誕市集成為一件大樂事。
進入聖誕月份,在德國各大城小鎮的聖誕市集裡開始隨著節氣而熱鬧起來,歷史悠久的法蘭克福聖誕夜市也是全國四大市集之一,超過250個攤位分佈於羅馬廣場、保羅廣場和碼頭廣場。我家離法蘭克福城不過70公里,去逛聖誕夜市集成為我的最愛。正巧有朋自遠方來,我們就相約到法蘭克福吃飯,再到聖誕夜市集去逛。
我們把車停在靠近購物中心的停車場,然後步行到鬧區去。隨著人潮走去,發現那五花八門的裝飾聖誕樹的手工藝品、家居裝飾品和玩具、蠟燭和陶瓷器,讓人眼花撩亂,也讓人愛不釋手。
●法蘭克福的聖誕市集
最引人注目的是佇立在市政廳前30米高的聖誕樹,裝了5000個燈泡、150個金色的鈴鐺和紅色絲帶。除了聖誕樹外,最熱鬧的要算旋轉木馬遊樂場!在聖誕節氣中,當然少不了孩子們的歡笑聲!
聖誕市集歷史可追溯至1393年,當時在羅馬廣場(Roemerberg)有聖誕劇表演,劇情內容主要是敘述宗教和歷史故事,現在人們看到的,不再是聖誕劇表演了,代之的是音樂演奏或合唱團的助興演唱。
遠遠看去,圍繞著聖羅教堂的一攤攤的木屋,宛如一個童話中巧克力做的小木屋村。
聖誕市集的美食永遠是吸引人的。糖果和美食小攤子早在午後擺置得端莊炫麗,尤其那搶眼的心形大薑餅、軟糖、堅果、巧克力正等候著顧客的青睞,還有空氣中飄盪著那熟悉的甜薑餅氣味,這足夠讓人按圖索驥找到淘寶的方向了。
●杏仁小糕點
往往到了下午四、五點,天就黑了,街景即時也浮現一片燈火通明,掀起一陣人潮熱浪。在小木屋的光影效應下,焦糖杏仁(gebrannte Nuesse)、健胃麵包(Magen-brot)和巧克力奶脂餅(Schokokuesse)再次展示它的魅力:顧名思義,焦糖杏仁香脆可口;健胃麵包加了茴香肉桂,除了調味外還有暖胃作用;還有十來種不同口味的巧克力奶脂餅……,叫人看了就食指大動。
然而,最傳統的法蘭克福美食要算法蘭克福杏仁餅(Frankfurter Brenten)和Bethmaennchen了。在十八、十九世紀的時候,法蘭克福人就會用玫瑰露加杏仁做成餅乾,據說德國大詩聖歌德最愛吃的就是法蘭克福杏仁餅了,由於製造過程繁瑣,詩人Eduard Moerike曾作下一首詩,很風趣地描繪製餅的辛勞,給杏仁餅的頌詩雖然留傳至今,但是現代人再不用這樣做法了。
至於Bethmaennchen糕點呢,是一家姓Bethmann的創作的,是用杏仁糖餡和麵粉做成的小糕點,若果仔細看,會發現小糕點四周還有三顆杏仁裝飾呢!難得到此一遊,我們當然順便買一袋法蘭克福特色的餅乾和餡餅送給親友!
走累了,我們喝一杯熱紅酒(Gluehwein)取暖,朋友說,這個加了玉桂、八角、小茴香、檸檬皮四種香科的熱紅酒,怎麼喝起來跟烏梅酒一樣嘛!
看來這位朋友在想家了!
