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傳與詩的出發
●照片提供/蘇紹連
蘇紹連,曾用筆名管黠,近期常用筆名米羅‧卡索、卡車斯基。1949年12月8日出生,台中縣沙鹿鎮人。1970年台中師專畢業後,回家鄉,任教沙鹿國小,至2002年8月退休。文學活動方面,1968年,與師專同學洪醒夫、蕭文煌等籌組「後浪詩社」,進行校園文學活動。1971年,與林煥彰、辛牧、喬林、施善繼、蕭蕭等共組「龍族詩社」;未久,1972年,退出龍族,重整「後浪詩社」,發行《後浪詩刊》出十二期後,改版易名為《詩人季刊》,共出十八期。1992年,與向明、白靈、渡也、李瑞騰、蕭蕭、游喚、尹玲等八人共組「台灣詩學季刊」社;目前在網路設有「意象轟趴密室部落格」及「吹鼓吹詩論壇」網站,並擔任《台灣詩學‧論壇》主編,結合網路與平媒,已出版至第八期。
1969年1月《創世紀》詩刊29期出版後停刊,「創世紀詩社」散夥。隔年,部分成員集結包括「現代詩社」、「南北笛」、「詩隊伍」等另一批外省籍詩人,合組「詩宗」社,以叢書方式發行詩刊。「詩宗」之名,仿效武林,自有詩壇盟主的雄霸之氣。「詩宗」叢書第一號《雪之臉》於1970年1月24日出版,列入仙人掌出版社「仙人掌文庫CA57」。該期刊登了蘇紹連的〈茫顧〉,是他1969年10月寫的,由同學洪醒夫轉交給台北周夢蝶(當時是武昌街騎樓書報攤負責人),周激賞之餘,再推薦至「詩宗」社。該期尚可見到辛牧、羅青、林鋒雄等同輩詩作。蘇紹連的詩首次發表,驚豔了主事的一夥。這時,蘇紹連是台中師專五年級(等同大學二年級)學生。畢業前後,繼續在「詩宗」叢書第二號《花之聲》發表〈秋的夢土〉,叢書第三號《風之流》發表〈地上霜〉。此後,蘇紹連持續創作,縱橫詩壇,屢獲多項詩獎,如:「創世紀二十週年詩創作獎」(1974年)、第四屆中國時報文學獎敘事詩佳作(1981年)、第五屆中國時報文學獎敘事詩優等獎(1982年)、第六屆中國時報文學獎新詩評審獎(1983年)、第七屆中國時報文學獎新詩評審獎(1984年)、第十一屆中國時報文學獎新詩首獎(1988年)、台灣新聞報西子灣副刊文學獎新詩首獎(1989年)、第十三屆中興文藝新詩類獎章(1990年)、聯合報文學獎新詩獎(1991年)、1996年度詩選詩人獎、台中縣文藝作家協會頒文鋒獎章(1997年)等;另有聯合報小說獎極短篇獎(1980年);1990年,同時獲得十七屆洪建全兒童文學獎童話優選與童詩優選。
從1970年代起,蘇紹連已出版詩集《茫茫集》(1978年)、《河悲》(1990年)、《童話遊行》(1990年)、《驚心散文詩》(1990年)、《隱形或者變形》(1997年)、《我牽著一匹白馬》(1998年)、《台灣鄉鎮小孩》(2001年)、《草木有情》(2005年)、《大霧》(2007年)、《散文詩自白書》(2007年)等十冊及待結集出版數冊;童詩集《雙胞胎月亮》(1997年)、《行過老樹林》(1998年)等;兒童寫作指導專書《兒童樹》(1986年)。
詩貌的多變
蘇紹連起步的詩作:〈茫顧〉、〈地上霜〉等,隱伏著往後創作的元素:悲劇的演出。〈茫顧〉裡言:「我原想長成月亮或者太陽,但我種下的卻是一粒不會發芽的星,在心中慢慢成屍」,願望未成型即胎死腹中,「我將把雙手丟上哭泣的臉」,掩飾的哀傷,以及「家啊,……災後一片淒涼區」,即使虛擬,予人的是無法展眉的痛楚;〈地上霜〉言一地的霜是:「哭著要回去的月光」,想動身啟程,卻「臥於血流,斜斜地流入天河」,受血泊羈絆、困住,有翅難飛的宿命悲劇。這樣的元素,幅射式地滲入蘇紹連的創作思維。
