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浪潮下的東亞國家聯盟
全球化對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意義。有部分人認為全球化是創造共同的共同體(community),對其他一部分人,則認為全球化是創造全球的市場;但仔細看此兩種概念,卻發現兩者可相互重疊,成為因為全球化的市場創造,最終成就了統一的共同體。更簡單的說,因為追求市場而使全球捲入難以離群索居的環境。當前全球化的現象,是人類歷史發展中所沒有過的經驗,而全球化已經是當前的全球發展趨勢,有人甚至提出嚴重的警告認為:「不能學習生活在一起就只有死路一條」。
在東亞地區,尤其是東南亞地區的統合過程中,「亞洲價值」的呼籲卻始終不絕如縷。面對「亞洲價值」的呼籲,有學者認為,此舉是對其他西方列強國家的抵制,以免於亞洲國家再度被西方列列強所宰制,但亦有學者提出看法認為,至今東亞仍欠缺類似歐洲所持有共同的「歐洲價值」存在,因此,東亞地區難以在政治上創造出共同的地區感或「亞洲感」(Asianism)作為地區的意識形態,故東亞地區難以建構政治上的單一組織,也因此,為維持東亞地區的團結,只好落在經濟的成長利益上。更有部分研究者直接主張,不論東亞地區各國政府的立場如何,經濟利益卻是驅動各企業進行跨國統合的重要動力。在東亞地區的區域研究中也發現,在企業間的統合,若能獲得政府間政策的奧援,其統合成效將更可觀。
東亞地區雖受政治因素影響,但東亞地區主義仍然盛行,不論東北亞、東南亞或整個東亞,都正在積極進行著各種各樣的統合,連南亞也積極與東亞進行統合,位於東亞地區的臺灣,在周邊地區都進行個個統合的同時,如何能置身於此壓力之外?
台灣正在邊緣化
2012年,在世界經濟不景氣風暴中,我財政部統計處於2012年8月7日宣布,7月我國對外貿易出口總額為248.5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滑11.6%,而此次出口衰退,已是臺灣連第5個月出口年增率負成長。2012年1至7月累計出口總額也比2011年衰退5.8%。依據財政部統計資料,2012年上半年,相較臺灣、南韓、日本、新加坡、大陸、美國等全球主要國家,臺灣和南韓是「唯二」出口負成長的國家;不過,南韓比2011年同期僅衰退0.8%、臺灣則衰退5.8%;換言之,全球主要的國家中,臺灣是出口衰退最嚴重的國家。國內知名經濟學者劉大年,甚至認為,近年來臺灣所面對的國際經貿環境更為嚴峻,除了世界經濟成長停滯外,大量興起的自由貿易協定對臺灣出口的排擠效果亦開始浮現,2012年上半年臺灣出口衰退幅度高於亞太主要國家即是一例。欠缺自由貿易協定網絡,也會阻礙企業運籌臺灣布局全球的能力,不利於招商引資,影響臺灣經濟長期成長。如此情勢,迫使我行政院長陳沖於2012年8月,宣布將親自擔任「國際經貿策略聯盟布局小組」召集人,推動與各國簽定自由貿易協定,最終目標是加入TPP(跨太平洋夥伴協議),以免臺灣和北韓被排除在此體系外的諷刺性結果出現,其龐大的壓力可見一斑。臺灣若不加入周邊國家的貿易統合,或營造其他足以促成經貿更加便利的環境以替代,則臺灣的損失,將難以估算;臺灣以出口為其經濟命脈,這種無法與周邊國家進行經濟統合的結果所造成的損失,甚至將危及臺灣的生存。這種壓力,對臺灣而言,絕對是難以承受之重。在國際孤立是事實,唯一打破經濟、政治孤立的窘境,似乎只能與中國大陸進行先經後政的統合;臺灣在被孤立與邊緣化,加上其資源的欠缺,臺灣只有加入與中國大陸的融合而不是分離,才是理性的選擇。
以臺灣的角度看,臺灣所擔心的莫過臺灣的安全,也擔心臺灣的民主、法制與法治在統合過程中喪失於中國大陸的強勢作為之中,但臺灣同時面對的不僅是主權的喪失問題,也同時必須面對遭受中國大陸武力侵犯的問題。
20160501-20160531秀威兩岸書展,特價79折,詳情請點
![750x500.jpg](../pic/choice/upload/9730B5FB-74D8-4C26-9DBA-AC76286BB384.jpg)
中國崛起打破東亞勢力平衡