新天鵝堡:童話中的城堡
每當報春花一開,欣欣滋長的水草跟著掩蓋了河石的苔痕,離家不遠的溪堤流水顯得更清澈了,成群的牛羊散漫地在綠茵裡低頭吃草,四周瀰漫了鄉野的溫柔,總讓我想起施萬高Schwangau那一片綠、澄清的天鵝湖水、連綿起伏的山嶺和那遙遠的一座美麗的新天鵝城堡。
施萬高的四個湖
自古以來,帝王總是選擇景色最好的地方建造行宮,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便是好例子。他費了17年時間建造的新天鵝城堡,座落於群峰起伏的阿爾卑斯山間的施萬高高原上,映入眼簾盡是靜謐的青山綠林和波光蕩漾的湖水,高雅的主塔樓與美麗的四角塔樓,傍依城堡,居高鳥瞰,飄逸脫俗,如此夢幻的氣氛確是人間仙境。所謂入山問境,要尋訪新天鵝城堡,得先認識一個充滿靈氣的施萬高(Schwangau)小鎮。有人說,要不是出了一位傳奇的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施萬高僅僅不過是巴伐利亞州默默無聞的一個小鎮而已。在我來說,光是施萬高的名字,便是如夢似幻,引人遐思。德文Schwangau原是由天鵝(Schwan)和多林園多沼澤地區(Gau)
兩個詞組成的。Schwangau的意思是指一個富有自然美的天鵝之鄉。在這個小鎮,我曾經肩背著一個照相機走十里鄉間小路,體驗徒步帶來的愉快感受,也曾經帶上一卷書,在湖邊靜坐、觀鳥、讀書、或與當地居民閒聊家常,不經意間步過塵囂欣賞田野風光。一個村民告訴我,散落城堡四周的湖泊有一共有四個之多,在網上查一查資料,果真沒錯。
福爾根湖(Forggensee)位於阿爾卑斯山麓下,是巴伐利州第四大湖。從6月中旬至10月底有很多水上活動,招攬了很多愛好帆船、衝浪、划船、劃獨木舟的人都喜歡到此一遊。湖邊有露營地,人們也喜歡在湖區內徒步或騎自行車環瑚一周。
巴黑森林湖(Bannwaldsee)是一個露營勝地。區內佈滿沼澤草甸、蘆葦,它是一個美麗的生態湖泊,它的周圍560公頃全屬於自然保護區,漫步湖區可以追逐鳥兒在滑翔中的倩影,或徘徊在不知名的野生植物前。
阿爾普湖(Alpsee)深藏於山下高天鵝堡峭壁之間,湖水可達62米之深,翡翠綠亮的湖沒有一絲波紋,在陽光的照射下,閃爍著美麗的光澤,宛如一面鏡子,國王路德維希二世生前最喜愛在此湖沐浴。天鵝湖(Schwansee)是四湖中最小的湖,從Alterschrofen區沿著小路往施萬高走,不久就發現通往天鵝湖的散步小徑。沿著小徑走,瞬間隔離了車道的喧囂,在林蔭花徑下散步,倒真有一點詩情畫意呢!和阿爾普湖相比,天鵝湖是個迷你湖,水不很深,水質清淨,然而,很多人都愛在這裡游泳,倘佯於湖光春色之外,還可以在綠草如茵的草坪上享受太陽浴,沉浸於休憩的氛圍中。
路德維希二世的夢想世界
遨遊施萬高,除了沉浸於讓人慵懶的湖光春色外,重點當然還是在尋訪美麗的新天鵝城堡。
來到售票中心,莊嚴的舊天鵝城堡就在百來步路,但是離新天鵝堡還有一段距離。舊天鵝城堡亦稱荷恩施萬高夏宮(Schloss Hohenschwangau),這是路德維希二世(Ludwig II)的父王馬克西米安二世修建的。古堡原來是在12世紀由施萬高騎士們所建造的,所以建修後的室內佈置還保留濃厚的浪漫主義風格。
根據記載,施萬高有四座古堡,到了18世紀初,原本已經瀕臨倒塌的古堡又受到戰爭的破壞,古堡當時斷垣殘壁的狀況,實在無法入住了,但由於古堡佔有優越地勢環境,正如一般所說的「好風水」,馬克西米安二世便著手讓人建修此城堡。從那裡還可以看到對岸山上兩座幾乎是廢墟的古堡,他可能沒想到,三十多年後,他的兒子路德維希二世,把對面山峰兩座古堡澈底摧毀,重新建造一座新的城堡來。
售票中心附近有一個馬車站,很多遊客在那裡排隊等著坐馬車上山。在等待中,時間好像過得特別慢。
