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何而爭?南海蘊藏龐大利益
南海資源總蘊藏量雖不明確,但估計至少有19-37億噸的可開採石油與2.6兆立方公尺的天然氣,此外海底可燃冰也是被看好的未來資源。
根據美國能源署2008年的資料顯示,2008年中國在南海已探勘的原油含量為160億桶(約22.85億噸),天然氣探勘為80兆立方英呎。石油換算平均1頓等於7桶,油質如較輕則為7.2或7.3桶。2006年統計每天所開採的原油為386萬4千4百桶,天然氣開採為每天556萬立方公尺。美國能源署報告表示各國在南海探明的原油量約為260億桶(37億噸),中國海洋局相關文章說南海原油蘊藏量達230至300億噸。中國報告顯示珠江口盆地的原油資源估計約40-50億噸;鶯歌海盆地原油約4-5億噸,天然氣已進入開發;北部灣盆地油氣資源總量為4-5億噸;曾母盆地第三紀沉積層厚度4000至9000m。面積約25萬平方公里,推測油氣資源儲量約137億噸;萬安灘油氣資源估計超過40億噸。另外一份2008年中國海洋調查報告顯示,中國周邊海域石油資源估計有140億噸(可信度5%),保守為70.6億噸(可信度75%);保守估計可開採量為19.2億噸(可信度95%)。天然氣部份近海蘊藏量為11.74兆立方公尺,保守估計有3.93兆立方公尺;可採量保守估計有2.6兆立方公尺。
中國漁業產值維持在海洋總產值的29%接近30%,隨後2005年滑落到25.96%與2006年的24.6%。2007年大幅滑落至18.25%108,至2010年都維持在18%109上下。而海洋油氣業產值則從2004年的4.6%提升到2010年的8.4%。除了顯示中國海洋經濟的產業轉型,也顯示中國對油氣資源的需求量提高。此外另一個現象為海洋GDP占全國GDP的比重從2001年的8.5%上升至2005年後每年都維持在9.5%以上的比例,而1996年海洋總產值不過占中國總體GDP的1.6%。如此懸殊的比例顯示,中國對於開發海洋經濟的重視與投入相當大的資源。表示中國未來將更依靠海洋,海洋產業所面臨的威脅將影響到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
●南海海域原油儲量,2006-2009
唐宋時期已對南海有所認識
早在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中國歷朝歷代就對南海諸島有所認識。唐宋時期,中國已將南沙命名為石塘、萬里石塘、萬里長沙。明代鄭和所繪製的《鄭和航海圖》將西沙、南沙、中沙群島命名為石塘、萬生石塘、石星石塘。隨後明清兩代皆有華人在南海海域進行商業與漁業活動。英國與德國也先後在南沙群島進行測量作業。因清末民初國力衰敗,法國先後在1933年占領南沙9座島礁。1939年日軍占領海南島後,隨即占領南海諸島,命名為《新南群島》。隨著二戰結束,根據《開羅宣言》、《波茲坦宣言》、《舊金山和約》,中華民國恢復對南沙主權,中華民國於1947年12月12日派軍駐守太平島至今。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以下簡稱北京)也將西沙與南沙群島列為廣東省所管轄。兩岸至今皆對南海諸島主權發表擁有聲明。中國從上述古文、古地圖中證明中國在南海諸島的歷史擁有權。其宣稱包括英、法、德、俄、羅馬尼亞、越南在1970年代所出版的世界地圖,皆將南海列為中國領土。同時兩岸皆強調1951年舊金山和約中,日本放棄對南海諸島的主權。且主權並非交還給法國,因此越南聲稱繼承法國在南海諸島的主權並不屬實。不過當時該和約也未提到島嶼該歸屬何方,就此北京也批評該和約未提及歸屬問題。北京也借1955年10月27日在菲律賓召開的第一屆國際民航組織太平洋地區飛行會議,表示當時中華民國政府受各國要求,在東沙與南沙群島設立氣象站。1958年9月4日北京發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關於領海的聲明》,聲明中除強調中國大陸及沿海島嶼的12海浬領海,還包括對南海諸島的主權聲明。而當時的越南民主共和國(北越)也在第一時間給予承認。1970年代南海發現石油等資源,周邊各國開始對南海諸島表示擁有主權。衝突與爭議也隨之而來。中國目前對南海問題採取的態度為「主權歸我,擱置爭議,共同開發」。此項聲明為鄧小平在會見日本、菲律賓官員與提及南海問題時強調相關島嶼主權歸屬中國。中國外長錢其琛在1995年的第28屆東協部長級會議中提到,中國願依《國際法》與《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透過和平談判解決南海爭議,尊重國際海上交通線航行自由和安全的重要性。中國強調海上航行自由,主要是避免美、日等大國利用海上航行安全為理由,介入南海問題。中國提出共同開發,希望藉由與東協各國共同開發南海,使爭議國與其享有共同利益。藉此避免美、日等國干涉南海問題。
江澤民時代一改軍事外交政策