最近數十年的世界發展趨勢,已讓經濟議題與安全議題愈來愈難以區分,為解決愈來愈複雜的跨境問題,連過去「視國際組織為帝國主義走狗」的中國大陸,都必須臣服於多邊主義的壓力下,而與他國進行各種各樣的合作。在中國大陸國力日盛,且具有廣大的經濟市場誘因推波助瀾下,其周邊國家自然與中國大陸的關係日益密切,並促成中國大陸對周邊地區統合的干預。而中國大陸有意以多邊主義取代過去所常用的雙邊主義,或說以多邊主義思維取代過去所強調的孤立主義及雙邊主義,而加強與周邊國家的統合關係趨勢,其中與後冷戰時期的小布希政府單邊主義有關;中國大陸意圖以多邊主義加強與周邊國家統合關係,以對抗美國的單邊主義。
中國大陸與東亞各國需求下,造成的東亞地區經濟統合快速成長,讓東亞地區各國關係的相互密切程度超乎過去的想像,但統合可能造成國與國更不平等,或國家內部的不平等,加上東亞地區的各國差距太大,在統合過程中,具磁吸效應能力的中國大陸不僅引起東亞各國的不安,且因中國大陸內部發展的巨大不均衡,更可能造成中國大陸的混亂而影響及他國的穩定,這種潛在危機更讓東亞各國擔憂。而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顯然亦無法脫離國際社會的影響,如外資企業對於中國大陸出口與其製造業的貢獻,就難以被抹滅。再以中國大陸加入WTO後,對於對外經貿關係的研究顯示,對周邊國家包含臺灣的經貿是入超,但對於美國、歐盟等國卻是出超,因先進國家,尤其是美國,對中國大陸龐大的貿易赤字,可能興起對中國大陸的保護主義,若如此,則可能引發中國大陸也以保護主義報復,致使各國經濟前途黯淡;進一步檢視,雖然近年中國大陸已超越美國成為東亞地區經濟成長的最強力引擎,但中國大陸的經濟成長是否可以歷久不衰,也頗令人擔憂,因此,周邊國家(包含臺灣)近年因中國大陸經濟興起所造成的對中國大陸市場依賴問題,就難以被忽視。
台灣要更小心應對
依據中國大陸社科院的研究,統計2004年10月家庭資產在18,137至36,275美元之中產階級將達全中國大陸人民的19%(2億4千7百萬人)到2020年可能到總人口的40%-50%。而西方的估算,更認為2011年中國大陸每年平均收入3,000美金的中產階級達全人口的,至2025年會超過10億1千萬人口。中產階級快速的成長,所代表的當然是龐大的市場。面對如此龐大的市場,在經濟面上,臺灣自然沒有不加速與其發展密切關係,甚至加速統合以從中獲利的理由;而龐大的中產階級人口,一方面可能促成中國大陸政治情勢往民主化方向前進,另一方面,龐大的中產階級穩定力量,將穩固當前的政治局勢,兩相折衝,最終將促成大陸的民主化或維持中國大陸目前威權但穩定的政治局勢不變,雖無定論,但就臺灣而言,縱使大陸政治環境與現在相同,對於臺灣的影響也不至於壞過目前狀態,但經濟成長所形塑的龐大市場,若不加緊把握,將是臺灣現實的損失。中國大陸當前對臺灣的戰略作為,明確的顯示,首先重在經濟互動,再來是文化交流,最後是政治統一。因此,臺灣在與中國大陸進行經濟互動,並預期從中可獲得重大經濟利益的同時,也帶動兩岸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若中國大陸藉機要脅強迫臺灣與其政治統一,也就是經由經濟的統合最終進至法理的政治統合,在中國大陸仍實行一黨專政且不自由、不民主又欠缺法治的狀況下,臺灣顯然不能接受最終法理統合的結果,那麼臺灣如何一方面享受經濟利益與兩岸交流所創造的兩岸和平紅利,卻又可以抵擋中國大陸的政治統一自然是兩岸共同面臨的挑戰。
眾所周知,若臺灣宣布獨立,或長期不統一,或臺灣內部混亂,或國外勢力介入臺灣,是中共認為對臺動武的理由。雖然中共此種理由宣示性的意義大於實際執行的可能,但若中共真正面臨這些環境,在經過仔細評估認為對臺進行武力壓迫是必要行為時,中共顯然也不會猶豫。中共面對臺灣獨立運動,若無適切的反應,將進一步危及北京對內的統治合法性。因此,中共顯然必須對臺灣獨立運動做出經濟制裁、斷絕交流、加緊國際活動空間封殺……等等作為。中國大陸以統合消溶臺灣對大陸的敵視情緒,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略目標,才是戰略的上策。以臺灣的立場看,則除非有不得已的需求,也不用提升至兩岸武力衝突的地步,以免危及本身利益。
分享:
今日人氣:0 累計人次:5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