一個端坐在馬車上的馬夫,趕著馬兒下山來,引起眾人的注目。只見那個穿著巴伐利亞傳統皮褲子的壯實的馬夫,熟練地把馬車停在馬路旁,讓一些等得焦急的乘客先上車。馬車本來是空的,現在又坐滿了。馬車緩緩向前走,車後傳來遊客的歡笑聲,隨著踏在小路上躂答躂答的馬蹄聲,小鎮彷彿穿越時空隧道回到了中世紀一樣。
往山頂的路上,有人坐馬車上去,也有選擇步行的遊客,走在蜿蜒的山路中,沿途空氣新鮮景色怡人,也帶來不少閒情逸趣。
不想走太多路的我,選擇了坐公車上山,不僅車票比較便宜,也因為要節省到山頂去的時間。離山頂公車站不遠處,從吊橋那裡,剛好可以用鏡頭捕捉拍下至純至美的新天鵝堡全景。記得每次來到這裡,總是很興奮。站立在吊橋上,遙望起伏的山峰和翠綠的湖泊,引發了登高望遠的情懷,俯瞰陡峭岩壁、谷底深淵,驚嘆這自然界的美妙。
觀賞過吊橋奇景之後,便照著路標走到新天鵝堡。
走入新天鵝堡,宛如走入一座夢幻城堡,令人沉浸其中。今天人們所見到的新天鵝堡造型,是依路德維希二世的構思而建的。讓人感到驚訝的是,當年替他繪製建築草圖的是一些劇院畫家和舞臺佈置者,而並非專業的建築師。
一切皆因他喜愛詩歌繪畫和特別鍾愛華格納歌劇而起。
在室內設計方面,他從華格納創作得到很多靈感,譬如在國王起居室壁爐上方,掛懸著一幅大油畫「羅恩格林」(Lohengrin),描繪了這樣引人入勝的情景:神采飛揚的羅恩格林到達安特衛普,他站在一艘由天鵝拉著的小船上,前來營救被控告將弟弟溺死的埃爾莎。這是參觀城堡時不可錯過的一幅畫。
又如在通往國王起居室的前廳,掛著大量的畫,敘說關於西古里德傳說場景,而華格納的歌劇《尼伯龍根的指環》恰恰是從這些傳說中而改寫的!
初次參觀,我跟著人群在城堡內走馬看花地走一圈;耳機傳來的講解,聽入耳的,有一句沒一句的,結果參觀之後,沒能帶走任何特別記憶。
當我第二次參觀時,做了一點功課,終於頓悟了一點,若要瞭解路德維希二世的建築藝術構思,最好要先認識華格納的音樂,熟悉了華格納的歌劇之後,便能更貼近國王的夢想世界!
原來,路德維希二世正如數家珍般,把華格納的著名的歌劇,全都以壁畫呈現於堡中。
●路德維希二世肖像
歌劇大廳的設計採用了瓦爾特堡的藍本,壁畫則是以華格納的大型歌劇《帕其法爾的傳說》為題材,歌劇大廳是新天鵝堡中心點,也是國王的最愛,廳內的裝飾極其奢華,五座亮閃閃的鍍金吊燈飾和兩排高桿燭臺,拱門形狀的舞臺,襯托壁畫燈飾,渾然天成。
再有油畫〈紐倫堡的名歌手〉(Die Meistersinger von Nuernberg)設置在國王更衣室壁爐的上方;〈崔斯坦與伊索德〉(Tristan und Isolde)劇情的壁畫在國王臥室;而〈唐懷瑟(Tannhaeuse)為舞者奏樂〉的情景也納入國王工作室,可見城堡中處處留下華格納作品的痕跡。
自幼偏愛天鵝的年輕國王,也刻意將「天鵝」這個元素注入壁畫,畫、帳幕甚至水龍頭的設計中,打造一個名符其實的天鵝堡。
仔細一看,加冕大廳的設計原來是表達國王對上帝的贊頌和感恩。拱門和石柱是兩層樓高的大廳的主要建築元素,環觀四周,只見拱門和馬賽克地面的圖案都採用花木、鳥獸、和多種圖形來裝飾。仰望那帶有半圓型拱頂的加冕殿臺,皆有壁畫裝飾,展示著一個由耶穌加冕的莊嚴儀式,和佇立於棕櫚樹之間的六位國王。
據說加冕大廳的設計,具有深一層的意義。動植物的馬賽克地面象徵著大地;拱頂的太陽和星星代表上天,中間的大吊燈則是國王王冠,國王是處在上帝之下萬人之上。
遊罷城堡,然而總是感到意猶未盡。感到十分可惜這位滿腔惆悵而又安於寂孤的歲月的年輕國王,在那洋溢著中世紀的天鵝騎士和聖杯氣息的城堡中,僅僅居住了172天而已。
路德維希二世的生平
路德維希二世是一位勇於實現自已夢想的築夢者,但對他個人來說是一個悲劇,因為他不是一位善於治國的國王。