菲律賓為最早宣稱擁有南海島嶼部分主權的東南亞國家,但冷戰時期中菲之間未發生衝突,主要原因是美國在菲律賓的駐軍。1992年美國從菲國撤離,失去後盾的菲國開始強調合作開發,並呼籲各國減少南海的軍事建設。1995年2月2日菲律賓外交部宣稱中國在美濟礁建設軍事建築,此舉違反國際法與1992年的東協南中國海宣言精神。菲律賓在2月派出飛機對美濟礁進行偵查,並在3月初派出軍隊將五方礁、半月礁、仙俄礁、信義礁與仁愛礁等島礁上的中國測量標誌炸毀。3月25日又派出軍艦與飛機拘捕在半月礁附近的四艘中國漁船與62名大陸漁民。雙方船隻在往後幾個月數度僵持。在這次事件中,美國宣稱,南沙群島並不適用美菲共同防禦條約。因此菲律賓感到後無支援,隨後將漁民釋放。
中國自江澤民上臺後,對於南海問題有別於鄧小平時期的強硬軍事占領。筆者推斷,此為中國在處理南海問題上所出現的轉捩點,是文人統治的轉型。由於軍方並非江澤民執政初期所能掌握之手段,中國領導人更希望採用文人外交的方式解決對外問題。美國學者MichaelD.Swaine認為,在外交事物上,江澤民可藉由其親信曾慶紅處理眾多外交事務,就算身為外事領導小組主持人的總理李鵬也會對部分外交事件與江澤民進行磋商。中國新一代領導人偏向外交手段解決爭議,改變了中國在處理南海問題上的方式。如前述美濟礁事件最後在外交談判的情況下化解,江澤民與其文武官員也以出訪東南亞國家的方式釋出善意。
中國霸權引起美國戒心
1995年的中菲美濟礁事件後,美國開始注意中國在南海的擴張。在冷戰結束後美國在東南亞的駐軍開始撤離,但美國仍與菲律賓和新加坡建立軍事合作關係。美國在東南亞地區本身也存在眾多利益,美國的金屬原料如鈦與錫就有超過90%是來自亞洲。美國與東南亞的貿易每年也高達一千多億美金,亞洲的經濟起飛讓美國必須控制這塊市場以維持它的霸權。但近年來美國在東南亞的貿易總額逐年下降,與東協經濟貿易總額也被中國所超越。南沙群島的各國石油開發,也幾乎都有美國石油公司介入。經濟利益以外的不外乎是中國海軍的向南擴張,美軍的回應除了對付潛艇的魚鉤戰略,美軍也開始加強與東南亞各國的軍事合作。
2000年至2002年共23次,美國與泰國、菲律賓的定期軍事演習,包括金色眼鏡蛇(CobraGold)、肩並肩(Balikatan)、卡拉特演習(CooperationAfloatReadinessandTraining,CART)演習等,新加坡也是這些演習的常客。所有演習中對南海影響最大的為2003年開始舉辦的卡拉特演習,2003年共有美國、泰國、汶萊、新加坡、馬來西亞5國參與,是大規模的海上演習,此演習從2003年開始成為每年例行的演習之一2008年卡拉特演習的規模開始逐步擴大,該年有大批美軍水面艦參與這項演習。值得觀察的是2009年的卡拉演習,美軍派出4艘神盾艦參與這次演習,新加坡也派出無畏級巡防艦參與,泰國停在港口已久的查克裡王朝號(HTMSChakriNaruebetR-911)航空母艦也在今年的演習中亮相。在6月份美新兩國所進行的反潛演習,在演習過程中發生與中國潛艇擦撞的插曲,讓人很難不聯想美軍針對中國的意圖。馬來西亞當地媒體認為,美國有意在東南亞組建另一個北約,當然這種看法美國官方是絕口否認。
中國對美動作頻頻的反制
中國為配合海洋法公約,積極建設海洋基線數據。同時透過國內立法,增強中國在法律上的依據。至今通過海洋策略相關18項、海洋安全相關11項、海洋資源與保護26項。此點有部分是針對美國在中國周邊海域不斷出現的海洋調查船。中國積極從國外學習海洋深海開發技術與經驗,顯示其不想依賴外國的心理。中國在各種科研上,都不斷強調國產,如軍事科技、國家基礎建設等。中國成立863計畫與973計畫,成功發展出蛟龍號深潛器與海洋石油981深海鑽油平臺。中國的海洋資源開發不只著眼於原油與天然氣,天然氣水合物與多金屬結合物被中國視為未來大國必備的戰略資源。2012年中國將測試蛟龍號深潛器7000公尺的目標,2012年5月9日海洋石油981鑽油平臺在香港東南方320公里處海域成功開鑽。中國的深海開採技術,將使中國在未來南海深海資源開採上具有主動權。
此外,中國積極建設水文資料庫,除海洋開發用途外,另一用途就是軍事用途。近年來中國潛艇突穿島鏈報導主要集中在東海沖繩地區,這反而顯示東海的海底監聽能量優於其他地區。另外中國刻意藉由這些水下監聽設備來測試自己的水聲對抗能力。美國在東南亞的魚勾戰略難以執行,使解放軍能較輕易從巴士海峽突穿第一島鏈。同時南海又具備淺海、深海與熱帶地區的複雜水域,有利於潛艇的使用。在中國目前尚未獲得堡壘式的海基核打擊能力的前提下,三亞基地的建設不但可以增加美軍的反潛負擔,也增加中國彈道核潛艇突穿第一島鏈的機會。三亞基地同時可作為中國西進印度洋護航的主要港口,成為中國主要的戰略要點。
【小結:無論是戰略或資源,南海一直都是各國兵家必爭之地,近年衝突更是有增無減,東協、中國、美國各出奇招,軟性談判、軍備擴張層出不窮。在東南亞國家已組成聯盟的情況下,台灣可說已失先機,要如何在劣勢中扳回一城,將是未來國家領導人,乃至全國上下,都應該思考的議題。】
作家生活誌南海線上書展
分享:
今日人氣:2 累計人次:11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