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的英雄:史艷文
布偶+美國經典音樂+中國功夫+國台語流行歌曲+電子聲光效果+章回小說+北管+平劇,最後會誕生出什麼樣的東西?答案是台灣布袋戲!當美國、日本的卡漫文化成為多數台灣小孩的童年時,屬於台灣的童年趣味還有什麼?答案還是布袋戲!它是我們獨一無二的民俗特產,將連接上一代與下一代的回憶,成為承先啟後的文化力。
創造出第一個轟動台灣街頭巷尾、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布袋戲「史艷文」,就是有「史豔文之父」之稱的台灣布袋戲祖師爺黃海岱,他登上Discovery探索頻道的節目《台灣人物誌》,讓世人都知道台灣光輝燦爛的民俗;霹靂布袋戲不但創新布袋戲演繹模式,還藉由電視、電影、網路、電子遊戲等多媒體拓展文化新視野;電影《聖石傳說》不但製作精細、媲美好萊塢聲光電影,更遠赴東瀛風光上映,PILI Taiwan《聖石傳說》也跨海參與法蘭克福書展,讓這個收視人口平均達三百五十萬戶以上的台灣之美進軍歐美!
金光戲捨棄傳統的鑼鼓曲目作串場,改用唱片配樂;劇情也脫離歷史故事,改為能吸引更多觀眾的自創劇本……這些打破布袋戲傳統演出的模式,讓金光戲一度大受歡迎,布袋戲戲班在此時大量增加,更多人投入布袋戲的領域。不過,金光戲的劇情發展到後來偏於光怪陸離,一昧追求吸引更多觀賞人口,卻讓戲劇模式過於粗糙浮濫而漸漸式微,但金光戲的大膽嘗試,在布袋戲的歷史上,仍佔有劃時代的意義。
隨著金光戲的式微,台灣社會也從農業社會前進至工商業社會,聲光效果兼具的電影、電視成為百姓新的娛樂形式,因此傳統的北管布袋戲也與其他民間戲曲一樣,得面臨改革與衰頹的命運交叉口,這個時候布袋戲藝師們卻宛如壓不扁的玫瑰,拒絕衰頹,選擇了改革的方式,來延續布袋戲的生命,「真五州」的黃俊雄、「新世界掌中劇團」的陳俊然、「寶五州」的鄭一雄等,在布袋戲的歷史裡,就猶如改革派,他們以迎合社會脈動的方式,讓布袋戲得到新生。民國五十九年,「電視布袋戲」成為布袋戲史最重要的轉變,由「真五州」黃俊雄所領銜,將其父親黃海岱的《雲州大儒俠史艷文》在台視播出,引發萬人空巷的收視熱潮,五百八十三集的連演紀錄,締造了電視節目的收視佳績,也讓創造出七百多個以上布袋戲班在台巡迴演出的空前盛況。一九九五年,大霹靂公司成立「霹靂衛星電視台」,為台灣首創以本土藝術為號召的電視媒體,全省系統普及率高達九十九%,收視人口達三百五十萬戶以上,二○○二年霹靂布袋戲從新聞局手上領取「新興重要策略性產業執照」成為台灣文化產業推動的使命者。
台灣布袋戲演變至此,除了將已逝的國寶級藝師黃海岱、李天祿都是傳統布袋戲,繼續傳承下去,其實更融合更多樣現代的因素進來,他們成為台灣文化的最佳詮釋者,既有傳統的繼承,也有現在不斷創新的因子,就像如今的台灣文化,其實已經是多種文化,包含中原、閩南、原住民、美國、日本、荷蘭等多國文化的融合、衍生與創新,它也是最代表台灣的意象。
從野臺走向世界
【編按:布袋戲從野台戲到螢光幕,甚至進軍世界,勢必要在戲偶、音樂甚至演出方式作出一些改變;此外,為了保有觀眾市場,如何持續吸引年輕觀眾群也是傳統表演藝術在現代生存下去的重要議題。下文將介紹因為轉型成功成為萬眾矚目焦點的布袋戲,在傳統與變革之間的爭議,以及將自己推向社會的宣傳方式。】
「轟動武林、驚動萬教」霹靂布袋戲,在桃園國際機場候機室現身,透過3D特效及觸碰螢幕等科技,讓國際旅客感受濃濃的台灣文化及互動的樂趣。桃園機場為強化台灣特色與免稅店業者合作,美化各候機室。采盟免稅店選擇與台灣意象票選第1名的霹靂布袋戲合作,將台灣文化創意產業與機場結合,將布袋戲藝術魅力帶入國家大門,在第二航廈設置「霹靂布袋戲主題候機室」。
第一代的黃海岱老先生就一改布袋戲以歷史公案劇為主的演出,根據民間的章回小說,發展出膾炙人口的劍俠戲。第二代黃俊雄則是金光戲的開山宗師,至於第三代的黃強華兄弟則將布袋戲的經營變成一種全新的企業。傳統不能滅,現代的要跑給觀眾追,布袋戲對傳統與創新是我們相當佩服的。
儘管許多霹靂布袋戲迷認為,霹靂主角在進軍美國的過程中,不僅失去了吟詩作對的台語,改成異國風情的英語以及Hip-Hop風格配樂,主角性格改到面目全非,但是過度堅持布袋戲的劇種特性主體,這對於霹靂布袋戲一直以來走向國際市場的計畫,不能說是抱殘守缺,但是多少也有著無法與世推移的遺憾。
儘管較早期的布袋戲是黃海岱、李天祿這些老前輩,以一人戲台的「掌中乾坤」傳承下來,從忠孝節義的傳統價值觀無所不包,但在兒孫輩的黃俊雄、黃文擇、黃強華手上,將傳統劇碼一變為雅俗共賞的商業性質較重、同時也注重舞台效果的金光布袋戲,換個角度來想,如果沒有經過這番改變,布袋戲不僅無法走向社會化,還有可能成為精緻文化的「劇種活化石」,我們能說走向商業市場,積極擁抱社會大眾的布袋戲不好嗎?而今霹靂布袋戲不僅拍成電影《聖石傳說》,更是改頭換面說英文擁抱國際市場,甚至計畫走向日本市場,如果能藉著這個機會讓更多異國人士看到台灣的特有劇種,進而產生對台灣文化認同,未嘗不是功德。在入境問俗、隨俗的過程,勢必有些取捨,才能融入該地文化,進而取得認同,身為台灣人,其實,我們應該更深有戚戚焉。
霹靂布袋戲的造勢活動大多是選擇人潮最多的百貨公司,或是文化指標性的誠品書局、皇冠藝術節等,藉此慢慢改變菁英份子對電視布袋戲的看法。而藉著與國際流行雜誌合辦的布袋戲與政治人物配對的票選活動,與中國時報合辦的徵文比賽,都在媒體上造成一時的喧騰。
除了重新包裝布袋戲形象,在流通網路上,霹靂的觸角更往外無限擴充。藉著電視螢光幕、錄影帶與網路三條通路培養觀眾之外,更與電腦軟體公司合作發行「霹靂幽靈箭」的電腦遊戲,吸引更多年輕的電腦族。而在東立出版社《寶島少年》漫畫週刊連載的《霹靂狂刀》走的也是青少年的最愛路線。青少年觀眾是延續布袋戲生命的新生代,大學生更是未來的菁英份子,因此年輕的觀眾是布袋戲亟欲吸收的重點。
分享:
今日人氣:6 累計人次:26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