自幼生活在華麗奢靡的王宮中,他嚮往的是田野風光和醉心於中世紀的傳說故事,當他接觸到華格納的音樂時,便沉溺於其中。1864年,路德維希二世登基時才18歲半,第一件要進行的事,是要大力資助作曲家華格納,當時華格納的《崔斯坦與伊索德》在維也納首演失敗,正處在負債累累的困境。國王的資援,正是及時雨,使華格納生平第一次不必為金錢而擔憂,並入住慕尼黑王宮附近豪宅。
次年《崔斯坦與伊索德》在慕尼黑成功演出。本來這種文化資助是好事,然而,作曲家華格納經常需要國王資助,慕尼黑主流社會早就對華格納的傲慢與無度揮霍感到厭煩,1866年初,迫使國王下令驅逐華格納離開慕尼黑,但沒有中斷給他的資援。
繼位兩年後,巴伐利亞國王的才能受到嚴峻的考驗。不幸在「普奧七星期戰爭」中,1866年與奧地利聯盟抗普魯士失敗,被迫割讓黑森、漢諾威和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Schleswig-Holstein)等地區給普魯士,還要賠償普魯士3,000萬德國舊金幣。
1867年,路德維希二世解除了與蘇菲公主的婚約,蘇菲公主是奧地利皇后西西公主的妹妹,他從此不再有任何婚姻,卻和奧地利皇后西西公主保持一輩子的友誼。
現實和夢想多是背道而馳,在朝廷中沒掌握過大權的路德維希二世,對政務逐漸感到厭惡,於是遷移到舊天鵝堡生活。1869年開始建造自己的童話城堡,疏遠慕尼黑政壇。
1870年普魯士和法國關係又緊張起來,巴伐利亞再次被捲入戰事,這次雖然打勝了法軍,但是,明顯的大贏家是普魯士國王威廉,他想以統一德國帝國為名當上德意志皇帝,並由巴伐利亞首相和臣子說服路德維希二世,要推舉普魯士國王威廉登上皇位,這意味著巴伐利亞已成附屬國地位,此時路德維希二世的心情有如南唐李後主亡國之痛,故國那堪回首。
細讀路德維希二世的生平,他一生孤僻醉心於音樂,沾染了歐洲帝王建造城堡的風習,除了新天鵝堡,1870-1886年路德維希二世還建有林德霍夫城堡(Linderhof)和1878-1886年的基姆湖城堡(Herrenchiemsee),造成債務不斷攀升,國庫幾乎也被掏空,更不幸的已留下致命的把柄。
據說,內閣成員們聯合皇家的幾名成員,蓄意奪走國王路德維希二世的權力,故此蓄意於1886年6月8日,派遣一個在范古登醫生領導下的醫療小組,托辭說去診斷國王精神狀況,其實故意用「神志錯亂」的診斷結果,罷免他的國王職責。誰知道兩天後,愛戴國王的施萬高居民和衛兵發起營救行動,但是不幸被朝廷軍隊鎮壓下來。當天夜裡,路德維希二世被羈押到斯坦貝格湖的王宮軟禁起來。
次日,人們發現國王路德維希二世與范古登醫生溺死在湖邊,他們之死至今還是個謎。路德維希二世死時才41歲,然而,他的傳奇人生和曠世之作新天鵝堡,讓世人永遠傳頌。
永遠的波昂
位於萊茵河中游的一個美麗城市,清晨山野隱隱,黃昏河水汩汩,輪船遊艇在河面浮汲,推波助瀾,說不出有多麼詩情畫意,儘管我手上拿著攝影機,也不能拍出那一股閒情逸致的氣息來。
這個美麗城市既不是德意志工商業的重鎮,也沒有被列入德國十五大城市之中,然而,它不是默默無聞的城市,它是世界大戰後成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首都波昂。
波昂是極有內涵的城市,要感受它的的氣息,不防從蒙斯特廣場漫步到市場廣場,這裡可以見到洛可哥風格的市政廳、充滿巴洛克式風格的名屋老教堂,這些建築物一如既往,壯麗雅典不沾塵,流露出與一般不同的矜持,造就了它獨特的美麗。
漫步於老城,從市場廣場朝西北方向走不遠一條叫「波昂小巷」(Bonngasse)的右側,佇立著古典音樂大師貝多芬的舊居,它是一幢永遠等候著遊客登門造訪的樓房。
貝多芬一家雖然在波昂搬遷了多次,但只有這波昂小巷的貝多芬屋能保留下來。就在此屋頂樓,是大師的出生地。這座貝多芬舊居已是城市不可抹滅的名片。