生命是一條河流,究竟是幽靜長河,抑波瀾不止的大河,還是悲劇之河?主要取決個人的人生觀。「自有歷史以來,人類的生活大都苦難,生命終究短暫,世事變幻無常,悲劇一再重演,任何一條河流的兩岸,都可目睹到生離死別的人世。」(詩集《河悲》,頁121),這樣「人世悲劇觀」的體悟,讓蘇紹連「陷入一種哀怨悽惻的情緒中」,用28個月的時間,共完成《河悲》系列約八十幾首,先後發表於1972、1973年間的《龍族》詩刊、《創世紀》詩刊、《詩人季刊》等,集錄六十首成冊,他自言「是我終生追求的大河型作品之一」。大河型等於小說界大河小說江河小說的說法。這種企圖,也印證蘇紹連幅射寫作的雄心:全心一系列足以包羅萬象的思維與書寫。《河悲》一集算是蘇紹連詩業的第一項文學工程。河,何以悲?有河本身受大自然摧殘的悲,有人為禍害產生的悲。《河悲》詩集裡的景象甚少大自然摧殘的悲劇,「以夫妻為主體演出《河悲》中的每一齣悲劇」,《河悲》集裡,每一詩裡,大都出現夫或妻生離傷亡的悲劇,可以說是人世的寫照。就書寫形式看,作者有意用精簡的中國《詩經》體四言詩描繪一幅幅悲慘畫面,演出一齣齣悲劇。試看〈雨的幻象〉:
片片火焰
出入雨中
一隻槍聲
在眼中墜
一束餘煙
呼吸黃昏
朵朵荷香
沿血而流
兩岸行人
撐千把傘
圓轉的風
七彩五色
天空消逝
河水奔回
燈在鐘處
傳來雨淚
雨中出現火焰,是戰爭的景象,藉「荷香」輕調的語氣,以及撐傘行人的悠閒與顏彩淡化戰禍,詩人不直寫慘狀,僅在二、四節的末字,分別用「流」、「淚」,隱藏傷心哀痛。雨的幻象即是戰爭的實景。這首詩,與標題〈戰爭雨〉互有呼應。再看〈白色的歡愛〉:「用妻的髮╱去採白花╱妻啊╱早該生產╱夫的白髮╱╱妻墓╱╱一堆白花╱插入床中╱妻啊╱不再養育╱夫的歡愛」。這是一首形式整齊帶有圖象的詩。情愛中的夫妻,原本期待永浴愛河,白頭(白髮)偕老;女方先走,獨留未老的「夫」,演變出某種尷尬。妻的墓塋置中,前聯(右側)是妻的懊惱,無力見其衰老白,後聯(左側)是夫的懊惱,再多的「白花」,無法滿足「歡愛」。詩題〈白色的歡愛〉,白色,是慘淡的白色。
除中國古典詩句的轉移,1950、1960年代存在主義盛行,受思潮席捲的洗禮下,出現人性荒謬、行為疏離。被評論家李英豪合稱「異客與老K」的兩位文學家:《異鄉人》作者卡繆(Albert Camus, 1913-1960)與《城堡》作者卡夫卡(Franz Kafka, 1883-1924),作品風靡台灣學界文壇。卡夫卡的短篇小說〈蛻變〉(變形記)影響蘇紹連深遠,尤其是散文詩的書寫。先看與《異鄉人》同題的詩:
〈異鄉人〉
一個人,也許是姿勢難看,才成為一支枴杖
行走時,兩邊的手流著淚,也許是一種疲倦
也許那人是一條漫長的路
看看天空
總在翻起破舊的鳥聲
總在一架飛機下
聽到嬰兒的臉
向自己的眼睛裡掉落
路上連綿的鞋印
也許是那人的姿勢的
繁殖
開滿
沉重的嘴唇,垂倒下來,吻著衰退的泥土
垂倒下來,深深埋入你我的手裡
這首詩發表於《秋水》詩刊第6期, 1975年4月1日的作品,收進詩集《我牽著一匹白馬》的首篇。此時,《河悲》系列形式主義的書寫停止,二段式散文詩已定形,且具規模,傳統的分行詩仍持續發揮。詩內容與卡繆小說無關,取此為題,突顯的該是「人」存在的困境與孤單的悲涼。「異鄉人」走著「漫長的路」,人與路是互相取代的語詞,路有多長,走路的人就承受多長的磨鍊;不見人身,只有「一支枴杖」,而且「手流著淚」,「淚」,充斥在蘇紹連的許多詩中。不見人影,只注意「連綿的鞋印」,連飲食說話的嘴唇,都感覺沉重。整首詩彌漫著倦、累、沉,難以道說的淒楚。
進入1980年代中期的後現代主義魔幻主義,敏感的蘇紹連自然有所吸納傾吐之作,發表於1996年10月6日《自由時報‧自由副刊》的〈夜雨〉,隨即同副刊的10月28日出現了回響,由林輝熊撰寫〈一首魔幻寫實的詩〉,認為「這是近來描述白色恐怖的詩裡,最具魅力的一首。……讓我穿越魔幻寫實的密境,從神祕的美的文學形式中,得到一種全然的暢快。這是一首難得的只有『人』而沒有『政治』在裡面的詩」。〈夜雨〉一詩24行,「我」站在「九十年代末期」,望著夜雨舖織「黑色的地氈」,祖父出現,「走過歷史的圖書館和哲學的廣場╱走過思想的牢獄和生命的鐵道」,隨後,「路被夜行的警車抓走╱世界便沒有路可走」,祖父跟著沒路可走,「他沒有走回自己的家門」,一直隱失在歷史的黑洞,我只能藉著偶爾的「閃電」,才見到他的人影,且確認「他是我的祖父」。