●貝多芬的故居
這裡收藏了很多紀念貝多芬的文物;除了許多手稿樂譜、印刷品、畫和樂器,還有貝多芬最後用過的鋼琴和聽筒等等。貝多芬在波昂度過的三分之一寶貴的光陰,也在此完成了四十多件作品。可惜他在1792年遠赴維也納,向音樂大師海頓(J.Haydn)學藝之後,就沒有再回到波昂來。
波昂的記憶
翻閱著我陳舊泛黃的史冊,驚訝原來波昂這個地名,在二千多年前已經有記載。波昂古早的城堡有過顯赫的聲譽,羅馬軍隊曾經駐守在此,留下豐富的文化遺跡,羅馬軍走後又被法恩肯軍侵佔,又幾度慘遭戰火的洗禮,可見它是一個飽經風霜的古城。
由市鎮巴高帝斯山開車到波昂城中,經過了一條馳名世界的街道,這街道叫做康拉德‧阿登瑙,是我當年極為嚮往的一條街道。觀賞街道兩旁聳立著的無數高樓大廈,使人目不暇接,這兒是昔日聯邦政府辦公室、國會議會、那兒聯邦總理和總統舊辦公大樓,林林總總皆是當年政府機構。
在人們的記憶中,顯貴的官邸、有氣派的大使館、領事館等建築物都是20世紀的波昂城市地標。那兒可以看到穿梭其間的政府高級官員、世界各國外交人員、公務人員,衣冠楚楚。毫無疑問,波昂城市聚集了一群高薪有文化的國際名流,醞釀了重禮節重文化交流的風氣,也形成一個良好的政治氣候。與其他同樣大小的城市比較,波昂擁有歷史悠久的大學,還有十七所之多的高級人文中學,可看出波昂城市居民素質淩駕其上了。
自從東、西德統一,聯邦政府通過移都柏林後,星移斗轉,人去樓空,波昂城失去四、五萬個工作職位,立即陷入一陣困頓,波昂市民做夢也沒想到,國家統一會帶來這個問題。據稱波昂早在德國經濟衰退前,已經跌入不景氣的狀態中,讓人感嘆萬分。
地名和城市發展
回溯波昂城市地名,根據考古學家們的論述,烏比爾族(Ubiern)早在西元前30年左右來到萊茵河河畔居住下來。根據凱爾特(Kelte)語稱此地為「波昂那」(Bonna)。後來羅馬帝國的勢力延伸到此,波昂成為羅馬帝國的一大基地,用以對抗附近未被征服的地區。西元九世紀,羅馬帝國在一場攻打科隆城失敗後,把科隆一帶的大軍撤退到波昂那兒駐軍,無意中把默默無聞的地帶變成舉足輕重的堡壘,它不僅容納七千名士兵,日後發展到一萬居民,帶來了波昂文明與繁榮。
令人不可思議的是,波昂與最古老的和最受敬仰的基督文化息息相關。
在早期傳記中記載古羅馬特北軍團全是信仰基督,他們拒絕參與皇帝的祭神儀式,堅決反對迫害基督徒。他們的領導者是毛利提吾斯(Mauritius),後來,他不幸在瑞士的華利斯市鎮(Wallis)被殺死,跟隨他的人也遭遇厄運。
考古學家指出,同一個軍隊的卡斯武斯軍團(Cassius)和殉職道者佛仁提武斯(Florentius)均是死於波昂;而在科隆殉職道者哥利安(Gereon)和他的情人也被殺,在憲廷小鎮(Xanten)聖賢維多利(Victor)和他的同伴被殺。
根據發掘出來的資料,在四紀元時,人們在波昂建了紀念基督教殉道烈士的紀念所,在墳墓旁邊有一個小教堂,也是今日的大教堂,而這兒發展成今日的市中心。奇怪的是,文明的傳延是在這兒,而不是北部的羅馬駐軍地帶堡壘,這裡被後來法國人佔領,居民移居到古羅馬堡壘,稱它為波昂堡壘。
●波恩大教堂
到了中世紀初葉,最早發源地如居民住宅區(Villa Basilika)和市場區域(Oppidium Bonnense),已經逐漸擴大而形成波昂城市。然而,到了12世紀末竟是戰雲密佈,在1198年,「史道沸爾」的飛利蒲王放火燒波昂城;在1239年,亨利‧布拉本特侯爵(Herzog Heinrich von Brabant)攻殺波昂城後再度放火燒城。
直到1244年,康拉德主教(Konrad von Hochstaden)到了波恩建立他的勢力後,才興起建造城牆保護居民,這同時也鞏固了他在此城的勢力。原來他早在科隆就職時,便與其他主教們意見分歧,才在一個濃霧中的深夜悄悄離開科隆來到波昂。往後的日子,他和他的追隨者常在波昂的宮廷裡出入自如,並製造銀幣,上面印著「偉大的法龍那,你一定得到勝利的」,法龍那(Verona)是波昂在中古時代的稱呼,顯示他在波昂的勢力。
從宗教改革時期至啟蒙時期,波昂城市經歷許多辛酸。波昂曾經發起三次宗教改革,前兩次都宣告失敗,到了1597年發動的第三次宗教改革時,甚至引起戰爭。
戰後成為西德首都
說到戰爭,波昂城市於兩次世界大戰時期中,遭遇和德國其他城市一樣的命運,飽經政治風霜,處處呈現經濟拮据。第一次大戰戰敗後,威廉二世退位,菲立士賽德曼宣告德意志共和國成立,隨之便是英國軍隊佔守波昂,到了1920年法國軍隊接管波昂。
之後,隨著納粹黨的掘起和戰敗,波昂城市也浮沉於戰事洪流。
一直到第二次大戰後,波昂才搖身一變成為首都,其中有一段重要內幕。第二次大戰後,身為戰敗國被盟軍分割統領,俄軍控制柏林,原首都頓時陷於囹圄和被分割的狀態。東半部由俄軍管轄,西半部由英美法管領,聯邦政府不得不挑選一個取代柏林的首都。當時競選成為共和國首都的有四個城市:卡塞勒市、波昂、法蘭克福和斯圖佳特。最後考慮的只有波昂和法蘭克福這兩個城市。
當時被看好的法蘭克福城,是在二戰前僅次於柏林的金融中心的大城市,並具有特殊歷史地位,在16-19世紀末期間,曾經是選舉及加冕皇帝的所在地;相較之下,波昂則是一個位於萊茵河西岸的幽靜小城,雖有大學城的浪漫與風雅,但欠缺首都城市應有的規模。
然而,當時擔任制憲議會主席的康拉德‧阿登瑙(Adenauer),用盡他個人聲望爭取波昂被選為西德首都,他強調在地緣因素上,建首都於波恩,可破滅法國取得萊茵河西岸為領地的美夢,並指出法蘭克福太靠近邊界,有被俄軍侵佔的危險。
最重要的是,他在制憲議會投票表決前和英國協商成功,英政府下承諾,若波昂被選為首都,則立即下令撤除當地駐軍,當時駐守波昂的比利時軍隊,乃要聽命於英軍,對此協定亦無異議。1947年,牛津(Oxford)和波昂結為姐妹城。而相對來說,當時駐守法蘭克福的美軍則不願提出相等的條件,這無疑加強了波昂成為首都的可能性。此外,他運用手段,使原本贊同法蘭克福為首都的本黨議員棄邦從黨。結果在1949年5月10日的「制憲議會」中,波昂以33票對29票領先,決定了「首都臨時移遷至波昂」。
當柏林被隔離且分割之際,而德國國內「反帝國首都柏林風潮」又轉弱時,他再次強調波昂作為首都的臨時性,他認為若讓法蘭克福作為首都,這極可能成為永久首都,完全替代柏林。在1949年11月3日時國會表決時,法蘭克福以176票對200票選敗,終於決定了波昂為西德首都。
統一後的波昂
1999年,聯邦政府和議會正式遷離波昂,五十年首都的歷史劃下一個句點。北萊茵西法倫邦和聯邦政府提供15億歐元,支援波昂捲土重來,期待往後的波昂走出自己的路子來,並成為一個擁有聯合國城、國際會議城、民間團體城和科技中心的城市,作出更大的貢獻。
目前,波昂積極推動文化和旅遊事業是有目共睹的。自1998年起每年都舉辦貝多芬音樂節日,希望把城市原有的文化資源發揚光大。這裡值得一提出的是,貝多芬生前常到目前捷克西部的波希米亞(Bohemia)旅遊,也因此對當地的音樂起了很大的影響作用。2004年正逢捷克名作曲家李歐斯‧亞納冊克(Leos Janacek)的150生誕年,和安東寧‧得渥拉克Antonin Dvorak的100逝世紀念日,波昂特別推出連續四年以波希米亞文化為主題的音樂演奏會,以完成貝多芬生前文化交流的心願。
即使時代變遷,波昂的美麗市容和文化氣息猶存,波昂還是充滿魅力的,讓人由衷地祝福它,永遠的波昂!
●貝多芬音樂廳前的貝多芬雕像
分享:
今日人氣:2 累計人次:10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