我們的祖父輩,父執輩,出現於1940、1950年代台灣菁英份子,就在無情的「夜雨」裡失蹤。「黑夜流著淚吻著路燈的臉頰」,「我」沒有哭,讀者能不流著淚嗎?當杜甫「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藉外物代為紓發內心的劇痛,蘇紹連同樣讓黑夜、讓夜雨哭泣人間悲情。
《童話遊行》和《台灣鄉鎮小孩》兩部詩集,看似與小孩互動的詩書,唯文字書寫流露蘇紹連式的內省審視的強烈筆觸,不夠淺顯明朗,倒是〈畫冊〉組詩7首,融合指導兒童畫的口吻,來得親切平易些。介於兩者之間的〈風的手〉乙詩,副題「給沙鹿的孩子」,發表於1985年4月4日《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時,標示「兒童節獻詩」,不失為詩人蘇紹連與沙鹿這塊他的出生地成長地,也是他給予教育愛場域最誠懇最親切的一件禮品,更展現文學家蘇紹連與土地交融的胸襟。全詩40行,不均等的分成4節。起筆「風,伸出手╱牽著你們奔跑」,開始一段隨風飛行,而且「只有被風牽著」才能「飛呀!跑呀!」,首節8行語氣平和,鼓勵「個體」動的意願,催連次節15行「人間面」的活動,風的手「向大地的每一個角落伸去╱把每一幢房屋的門窗都打開」,眾人跟著到原野去,更有趣的是,風的手「伸進你們的嘴裡」,拉出微笑,拉出歌聲,「和快樂握手」,原先「牽」的手已轉為「握」的手。第三節9行,要握的手「交互連結」,進而,握住「自然界」的各種物象:樹、雲、山、朝陽、天空、大地、明天……等,彼此既握也伸,「握著所有的希望」。末節8行,借大家的手傳遞一份令人興奮的消息:「安徒生伯伯和楊喚叔叔都回來了。」安徒生童話與楊喚童話詩,都是台灣孩子成長時期的精美讀物,他們沒有快樂的童年,卻將歡樂帶給普天下的人。蘇紹連回憶自己的閱讀歷程,說:「我十幾歲到二十幾歲之間,讀到安徒生的童話與楊喚的詩,受其影響頗深,……行走詩路多年,我常不自覺的懷想著楊喚,不只喜愛他童話詩的風格,更喜愛他在童話詩中對兒童的關愛。」(詩集《台灣鄉鎮小孩》,頁219-220)。這首詩,由「點」的伸手牽手,到「面」的握手,散播了希望與歡樂;重要的是,先伸出手。風的手,其實就是愛之手,當然也是作者施愛的方式,同時傳達了自己心儀仰慕的文學人與閱讀經驗。
讀蘇紹連的詩文學,看似無情,實勝有情。表面文字陰鬱乾硬,其內心懷抱深情,不時為此掉淚,或許有濫情之疑,卻不無洗滌之效。「淚」的意象出現不同階段的寫作,值得進一步探究,此處暫略。有淚,自然有情,對孩童的情,見之〈風的手〉、《台灣鄉鎮小孩》等詩;親情,見之〈父親與我〉、〈夜雨〉等作;國家鄉土之情,見之〈三代〉、〈蘇諾的一生〉、〈鄉土,你是我的畫面〉、〈岸,你沉沉的睡著〉等作。《草木有情》乙集,更見識蘇紹連的博愛之道。土地培植草木,孕育詩人;詩人關愛草木,回報土地。在這部詩集,詩人挑選六十五種花草組成六個家族(分六輯)的「草木部落」,展示詩人的真摯;站在土地上,情人般的和植物交談。草木有情,因為詩人靜觀自得的真情;草木有詩,因為詩人自言自戀的投影。每一種花卉,詩人賦予等值的生命與活勁,跟詩人比鄰並坐,相憐相惜且相知相愛。
散文詩的變形與隱形
台灣詩壇對蘇紹連的詩文學活動,較喜歡注意他的散文詩。對此,他本人頗有微詞:「我的詩作數量,其實散文詩約只佔五分之一,但詩壇卻把我定位於一位擅長寫散文詩的作者」(詩集《隱形或者變形》,頁227)。事實上,因為表現最獨特突出,成果最豐碩,免不了受到最強烈的矚目。然而,散文詩的寫作仍貫穿其整個寫作歷程。試依其書寫與出版的相關集子,大約可分成四個年代四階段:
1. 1969-1974年:《茫顧》時期
2. 1974-1978年:《驚心》時期
3. 1990年代初:《隱形或變形》時期
4.新世紀初:「多種實驗體散文詩」時期
第一階段《茫顧》時期,蘇紹連經營散文詩的形式,採取比較鬆散的自由分段,如〈茫顧〉、〈秋的夢土〉、〈地上霜〉等。直到《後浪詩刊》改版為《詩人季刊》的創刊號(1974年11月25日),推出〈壁燈〉、〈螢火蟲〉、〈吊在天花版的電扇〉、〈獸〉等「驚心四首」,展開這系列的獨門書「驚心系列」,獲得比較得心應手的二段式創作設計,也使他成為商禽散文詩的接班人,甚至青出於藍更甚於藍。這種精心設計的兩段結構:前段為命題,事件發展的敘述;後段為結論,點明主旨,中間省略的過程,類似超現實的跳躍思考,使前段的景象描繪,產生憾人心弦的戲劇―驚心,驚悚效果。蘇紹連自白:「我彷彿先置身於一幅詭異的畫前,或置身於一個荒繆的劇場中,再虛構現實中找不到的事件情節,營造驚訝的氣氛效果,並親自裝扮會意演出,把自己的情緒帶至高潮,然後以凝聚的焦點做強烈的投射反映,透過綿密的語言文字寫作,最後才完成了一首首《驚心》系列散文詩 」(詩集《驚心》頁142),這段話透露兩點訊息:六十首《驚心》散文詩是六十幅詭異畫,六十座荒謬劇場、驚奇劇場。
約隔十年,蘇紹連以「隱形或變形」投入第三階段的散文詩,以卡夫卡的「變化」(蛻變)、物化的轉退過程,其產生的悚厲如故。整部《隱形或者變形》135首作品,有89首延續前一輯兩段式的書畫模式。另有幾首一段式的書寫模式,似乎隱伏著第四階段「多種實驗體散文詩」的延伸。
林燿德在〈黑色自白書―蘇紹連風格概述〉,結語:蘇紹連「有其不易的根本個性,那就是他沉抑的悲劇意識和陰冷的觀物態度」(詩集《童話遊行》,頁249),多少亦以「驚心系列」為論調。「陰冷」的冷,究竟是「冷靜」抑「冷默」?或兩者兼具。莫渝則指出這階段的蘇紹連散文詩,「只有秋冬的淒涼暗鬱,沒有春夏的似錦繁華,給予讀者的不是喜悅,而是省思―驚心的省思。」(莫渝著《閱讀台灣散文詩》,頁115)。
本集編選大體兼顧蘇紹連各時期的詩作,唯《童話遊行》和《台灣鄉鎮小孩》二書未選,前書係長詩得獎之作,僅選〈深巷連作〉17首組詩之2〈繭〉,跟《台灣鄉鎮小孩》類似者,以未集錄任一詩集的〈畫冊〉和〈風的手〉取代之。整體看,應能掌握蘇紹連四十年來創作的貌樣與精神內涵。
結語
詩,究竟是藝術抑魔術?詩人是語言文字藝術家抑魔術師?
令人驚奇、驚豔、驚心的蘇紹連,寫作初始的取材中國古典詩的元素,《河悲》集的四言詩句脫胎自《詩經》,晚近「古詩變奏曲」部份也是衍自唐詩,然而,蘇紹連他不是古籍的研究者,他以藝術家或魔術師的創造與變裝,賦予新面樣,而且,中國古詩只是其詩營養的一小區塊,他有更大的園區容納了台灣歷史場景與時空背景,喜愛繪畫藝術的學院素養與教學經驗,開拓了他在文字表達的布景需求。筆名米羅‧卡索,結合了20世紀西班牙兩位傑出畫家米羅(Joan Miró, 1893-1983)的夢幻與畢卡索(Picasso,1881-1973)的多變,對照蘇紹連詩風的轉化,也會有所印證。
蘇紹連在《隱形或者變形》的後記〈三個夢想〉,提出其潛藏的寫作意識是:隱形、變形和定形,前二者「隱形或者變形」的觀物觀人方式,讓他完成「散文詩」的作業,第三個夢想是「定形」,他願生生世世成為一個單純的寫詩人。
「單純的寫詩人」卻產生了詭譎多變的詩風,「散發著獨特而不可逼視的光芒」(白靈的讚語),吸引不同世代讀者的仰慕。
2017詩歌節書展,精選詩集79折
分享:
今日人氣:0 累計人次:14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